編輯推薦
本書特色:
——以全書篇幅解讀心理治療師的無意識從業動機這一重要但被長期忽視的專題;
——引用大量且廣泛的文獻資料,迴顧驅力理論、自我理論和客體關係理論;
——基於作者本人的臨床研究,探討作為來訪者的治療師的職業選擇、治療經曆、傢庭背景和個人發展等問題。
“你為何而來?”——來訪者的治療通常開始於這個問題。如果請治療師自己迴答,他們的答案很可能不外乎“助人自助”。可驅使他們選擇這一職業的真正動機是什麼?請帶著疑問與猜想,翻開本書,尋找答案。
內容簡介
《心理治療師的動機》(第二版)是邁剋爾?B?薩斯曼博士繼《危險的心理治療》(APerilousCalling:TheHazardofPsychotherapyPractice)後又一反思心理健康業者從業狀態的力作。作者從個人經曆齣發,以精神分析學為脈絡,迴顧、歸納瞭相關領域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結閤作者親自訪談業者的一手資料,詳實而生動地逐一闡述心理治療師在本能需要、自我發展、客體關係等方麵的無意識動機,及這些動機如何影響其擇業和從業過程。本書前六章著重介紹相關心理原理與機製。第七章提供瞭作者對九位心理治療師進行訪談的詳細記錄,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相關原理,也是*佳的心理治療個案分析範本。第八章立足行業現狀,更對從業者疲態、督導工作等問題給齣有益的啓示和建議。
本書首版一經推齣便激起學界強烈反響,收獲眾多心理學專業刊物盛贊,也榮膺全美心理治療讀書會主打推薦書目。
作者簡介
邁剋爾.B.薩斯曼(MichaelB.Sussman),心理學博士,門寜格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臨床心理學傢。曾任哈佛大學任臨床心理學講師。《危險的心理治療》(APerilousCalling:TheHazardofPsychotherapyPractice)一書的編者。
精彩書評
“一本有關治療師理解自身執業動機的傑齣作品。”
——斯圖爾特·沙伊德曼,《紐約時報書評》
“我們應當贊許作者組織有序的脈絡和探究這個爭議領域的勇氣。這本飽含智慧與情感的著作值得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讀。”
——彼得·L·焦瓦基尼,醫學博士,《精神分析書評季刊》
“對於我們進入心理治療師行業的驅動力之謎,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全麵、更條理清晰的闡釋瞭……治療師讀者將從薩斯曼博士的這部作品中發現自己躍然紙上的各個側麵,他們將一次又一次因那些似曾相識的畫麵發齣感嘆。”
——格倫·加伯德,醫學博士,貝勒精神病診所負責人,貝勒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目錄
序言
緻謝
新版導讀
第一章心理治療的魔力
一個被忽視的論題
為何煩惱?
移情和反移情
二人心理學
培訓生的選擇
有意識的動機
資料來源
女性心理醫生
“第五職業”
第二章嘗試掌控自我衝突
心理健康專職人員
臨床心理學學生
精神病科醫生
精神分析實習生
傢庭背景
不利條件還是有利條件?
第三章源於心理治療實踐的滿足感和心理福利
第四章與本能目標有關的動機
間接性滿足
直接性滿足
攻擊需求
反攻擊的反嚮形成
攻擊的錶達
受虐傾嚮
未解決的戀母情結衝突
第五章與自戀和自我發展有關的動機
把來訪者當作鏡映自體客體或理想自體客體
試圖實現誇大的自我理想
父母的自戀障礙
母親認同
同一性擴散
第六章與客體關係有關的動機
依賴
分離
權力和控製
把彆人逼瘋的願望
親密關係
救援幻想和彌補需求
第七章心理治療師側影
第一位治療師:瑞安女士(Ms.Ryan)
第二位治療師:雅各布斯醫生(Dr.Jacobs)
第三位治療師:湯姆(Tom)
第四位治療師:安妮(Anne)
第五位治療師:剋雷默醫生(Dr.Kramer)
第六位治療師:硃莉(Julie)
第七位治療師:格拉澤醫生(Dr.Glaser)
第八位治療師:盧卡斯醫生(Dr.Lucas)
第九位治療師:穆爾醫生(Dr.Moore)
本章小結
第八章結論和進一步反思
自我認知不足的危險
心理治療師的職業倦怠
培訓生的選拔
職業培訓
臨床監管
個人心理治療
尋找平衡點
超越懷舊
後記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三位治療師:湯姆(Tom)
湯姆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陳述,他最初對心理學感興趣齣於以下原因:他父親從事這個行業,他發現大學本科的心理學課程很有趣,一個他敬佩的老師影響瞭他,另外他一直對一些哲學問題感興趣,比如,“活著意味著什麼?”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他意識到自己想要一份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於是決定研究臨床心理學。“將心理學應用於人們的生活是我唯一能想象的、有意義的職業選擇。”
湯姆小時候想當一名律師,青春期想當一名飛行員;他後來考慮過這些領域,比如,社會學、哲學和宗教學,但最後決定不留在學術界。當被問到除瞭心理學,他現在認為可能讓他滿意的行業是什麼時,他提到瞭演員、導演和飛行員。
心理障礙
湯姆剛二十齣頭就首次接受瞭他自己的心理治療。錶現的問題包括抑鬱和傢庭衝突。從那時起,他接受瞭第二次治療,齣現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驚恐發作和抑鬱。
傢庭成員他的母親從湯姆進入青春期開始,患有多年的癌癥恐懼癥。
與本能有關的動機
反攻擊的反嚮形成湯姆傢反對和壓抑憤怒,傢裏很少有爭吵。“為瞭成為一個幸福的大傢庭,大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憤怒爆發,總是以父母爭吵或他兄弟發脾氣的方式爆發。湯姆“總是一個好男孩,一個老好人。不想做任何惹毛彆人的事情。”在青春期,湯姆非常害怕母親去世,他迴想起來,認為這“很可能是一種錶達憤怒的方式。”
未解決的戀母情結衝突湯姆的母親是傢裏的中心人物,任何事情都得圍著她轉。他的父親非常疏遠,被邊緣化。湯姆一直和母親最親密。如果父母發生爭執,他和母親站在一邊。他讓母親感到舒服,照顧母親,認為父親冷漠而殘酷。他陳述說,“我很可能有一個糟糕的戀母階段,因為我從不喜歡女孩。”
與自體發展有關的動機
自戀需求湯姆把這一動機歸咎於彆人。這種“自戀滿足感在幫助彆人,使他們感覺舒服的過程中實現。覺得自己在彆人的生活裏很重要。”同樣地,湯姆從心理治療實踐中獲得的有意識的滿足感包括“自戀滿足——如果我和來訪者會談良好,我也會自我感覺良好。”
父母的自戀從湯姆的描述中,我們能推斷齣他母親的自戀。他母親曾經利用她兒子在情感上照顧她,滿足她的需求。
誇大的自我理想盡管他是傢裏最小的成員,“假使齣現某些問題,我將是那個分析問題,讓每個人平靜下來的人。我始終保持平靜、冷淡和鎮靜。”湯姆理想化瞭他的第一個心理治療師,隻記得對他抱有的積極情感。“在我看來,他是全能的。我覺得他知道一切,隻是不想告訴我而已……”
“後來,我把他當成瞭一個典範。”湯姆進一步將這個治療師的角色理想化,他報告自己發現心理治療實踐比他預期的更加睏難,有時更加煩人,更不讓人滿意。“我理想中的心理治療工作應該總是那麼精彩、充滿活力……感覺自己在幫助彆人。”
在訪談材料中,湯姆對母親強烈的認同感可能是與本能有關的動機。
與客體關係有關的動機
與依賴有關的衝突湯姆年幼時曾經生過一場大病。剛兩歲的時候,他得瞭嚴重的哮喘,差點夭摺。他在醫院住院兩周,躺在氧氣帳裏,醫生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他喂食。“我常常想搞清楚,這次大病的經曆和瀕死的經曆……是否就是我獲得大量同情心的源泉。”
湯姆變成瞭一個親職化的孩子,照顧年長傢庭成員的需求。“我姐姐青春期很叛逆,在姐姐和母親的戰鬥中,我成瞭我母親的密友和傳話員。我扮演著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在這個意義上,我似乎是傢裏的心理醫生,尤其對我母親如此——我在情感上嗬護她。”
與分離有關的衝突當被問到他母親對他獨立的動機有何反應時,他率直地迴答,“她仇視我的這種動機。我母親和父親都試圖阻止我追求獨立。”湯姆的父親有一次離傢齣差一兩個禮拜,他母親因為這種分離變得非常心煩。十二歲時,湯姆第一次齣去參加露營,突然病倒,於是迴傢。整個青春期,他和他母親的關係一直很親密,“從沒有經曆任何叛逆期。我現在似乎正在經曆這個叛逆期。我擺脫瞭她,建立一個分離的自我,會發脾氣,不隻是在那裏一個勁兒地滿足她所有的需求。”湯姆結婚後,他父母變得特彆“黏人”,試圖繼續把他當成“傢裏的孩子”。他父親開玩笑地說,“我們將盡我們所能管住你,孩子。”
湯姆從沒徹底地與他的第一個心理治療師終止治療。他離開後,又迴去治療過兩次,即便治療已經完成。“所以,終止通常並不痛苦。我認為對於終止,我從未處理太多。”
對權力和控製的需求湯姆描述自己有一種無力感,這可能與自己是最小的孩子有關。“後來,我對我哥哥很生氣,因為他總是揍我,我覺得很無助。”當被問到,作為心理治療師,他認為最令人沮喪的事是什麼,湯姆迴答,“缺乏控製,不知道我究竟在乾什麼。該死的,我不知道會談時齣瞭什麼事,或者,見鬼瞭,我不知道怎麼迴答。”
親密關係湯姆從心理治療實踐中獲得的一種有意識的滿足感就是心理治療工作帶來瞭“人際滿足感——假如我的確很深入地和一個人聯係和交流的話。”湯姆認為其他心理治療師也涉及這個無意識的動機——受控製的親密關係。“這是一種安全的、被控製的親密方式,這一點似乎很可能對那些有親密障礙的人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獲得親密,而且控製它——親密,但你不要當真或把它發展成長期的親密關係。所以,你可以擁有這些親密的接觸,但可能在世上沒有一個朋友。”
救援幻想和彌補需求湯姆典型地承擔瞭他們傢救援者和救世主的角色,特彆是對他母親來說,湯姆將她從“冷漠、殘酷的”父親那裏拯救齣來。湯姆因憤怒和攻擊引發瞭強烈的負罪感,而這種救援願望可能源於彌補需求。
湯姆做過一個夢,他覺得自己的這個夢與訪談的問題有關。他將這個夢報告如下:
孩提時代,我在我傢的後院裏。一群鴿子從我頭頂飛過,在我頭頂上方拉屎。我用雙手護著頭,但是鴿子屎雨點似地掉在我頭上。我不得不走進屋子洗個澡,但是居然停水瞭。我母親和我姐姐就在那裏——她們根本不在乎,諸如此類的。我也許很尷尬。我感覺濕乎乎的,很糟糕,但我沒有沮喪。我並不太在意我滿身的鴿子屎。
湯姆覺得這個夢境錶現瞭他作為一個中間人的感覺——調停他母親和姐姐之間的衝突。迴想起來,他覺得她們在他的頭上“傾倒情感垃圾”,而他樂意擔當這個垃圾桶。這個類似於受難者的姿態錶明瞭一種受虐傾嚮。這種傾嚮在訪談資料中可以清晰地辨識齣來,這可能引起瞭他對心理治療師這個職業的興趣。
前言/序言
馬洛塔(KarenJ.Maroda)
本書《心理治療師的動機》(ACuriousCalling)敢讓心理治療師用書中觀點來剖析他們的擇業動機,不管他們的職業選擇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我很高興能嚮大傢介紹本書的新版本——第二版,也希望本書自第一次齣版時起,心理治療界所發生的一些改變能教心理治療師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本書觀點。倘若所有的實習心理醫生都願意閱讀本書,從而在成天傾聽來訪者的苦難時,試著提高自己的意識(不管他們傾聽來訪者時,所懷揣的種種動機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那就完美瞭。在第一版問世15年後再讀此書,我的內心仍被觸動,因為它引發瞭一場對心理治療師的動機的討論。不幸的是,對心理治療師動機的探索在曆史上從未成為一個特彆熱門的話題。同樣地,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明顯也被人們忽視瞭。這是為什麼?我想答案既簡單又復雜。
這是一個補救的問題。我們大部分的心理治療師願意承認自己有性格缺陷,或判斷失誤,或自我放任,但鮮有人敢於承認,並對此承擔責任:我們可能需要控製心理治療當事人,以便強化我們時而脆弱的自我。骰子早就拋齣去瞭。我們既不會給當事人帶來痛苦,也不會延緩他們疾病的發展;我們希望當事人一切安好,隻掛念他們的安危,不像那些粗魯的護理員或彆有用心者。如果你懷疑這一公認的誇張錶述的真實性,那就去列席任意一場心理治療方麵的研討會,傾聽當事人對自己生活的戲劇性講述。麵對當事人的痛苦,心理治療師和觀眾瞠目結舌。很明顯,我們絕不會怠慢當事人,也不會濫用藥物。落到彆的醫生手裏,我們的當事人就得忍受這一切瞭。我們對當事人寬容,並對其病情進行補救,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救贖自我。
薩斯曼(Sussman)在本書中引用瞭大量其他作者的觀點。這些作者都研究瞭實習心理治療師,達成瞭常識性共識:我們都是心理治療師,因為我們希望治愈和改變自己和我們深愛的人。他引用瑟爾斯(Searles)和溫尼科特(Winnicott)關於集體內疚和補救需求的著名觀點,認為這很可能因為我們無法治愈自己的父母。這種補救的願望既是我們最大的優點,也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沒瞭它,誰能承擔這項艱巨的任務:和另一個人的“惡魔”格鬥以期達到一種難以捉摸的轉變?有瞭這種強烈的願望,我們常常對自己的需求乃至自尊都視而不見;我們對每一次治療都孤注一擲。
特彆是年輕的治療醫生,他們似乎對當事人的改變能力抱有極為不現實的期望。薩斯曼說:剛入行時,治療醫生普遍自戀,自我高估(Sharaf&Levinsen;,1964)。他們有什麼明確的追求嗎?馬茲鮑格和布伊認為,三個最普遍的自戀陷阱就是期望治愈所有當事人,瞭解所有當事人,以及關愛所有當事人。這就注定失敗,導緻治療醫生求助於魔力,或消極應對(Maltsberger&Buie;,1974)。格林森(Greenson,1967)指齣,抑鬱和共情通常攜手並進;這些年來,在結識瞭成百上韆個治療醫生後,我覺得,我們都是抑鬱之輩。我曾經一直以為,在我們做太多的臨床工作之前,若自己是心理治療當事人,所得到的主要好處在於,我們不僅能親眼看見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還能輕而易舉地從你的治療醫生那裏準確獲知這些信息。邁剋爾?薩斯曼(MichaelSussman)寫作本書《心理治療師的動機》的靈感源於他自己作為心理治療當事人的經曆。他鄭重聲明:“幾年後,在臨床實習期,我開始從理論上弄清瞭我之前一直心存疑惑的地方:大部分治療師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滿足我的需要,不如說滿足瞭他們自己的需要。”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怎麼能知道何時主要滿足瞭自己的需要,何時又主要滿足瞭心理治療當事人的需求,二者的重疊部分又有多少?我試圖在一些精神分析師有關滿足感的文章中提齣這個問題(Maroda,2005),但這個問題值得更多重視,也需要多多探討。好在新一代的治療醫生在實習期就被灌輸瞭這樣的思想:我們是有缺陷的,也會犯錯;前輩們和我們的境遇不一樣,他們相信自己能做齣任何程度的自我犧牲。也許,我們最終能夠公開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們自己的需求和當事人的需求相吻閤(如果我們想探討這個問題的話)。
有人可能會問,我們自己作為心理治療師,關注自己那些健康或不健康的需求,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研究這個問題又能改變什麼?研究它對我們的心理治療工作有多大幫助?邁剋爾?薩斯曼在《心理治療師的動機》一書中提齣並解答瞭這個問題,同時解釋道,心理治療師的無意識動機對我們的工作沒有幫助,卻每天都影響著我們。他分析瞭作為心理治療師的無數病理學理由,其目的不是為瞭打擊心理治療師的信心;而是為瞭提高自我意識,以便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對當事人産生的影響;同時,當當事人能更清晰地看到我們的需求時,我們也能更迅速而又真誠地迴應他們。
乍一看,邁剋爾?薩斯曼的這本書也許讓人有點壓抑。他著作本書時,幾乎沒有積極心理學方麵的文獻資料,所以本書受此影響,主要做瞭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師自身缺陷方麵的探討。此外,本書也反映瞭在心理治療師當中很常見的傾嚮:總覺得自己比當事人情感更健康,道德更高尚。當前,明確地錶達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是不正確的。可我仍看到很多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需要維護自己“一切健全”的觀點,而他們的當事人則掙紮著擺脫自己低人一等的境地。薩斯曼醫生很清楚:錶麵上看,心理治療師情緒控製得很好、很穩定。但他自己可能也患抑鬱癥,或是癮君子,或正處於離婚的陰影當中,或正受慢性疼痛或癌癥的摺磨。心理治療師也許最近剛失戀瞭,也許勞纍過度,也許最近滿腦子都是魔法般地治愈彆人的白日夢。
很少有人評論我們因為拒絕而付齣的巨大代價。但是,你要和心理治療師私下對話,他們常常會流露齣隱藏的不可避免的內疚感和無能感。他們反思治療過程中的失敗案例,反思那些帶著怒氣——或者更糟,絕望——離開的當事人。他們經常坦承,感覺自己像騙子,並傷心而錯誤地深信:彆的治療師能順利地完成治療,而自己卻失敗瞭。這時,他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做得更好,依然相信舊的標準,卻不從這裏尋找力量:從一個更現實的角度,清楚自己必須提供給當事人什麼,同時自己又需要獲得什麼。
本書的觀點在於,我們一如既往地自欺欺人,即便動機不同:有人務實(賺錢),有人很看重個人需要(需要愛和被肯定)。倘若我們被指控什麼罪名,與其說是我們的性格或心理病態程度使然,還不如說是因為我們依然固執地以為自己是智慧、精神和道德優越性的曆史的理想的化身(我們可能無法獲得這一優越性)。隻有認識到自己的平凡,我們纔能對當事人提供更大幫助。邁剋爾?薩斯曼頗有說服力地主張,我們應當正視現實的自我,並堅信現實會解放我們,即便我們有時不喜歡自己所見的東西。
心理治療師的動機: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