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宗刹那錦雲 也是魯迅,也是鬍適

一代文宗刹那錦雲 也是魯迅,也是鬍適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薑異新 著
圖書標籤:
  • 魯迅
  • 鬍適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近代史
  • 思想史
  • 傳記
  • 學術著作
  • 中國現代文學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34692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359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敘舊文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7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魯迅與鬍適是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兩個豐碑式的人物。他們學貫中西,治學嚴謹,思想廣博精深,無論為人為學為文都為後人樹立瞭楷模。
  《一代文宗刹那錦雲 也是魯迅,也是鬍適》在某種程度上溝通逝者的心靈,聯結當代人的情感,準確地傳遞上個世紀某種人文精神與人間溫情。

作者簡介

  薑異新,女,文學博士。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與同時代人研究、新文化研究。著有《互為方法的啓濛與文學》《走讀鬍適》等。

目錄

第一輯
3.追隨魯迅永遠的心
7.棲居在魯迅的結構裏
12.每一刹那,深味人間——魯迅小傳
63.魯迅的辛亥
83.魯迅在北京的現代消費地圖
92.那最冷靜與最敏銳的神經

第二輯
107.魂牽夢係綺色佳
140.凱約嘉湖上的詩波
151.費城一晚
163.芝加哥的中國風
179.橡園深深
201.紐約,鬍適張愛玲相逢1955
216.曼哈頓東區81街104號
226.後記

精彩書摘

  《一代文宗刹那錦雲 也是魯迅,也是鬍適》:
  追隨魯迅永遠的心 與任何一本書的相遇,都是一個和作者共想、共情的過程,甚至不隻是文學作品的幻想世界,現實生活中,走到一起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想,即共同擁有,或說認同一樣的夢想。所謂同人、圈子,所謂文友、筆友、網友、微友,實際上都是因瞭那份共同的想象的吸引凝聚而來。不同的稱謂隻是彰顯瞭科技不斷進步中,時代對漢語的工具性篩選。
  我認同自我奮鬥,所以為他或她的雄心和成功鼓與呼;我認同世間情重,所以為他或她的悲歡離閤哭和笑;我認同彼岸世界,所以為他或她的幻覺憧憬沉與醉。直到有一天,這樣的癡迷止住,因為與魯迅相逢。內心構築的繁華世界忽然轟毀,一種當下的反省,深度的觀照,緩緩升騰,諸多紛飛妄念,不再起起落落。
  來到魯迅博物館的十年光陰,倏忽而過,大部分日子都從魯迅故居“老虎尾巴”的外牆走過,已經遠遠超過瞭先生在此居住的時間。一個世紀,一牆之隔,不要問我魯迅與許廣平是在哪個房間定情的,先生吸煙的時候又是慣用拇指與食指捏著煙捲呢,還是拇指與中指?更不要說什麼“魯迅的守靈人”“魯迅文化的傳播者”這些令人生畏的稱呼。雖然我的工作已然離不開這一符號。打開電腦,所有的文件夾都冠以魯迅的名目,魯迅會議、魯迅研究月刊、魯迅論文、魯迅圖片……就連在院內散步,繞到靜僻的角落,驀然發現濃蔭蔽日下的燃氣裝置上居然還執著地印著“魯迅中壓A2箱”…… 傑齣人物被符號化,是他的影響的綿延。魯迅當然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他文字的力度、思想的敏銳、心靈的純粹、知識的多聞、胸懷的練達、對事物真相的認知與把握,促成瞭他以“民族魂”的高度貫穿古今。作為一個70後學人,我有幸經由魯迅開啓問學之路,得以與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貫通體驗,有時不免將一切都溯源於他,有時又幻想在藉他理想的翅翼飛翔,這是一個不斷調伏馳散的心,在持續的糾偏中接近真理的探索過程。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在你的孤獨裏,你曾守衛我們的白日,在你的清醒裏,你曾傾聽我們睡夢中的哭泣與歡笑。現在請把我們的‘真我’披露給我們,告訴我們你所知道的關於生和死中間的一切。” 無意去證明魯迅是先知,隻知道,他為我們講說愛——“創作總根於愛”!凱綏·珂勒惠支“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大愛魯迅,用自己靈魂的氣息,來充滿所創製的一切;用勞作不息,來證明對生命的負責與擔當。
  不願僅將其當作研究對象,隻聽到,他為我們講說真——“取下假麵,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齣他的血和肉來”“隻有真的聲音,纔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瞭真的聲音,纔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大勇魯迅,點燃生命為光,自照照人,通達無我中,不斷揚起“匕首”“投槍”,以至於似乎人人都過分關注到瞭他的焦灼、激憤和尖刻,而沒有覺知他的渾厚、寜靜和寬廣;以至於似乎人人都主觀確認他一刻也沒有靜止下來,去深觀萬物,而錯失瞭他那“野草”式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我自有我的悅意,能夠成為對等的生命個體,與他展開深度對話。“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魯迅親手助後人甩開瞭將其作為“引路人”和“導師”的包袱,絲毫不在乎自我是否得到他人的體認,而引你到自己心靈的門口。
  醒悟,並不錶示對世間的憎惡,而是心的清清楚楚。去追隨魯迅那顆永遠的心,問學之途就不會是鑽進牛角尖和將一切固化僵化,所開啓的也必將是愈加開闊的人生境地。
  ……
滄桑百年,風雲際會:一部洞察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史詩 引言: 這是一部深植於中國近代百年風雲激蕩之中的宏大敘事。它並非聚焦於某一個人的跌宕起伏,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勾勒齣在時代巨變前夜,一群傑齣的知識分子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艱難求索、掙紮前行的精神群譜。本書以獨特的曆史視角和細膩入微的人物刻畫,力求還原一個真實而復雜的近代中國知識思想圖景,探討知識分子的使命、睏境與抉擇,以及他們如何以筆為劍,以思想為犁,試圖重塑一個古老民族的未來。 第一部分:舊邦新命的陣痛——啓濛的呼喚與思想的熔爐(約1890s-1919)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甲午戰後那段“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年代。我們審視的是那批帶著傳統儒傢教養,卻敏銳地察覺到“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先行者們。他們中的許多人,如同初春破土的嫩芽,既渴望陽光雨露,又不得不忍受嚴寒的桎梏。 我們細緻描摹瞭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這一係列嘗試的內在驅動力。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史,而是思想史的側麵寫照。重點刻畫瞭早期留學海外的青年,他們如何在異國的思想洪流中,如飢似渴地吸收西方自由、民主、科學的火花。例如,對於早期白話文運動的先驅者們,我們不僅記錄瞭他們文字革新的巨大勇氣,更深入剖析瞭他們內心對於“國語”如何建構、文學如何“為人生”的深刻辯論。那時的每一次論戰,都是在為未來的國民精神奠定基石。 這部分內容詳述瞭清末民初,在京津滬地區活躍的各種學會、沙龍的生態。這些地方是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爐。我們通過梳理大量罕見的私人信函、早期日記,還原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張力:既有“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也有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反思,甚至是自我否定。這種內外交睏、百感交集的復雜心境,是理解他們日後所有行動的基礎。 第二部分:新文化的風暴與精神的轉嚮(約1915-1927)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無疑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的一個高峰。本書將重點剖析這場運動的內在復雜性。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打倒孔傢店”,更是對國民性進行“靈魂深處的革命”。 我們深入探討瞭不同陣營的知識分子群體如何界定“國民性”的弊端。他們對“阿Q精神”、“看客心態”的深刻批判,反映瞭他們對民族精神落後狀態的痛徹反思。這其中包含瞭對個性解放的呼喚、對科學理性的推崇,以及對“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虔誠信仰。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迴避新文化運動內部的分歧與裂痕。在“全盤西化”與“溫和改良”之間,在精英主義與大眾啓濛之間,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産生瞭巨大的張力。一些人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主義”和“口號”無法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需要更深入地紮根於廣大的民間土壤。這促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思想上的第一次重大“轉嚮”。他們開始關注底層民眾的疾苦,開始思考如何將抽象的“主義”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這種從精英沙龍到田間地頭的精神跋涉,是本書著墨的重點之一。 第三部分:思想的漂泊與現實的重壓(約1927-1937) 軍閥混戰結束後,政治環境的劇變對知識分子群體造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麵前的消磨過程。 這一階段,知識分子們麵臨著“入世”還是“齣世”的抉擇。一部分人選擇投身於新興的政治力量,試圖通過組織化的力量來推動社會變革;而另一部分人則選擇退守校園和文壇,堅守學術獨立與思想的純淨性。 我們詳細分析瞭“左翼”與“右翼”知識分子之間日益尖銳的論戰,但這絕非簡單的政治站隊,而是兩種基於不同人生哲學和國傢命運判斷的深刻衝突。例如,對於文學創作的功用,關於“為藝術而藝術”與“為人生而藝術”的爭論,摺射齣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社會不公時,如何定位自身角色的迷茫。 此外,本書特彆關注瞭在區域性學術中心(如西南聯大雛形、上海的文化市場)中,知識分子如何維持學術尊嚴與個人生計的平衡。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而是必須在動蕩的時局中,用自己的纔華換取最基本的生存資源,這種“文化人的窘境”是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關鍵。 第四部分:民族危亡中的文化堅守與精神遺産(約1937-1945) 抗日戰爭的爆發,徹底終結瞭知識分子們此前所有的內部紛爭。民族存亡的危機,使得他們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文化抵抗力量。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筆觸投嚮瞭戰時中國的文化腹地。知識分子群體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瞭知識和文化的“大遷徙”與“再凝聚”。我們探討瞭在炮火連天的歲月裏,他們如何通過教育、學術研究和文化齣版,來維係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他們的講稿、他們的詩歌、他們對曆史傳統的重新挖掘,不再是純粹的學術活動,而是“文化救亡”的一部分。 最終,本書旨在呈現的,是一個關於“責任”與“傳承”的故事。這些前赴後繼的知識分子,無論他們最終的政治立場如何,都以自己的生命軌跡,為後人留下瞭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遺産: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刻,他們以人類的良知和知識分子的良心,為民族的未來點燃瞭不滅的燈火。這是一麯獻給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悲壯頌歌,也是對民族精神復雜性的深刻體察。

用戶評價

评分

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刹那”與“錦雲”這種對立統一的哲學思考。我們都知道,曆史的長河浩瀚無垠,但真正塑造曆史的,往往是那些稍縱即逝、卻足以改變方嚮的“刹那”抉擇與靈光乍現。書中對這些關鍵節點的描繪,極其富有張力,仿佛時間在那些瞬間被拉長、被放大,每一個動作、每一句未盡之言都承載著韆鈞之力。而“錦雲”則象徵著那些輝煌卻易逝的文化景象與時代思潮。作者沒有沉溺於對過去的緬懷,而是冷靜地審視著這些易逝的美好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記,又如何被新的“刹那”所取代。這種對時間維度和文化留存的深刻反思,讓這本書遠超一般的傳記或曆史小說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代文宗刹那錦雲》簡直是點睛之筆,初看之下,便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文采的飄逸感撲麵而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隻是被這名字吸引,但翻開書頁後,便再也挪不開眼瞭。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將那些遙遠、宏大的曆史背景,化作一個個鮮活的、觸手可及的瞬間。讀來令人不禁感慨,所謂的“文宗”,並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對人性幽微之處的細膩洞察。書中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春風化雨般溫潤細膩,時而又如驚雷炸響般震撼人心。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曆史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特定時代的風雲變幻與知識分子的掙紮與光輝。

评分

從裝幀和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處理也極具匠心。雖然我更關注內容,但不得不說,拿到書的那一刻,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它仿佛在無聲地邀請讀者,放下浮躁,沉浸其中。特彆是那些段落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沒有生硬的轉摺或刻意的煽情。作者的敘述視角非常老道,他似乎能站在一個極高的時間點迴望一切,既不偏袒,也不全盤否定,而是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宏大視角,將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聯成一條閃耀的項鏈。讀完閤上書本時,內心充盈著一種滿足感,那不僅是知識的充實,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人對“文化傳承”這件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洪流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被後世高舉或貶抑的“文宗”們,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他們學識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書中似乎在不斷地追問: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裏,一個知識分子究竟應該持守怎樣的立場?是激進地呼喊,還是溫和地啓濛?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些曆史人物置於一個極度真實且充滿睏境的環境中,讓他們自己去抉擇與承受後果。這種對人性的深度挖掘,使得書中的人物群像立體得驚人,每一次的閱讀,似乎都能發現他們身上新的側麵和更深層次的動機,讓人不得不陷入長久的沉思。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實在找不到一個能完全概括的詞匯來形容,因為它似乎同時容納瞭多種聲音和筆調。有時候,它的筆觸鋒利如刀,直指現實的弊病,那種犀利與深刻,讓人不寒而栗,仿佛能看到魯迅先生筆下那些不加粉飾的時代側影,帶著一種洞穿世事的冷峻與悲憫。然而,在敘述到某些文人的精神世界時,文字又變得含蓄而典雅,充滿瞭鬍適先生所推崇的那種自由、開放、理性思辨的底色,探討著思想的碰撞與文明的演進。這種在剛與柔、批判與贊美之間的自由切換,展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它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齣瞭一種既有傳統底蘊又不失時代精神的獨特文風,讀起來酣暢淋灕,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