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书君 著,杨金海,李惠斌 编
图书标签:
  • 列宁
  • 新经济政策
  • 苏联史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研究
  • 红色经典
  • 理论著作
  • 研究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考证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著述的创作史、编译史、研究史,特别是按照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廓清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的主题、主线和主要阶段,主题即把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探索在小农国家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主线是新经济政策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总思路和理论体系;主要阶段是从1920年11月到1923年5月,在这期间主题的展开和主线的推进则是每半年得到一次深化的。

作者简介

  靳书君,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首席执政官、“马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基地办公室主任、广西高校统战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第一章 “论新经济政策”写作背景
一 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到第十次代表会议期间的四篇文献背景
二 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时的四篇文献背景
三 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周年的三篇文献背景
四 在克里姆林宫最后时光里的三篇文献背景
五 作为经济遗嘱的《论合作社》文献背景
第二章 “论新经济政策”版本考证
一 “论新经济政策”著作集的7个版本
二 “论新经济政策”单篇文献的汉译版本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第三章 “论新经济政策”国外研究状况
一 俄国史上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次争论
二 近年来西方学界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概况
第四章 “论新经济政策”国内研究状况
一 国内知识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早期研究
二 国内知识界对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动因、内容、前途的分析
三 早期研究者对中国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考
四 新时期国内学者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情况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第五章 “论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 第一组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二 第二组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三 第三组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四 第四组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五 第五组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第六章 “论新经济政策”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一 “论新经济政策”的主题、主线和主要阶段
二 列宁“战略退却”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实践探索
三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思路
四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探索的意义
五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探索的启示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一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节选)
二 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问题睁报告(节选)
三 论粮食税(节选)
四 十月革命四周年(节选)
五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六 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节选)
七 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节选)
八 关于司法人民委员部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
九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节选)
十 答《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兰塞姆问(节选)
十一 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节选)
十二 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
十三 论合作社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I 研究文献精选
一 瞿秋白:《新经济政策下的商业和社会主义》(节选)
二 [奥]奥托·鲍威尔:《苏俄的“新方针”》(节选)
三 [日]不破哲三:《列宁与资本主义:最后的三年间》(节选)
四 [俄]尤里·普列特尼科夫:《新经济政策: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
五 杨承训:《列宁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附录Ⅱ 延伸阅读书目
一 “论新经济政策”中文重要研究著作
二 “论新经济政策”外文重要研究著作
附录Ⅲ 列宁国务活动大事记

后记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功利主义的伦理基础与社会治理实践》 导言:思想的巨石与时代的召唤 本书旨在对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的恢弘思想体系进行一次深入、细致且全面的考察与阐释。我们聚焦于密尔的伦理学核心——《功利主义》,并将其放置于他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思想的谱系中进行审视。密尔的思想不仅是其时代进步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进行深刻反思与精妙修正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将避开对列宁主义或二十世纪早期特定政治经济理论的直接评述,转而潜心剖析密尔如何构建一个以“最大幸福”为基石的道德哲学,以及这种哲学如何指导其对个人自由、代议制政府、经济组织乃至社会进步的构想。我们相信,理解密尔,就是理解现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幸福”与“权利”之间复杂张力的源头。 第一部分:功利主义的重塑与伦理学的精微界定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集中精力于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不会探讨无产阶级专政或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而是深入探究密尔对“快乐的质的差异”的精妙区分。 第一章:幸福的等级与人的尊严 密尔的功利主义核心在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密尔敏锐地察觉到,如果幸福仅仅是数量上的累加,那么人类的追求将与猪的满足无异。因此,本书将详尽分析密尔提出的“高等官能的快乐”与“低等官能的快乐”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将考察“宁愿做一个不满足的人,也好过做一只满足的猪;宁愿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好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这一经典论断背后的深刻内涵——即知识、美感和道德完善对于人类幸福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章:功利与正义的调和 密尔面对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整体效用”的计算中保护少数人的权利,特别是正义感。本书将详细梳理密尔如何论证,对公平、个人权利的尊重,并非是凌驾于功利之上的独立道德原则,而是“人类最高级利益”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长期稳定和整体幸福的基石。我们将分析密尔如何将对权利的坚持,最终归结为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长期承诺。 第三部分:自由的辩护与社会治理的蓝图 密尔的伦理学并非空中楼阁,它直接导向了他对个人自由的激进捍卫。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论自由》,将其视为功利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必然延伸。 第三章:伤害原则与思想的自由市场 “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我们将严谨界定密尔所指的“伤害”——即对他人权利的侵害,而非仅仅是冒犯或不被赞同。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密尔如何将思想和表达的绝对自由,视为社会进步和真理发现的必要条件。我们探讨密尔如何论证,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在与真理的碰撞中,也能使真理更加清晰和有生命力。这里的重点在于对“思想的自由交流”这一社会机制的哲学辩护,而非对特定政治运动或革命口号的解读。 第四章:代议制政府与个人的发展 密尔的政治哲学深受其功利主义驱动,他坚信一个良好的政府必须能够促进其公民的“能力的提升”(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本书将详细考察密尔对代议制民主的构想,包括对投票权的审慎态度——他提出的“复式投票制”的思想,即受过更高教育的公民应享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不是对普选权的简单拒绝,而是一种对“知识质量”在公共决策中作用的深刻考量,旨在确保治理的效用性。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试图在代表性与精英知识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优化治理结果。 第三部分: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温和立场 虽然密尔的经济学思想(如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与古典经济学联系紧密,但其“功利主义的同情心”使其超越了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 第五章:财产制度的批判性审视 我们将审视密尔如何看待财产和契约的法律地位。他认为,这些制度的有效性必须服从于其是否能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的标准。本书将展现密尔对当时部分极端私有制和财富分配不均的担忧,分析他提出的对某些社会制度进行渐进式改革的设想,目标是提高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机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幸福。 第六章:教育、合作社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密尔对个体“精神解放”的重视,必然延伸至对普遍教育的呼吁。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将教育视为提升社会整体幸福潜能的关键工具。此外,本书还会简要介绍密尔对工人合作社的积极评价。他认为,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赋予劳动者更多的尊严和参与感,从而在微观层面实现更高效、更符合人性的经济活动,这完全符合其“质性幸福”的内在要求。 结语:永恒的自由与效用的平衡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遗产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既尊重个人神圣性,又不放弃对社会整体福祉追求的哲学框架。本书通过对密尔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思想的全面梳理,旨在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展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试图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为人类的道德、自由与治理,奠定一个坚实而富有远见的理论基石。本书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对密尔文本的纯粹哲学阐释和历史语境的定位,力求提供一个深入且无偏见的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读本,虽然我之前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引入方式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从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切入,细致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后俄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内战的创伤、经济的凋敝、民众的普遍不满,以及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关于未来道路的激烈争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种在历史关口徘徊的紧迫感和不确定性。书中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了其非生产性、强制性以及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列宁会毅然决然地转向新经济政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新经济政策描绘成一种一蹴而就的完美方案,而是强调了其复杂性、争议性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的过程。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觉得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谨而客观的,不是简单地为某个政策歌功颂德,而是试图展现其真实的面貌,包括其局限性和挑战。读完这部分,我对新经济政策的萌芽及其历史必然性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也对接下来的具体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和实际影响的描绘,实在是触动人心。它没有回避新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比如,如何平衡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私人经济的界限?如何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倾向?如何处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关系?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新经济政策的反应,既有支持者,也有怀疑者,更有反对者。一些地方官员的投机倒把行为,一些资本家的贪婪扩张,都给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新经济政策最终被斯大林的新闻政策所取代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个错误,而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导致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让我不禁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选择的力量有多大,又有多么渺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土壤,都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思维上的涤荡。它挑战了我之前对苏联历史的刻板印象,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 nuanced。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回避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比如经济的恢复、民生的改善,以及对国家力量的重塑。但是,它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新的贫富分化,以及它在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这使得其最终难以与高度集权化的斯大林模式相兼容。书中关于“妥协”与“原则”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尝试。而最终,这种妥协的限度,以及原则的坚守,成为了衡量一个政策成败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往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多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他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本身的学术研究,它还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新经济政策与之后苏联历史发展的深层联系。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新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为苏联后来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其最终走向截然不同。书中对新经济政策的“历史遗产”的探讨,也引发了我许多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例如,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保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道路选择”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轨道,而是在无数次的抉择和碰撞中,蜿蜒前行。作者在分析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时,也触及了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比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改革的阻力,以及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和判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启迪现在,反思未来。

评分

这本书对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阐释,可谓是做到了层层剥离,见木见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新经济政策的几项具体措施,比如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引入租赁制等等,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措施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和策略考量。作者引用了大量列宁本人的著作、演讲以及党内会议的记录,让我们得以直接聆听列宁的声音,感受他思想的演变和论证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解读,它并非是简单的复辟资本主义,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采取的过渡性策略,其核心在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引导。书中对退却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列宁之所以提出“退却”,并不是放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在更为有利的条件下重新前进。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动荡的革命年代尤为宝贵。此外,书中还分析了新经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将其奉为教条。读到这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新经济政策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因为它触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