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爱弥儿(套装共2册)
作 者:[法] 让-雅克·卢梭 著;叶红婷 译
I S B N :9787516811221
出 版 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印刷时间:2016-11-01
字 数:字
页 数:840页
开 本:32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
定价:78元
编辑推荐
有了思想者,才有理想国!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故事生动,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卢梭自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好、*重要的一部”。
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全书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相反,封建教育造就王公贵人和国家公民,却把人的天性窒息了,使天真纯洁的儿童沦为社会传统的俘虏,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全书还尖锐批判封建教育把年幼无知的儿童当作哲学家、道德家和神学家对待,揠苗助长,戕害身心。在卢梭看来,要纠正封建教育的错误,就应当使教育“归于自然”,即排除恶劣的习染,使儿童的天性自由地自然地发展。
全书题材新颖,词语锋利,尖锐地批判了法国封建社会及其教育。该书因触怒贵族和僧侣阶,出版后即被宣布为禁书,在巴黎遭到焚毁,卢梭被迫出走国外。书中阐述的思想对于康德、杜威以及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爱弥儿》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现在努力追求教育改进,其要点已被卢梭一语道破。
目 录
序 / 001
第*卷 / 006
第二卷 / 077
第三卷 / 249
第四卷 / 338
第五卷 / 608
内容推荐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这套书的译文质量,无疑是打通我与那个遥远思想世界的关键桥梁。初读时,我最为关注的就是语言的流畅度和准确性。坦白说,有些古老的哲学著作,翻译起来常常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让人读得佶屈聱牙。然而,这次的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和概念,更巧妙地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些原本可能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的复杂句式,被梳理得清晰明朗,但又不失原著那种特有的思辨深度和节奏感。读起来,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激情与理性,那种辩证推进的思维过程,被文字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让人能够顺畅地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起伏、深入探索,而不是在语言的迷宫里迷失方向。这是真正优秀翻译的功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黄色的质感,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是下足了功夫,力求将这部经典以最体面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散发出知识的厚重感。尤其喜欢扉页和烫金的书名处理,低调中透露着奢华,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敬意和期待。这样的用心,对于阅读体验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你:你正在接触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弄皱了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对待经典书籍的虔诚感,是很多平装本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喜欢在不同的时间点和不同的心境下去阅读这套书,因为它似乎总能展现出新的面向。第一次读,可能是被其中激进的观点所震撼,觉得它对既有秩序的颠覆性力量令人振奋;等隔了几个月,再次翻开某一个章节,关注点可能就转向了其中对人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正是长篇巨著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浸泡”和“品味”的精神食粮。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某些论断,对照着我观察到的当下社会现象去进行检验,看看这些跨越了世纪的思考,在现代依然具有多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觉得时间的力量在知识面前似乎也变得柔和了许多,那些百年前的困惑与探索,此刻依旧鲜活有力,直击人心。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阅读经典的机会,更像是一次对知识传承的庄重致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新奇事物所裹挟,心浮气躁。而像这样厚重的、需要投入精力的作品摆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定海神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刻理解需要耐心和毅力,不是通过几条推送就能轻易获得的。我发现自己开始调整阅读节奏,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享受那种缓慢、深入的钻研过程。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带来的益处是连锁性的,它甚至影响了我处理其他事情的方式——更加注重基础、更加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可以说,光是拥有并时常摩挲着这套精装本,就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精神支撑。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被冠以“西方百年学术经典”头衔的作品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读物,门槛太高。然而,实际阅读体验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尽管主题宏大,探讨的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性问题,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和论证结构,却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结构美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论文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将复杂的理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我发现自己能够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空或窗外默默地消化刚才读到的那几段话,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我个人生命体验中一些模糊却重要的认知。这种能够引发个人反思和共鸣的文本,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经典,它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偶像,而是可以被我们拉到日常生活中去反复检验和对话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