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清史
  • 晚清
  • 书信集
  • 中华经典
  • 藏书
  • 历史
  • 文化
  • 名家书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8693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381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藏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必读经典!  

★一部为人处世、读书治学、做官识人、持家教子的学习范本。一部《曾国藩家书》,胜过千百册的平庸之作。  

★处世典范,齐家真言,从政精髓,安邦谋略,“古今完人”的立身处世箴言。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国内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流传下来的著作确实较少,但仅一部家书就足以展示其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其内容或阐述伦理纲常,或慨叹人生艰辛,或劝勉后人上进,于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而且语言平实,情真意切,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是一部难得的修身处世佳作。

作者简介

  曾国藩,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尊精神偶像。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他是一位“圣哲”,也是一位“楷模”,更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古今**完人”。

目录

曾国藩家书
道光二十年(1840年) 00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00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010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024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034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047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056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060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067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073
道光三十年(1850年) 085
咸丰元年(1851年) 086
咸丰二年(1852年) 094
咸丰三年(1853年) 103
咸丰四年(1854年) 104
咸丰五年(1855年) 119
咸丰六年(1856年) 127
咸丰七年(1857年) 137
咸丰八年(1858年) 145
咸丰九年(1859年) 164
咸丰十年(1860年) 170
咸丰十一年(1861年) 185
同治元年(1862年) 200
同治二年(1863年) 241
同治三年(1864年) 262
同治四年(1865年) 288
同治五年(1866年) 301
同治六年(1867年) 313
同治九年(1870年) 322
同治十年(1871年) 322
……

精彩书摘

  二月初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汉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纸行,不知已收到否?后于二十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车六辆,男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汊度岁。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男占四套,朱占二套。初九日开车,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惟过年二天微雪耳。
  到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屋四间,每月赁钱四千文,与梅、陈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誉真。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课一次。同年未到者不过一二人,梅、陈二人皆正月始到。岱云江南、山东之行无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
  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伊若允诺,似仅妥善妙;如其不可,则另图善计,或缓一二年亦可,因儿子太小故也。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又禀者,大行皇后于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内禁薙发,期年禁燕会音乐。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饭,并未闻其大病,不数刻而凶问至矣。没后,加太子太保衔。其次子何子毅已于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出京后,同乡相继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杨宝筠三主事,熊子廉、谢讱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为之一变。
  男现慎保身体,自奉颇厚。季仙九师升正詹,放浙江学政,初十日出京。廖钰夫师升尚书。吴甄甫师任福建巡抚。朱师、徐师灵梓并已回南矣。
  詹有乾家墨,到京竟不可用,以胶太重也,拟仍付回,或退或用,随便。接家眷事,三月又有信回家中。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谨此跪禀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五月十八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矣;二十二日接父亲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巳刻接在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刻又接在汴梁寄信;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萃》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阕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察。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

前言/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他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也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清史稿·曾国藩传》评论他:“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学问扎实,他以宋儒为宗,兼习明儒王守仁的学说思想,提倡经世致用。他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为人处世上,他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治家教子方面,他继承祖训的治家宗旨,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竭力为兄弟、子侄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上进的环境,良好的家风造就了曾氏家门后人才俊辈出。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即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曾国藩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其门人李鸿章感叹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
  曾国藩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而深入,是研究其思想的宝贵资料。但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其思想也是复杂的,他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封建社会伦理秩序,在治政、治军、治家方面亦均有其独到见解。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注意辨别,正确看待他的历史局限性。
  信中人物身份:祖父曾玉屏,号星冈;父亲曾麟书,曾玉屏长子;叔父曾骥云,曾玉屏三子;二弟曾国潢,派名传晋,号澄侯,在族中大排行居四,信中称“澄侯、澄弟、四弟”;三弟曾国华,原字谦斋,派名传谦,曾国藩二弟,后由曾国藩改字温甫,在族中大排行居六,信中称“温甫、温弟、六弟”;四弟曾国荃,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淳,又名子植,在族中大排行居九,信中称“叔淳、子植、沅甫、沅弟、九弟”;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派名传履,又名贞干,字季洪,信中称“季弟、季洪”;曾丹阁,曾国藩堂叔,信中称“丹阁十叔”;欧阳牧云,曾国藩妻子的哥哥;长子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信中称“纪泽、泽儿”;次子曾纪鸿,字栗诚,近代著名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信中称“纪鸿、鸿儿”。
  本书参阅了传忠书局刻印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足本曾文正公全集》,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疏漏,望读者指正,以期再版修订。


《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家书》—— 千古完人,智慧传承 一、 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曾国藩家书》并非泛泛的读书笔记,它是一部承载着近一个半世纪历史风云的珍贵文献,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留给后世子孙,也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深沉馈赠。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这位“中兴名臣”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余,用他那饱含深情、字字珠玑的书信,勾勒出一个父亲的殷切期望,一个师长的谆谆教诲,一个政治家的深邃洞察,以及一个读书人的严谨自律。 这些家书,宛如一部家族史诗,又似一部人生教科书。它们记录了曾国藩对子孙们日常生活的关切,从衣食住行到读书交友,无不细致入微;它们展现了曾国藩对后辈品德修养的严格要求,强调“勤”、“慎”、“恕”、“忍”,这些历经时间检验的普适价值;它们更折射出曾国藩在治家、治学、治国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 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心灵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柔软与坚韧,理解他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清醒与理性,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洪流中,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塑造一个家族的脊梁,乃至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曾国藩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生动注脚。 二、 治家之道:以德立家,以勤持家 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将治家视为人生的重要功课,并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在他的家书中,我们能反复看到他对“德”与“勤”的强调。 以德立家: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的根基在于品德。他反复告诫子孙,要“存心存厚”,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他反对骄奢淫逸,倡导朴素节俭。他期望子孙能够成为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尽管身居高位,生活却极为简朴,从不奢侈浪费。他认为,德行如同家庭的阳光雨露,滋养着家庭成员的心灵,使其健康成长。 以勤持家: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是曾国藩奉行的圭臬。他认为,懒惰是败坏家风的最大敌人。他鼓励子孙要勤奋读书,勤于劳作,勤于思考。他曾写道:“凡人只有一条路,便是努力。不努力,只是坐以待毙。” 他甚至要求子孙们要学做农活,体验稼穑之艰辛,从而懂得珍惜粮食,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这种对“勤”的推崇,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家庭的长久兴旺和家族的繁荣发展。他坚信,只有勤勉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才能抵御生活的风雨,才能让家族的传承源远流长。 三、 治学之道:立志高远,刻苦钻研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提升个人修养、成就事业的关键。他对待治学有着一套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并将这些悉心传授给子孙。 立志高远,目标明确: 曾国藩强调,读书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以“经世致用”为目标。他反对那种“为读书而读书”的消极态度,而是希望子孙能够通过读书,掌握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常常以圣贤为榜样,激励子孙们要胸怀大志,敢于担当。 刻苦钻研,循序渐进: 曾国藩深知,学问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深入的钻研。他鼓励子孙们要“逐字逐句”地研读经典,要“反复体味”,切不可囫囵吞枣。他强调“温故知新”,认为复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同时,他也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他曾劝诫儿子曾纪泽要“多读史书”,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他反对死记硬背,更注重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本意。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曾国藩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他鼓励子孙们在学习之余,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发现知识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这种“学以致用”的理念,使得他的治学方法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 治事之道:慎思明辨,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国藩在处理事务方面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他的治事之道,同样体现在他的家书中。 慎思明辨,理性判断: 曾国藩处理事务,最重视“慎”。他认为,仓促行事往往会招致失败。因此,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权衡利弊,并广泛听取意见。他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判断。他反复告诫子孙,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被情绪所左右,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勇于担当: 曾国藩不仅善于思考,更勇于实践。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思想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从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他曾说:“凡事但求尽吾心,不求合他人之意。” 这种担当精神,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他也以此激励子孙,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时,要敢于行动,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知人善任,凝聚力量: 曾国藩深谙用人之道。他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并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能够凝聚人心,带领团队共同奋斗,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对部下的信任和器重,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戴。 五、《曾国藩家书》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 《曾国藩家书》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其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不可估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曾国藩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勤、俭、孝、悌等传统美德。通过阅读家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人生智慧的宝库: 曾国藩的治家、治学、治事之道,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无论是个人成长、家庭建设,还是事业发展,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家书中的人生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曾国藩坚韧不拔、克己复礼的精神,能够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勤奋、自律、担当,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曾国藩的精神,我们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它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一位伟大的灵魂,依然能够用他的学识、品德和担当,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后世留下不朽的财富。在《中华经典藏书》的平台上,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激励着无数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时,我期待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来自过去的智慧。而它所给予我的,远超我的想象。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叙述,却用一种平淡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人在复杂时代中的人生轨迹。我惊叹于曾国藩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韧性,也折服于他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他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深刻理解人性,并身体力行去实践一种“君子之道”的先行者。书中的一些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比如如何克制欲望,如何对待名利,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示,仿佛与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也让我对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古籍特有的庄重,而是一种亲切、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的纸张温润,墨迹沉静,仿佛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又散发着一股生活的气息。我并非是那种对历史人物有过分崇拜的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好奇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一位身居高位却又时常面临人生抉择的重臣,如何处理家事、国事,如何与至亲之人沟通,如何面对自身的得失与挑战。我试图从那些字里行间去捕捉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忧虑与期盼。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他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场景,是在深夜灯下,还是在行军途中?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倾注于笔端?这种代入感,让我觉得手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料,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并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触动。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交流。曾国藩在信中,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也会对时事发表看法,但更多的是围绕着家庭和子女的成长。他会详细地询问家中的田地收成,会关心妻子的身体,会叮嘱儿子们孝顺长辈。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也体会到了传统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我尤其欣赏他对待子女的态度,既有严厉的一面,又不乏温情。他鼓励儿子们独立思考,但也时刻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自满。这种平衡的教育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也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为无非是一些陈旧的官场套话,或者是一些空洞的说教。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所呈现的,并非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刻板形象,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女的殷殷教诲,既有对学业的严格要求,也有对品德修养的反复强调。他不仅教导儿子们如何读书做学问,更关注他们的生活起居,甚至在信中细致地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叮嘱他们注意衣食住行。这种细腻的情感流露,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将领,更是一位慈爱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阅读这些家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着父辈对子辈深深的爱与期望。这其中的很多道理,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次接触《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我被其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读物,更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责任、修身养性的诸多方面。书中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曾国藩在信中反复强调“勤”、“慎”、“诚”、“敬”等品德,并非是枯燥的口号,而是结合自身经历,用生动的例子加以阐释。他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也会因为儿子的点滴进步而欣慰。这种坦诚和自省,让他在我心中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完善自己的普通人。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对照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言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激励我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担当的人。

评分

很喜欢,买来闲时看看,书质很棒的

评分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评分

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

评分

1943年3月26日,在重庆一个叫黄角桠的地方,陈嗣庆的第二个女儿三毛出生了。

评分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评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得到发展;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风行,居世界首位。推理小说这个名称,也是在日本首先起用的。它的内容大体与侦探小说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它注意科学的逻辑推理,运用推理手段拨开疑云迷雾,揭示案情和破案过程。优秀的推理小说,不仅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精到准确的判断使人佩服;不仅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而且得到思想方法上的启发。但推理小说大多涉及神秘主义和杀人场面,并非适合全年龄层次的人阅读。美国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曼弗雷德·B·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活着时的笔名)的《希腊棺材之谜》,日本松本清张的《奇怪的被告》等,就是推理小说。

评分

质量好很好。物流超快。又买了一大堆书,慢慢看吧,很便宜最主要的是

评分

喜欢读书很不错,就是运输中有点瑕疵,没有盒子,一直很喜欢京东,基本上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锅碗瓢盆都在京东买,京东你可长点心吧,

评分

by Jingdong mall,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warehousemanagement,logistics,distrbuti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and SO on.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