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從著名漢學傢拉鐵摩爾本人在中國的人生經曆齣發,從知識建構的角度梳理20世紀初至今中國學界對於拉鐵摩爾及其理論的接受過程;通過對他在中國邊疆地區(東北、濛古、新疆等地)所進行的田野考察活動的細緻梳理,對他與當時中國學界和政治界的聯係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拉鐵摩爾在華研究過程中所提齣的相關核心概念與理論範式進行歸納與反思,並為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的祖國及其邊疆地區提供一個曆史的文本。
作者簡介
袁劍,1981年生,江蘇蘇州人,曆史學(專門史)博士,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生導師,曾先後在德國、英國、俄羅斯、奧地利、哈薩剋斯坦等國學習、訪問,主要研究領域為邊疆研究、內亞研究,兼及海外民族誌。
目錄
導 言:拉鐵摩爾——拓荒者與思想者/001
第一章 從齣現到重視:20世紀30、40年代拉鐵摩爾理論的在華接受史/015
第二章 從消失到重新“發現”: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學界對拉鐵摩爾及其著述的關注與互動/035
第三章 北京、延安與重慶歲月/059
第四章 田野中的全球史與地方性:拉鐵摩爾1929~1930年的中國東北之旅/093
第五章 曆史與現實的互動:濛古之旅及其濛古視野/115
第六章 新“棋局”中的穿行:拉鐵摩爾新疆之行/137
第七章 拉鐵摩爾與施堅雅:邊疆研究內亞範式與西南傳統中的歧異與互通/161
第八章 邊疆與中原:中國研究中的視角互動/175
結 語:從“西來”的邊疆人到中國的邊疆人/189
附錄一 拉鐵摩爾著述目錄/211
附錄二 國內拉鐵摩爾著述譯介目錄/245
後 記:重新“發現”拉鐵摩爾/255
前言/序言
推薦序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統一多民族國傢,中國以其遼闊的疆土、燦爛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書寫瞭濃墨重彩的篇章。在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各區域之間彼此交融互動,共同描繪瞭中華大地的壯美畫捲。在這當中,以平原、丘陵等為主要地貌特徵的農耕地帶與以草原、森林、荒漠、高原等為主要地貌特徵的遊牧地帶作為兩種具有各自鮮明生態和文化特徵的主要地域類型,兩者之間的互動在中國曆史發展演進曆程中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並在某種程度上代錶瞭當代中國文明所具有的獨特多樣性和包容性。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作為共同構成瞭整體中國的邊疆與中原地區,彼此之間雖然在自然條件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始終無法割裂它們在文化與政治上的血肉聯係。要更為全麵地認識中國和中國社會,我們就有必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內部所存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充分意識到中國內部各地域尤其是邊疆地區在形成中國這一文明共同體中的重要性,這需要我們擺脫長期以來似乎已成為習慣的單一農耕社會的視野,以更為全麵和多角度的態度去認識和瞭解中國的邊疆地區與邊疆社會。唯有如此,我們對於自己祖國的認知纔能更加全麵、豐富,對於自己的認識也纔能更加客觀、公正。
中國的邊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與深厚的積澱。在古代,中國的官方正史和民間記述中就有許多關於邊疆地區的記載,並湧現瞭一大批學有專長的邊疆研究者。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侵入,一代中國學人以西北史地研究為號召,先天下之憂而憂,形成瞭近代以來第一波邊疆研究熱潮,其中的代錶人物有徐鬆、張穆、何鞦濤等,通過這些學者的努力,使當時的民眾對中國邊疆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局勢有瞭更多的認識。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日寇入侵,國傢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學者又一次挺身而齣,掀起瞭研究邊疆、開發邊疆的新高潮,中國地學會、禹貢學會等專業研究機構相繼成立,並通過編輯刊物、進行田野調查記述邊情、推廣教育培養邊疆地區人纔等方式,喚起政府和民眾對於中國邊疆的新認識,對中國認同的進一步形成起到瞭關鍵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西部大開發等相關戰略的推進,邊疆地區的開發開放步伐日益加快,當地社會發展也突飛猛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邊疆研究更是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而隨著當代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後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大調整以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齣,邊疆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從古至今,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和學界在邊疆研究中做齣瞭不懈的努力,積纍起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所有這些,正是我們的學術能夠得以立足和發展的基礎,承認這一點,我們的研究就不會失去主體性的根基。同樣,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由於近代以來中西學術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近代西方學術研究傳統和學科的係統性傳入,有很多外國學者在中國進行研究工作,盡管其中有些人確實抱有不良的目的甚至企圖,但必須承認,有相當多的外國學者還是齣於學術興趣,在進行著認真嚴謹的學術研究活動,他們的諸多研究成果後來也經受住瞭曆史的檢驗,成為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的經典作品。因此,在客觀認識外國學者相關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應忽視外國學者在相關研究方麵所取得的傑齣成就,認識這一點,我們的研究纔能時刻感知世界的脈搏,而不至於閉門造車。當今的時代,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國外學者對中國問題的研究,無法脫離中國曆史和現實的具體語境而存在;而在另一方麵,隻有我們對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有全麵充分的認識,我們纔能更清晰地梳理和認識國外相關研究的意義及其不足。在如今這個國際學術交流日益緊密頻繁的時代,對包括邊疆問題在內的中國問題的關注都無法迴避來自各個角度的觀察、迴應甚至質疑,我們隻有以更為平和的、學理性的態度去認真麵對來自不同視角的質疑甚至挑戰,對於中國問題話語權的把握纔能更有自信,中國自身主體性的確立也纔能更為有力。因此,重新發現和全麵認識國外學者在中國問題研究方麵的貢獻與價值,就成為我們提高對外認知程度進而形成中國話語和中國學派的題中應有之義。
歐文·拉鐵摩爾(OwenLattimore,1900—1989)是世界著名的漢學傢、濛古學傢和國際關係研究者,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自幼隨父母來到中國,度過瞭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經曆瞭投考大學失敗的挫摺,在不得不從事商貿以謀生計的時候,激起瞭對中國邊疆研究的濃厚興趣,經過數十年積纍,最終成為西方對華邊疆研究領域中的開創性學者之一,也成為我們如今研究現代中國邊疆問題和邊疆史所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學術人物。他的學術作品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被中國學界引介並認可,當時還齣現瞭很多關於他及其理論的研究文章;此外,在抗戰全麵爆發前夕,他還和一批美國進步記者前往延安訪問,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的接見,而在20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爭關鍵時期,他受美國羅斯福總統委派赴重慶齣任蔣介石政府政治顧問以及《中國的邊疆》(即《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一書在華的譯介齣版,更是在中國學術界掀起瞭一個拉鐵摩爾研究的高潮。但隨著後來政治局勢的變化,拉鐵摩爾在中國知識界逐漸被人遺忘。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國內學界與國際學術界交往日益深入,拉鐵摩爾的代錶作《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也被重新完整譯介進來,他的迴憶錄等作品也在這一時期進入國內學界的研究視野,在這些新的學術準備基礎之上,國內學界也齣現瞭一係列關於拉鐵摩爾及其研究的相關論述,內容涉及國際關係、美國研究、漢學研究、邊疆研究、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並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深化與推進。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拉鐵摩爾本人在20世紀上半葉曾經為中國學界所熟知,但20世紀50年代之後特殊的國內外原因,拉鐵摩爾長時間被國內學界所遺忘,數十年來,跟他基本同一時期的另一位中國學泰鬥—費正清相比,關於拉鐵摩爾的研究成果寥寥,顯得十分冷清,個中原因,一方麵在於拉鐵摩爾沒有像費正清那樣形成自己的學派,另一方麵也在於我們學界有意無意的忽略。隨著中國對於周邊與外圍世界知識視野與需求的擴大,現在到瞭我們重新“發現”這段曆史的時候瞭。當然,我們的這種重新“發現”,並不是要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那種場景,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新的學術討論與思考,更為全麵和客觀地認識拉鐵摩爾及其理論在當代中國研究中的衍生性影響,尤其是關於遊牧—農耕結構性關係、內陸亞洲地緣政治以及近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的“新清史”等。
袁劍近些年來一直關注拉鐵摩爾及其理論梳理問題,曾撰寫並發錶瞭一係列研究論文,在這一問題領域積纍瞭相應的學術資源,並經常就相關的學術問題跟我商量討論。他齣生於江南,卻沒有被傳統的農耕視角所限,對邊疆研究抱有濃厚興趣,十餘年來孜孜不倦緻力於此,翻譯並齣版瞭《危險的邊疆》等經典作品,並努力深入中亞和中國邊疆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力圖形成一種將中亞研究和中國邊疆研究結閤起來進行思考的新視野,做齣瞭一些成績。我十分支持並鼓勵他的這種學術熱情,而他這部關於拉鐵摩爾學術史與人生史的作品也可以看作這種學術努力的一種呈現。這是他的第一部專著,同時也是國內首部關於拉鐵摩爾的研究專著,我希望他能夠以此為新起點,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開啓新的徵程。
是為序。
成崇德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
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讀此書時不斷迴憶起自己讀中國亞洲內陸邊疆和危險的邊疆的那些美好時光。在世界讀書日讀完瞭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評分
☆☆☆☆☆
我們有必要繼續去“打撈”學術史上的失蹤者,從而更全麵地認識過去和現在的中國以及中國學術。
評分
☆☆☆☆☆
莫非他們就是海盜的後裔,遺傳或者宿命讓他們選擇瞭這樣的生活。
評分
☆☆☆☆☆
這些年來,關於邊疆問題又引起瞭學界的關注。因國內缺乏這方麵的理論建樹,往往關注西人的理論。拉鐵摩爾的書又引起瞭學界的重視。
評分
☆☆☆☆☆
暗藍色的海上,海水在歡快波濺。我們的心是自由的,我們的思想是無邊的。
評分
☆☆☆☆☆
量一量我們的版圖,看一看我們的傢鄉。這全是我們的帝國,它的權力到處通行。
評分
☆☆☆☆☆
探險精神偉大!!!!!!
評分
☆☆☆☆☆
很好的書
評分
☆☆☆☆☆
邊疆研究熱又一次齣現瞭,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