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霈 男 1928年8月生,籍贯天津市。全球生态经济研究所(GEEI)首席顾问,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参与主持农村经济学研究60年、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自创始至今30年全过程。是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开拓者、创建者、理论奠基者(之一),主要负责我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建立和推动工作,生态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这本书的封面上“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这个书名,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在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调和。过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在当今已经愈发明显。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都敲响了警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赢的路径。我想了解,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构建一种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具体的生态经济学理论,还是会更侧重于实践案例的分析?我希望它能够为我解答关于“生态红线”如何与经济发展目标有效对接的困惑,以及如何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激发企业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我个人对环境政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能够为这个领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支持或者创新的解决方案,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开篇的气势所震撼。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切入枯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经济活动对它的影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感受到了对未来的紧迫感。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充满了对解决方案的探索。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循环经济”和“绿色创新”的章节,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重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它是否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企业和政府部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融入生态可持续的理念?我期待能从中找到具体的案例,了解那些先行者是如何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份行动的指南,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以为会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或者是一些陈旧的观点。然而,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被作者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复杂矛盾,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加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严谨和细致。书中关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如何将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环境成本,通过经济学的方式进行量化和纳入决策考量的?这对于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对国际视野下的生态经济管理模式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是否有提到一些国际组织在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生态经济管理”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口号,而是一个充满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课题。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它鼓励我们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拥抱创新,去积极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跨界合作”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论述。在复杂多变的当下,没有任何一个主体能够独立解决生态经济管理的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有效的跨界合作平台,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指导?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生态经济管理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过于浅显。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阐释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这为整个生态经济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层和人文的维度。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转变。书中是否有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来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经济管理的认知和重视?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此外,我也在寻找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等具体政策工具的详细介绍。这些工具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工具,从而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推动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