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刊:山谷题跋

艺文丛刊:山谷题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黄庭坚 著,白石 校
图书标签:
  • 艺术
  • 文学
  • 文化
  • 诗歌
  • 书法
  • 绘画
  • 碑帖
  • 题跋
  • 山谷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6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2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籍爱好者


内容简介

  黄庭坚善行草书,学问文章与苏轼并称。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本书是黄庭坚书画题跋作品的汇编,由晚明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编定,共九卷,完整反映了黄氏的艺术见解,对于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前言/序言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兼论士绅阶层与地方治理》 绪论:制度的脉络与历史的重量 本书旨在对清代(1644-1912)的科举制度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科举制度,作为中华帝国延续千年的选官机制,在清代达到了其历史的巅峰,同时也孕育了其最终的衰亡。它不仅是政治权力分配的核心工具,更是社会阶层流动、文化价值传播以及国家权力有效下沉至地方治理层面的关键枢纽。 本研究的基石在于对官方档案、地方志、进士传记以及私人著述的细致梳理。我们不满足于对科举流程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探究制度背后的运行逻辑、士人群体的内部结构,以及该制度如何与清朝的“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相融合。清代科举,在满汉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复杂张力中,扮演了微妙而关键的角色。 第一部分:科举制度的重构与定型(1644-1750) 清初,统治者在继承明代科举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审慎的调整与“因袭”。本部分首先分析了顺治、康熙年间,清廷如何通过“八股文”的规范化、考试内容的精简与侧重,来确保科举内容服务于“圣谕”的推广和对儒家正统的维护。 一、 制度的本土化与满汉融合的张力: 我们详细考察了科举中“满汉合一”的表面现象下,实际存在的制度差异和隐性壁垒。例如,对八旗子弟的特殊优待政策与对汉族士人的严格规训之间的微妙平衡。清初对“别开生面”的警惕,使得初期科举更强调对程朱理学的绝对忠诚,而非个人才学的自由发挥。 二、 考试流程的标准化与“文卷”的形成: 雍正年间的改革,标志着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本章重点分析了殿试磨勘制度的完善,以及考官回避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力求程序上的绝对公平。同时,通过对大量中榜者的“文卷”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了某一时期官方话语权所偏好的文风、论点和句式,从而量化了“八股”对思想的塑形作用。 三、 “场屋”中的潜规则与文化: 科举不仅仅是考试,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仪式。本节引入社会史的视角,研究了乡试、会试中的贿赂、舞弊、串通等“场内生态”。这些“潜规则”并非全然是制度的破坏者,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士人群体在僵化制度下寻求生存空间和人际网络构建的社会现实。 第二部分:士绅的崛起与科举的中介作用 清代科举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其对“士绅阶层”的持续赋权。士绅,是国家权力与社会基层之间的中介群体,他们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科举功名。 一、 从“生员”到“候补”:功名等级的社会价值: 本研究区分了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进士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定位。秀才身份提供的免役权和见官不跪等特权,是维系地方秩序的基石。而举人,则成为地方士绅集团的核心骨干,他们掌握着地方的公共事务、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对地方官的舆论监督权。 二、 地方治理中的士绅参与: 乾隆、嘉庆时期,国家权力因地域广阔而有所稀释。本书通过考察水利兴修、赈灾、地方义学创办等具体案例,论证了士绅群体是如何利用科举身份(特别是举人和进士)充当地方官府的“代理人”或“制衡者”。他们的合法性并非完全来自朝廷任命,而是通过对儒家伦理的践行和对地方公共福祉的贡献来巩固的。 三、 学术与政治的交织:考据学对科举风气的冲击: 乾嘉学派的兴盛,特别是考据学的抬头,对僵化的八股文体提出了挑战。我们分析了以乾嘉学者为代表的士人,如何在保持科举身份的前提下,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引入对经典的辨析中。这显示了士人阶层内部在面对僵化制度时,试图在“学”与“用”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 第三部分:科举的衰落与晚清的转型(1840-1912) 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潮涌入,传统科举制度面临空前的合法性危机。本部分聚焦于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在内外交困下的挣扎、改革尝试及其最终的废除。 一、 应对“变局”的士人反应: 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士绅集团的冲击,以及西方科技和政治思想的传入,使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受到质疑。我们追踪了林则徐、曾国藩等开明士人,他们如何在科举的框架内,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尝试将西学知识纳入科举的边缘地带(如洋务运动初期的“同文馆”人才选拔)。 二、 制度改革的阻力与进程: 清政府在光绪年间推行的“废科举,立学堂”的改革,遭遇了来自保守士绅阶层的巨大阻力。本章详细分析了改革派(如翁同龢后期的态度转变)与守旧派(地方大员的观望态度)的博弈。科举被视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定海神针”,废除它无异于放弃了对社会的最终控制权。 三、 1905年:制度的终结与历史遗产: 最终,科举于1905年被正式废除,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选官体系的终结。然而,科举所培养的“官僚士绅”并未完全消失。他们转向了新式教育体系,并以另一种形式(如在立宪运动、地方自治和早期民国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延续了其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力。本书最后探讨了科举遗产——特别是对文牍、层级划分和精英选拔偏好的文化遗存——如何投射到近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塑造之中。 结语:长久的回响 清代科举制度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三百年兴衰史的活化石。它既是维系帝国庞大疆域运转的精密机器,也是压抑社会创造力的文化牢笼。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清代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士绅阶层的能动性,以及近代中国在寻求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承受的文化惯性与制度断裂的阵痛。本书希望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国家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坚实的史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更深层次的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拥有一本如此沉稳、具有定力,并且能够引导人向内探索的著作,是十分难得的幸运。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的良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问、对待生活的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事物的角度都变得更具层次性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和演变。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感到震撼。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论述,而是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行家,带着你走进了某个特定领域的深处。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那些精妙的分析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尤其是他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那种鞭辟入里、不容置疑的论证方式,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某个章节,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和拓宽了,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认知点,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这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度思考,而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强迫你成为一个更严谨的思考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件艺术品,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采用了经典的函套式设计,字体排版古朴又不失雅致,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裁切边缘,处理得极其平滑,让人在摩挲之间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意。拿在手里,仿佛就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完全不同于那些轻飘飘的、流水线生产的现代书籍。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步都慢了下来,去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匠心。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告诉读者,这里面的内容值得被如此珍视和对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极为考究,每一部分之间的衔接都像是精心计算过的乐章。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观点,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脉络在牵引着读者。开篇的引言总是能够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后续的展开奠定基调;而章节的过渡,往往巧妙地设置了“钩子”,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更难得的是,它在宏观的结构框架下,依然保持了对微观细节的关注,既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又不乏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剖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保持了持久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让人很难从中途停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静和内敛,但笔力却又极具穿透力。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将复杂晦涩的道理,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韵律感和美感。有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两句恰到好处的典故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为严肃的论述增添了一抹亮色。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地展现学识的方式,不炫耀,不卖弄,只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种“大音希声”的文字处理,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

评分

让他欣喜的是,2015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出版主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订货会开幕前一天举行的2015书业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集团有3种图书、1家单位获奖:浙江人民社《最后的耍猴人》、浙江人美社《在能被记忆看到的地方》获得“年度图书”奖项,浙江少儿社《查理九世·末日浮空城》获得“年度少儿类畅销书”奖项,浙江省店集团获得“年度分销商”奖项。订货会开幕当天举办的2015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会,也传来好消息:2015年,集团在全国零售市场码洋份额居出版集团第9位,浙江少儿社实体书店码洋份额居出版社第9位,该社有3种图书居实体书店大众畅销书排行榜前10位,有21种图书居实体书店少儿畅销书排行榜前35位。浙江少儿社还实现了连续第13年保持全国少儿类图书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

评分

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黄庭坚善行草书,学问文章与苏轼并称。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很好噢。

评分

文章不错,总体还是挺好的,东坡的文章提拔就是白起艾灸,有这天才的千万光环,让人仍不住的襄阳阅读。

评分

大家手笔,诗书俱佳!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快递及时!给力!点赞!

评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书太精美了,这套平装一下子就地道我这位精装控了。比32开略小一点,纸张厚实光华有韧性,繁体,可惜已经是2印了,难道散本都是2印的?

评分

本书开本较小,封面设计很朴素,繁体竖排,字体适中,布局合理,内容方面有不少对研究南宋有用的珍贵资料,艺术性与史料性兼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