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修史的传统。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如何得其精要,把握大略,从而获得镜鉴,反思过往,指引当今,是不少人常思索的问题。《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编年体巨著,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历时十九年而编纂成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讫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司马光等人为此书付出了巨大辛劳,也达到了预期目标。书甫告竣,宋神宗即予嘉奖,并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书名。千百年来,此书一直被后世历代帝王作为治世教科书使用。事实上,除政治方面外,此书对于古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俗等方面均有涵映,书中取材广泛,裁减精当,除历朝正史外,还大量参考了杂史、文集、笔记等史料。执笔人司马光、刘攽、刘恕等人均为史学名家,持论平允,文采出众。此书问世至今,广受好评,是受众面*广的史书之一。清代学者王鸣盛盛赞此书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并非虚言。
第四段评价: 作为一名长期与古代文献打交道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深知一套好的版本对于阅读体验的重要性。很多通鉴的普及版为了追求轻便,往往牺牲了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度,读起来油腻不清。但《资治通鉴(大字本 套装1-12册)》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产品。纸张的厚度适中,反光度控制得极好,即使在光线不那么理想的夜晚书房里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刺痛。更值得称赞的是,这套书的装帧在体现厚重感的同时,并未显得笨拙。十二册的划分非常合理,便于携带和翻阅单册。我目前正在细读的是关于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的部分,书中对决策失误的描述,那种冷静的叙事风格,配合清晰的大字排版,使得权力的腐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套书的制作水平,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的敬畏,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历史细节,变得触手可及,可感可悟。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资治通鉴》的大字版本,简直是为我这种老花眼量身定做的福音!拿到书的那一刻,首先被其厚重的装帧和清晰的字体所震撼。要知道,古代典籍动辄密密麻麻的小字,读起来着实费力,每次都要伴随着一盏台灯和一副老花镜,读上几页就觉得眼睛干涩酸痛。但这个“大字本”,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把那些拗口的文言文排版得疏朗有致,更重要的是,那墨色浓郁、间距适宜的字体,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体力活。我最近沉迷于魏晋南北朝那段纷乱复杂的历史,以往看别的版本总觉得抓不住重点,信息量太大,一下子就被淹没了。可有了这个版本,阅读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可以更从容地品味司马光的叙事和评论,体会那种“以史为镜”的深刻感。特别是那些关键的战役转折点,大字能让你更聚焦于细节的描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波澜。一套十二册,沉甸甸的,捧在手里,就像握着一段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重量感和“仪式感”是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平装本,而是那种需要你郑重对待的精装大部头。我买来主要是想培养家里那位正在上初中的侄子的历史兴趣。孩子们现在接触的史书大多图文并茂,相对浅显,但《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和严谨的编年体结构,才是真正锻炼思维深度的绝佳材料。一开始我还担心大字本会不会显得过于“低幼化”,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的字体选择非常端正,笔画清晰有力,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这反而更容易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美感。我让他从秦汉过渡期开始读,他反馈说,虽然内容本身是艰深的,但因为不用费力去看那些小字,他的注意力可以百分之百地集中在“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逻辑链条上。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把一个庞大的历史体系,用最友好、最耐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学习历史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险。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我的工作性质要求我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所以一旦闲下来,我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本能让眼睛彻底放松的书。这套《资治通鉴》大字版,正是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休息站”,让我的视线可以从容地滑过文本,而不需要进行费力的聚焦和辨认。过去看一些权威注释本,为了塞下更多的脚注和译文,往往把正文挤压得十分局促,读起来感觉压抑。但这个版本显然在设计之初就将“留白”作为重要元素,使得文本周围的空间感非常开阔。这种开阔感,不仅减轻了视觉负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也让我的心绪跟着文本一起变得开阔起来,更容易进入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读历史,读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作者的笔触和节奏感,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渗透进读者的脑海。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本来对历史书籍的“大字版”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篇幅加大了,内容排版上难免会显得臃肿或者为了凑页数而稀释了原有的精粹。但《资治通鉴》这套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十二册的整体感很强,放在书架上,那份历史的庄严肃穆感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篇章划分上的处理。虽然字体大了,但并没有牺牲原文的完整性,那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最近在研究唐太宗贞观之治前后的政治博弈,过去看那些小字本,总是在人名和官职之间迷失方向。这套书的好处在于,当关键的君臣对话出现时,大字能让你迅速捕捉到言辞的力度和背后的深意。它不是简单地把字放大,而是重新设计了一种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古籍呈现方式,既尊重了原著的经典性,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与效率。这对于想深入研究但又不想被阅读疲劳困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上乘之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