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的解释论

环境侵权的解释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宝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侵权
  • 侵权法
  • 环境法
  • 解释学
  • 法律哲学
  • 环境损害
  • 责任认定
  • 法律理论
  • 生态法
  • 民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3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49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结合《侵权责任法》及新公布的环境侵权责任司法解释,结合司法实践,从解释论角度对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与承担等重要问题展开学理研究。*书包括六章,分别为:*一章环境侵权责任的概念厘清;第二章环境侵权原因行为的类型化及其法律意义;第三章环境污染侵权一元归责之检讨;第四章环境侵权诉讼的因果关系和举证责任;第五章生态破坏纳入侵权法调整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第六章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机制。

作者简介

  张宝(1983-),男,安徽籍,法学博士,讲师,行政法博士后,硕导,兼任中南大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私法、环境规制与环境司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合著7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委员,《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编辑。

目录

摘 要 001
导 论 001
一、研究背景 001
二、本体指向 008
三、问题意识 011
第一章 环境侵权的概念辨析 021
第一节 学理上的环境侵权内涵分歧 021
一、民法学和环境法学关于环境侵权内涵的争议 021
二、环境侵害的提出与环境侵权的概念回归 024
第二节 实践中的“环境侵权”内涵争议 028
一、涉及环境的侵权都属于环境侵权? 028
二、生态破坏侵权亦属法定的环境侵权? 038
第二章 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法律建构 054
第一节 环境侵权的类型化现状及其缺失 054
一、当前环境侵权类型化的基本路径 054
二、现行类型化路径的缺失与困境 062
第二节 环境侵权类型化的基础与谱系 070
一、环境侵权类型化的基础 070
二、次级类型化:实质型污染侵权与拟制型污染侵权 077
三、初级类型化:环境污染侵权与生态破坏侵权 090
第三章 环境污染侵权一元归责之检讨 095
第一节 双重悖论: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争议 095
一、学说悖论:如何看待环境污染侵权的“违法性”
要件 096
二、实践悖论:司法判决关于违法性的适用争议 102
第二节无过错责任出现悖论的症结与根源 107
一、一元归责违背环境侵权的类型化法理 107
二、一体适用混淆相邻法制与侵权机制的功能差异 115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解释构造 129
一、环境污染侵权归责原则的类型化适用 129
二、《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解释路径 141
第四章 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和举证责任 146
第一节 规范解释与适用中的问题与根由 146
一、《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适用争议 146
二、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实体与程序 158
第二节 以司法推定取代立法分配:必要性与正当性 165
一、抽象的利益衡量:环境侵权中的优先利益设定 165
二、具体的利益衡量:司法推定相较于立法分配的
优势 173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解释构造 181
一、提示性规定:《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基本
定位 181
二、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和推定方法 187
第五章 侵权法调整生态破坏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194
第一节 生态破坏行为可否准用环境污染责任规则 195
一、生态破坏侵权的指向与特性 196
二、生态破坏侵权的规范路径选择 204
第二节 生态损害的民事救济 214
一、生态损害的权益侵害:环境权及其民事地位 215
二、生态损害的间接调整路径及其局限 223
三、生态损害的直接调整模式及其实质 231
代结论:环境损害赔偿是否需要专门立法? 241
一、分散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局限性 242
二、环境责任专门立法的基本取向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8
后 记 255

前言/序言

  传统上,在环境问题的私法应对上,英美法国家大都仰赖于普通法上相邻侵害的损害赔偿或核发禁制令等手段,大陆法系国家多引用民法典有关相邻关系或损害赔偿的法则。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尽管环境民事责任的内涵发生变化,但在形式上依然维持了由“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构成的“双轨”体系,前者通过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寻求救济,侧重于赔偿已发生的损害;后者借由对人格权及所有权的保护,排除正发生的侵害,并预防可能发生的侵害。这一规范形式亦为我国所承袭,在立法上体现为《物权法》第89~90条和《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之规定。
  基于《侵权责任法》4个条文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中产生了不少疑义,故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6月发布了《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19个条文对环境侵权责任进行了具体化,对一些争议已久的问题如环境侵权的调整范围、归责原则、违法性、举证责任、责任划分等进行了明确。但是,这些解释是否僭越了可能的文义限度,进入了立法者的领域,尚需一一探明。故此,本书基于法解释论立场,试图“像法官一样思考”,探究环境侵权责任立法是否科学,并检视环境侵权责任司法解释是否妥适,从而为未来相关立法与法律适用提供镜鉴。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秩序重塑》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对既有世界秩序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互动、张力和未来走向。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维度叙事,本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分析框架,力求揭示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根源、融合的可能路径以及世界权力结构的复杂变迁。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悖论与秩序的松动 全球化并非一个线性的、一帆风顺的过程,它在带来空前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催生了深刻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摩擦。本书首先对“超级全球化”的定义进行界定,指出其在技术进步、资本流动和信息爆炸方面的显著特征。然而,这种快速的整合并未导向预期的“历史的终结”或“文明的趋同”。 1. 经济民族主义的回归: 尽管自由贸易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全球金融危机、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技术垄断带来的不平等加剧,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其经济主权。本书详细考察了保护主义措施的复兴,包括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和关键产业回流的趋势。我们分析了“去风险化”(De-risking)策略的兴起,这标志着效率优先原则向安全优先原则的战略转移。这种经济上的再区域化(Re-regionalization)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 2. 治理赤字与主权困境: 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危机)的增加,与国家主权思维的固执形成了鲜明的“治理赤字”。本书探讨了国际机构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效力下降,以及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内稳定与参与全球治理之间的权衡。特别关注了“数字主权”的崛起,即各国力图控制本国信息疆域,这与全球信息自由流动的理念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3. 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碎片化: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接触,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经验,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对本土身份的强烈捍卫。本书分析了社会内部在现代化冲击下产生的“价值断裂”,解释了为何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排他性的、基于历史叙事的身份政治反而获得了强大的动员力。这不仅体现在民族国家内部,也反映在不同文明圈内部对“何为正统”的争论之中。 第二部分:文明光谱下的战略竞争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不同文明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模式。我们采纳了更细致的“文明光谱”模型,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以捕捉不同文化传统在现代性中的适应性差异。 1. 儒家文明圈的现代性路径: 重点分析了东亚模式(特别是中国)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框架下实现工业化和技术升级的独特性。讨论了“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边界模糊性,以及其在国际规范制定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本书评估了该文明圈如何通过“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挑战西方主导的叙事结构。 2. 伊斯兰文明与后殖民叙事: 深入探讨了伊斯兰世界在世俗化、民主化浪潮冲击下的内部张力。我们考察了不同流派(从温和改革派到保守复兴派)对全球化和西方霸权的反应。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重组,以及“泛阿拉伯主义”或“泛伊斯兰主义”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被不同国家战略性利用的现象。 3. 西方文明的内部转型与外部投射: 本书对西方文明的“自信危机”进行了审视。在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内部的政治极化和对自由民主模式有效性的自我怀疑,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的连贯性和道德权威。我们分析了“价值观外交”在当代语境下的复杂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区域遭遇的抵制。 第三部分:冲突的深层机制与融合的未来展望 冲突的根源往往不在于表面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在于对稀缺资源、战略制高点以及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1. 资源与技术的“文明化”: 探讨了能源转型、关键矿产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被纳入文明竞争的框架内。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争夺,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成为了定义未来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文明门槛”。本书详细分析了技术“武器化”的风险,以及跨文明合作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必要性。 2. 历史记忆与话语权的博弈: 冲突常常表现为对历史叙事的重新诠释权。本书考察了不同文明如何利用历史事件来构建当前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在国际舆论场中争夺“谁是受害者”和“谁是进步的推动者”的话语权。这种记忆政治的交锋,是理解当前国际关系紧张的深层动力。 3. 走向“竞争性共存”的新范式: 尽管冲突看似加剧,但本书认为,全球相互依赖的深度使得彻底的文明脱钩变得不切实际且代价高昂。未来可能出现的范式是“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这要求各国在保持战略竞争的同时,建立起能够有效管控风险的“护栏”。本书提出了建立跨文明危机沟通机制、共同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如生物安全、极端贫困)的实践性建议,强调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功能性合作的可能性。 结论:超越二元对立的复杂世界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得出结论:世界秩序的重塑是一个多中心、充满张力的过程,它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一种文明的全面胜利或失败。理解当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超越简化的“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思维,深入探究不同文明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适应性与内在矛盾。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关注全球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当前复杂世界图景的全新理论工具和丰富案例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理论有着持续的关注,并且一直认为法律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保障。 《环境侵权的解释论》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制和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环境侵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是否会阐述,如何通过对环境侵权的有效追责,来激励企业承担起环境责任,从而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环境侵权法如何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思考。 此外,我也对环境侵权责任的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含义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侵权责任制度,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环境外部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就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如何降低受害者提起诉讼的成本,如何提高赔偿的及时性和充分性,从而真正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公众权益的保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在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事件时,自己缺乏足够的法律工具去理解其背后的根源。 《环境侵权的解释论》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环境侵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侵权行为有什么不同。书中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认定为“侵权”,而另一些看似相似的行为却不会?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简化的案例,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此外,我也关心法律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实际效力,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环境损害赔偿的指导?例如,如果我的家乡因为工厂的排放受到了污染,我可以通过哪些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让我不再感到无助?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环境侵权的解释论》这个名字,让我好奇它是否能为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法律上对于“损害”的认定标准。例如,当空气污染达到一定浓度,或者水源遭到化学物质污染时,我们如何从法律层面去界定这种“损害”的性质,以及其与具体侵权行为之间的关联?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环境损害量化评估的法律原则,例如如何计算环境修复费用、生态损失等? 另外,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环境纠纷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责任主体不明、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就这些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一些法律上的解释和解决思路。例如,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如何界定和追溯责任?对于跨区域的污染,又该如何划定管辖和追责?这些实际问题,如果能在书中得到深入的解释,对我们的工作将是莫大的帮助。

评分

我是一位对比较法学颇感兴趣的法学研究生,在研读环境法相关课题时,常常会遇到各国在环境侵权认定和责任分配上的差异。 《环境侵权的解释论》的书名,让我对它在该领域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对国内环境侵权法律的解释,更能借鉴和分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熟经验,例如欧盟、美国等在环境侵权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创新之处。具体来说,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法域在举证责任倒置、惩罚性赔偿适用、风险责任原则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环境治理和受害者救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我希望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环境侵权法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为未来的法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前沿性的环境侵权问题,如气候变化相关的侵权责任、基因工程对环境的潜在侵权风险等,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探讨,这对于拓展研究视野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环境侵权的解释论》来看,就足以勾起我对法律学术研究的无限好奇。我一直对环境法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特定法律概念,并对其进行严谨解释的著作。这本书所承诺的“解释论”,预示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环境侵权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其构成要件、侵权行为的界定、责任的归属,乃至各种不同情形下的适用性。 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清晰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环境侵权这一复杂的法律问题。例如,对于“侵权”的理解,它是否会区分作为和不作为的侵权行为?在环境侵权中,如何准确判断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多重侵权源的情况下?责任主体又将如何确立,是侵权人、使用者,还是管理者?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迫切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更进一步,我希望本书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展现环境侵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解读和适用的。这样的解释论,对于法律从业者、研究者,乃至关心环境问题的公众,都将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