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巴顿

二战风云人物:巴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凌嵩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巴顿
  • 军事人物
  • 历史
  • 传记
  • 战争
  • 美国
  • 将军
  • 军事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7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9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战风云人物:巴顿(图文纪念版)》详细记述了美军著名将领乔治,巴顿,在“二战”期间为了战胜法西斯率领美军浴血奋战的传奇经历。通过对气势恢宏的战争进行全景式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以及对盟军内部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揭示,彰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亘古不变的历史真理。

作者简介

  于之伟,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1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郭岭松,男,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编审,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微观记录(1840-1949)》、《新四军东进纪实》、《罗伯斯皮尔传》等,与他人合作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历史大辞典》、《新中国50大事记(1949-1999)》等。凌嵩 北京人,长期从事案头工作,对于近现代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多年来笔耕不辍,独立创作或与他人合作出版的历史类图书有10余种,发表论文或文章数十篇。

目录

引子/001
第一章火炬行动
第二战场的由来/019
前尘往事/033
卡萨布兰卡/045
第二章重返欧洲
“霸王”行动/073
巴顿摊上了官司/090
最后的准备/103
最长的一天/113
巴顿来厂/125
与巴黎擦肩而过/152
第三章阿登战役
菜茵河卫兵计划/167
绝地反击/176
第四章消灭法西斯
特里尔战役/197
法尔茨战役/210
渡过莱茵河/217
纳粹黄金/225
尾声/242

精彩书摘

  根据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决定,美英盟军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艾森豪威尔任总司令,其副手为英军的亚历山大将军。北非盟军整编为第18集团军群,下辖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蒙哥马利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弗雷登德尔指挥的美第2军和部分法军。
  巴顿就任后,立刻去面见亚历山大,领受任务。副总司令十分喜欢巴顿的性格,对他极为客气,并表示对他的指挥水平和作战能力早有耳闻。亚历山大在回忆录中对巴顿的形象做了细致刻画:
  他是一个活泼的汉子,两边胯下都佩有一把柄上镶有珍珠的手枪。他不像大部分美国人那样友好和温和,他显得咄咄逼人,一提到“德国鬼子”,就激动异常,有时怒不可遏,有时声泪俱下。
  经过一番寒暄,亚历山大向新任美第2军军长下达了作战任务:再过两个星期,也就是3月17日左右,蒙哥马利将军将向隆美尔的防线发起进攻,美军担任助攻,尽可能牵制住德意军队以减轻蒙哥马利的压力。其间,亚历山大不厌其烦地向巴顿讲述了美军行动中应注意的细节,不难看出,卡塞林山口失利给美军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散去。巴顿对此颇感不快,特别是艾森豪威尔对英军的态度,更令他预感到双方合作必然充满坎坷。
  为了加强第2军的领导力量,艾森豪威尔任命布莱德雷作为巴顿的副手,出任第2军副军长。布莱德雷,全名叫作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1893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15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获少尉军衔。后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教官,成为马歇尔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助手。1943年2月,在马歇尔推荐下到达北非,担任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不久布莱德雷被派在第2军实际上充当艾森豪威尔的联络宫。巴顿到任不久,布莱德雷出任副军长。此后,这两位美军中卓越的军事指挥人才开始在一起为打败纳粹德国而一同奋斗。在以后的战斗中,两人有合作有分歧,个别时候关系还非常紧张,但这并未妨碍他们为战争胜利所进行的共同努力。
  ……


二战风云人物:巴顿 一部深入剖析二战关键决策者与战场指挥艺术的史诗级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勾勒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杂图景。它着重探讨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塑造了战争走向的关键军事、政治和战略人物群像,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空前挑战与做出的历史性抉择。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黑暗与战略的酝酿 (1930s末 - 1941)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大战爆发的前夜,审视欧洲和太平洋地区酝酿的紧张局势。我们不会详细叙述任何一个特定将领的个人生活细节,而是着力于分析各国高级军事机构在战争初期所犯下的战略性失误和成功的预见。 闪电战的兴起与反思: 详细解析德意志国防军“闪电战”理论的理论基础、战术执行的精妙之处,以及英法联军在面对这种新型战争形态时的僵硬反应。重点分析了法国陆军高层在“马奇诺防线”思维定式下的决策失误,而非深入到任何一位法国将领的个人功过。 大西洋的较量: 描述了英国在本土防御和海上生命线维护上面临的极端困境。我们探讨了U型潜艇战术的效率与反潜战术的发展历程,将焦点放在了盟军跨大西洋补给线这一宏观战略博弈上,而非单一的舰艇指挥官。 远东的火药桶: 分析了日本帝国在太平洋扩张过程中的政治驱动力与军事准备。内容侧重于描述珍珠港事件前,美国高层对于情报误判和战略部署的失察,这是对整个美国战时决策体系的审视,而非聚焦于某位太平洋战区指挥官的战术指挥。 第二部分:转折点的烽火(1942 - 1943) 本部分是全书的中心,它集中探讨了决定战争全局走向的几次关键战役,将其置于全球战略平衡的天平上进行考察。这里的核心在于“战略转换点”的分析,而非具体到某个师团的冲锋陷阵。 东线的血肉磨坊: 深入剖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略意义,探讨其对德军东线资源和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分析着重于苏德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工业动员速度以及最高统帅部在战役决策中的相互博弈,而非某位苏军集团军群指挥官的战术部署细节。 北非的沙漠炼狱: 考察了北非战役如何成为盟军测试新战术、整合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试验场。内容将集中于英美联军在开罗-的黎波里轴线上的资源调动与补给问题,以及轴心国在兵力投送上的地理劣势。 新式两栖作战的挑战: 详细描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对美军海空力量协同作战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并分析了盟军在太平洋上如何逐步摸索出“跳岛战术”的雏形,这些都是对军事学说的演变过程的记录。 第三部分:胜利的代价与多维度的考验(1944 - 1945) 战争进入收尾阶段,焦点转向了开辟第二战场、东西线的战略协同以及对轴心国本土的最终打击。本书将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和“人道性”考量,而非单纯的军事胜利。 西线的集结与突破: 重点分析了诺曼底登陆行动的复杂性——从欺骗计划(如“坚忍行动”)的制定,到建立稳固滩头的后勤压力,再到大部队的快速内陆推进。我们探讨的是盟军最高指挥层如何协调英美苏三国在欧洲西线力量部署的政治博弈。 战略轰炸的伦理与效率: 深入评估了对德国和日本工业核心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行动的实际效果、资源投入以及引发的道德争议。内容侧重于轰炸战术的发展对战后国际法的影响,而非某一轰炸机联队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欧洲的终局与战后的构想: 描绘了盟军最终如何以不可阻挡的攻势直逼柏林,以及在胜利的边缘,各国领导者开始为战后的世界秩序进行布局。这部分包含了对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背景分析,探讨了未来冷战格局的初步显影,是战略层面的终极展望。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观战略的穿透力。它拒绝沉溺于单一指挥官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或琐碎的战术细节,而是将每一次关键战役视为全球政治、经济、工业动员和战略思想碰撞的产物。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冷静、多角度的二战框架,理解那些塑造了战局走向的最高层决策,以及支撑这些决策背后的复杂历史脉络与人物群像所代表的宏大力量。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决策、战略风险管理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英雄”的定义。在《二战风云人物:巴顿》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战功卓著的将军,更是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军事事业,并在其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战士”。作者的笔触,使得巴顿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硬汉。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有迷茫的时刻,但支撑着他不断前进的,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对使命的担当,以及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书中对巴顿将军战术思想的剖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敢于冒险,善于利用速度和突然性,常常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他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理念,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巴顿将军本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二战这段历史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掩卷而思,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勾勒出了巴顿将军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二战风云人物:巴顿》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我被书中描绘的宏大战争场面所震撼,被巴顿将军那近乎疯狂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仿佛具有一种感染力,能够穿透纸张,直抵人心。书中对巴顿将军性格中那些“缺陷”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人物。他的骄傲,他的易怒,他的对荣誉的极度追求,这些非凡的特质,恰恰是他能够成为一名伟大将领的重要因素。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些“不完美”,他是否还能成为那个所向披靡的巴顿?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智慧、牺牲和荣耀的故事。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对巴顿将军的描写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故事,将一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二战风云人物:巴顿》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生活中却充满个性的英雄。我被他身上那种不羁的灵魂所吸引,被他那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所折服。书中对巴顿将军的家庭生活、他的信仰,以及他对希腊文化的迷恋等方面的描写,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冰冷的战争符号。这种多维度的展现,使得巴顿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书中关于他临终前的一些回忆和反思,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位传奇人物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一面。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强大的战士,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羁绊。这本书是一次充满人情味的军事历史探索。

评分

这本《二战风云人物:巴顿》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且震撼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位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书中对巴顿将军的描绘,绝非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深入到了他那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既是战场上的猛士,也是充满智慧的战略家;既是士兵们眼中不可或缺的领袖,也是上层指挥部头疼的“刺头”。作者在字里行间,细腻地捕捉到了巴顿身上那种近乎疯狂的勇气,他对战争的理解,他对胜利的渴望,以及他那独特的指挥艺术。从北非沙漠的尘土飞扬,到欧洲大陆的硝烟弥漫,每一个战役的细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巴顿将军的争议之处,反而将其摆在阳光下,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他的一些言行举止,在和平年代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往往是激发士气、扭转乾坤的关键。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军事家的生平,更是一次对战争本质、人性光辉与阴影的深刻探索。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军事史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二战风云人物:巴顿》无疑是一次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顿,他不仅仅是一个征服者,更是一位深刻理解战争本质,并将其运用到极致的战略家。作者在书中对巴顿将军的每一次战略决策,每一次战役部署,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其高超的军事智慧。他的大胆设想,他的果断执行,以及他那独树一帜的指挥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揭示了巴顿将军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如何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二战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导者,不仅仅需要战场上的勇猛,更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是一部关于战争、关于领导力、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给学生买的,好书推荐。值得购买

评分

正版书籍,推荐购买,学习的良师益友

评分

质量好 很精彩 很好看

评分

印刷纸张都挺好的可读性可强

评分

和在书店买的一样,但价格便宜好多!不错!

评分

印刷纸张都挺好的可读性可强

评分

可以

评分

小朋友喜欢看,就买了一套十本。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