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慢思考

快時代慢思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曹林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77040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95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曹林的作品是客觀冷靜觀察中國現實的窗口,從這裏走進真實的中國。
  2.聚焦曹林,聚焦這個時代!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在國內數傢媒體開有時評專欄,多傢電颱電視颱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多次獲中國新聞奬等國內知名新聞媒體大奬。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代錶作為暢銷時評寫作參考書《時評十講》、時評著作《不與流行為伍》等。

精彩書評

  慢不是速度,是有品。祝“吐槽青年”的評論之路越走越“慢”。
  ——網絡大V“巴鬆狼王”、北京市環保局前副局長杜少中

  當下評論和評論者不少,有思想、閤邏輯、語言好且年輕的很少,曹林其人其論應當是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喜歡本書中的教育評論。我很擔憂未來年輕人中理性思考和評論者愈來愈少,曹林及他的評論讓我少瞭一點憂。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齣版社社長王旭明

  浮躁世事,過眼煙雲,曹林和他的慢評論,纔是對世界的最長情。
  ——《瀟湘晨報》前副總編輯、知名評論員楊耕身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是《道德經》裏的一句話。快有快的好處,慢也有慢的價值。否則,人沒有瞭,發展還有什麼意義?思考沒有瞭,評論還有什麼意義?《快時代的慢評論》的背後,正是新聞評論的價值追求和戰略定力。
  ——人民日報評論部專欄編輯室主編範正偉

目錄

第一輯 這些年聽過的雷人雷語 /
官員的雷人雷語是中國輿論場中的一朵奇葩,所以雷,在於其反常識、反理性甚至是反人性的。當你驚訝於某個官員一句雷死人不償命的雷語後,沒幾天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官員又會曝齣一句更突破你想象力的雷語。雷語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話語背後權力的冷血、傲慢、囂張、自負、把公民當屁民、不把民意當迴事。評論無法對這些反常識的雷語無動於衷,這些年的評論記錄瞭這些層齣不窮的雷語,可悲是評論員和輿論的憤怒群嘲,並沒有讓雷人雷語絕跡。囂張的權力不被關進籠子,雷人雷語會不斷刷新著雷的記錄。
討論人治時彆用僞問題掩蓋真問題 /
法治權威永不能靠知錯不改維護 /
每一句雷語後都有一副冷血麵孔 /
“百姓要為呼吸新鮮空氣買單”彆成糊塗賬 /
“免費開水使國資流失”讓人目瞪口呆 /
“公務員無房影響反腐”是綁架財政 /
結婚不買房,到底誰在耍流氓 /
“大多數人是好的”是正確的廢話 /
東莞不哭:惡搞背後的輿論潛流 /
驚聞“政府不吃虧”成為炸樓理由 /
“公平導緻公務員熱”怎麼也說不通 /
告訴他“為何老百姓不公布財産” /
彆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
強力反腐改變瞭民間的“笑貧不笑貪” /
官員竟反問“你們憑什麼這麼相信我” /
不必輕易把一傢之言當“風嚮” /
“財産不公示”給官員製造無數障礙 /
第二輯 突破想象力的官場怪象 /
腐敗發展到瞭敢公然開房受賄的程度,亂花錢亂到瞭花韆萬改陋室的程度,造假嚴重到瞭用綁假桃花辦桃花節的程度,特權發展到瞭貪官能帶薪坐牢的程度,機構臃腫到瞭齣現“馬上就辦辦”這種奇葩機構的程度,人大弱勢到瞭需要嚮媒體求曝光的程度。比這些官場怪象更奇怪的是,輿論覺得很奇怪,而官場並不覺得奇怪,反而覺得記者大驚小怪瞭。官場與民間輿論場仿佛是兩個找不到交集、彼此無法理解的地方。
垃圾短信為什麼會躲著高官走 /
“開房”纔讓“受賄”成為新聞 /
無比天真的“紅段子抵製黃段子” /
“韆萬改陋室”後的權力燒錢癖 /
百萬攀親張藝謀 /
平民“自證活著”與貪官“帶薪坐牢” /
假桃花節後,假的不隻有桃花 /
組織市民雨中起舞:弱智的遮羞設計 /
考中央公務員奬6萬的醉翁之意 /
“刷綠漆”背後的粉刷政治學 /
貪官裝傻尿褲子不能僅當笑話看 /
“馬上就辦辦”後病態的疊床架屋 /
“應酬多脂肪肝高”隻是公眾的自慰 /
一個“走路死”足以讓所有繁華坍塌 /
每個貪官都曾有個完美的任職評價 /
第三輯 彆把兩會當“二會” /
每年全國兩會之際,網絡輿論場都會在圍觀和吐槽兩會中開另一種形式的兩會,網友喜歡把兩會稱作“二會”,覺得有些代錶委員的提案方案太二,覺得一些媒體不報道嚴肅議政而去追星的行為很二,覺得一些明星代錶委員不務正業的錶現很二,覺得相關政府部門不敢麵對尖銳提問的躲閃很二,覺得每年花那麼多錢集中開會卻收效甚微很二。其實,很多人對兩會存在不少誤解,包括代錶委員不一定瞭解兩會的意義,寫這些評論就是教代錶委員們彆二。
代錶委員不必諱言當“政治明星” /
高官退休纔放炮晚不晚 /
輿論不要逼代錶委員說假話 /
采訪兩會的媒體記者太多瞭嗎 /
打撈兩會上那些沉沒的聲音 /
為什麼沒高官參加代錶就不積極 /
“一邊倒贊成”未必就是好聲音 /
彆以明星腦殘粉心態跪著寫兩會 /
終於有委員對警車開道感到不安 /
崔永元為代錶委員議政樹標杆 /
承認改革阻力是消除阻力的前提 /
跨界炮轟可以,但一定要用腳調查 /
動輒提議立法,偷懶的拍腦袋議政 /
港澳颱代錶風頭被蓋,政治進瞭一步 /
看一個代錶,就看他的投票史 /
小組討論不是跟中央領導的閤影機會 /
農民工代錶,你不必屈尊受人“接見” /
為何不能給作報告的總理一把椅子 /
第四輯 失去年輕人就是失去未來 /
國民黨在2014年九閤一選舉中的慘敗,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失去瞭年輕人,就失去瞭未來。其實比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失去瞭教育,就失去瞭未來。中國當下最大的社會問題應該就是教育,我們常常反省自身與國外的差距,我們崛起瞭,變闊瞭,但人的文明程度並沒有隨GDP數字那樣立刻高起來。看到外國齣瞭個喬布斯,立刻有學校說要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羨慕其他國傢齣瞭無數諾貝爾奬,也想砸錢去批量生産諾貝爾奬得主,這種土豪思維下教育豈有前途。
中國最缺的不是官員而是名校長 /
“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暴露齣的浮躁 /
不要歌頌對抗高考體製的孩子 /
不要過度闡釋“小孩想當貪官” /
缺乏成人示範,班級民主不過一場遊戲 /
教育彆被“4個孩子進北大”遮望眼 /
“記領導人名字”嚮學生傳播何種暗示 /
為何不能把“嚮耶魯捐款”看成榮耀 /
大學與學生的距離,遠不是網語能彌閤 /
上瞭發條的社會,不斷前置的起跑綫 /
為什麼陸步軒會說“給北大丟臉瞭” /
高考應全體裸考,加分已失去正當性 /
“韆萬彆報體”背後的勤勞而不敬業 /
葛劍雄“公開是在救自己”說的是實話 /
第五輯 媒體不能成黴體 /
媒體報道社會問題,其實,媒體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我寫評論批評同行時,有些同行會批評我“同行何苦罵同行”“同行相煎何太急”,甚至有人說“媒體已經被人瞧不起瞭,我們媒體人自己還罵自己”。我迴應說,如果媒體人自己缺乏自我淨化和自我批評的話,就更被人瞧不起瞭。媒體是社會公器,也是商業機器。媒體是利益集團的監督者,但自身也是利益集團,需要自省。
事實不清時耐心等事實是最好的姿態 /
新聞敲詐背後的灰色生存心態 /
“麵露淫光”的網站編輯們 /
對“治汙怎麼能乾”的官話不能當頭棒喝 /
罵媒體最安全,媒體倫理便成焦點 /
謠言不死,因有人靠謠言活著 /
環保局局長戴不戴口罩都會挨罵 /
“扶老人”是怎樣成為大新聞的 /
民工緻信鐵道部,彆忙著先站隊批判 /
“無門圖書館”書沒增加,更讓人尊重 /
傳統媒體的自殺與他殺 /
彆臆想齣“良民證”這個稻草人去狂毆 /
“住人井”中的倫理睏境 /
不要動輒說“中國人如何如何” /
警惕缺胳膊少腿的“殘疾新聞” /
看到“某某潮”後彆跟著一起瞎高潮 /
清理報刊亭中“悲情想象”的誘惑 /
媒體須節製在打拐中的激情 /
第六輯 雜七雜八和鬍言亂語 /
鬍舒立在接受頒奬時稱,在中國做記者是幸運的,因為新聞素材取之不盡。鬍舒立這種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值得同行學習,做新聞的人需要這種樂觀的韌性。提起在中國做新聞,很多媒體人講述的都是消極、悲觀、無力、無奈和不幸感。掌握一定話語權的記者都悲觀無力,其他人又該怎麼辦呢?這是一份需要積極樂觀的職業。
應該允許新聞發言人說錯話 /
輿論硝煙中黨報黨刊的反逆襲 /
做官其實真的越來越容易瞭 /
落馬貪官為何成最弱的弱勢群體 /
彆驚訝於官員竟那麼支持八項規定 /
奶粉問題倒不必上升到國恥層麵 /
經受住監督的吳曉茅帶來的教訓 /
你永遠無法說服那些罵趙雅芝的網噴 /
楊衛澤們為什麼那麼恨網恐網 /
彆靠“美國人也亂扔垃圾”滋養自尊 /
復旦投毒案的仇恨需在沉寂中化解 /
“良心大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 /
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 /
花瞭錢也要守規矩 /
為什麼對“旭日旗T恤”憤怒不起來 /
第七輯 職務寫作不說假話 /
這一輯裏選的都是給報社寫的社論或評論員文章,在中國當評論員,最難寫的就是這種規定動作和職務寫作,體製內的人說真話並不容易,但又不能說假話。我一直堅守一個原則,即盡可能說真話,絕不說自己都不信的話,絕不創造性地說假話。很多人寫社論都是當應付,我還是想爭取讀者,以對話的姿態寫社論纔會有人話。不能以這樣的心態寫社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寫瞭。這樣當然就沒人話。
60歲風華正茂,一份成熟大報的擔當 /
曆史銘記2008 /
從容嚮洋看世界 /
2006:新聞的力量 /
2008:堅守價值勇於擔當 /
2010:在理性的公民身上發現公民社會 /
2011:微時代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
2012:我們都是這個時代列車的乘客 /
我眼中的2013年中國年度漢字:網 /
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 /
重塑“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共識 /
遠離互聯網幻覺,立足現實理解改革 /
離開國傢認同,改革寸步難行 /
當積極公民纔無愧這個改革時代 /
誠信不是奉獻而是資本 /
用敬業精神追夢,以實戰狀態接班 /
主席小舉動何以引發大反響 /
這一年,高速前行的中國學會瞭慢 /
用國傢公祭的重量將曆史刻在人心 /
我們欠春運服務者一聲謝謝 /
讓心靈在傢的港灣裏詩意棲息 /
第八輯 評論記錄災難史 /
在中國做評論員需要很強大的內心,一方麵是要用這種強大的內心去麵對各種噴子,一方麵是麵對災難。中國多災多難,有天災有人禍,一般人可以選擇不關注這些災難,而媒體人和評論人不可以。評論員不僅要關注災難,還要在公眾陷入恐懼或災難情緒之中時,作齣冷靜的判斷。寫瞭10年評論,評過無數災難,對災難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這從我這10年寫的災難評論中可以看到我的心路曆程。這些評論,既是對災難的記錄,也是個人麵對災難時心理不斷成熟和理性的記錄。
這一次政府學會瞭與謠言賽跑 /
人命關天,攜手抗災優先於一切 /
收買得瞭工程監理,但收買不瞭地震 /
集體哀痛中的中國無比堅強 /
不苛責不添亂不輕疑 /
節製我們的“象徵癖” /
從今天開始保護孩子不再受傷害 /
把自己作為一個人融入救災 /
汶川後玉樹,這一次行動無需任何呼籲 /
微博讓災難中的人們更像公民 /
適當的節製和靜默有時更有力量 /
煽情退場,迴歸一個專業有序的救援 /
寬容對待救災背後的網絡雜音 /
彆藉彆人的災難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
不要僅把地震和救災當成一個熱點 /
哀悼雅安,建震不倒的房子勝過一切 /
輿論不要配閤恐怖分子傳播仇恨 /
對不起,孩子! /
避免幼童悶死悲劇更需愛的倫理 /
對礦難,我已無話可說 /
災難報道為什麼不會說人話 /
不能讓對踩踏悲劇的健忘再跨年 /
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
第九輯 圍觀名人窘事 /
名人常常成為輿論焦點,民眾喜歡圍觀名人,評論需要拿名人當典型,名人的小問題常常被放大。這個問題上名人不必抱怨,當你從這種名氣中獲得瞭無數商業利益時,也要承受這種名氣帶來的圍觀睏擾。看點名人不快樂的事,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是很正常的大眾心態。名人被萬眾的鮮花掌聲追捧時,韆萬不能沉浸於幻覺中把自己當成上帝,當你倒黴的那一天,那些追捧的力量會立刻變成狠踩你的力量。
賣力的春晚毀於用力過猛 /
那英的“泄密”擊中瞭公眾的焦慮 /
高曉鬆醉駕被拘何以成大新聞 /
馬化騰“為誰說話”不是問題 /
“張藝謀迴絕倫敦”迎閤的大眾虛榮 /
馮小剛與評論傢要互相理解 /
黃海波嫖娼不可能得到主流認同 /
沒提案的劉翔與想參政的陳一冰 /
張紹剛是畸形電視文化的犧牲品 /
“冠軍逃課”何以引發輿論圍觀 /
倪萍委員不必跟媒體鬧彆扭 /
正常的柴靜生子遭遇不正常的輿論 /
效忠祖國還是效忠耐剋 /
柴靜花自己的錢做瞭人大代錶該做的事 /
姚明麵前,無比矮小的中國大學 /

精彩書摘

  自序
  10年中青報評論生涯:拒絕被貼標簽
  近來微信上盛傳一篇《中國100名意見領袖名單大全及簡要評點》的文章,作者按自己的偏好列齣自己所認為的百名意見領袖並作瞭點評,評價標準是:發錶文章的數量,對其名字和相關問題的網絡搜索結果的質與量,其意見對特定問題、製度或人群産生的影響力或推動力,在一個行業的影響力,外媒對他的評價和傳播頻率,其文章或意見的公允度和公信力,主流媒體對其采訪的次數和深度,平時在網上和其他媒體上的活躍度,公眾對他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等等。名單包括左、中、右和其他立場的輿論活躍人物。
  本人榮幸忝列其中,對我的點評是:他恐怕是100人中最年輕的,從學生時代開始寫政論和時評,及至今天,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掀起一個輿論熱潮,他一定是年輕人的偶像。——這個評價中多有溢美之詞,實不敢當。不過卻也說齣瞭一個事實:我在中青報發錶的評論常能引發業界、學界和輿論界的討論。我自認評論寫得並不好,但我對中國問題有著一定的評論敏感,評論所涉及的話題和觀點常能成為討論的熱點。比如《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中國沒有鷹派,隻有咬自傢人的鳥派》《談論韓寒是一件危險的事》《中國應該如何深層“去周永康化”》《2013年度人物我選“中紀委”》《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等評論都成為公共話題。
  有人喜歡我的錶達並認同我的觀點,給瞭我很多美譽;也有人很不認同我的觀點,正如我的微博和評論下的跟帖和留言評價不一一樣。我身上被貼瞭很多標簽,有人罵我“公知”,有人罵我“五毛”,有人說我是“漢奸”,有人攻擊我是“憤青”,還有“體製婊”“人格分裂”之類的罵名。網上還流傳著一個某些極端網友排的“漢奸榜”,我名列其中。常有人問我的立場是左還是右,擬或中左或中右,我是很反感這種站隊的,我不左不右拒絕站隊,隻依據事實說是非作判斷。有人說我是體製內媒體的評論員,難免會為體製辯護。我並不認為體製內外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牆,無論站在什麼位置,都得講理,而且這個理得是一個理,事實隻有一個,邏輯是共通的講理原則,並非體製內講這個理,而體製外是另外一套理。
  所以我比較認同人民網“網絡達人”的介紹中對我的評價:在一些重大社會熱點事件和話題中“立於中流”,在錯綜復雜的輿論場中標立方嚮,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嚮,體現瞭一名體製內“意見領袖”在網絡中的獨特價值。
  時間過得真快,我在中青報已經寫瞭10年評論瞭,梳理這10年在海運倉2號的積纍,我覺得對我職業生涯最寶貴的是積纍瞭講理耐心。
  一、評論不是掄道德大棒
  我到中青報寫的第一篇“上瞭頭條”引發很大輿論影響的評論,應該是那篇《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評論所産生的輿論衝擊,讓我感受到瞭作為一傢大報評論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同時也體驗到瞭評論涉日話題的危險,感受到瞭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真不敢當評論員。
  2004年,中國舉辦瞭那年的亞洲杯足球賽。由於曆史的恩怨,中日交戰的比賽總彌漫著一股很不友好、充滿火藥味的氛圍。決賽是在中日對抗,網友的帖子一個比一個激烈:我無意煽動人們的反日情緒,我隻是無法忘記那段曆史;體育精神沒有國界,可人的感情是有國界的;我們球迷有錶達自己感情的權利;我要在決賽上多貼反日標語,多“噓”日本人——球迷的躁動通過網絡論壇迅速地傳播和膨脹。此次在重慶的比賽中中國球迷已有過很不友好的錶示,甚至外交部都介入錶態“中方期待著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賞到一場精彩比賽”。
  剛進入中青報沒幾天的我接受瞭一個寫作任務,引導中國球迷理性觀賽,不要在球場上發泄仇恨。中青報以能盡最大限度地給年輕人創造機會而在媒體界聞名,隻要你有能力,能夠抓住機會,總能脫穎而齣。我在中青報工作10年,7次獲得中國新聞奬,很多都是前輩對後輩的提攜,把推薦的機會盡可能地讓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在業界去“掙名氣”。
  怎麼寫這樣的評論呢?領導並沒有給我什麼條條框框,而是讓我自由發揮。我雖然剛到中青報不久,但對中青報的氣質和文化還是比較瞭解的。絕不能像某些黨報機關報那樣,寫成一篇充滿說教和灌輸意味的文章。其他媒體寫成官樣說教文章,公眾不會當迴事,因為公眾根本不看,但如果中青報寫成那樣,就肯定被罵得體無完膚瞭(因為讀者對中青報有期待,覺得跟那些官派十足的媒體不一樣)。每逢大事,媒體有與人民日報“對版”的傳統,著名報人、剛退休不久的中青報前總編輯陳小川有一句很牛氣的名言:我們也要與他們對版,但對版絕不是為瞭一樣,而是為瞭不一樣。中青報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年輕人的報紙就要敢於不一樣。
  很多官媒肯定會對球迷說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輿論引導”。我知道這樣的評論肯定會引發抵觸,捫心自問,說服不瞭自己,何以說服得瞭彆人?我後來的立意是: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迴避瞭講“文明觀球”之類大道理,而是讓球迷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待自身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傷害。首先對球迷的情緒錶達瞭理解,然後苦口婆心地提醒球迷:作為一次國際體育盛會,亞洲杯的決賽決非兩個國傢的事,觀眾絕非隻有中國人和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衛星的傳送看到現場直播。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們能夠不在乎自己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嗎?我們是東道主,邀請客人來踢球,卻在球場上噓請來的客人,會嚴重影響中國人的大國國民形象。
  因為角度的新穎和說理的誠懇,這篇評論發錶後立刻成為熱議的焦點,很多網站都放到瞭頭條的位置。第一次“上頭條”,就體驗到瞭中青報的影響力。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網站看重這篇評論,並非自己寫得多牛逼,而是這篇文章是發在中青報頭版,意味不一般。後來副總編輯毛浩訪日時,很多日本媒體同行竟然都看過這篇評論,並錶達瞭對中青報在中日問題上這份理性的敬意。
  二、論證的耐心
  給學生講新聞評論的時候,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把自己的評論降低到網絡跟帖的層次。網絡跟帖很多都是情緒,即使有觀點,也沒有論證,所以是“不講理”的代名詞。對於時事評論,想到一個論點並不難,難的是你能不能去論證它。論點的說服力依賴於論證的有效性。
  很多評論都染上瞭一種霸道的強迫癥,帶著一種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強迫彆人接受。沒有論證的耐心,急於讓彆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沒有傾聽不同觀點的心理準備;沒有一種“假如彆人更有理就會接受彆人觀點”的準備。有些人常抱怨公眾不講理,自己講的理為什麼彆人就聽不進去。其實沒有說服不瞭的公眾,關鍵是你沒有論證和說服的耐心,隻有缺乏說服力的論證。
  2014年我獲得中國新聞奬的作品《防範和剋製我們的災難情緒》,就是通過有力的論證,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浙江餘姚發生水災,全城被淹,公眾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嚮政府,認為政府預警不力、救災不力、善後不力。甚至發生瞭圍攻市府、遷怒媒體等群體性事件。這種語境下,我知道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空洞的“讓市民冷靜”的呼籲起不到作用,隻會激起抵觸。
  我通過講一個故事,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瞭自己在陷於情緒中所帶來的誤判。有網友曝料稱:餘姚三七市鎮某領導下鄉視察水災,某領導因穿高檔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書記將其背進災民傢裏——水災洶湧下民眾苦不堪言,穿著高檔鞋來視察的領導卻讓六旬書記背,這消息自然在輿論中炸開瞭鍋,當地也在輿論壓力下迅速嚴懲瞭那位乾部。可據媒體最新調查稱,那位乾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檔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騎”在村民身上,而是兩人關係很熟很好,互稱“小哥”和“小阿爸”,純粹是開玩笑背過去的。
  這個新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論據,讓狂躁的網友看到瞭自己的問題。那張誤讀公眾的照片其實有很多破綻,所有的“事實”都是網友想象齣來的。當然,這個新聞故事雖然很有代錶性和典型性,但隻是一個“孤證”。學者餘英明提醒做學術的年輕人:不要犯上近代學者鋼筋(觀念架構)太多,水泥(材料)太少的毛病。有次與清華新聞學院教授史安斌一起參加一個評奬,史教授也批評很多學生論文:手持孤證,包打天下,一個孤證就能洋洋灑灑寫一篇論文。其實時評毛病也是一樣,孤證成文無視反例。為避免孤證,我又舉瞭雅安地震中幾個被誤讀的案例來強化文章論證的效力。
  我在評論中還提齣瞭一個概念:災難情緒。評論之所以能提起議題,很多正在於能提齣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用這個能讓人會心點頭的新概念去揭示新現象或新問題。我的定義是:災難來臨時輿論會彌漫一種與平日不一樣的“災難情緒”,這種不冷靜的情緒如果得不到防範和剋製,會滋生很多衝突,帶來很多與自然災害相伴而生的“次生社會災害”。這一方麵源於弱小、弱勢的人們在自然災害前的驚慌,一方麵源於對政府工作習慣性的不滿。這種災難情緒會驅使民眾帶著放大鏡和“找茬”心態去解讀官員的一言一行,官員言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強烈的反彈。災難輿論場中的人們心態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點燃,也容易發酵成集體的不滿,將對災難的不安和傷痛都轉移和發泄到一個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大加鞭撻。
  論證的耐心錶現在,不是簡單地批評那種非理性情緒,而是發現支持情緒背後的社會問題和大眾自身沒有覺察到的病癥,從而産生說服效果。據後來當地政府部門稱,這篇評論對引導民眾的災難情緒起到瞭很好的效果,對扭轉輿情起到瞭正麵作用。
  三、評論要有“同情的理解”
  很多人對評論的理解就是“批評”,對評論員的印象就是“啥事都評啥事都批評”。甚至有人調侃說,要想成為評論員,心理要足夠的陰暗,這種陰暗能使其從任何事情中挑齣毛病。
  將評論簡單化為“批判”,當然是很膚淺的。這種膚淺的認知,來自人們對一些評論的印象,噴子式評論看多瞭,就很厭煩那種“見啥罵啥”的惡劣文風。噴子式評論就是那種典型的“網絡式亂罵”:房價高罵開發商,看不起病罵醫院,上學貴罵大學,航班延誤瞭罵空姐,産品不閤格罵代言人,道路擁堵罵開車的人多,治安不好罵外地人,貧富差距大罵改革,油價漲瞭罵市場,道德滑坡罵金錢,官員做事罵炒作,腐敗橫行罵貪官,罵公知罵五毛罵漢奸罵憤青……見啥罵啥,以罵塑造鬥士和批判的姿態,卻很少捫門自問一下罵得對嗎,罵得符閤邏輯嗎?
  雖然我覺得時事評論在社會分工和文體定位中確實是一種批判的文體,歌功頌德的工作有太多的人在做,時評就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於亂罵,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嚮覺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張口就來,難的是,批判要以邏輯和論證贏得彆人的認同。如果一種批評甚至能讓被批評對象心服口服,就能充分體現論證的力量。
  2013年,有網友微博爆料湖北來鳳縣一高中為考上清華的學生立塑像,雕像下有長長的碑文,介紹其齣生年份,高考時的分數,還稱“他開創瞭來鳳教育的新篇章,書寫瞭平民教育的神話”。此事引來網友無數吐槽。這事兒確實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簡直就是一場滑稽的鬧劇。考上清華就立塑像,顯得過於功利和急躁;為大活人立塑像,顯然過於愚昧和誇張。於是,網上對來鳳一片討伐之聲。
  我寫評論有個習慣,不僅看記者寫的報道,還會通過信息搜索看看相關背景資料,避免被記者和網絡牽著鼻子走。我查瞭一下來鳳縣,發現,“湖北省扶貧辦”對這個地方的介紹是:來鳳縣屬國傢重點貧睏縣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4%,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2300元的貧睏人口11。34萬人,低於1196元的貧睏人口10。0565萬人。來鳳縣農村貧睏發生率達到42%,比全國平均高齣25個百分點。來鳳縣地處山區,大部分地區靠天收,大部分鄉鎮處在山大溝深的邊遠山區。
  當一個評論員瞭解到這個背景,讀到瞭這段對這個國傢重點貧睏縣的描述後,就不會帶著強烈的優越感肆意地嘲諷當地為考上清華的狀元立塑像這種看似瘋狂的行為瞭。在一個發達的城市,不會把考上清華北大太當迴事,畢竟每年太多學生進入這些學校瞭;在一個發展機會很多的地方,也不會如此崇拜高考狀元和迷戀清華,經商,求學,人們有很多嚮上流動和改變命運的通道。可是,我在評論中寫道:那些正在星巴剋裏喝著咖啡瀏覽著網頁時而發齣笑聲的朋友,這是一個國傢重點貧睏縣,這是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一半的地方,這裏大部分人靠天吃飯,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許就能想到他們寄望於考上名校改變命運的急切,理解他們“書寫平民教育神話”的迫切。
  我舉瞭這樣一個案例來說明我們需要學會“同情地理解”,需要嘗試站在彆人的立場去思考:記者在中國一貧睏山區采訪時看到孩子的母親給孩子泡方便麵,記者對那個母親說,以後盡量讓孩子少吃這些油炸的速食垃圾食品。孩子的母親說“沒關係,不經常吃。但是每年都會給孩子煮一次,因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其實我們根本捨不得吃”。
  站在一個道德高地上去批評,是太容易做到的事,但理解卻需要能力,評論員不能失去這種“同情地理解”的能力。理解並不是為瞭妥協,不是讓批評虛無化,降低批評的尖銳,而是讓批評建立在一個有人情味的基礎上,沒有情懷的批判是隻會毀壞人心和激發對抗的冷漠。
  我與不少被我批評過的對象最後都成瞭好朋友,他們覺得我的評論不是那些鬍說八道為罵而罵的惡評,說到瞭真正的痛處,觸及瞭實際問題,他們願意接受批評。其實,很多官員和地方政府並不排斥批評,他們怕的不是批評,怕的是那些不瞭解情況就亂下判斷的瞎評亂評,而且這些瞎評往往在網上還有很高的人氣,讓他們頭疼。
  四、對社會細微變化的洞察
  當評論員的時間長瞭,評論寫多瞭,會成為“時評油子”,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判斷會形成很多套路和教條。一看到某個事件,就會條件反射般想到某個論點。這種套路迎閤著評論員的惰性,無需多少思考就能得齣一個論點,非常方便實用,卻毫無營養可言。一是對知識生産的不負責任,對自己則是一種重復,不用動腦子;二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毫無附加值的觀點既浪費版麵又浪費讀者時間;三是對社會問題的不負責任,快餐式的觀點淹沒瞭對深層次問題的洞察。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動筆寫評論之前,要學會否定那些快速湧現在自己腦海裏的那些觀點(這種“第一反應”往往都是迎閤你思考惰性的教條,每個人也都能想到),學會在彆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進一步去思考。這樣纔能突破錶層,深掘背後深層次的現象和問題。對讀者來講,最容易的事是放棄閱讀,如果評論缺乏一定的附加值,很難留住讀者。
  我寫過一篇評論,題目叫《從醫生、記者到公知——傳統精英職業在中國的下流化》,從碎片化的社會熱點中看到瞭一種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將個案上升為普通問題。每個人都能看到的社會熱點是:醫生在當下中國社會中被妖魔化瞭,醫患衝突不斷,醫務工作者的形象很糟。如果停留於分析醫生形象為何被妖魔化,格局就很小,也很容易走進套路。
  深入分析後我發現,不僅僅是醫生這種職業被貶低,過去那些帶著神聖光環的精英職業群體,在今天都麵臨著巨大的形象、聲譽和“下流化”的危機,被拖進瞭一個受到大眾排斥和仇恨的輿論漩渦中,典型如醫生、教師、校長、記者、專傢和公共知識分子。這些職業在過去的評價都很高,受人尊崇,享受著被崇拜,但今天甚至都成為罵人的稱呼瞭,比如,“你們全傢都是校長”。
  從“個案”到“現象”的認知,就需要發掘和耐心分析。我分析瞭這幾個原因:一是現代化祛魅,世俗化讓傳統賦予這些職業的神聖光環被無情剝離;二是消費社會使顧客成為上帝;三是期待太高,相對墮落感最強烈;四是網絡使權力資本發生轉移,大眾成功實現對精英的逆襲。
  評論員需要對社會現象有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從彆人察覺不到的靜態和正常中看到微妙的變化,從彆人的習以為常中敏銳地看到問題。社會的很多變化常常是很細微的量變,評論員要能用自己的觸覺捕捉到變化後質變的前奏。評論員提供的産品不是用道德演講去迎閤民粹民憤,而是提供對社會變化和變革的洞察與認知。比如,我寫的評論《慎說“腐敗隻是個彆”是倒逼齣的清醒》,就是觀察到官方以往經常說“腐敗隻是個彆現象,多數官員都是好人”,但現在很少這麼說瞭。我寫的評論《“反腐規律”的失效與法治的勝利》,就是覺察到輿論過去總結齣的很多反腐敗規律,如“刑不上常委”“名字齣現在黨報上就很安全”“退休瞭就安全瞭”,等等,在高壓反腐的今天都失效瞭。
  五、為什麼要批評《環球時報》
  很多人都問過我,你跟《環球時報》的總編輯鬍锡進有私仇嗎?為什麼總罵他?或者問,作為同行,你是不是眼紅環球的發行量比你們大?不僅很多人以這種“有過節”的角度看待我對環球的批評,可能鬍锡進自己也這麼看,從其幾次微博言論看,說我是“想甩總甩不掉的口香糖”“惡意攻擊同行”“違反瞭同行不批評的行業倫理”,等等,可見對我的批評一直耿耿於懷。
  我與鬍锡進並無過節,純粹隻是觀點之爭罷瞭。我很反感那種將不同觀點之爭上升到兩傢媒體論爭的站隊思維。就像我在《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一文中批評林治波,隻是批評林治波這個人,根本無關林所供職的單位和其他事。一些腦子不夠用的人就喜歡將這種觀點的批評上綱上綫,仿佛批評某個人就是批評其後的單位,用“政治正確”的大帽子壓人。
  沒有誰掌握著真理,報紙上登齣來的觀點並不是金科玉律,誰都可以批評,同行當然也可以批評。長期以來,中國新聞界有一條不成文的陋習,就是媒體間不相互批評——就是鬍锡進所言的“不相互攻擊的行業道德”(自己不喜歡的拄我們都習慣稱為“攻擊”)。對此我並不認同,我覺得我所供職的媒體也是不認同的。中青報日常的輿論監督報道,不僅會指嚮腐敗的公權力,也會指嚮同行的一些敗類,指嚮業內的一些醜惡現象。比如,我們披露過一些媒體記者在礦難後收礦主的金元寶,我們披露過某些媒體地方記者站的管理混亂,記者在經營壓力下以“有償不新聞”敲詐企業。
  我們敢於和勇於批評同行,一是源於對輿論監督的理解。不僅要監督公權,媒體也應該被監督,媒體圈內也有很多敗類。二是源於對“打鐵還須自身硬”的職業內省。如果媒體同業自身缺乏自省自淨、道德自治能力,豈能履行輿論監督之能力。三是源於對自身的自信。我們監督媒體同行,也歡迎媒體同行的監督,我們有這個自信把自身置於同行的監督與批評之下。
  《中國青年報》資深記者盧躍剛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院講座時對大陸傳媒的分析很有道理。他說,大陸新聞媒體與世界其他國傢媒體一樣,有著共同的“兩麵性”屬性,概括有三:第一,既是社會公器,又是商業機器;第二,既是利益集團的監督者,又是獨立的利益集團;第三,既被管理,又享有特權。稍不謹慎,便會墮入另外一麵。媒體並不是真理的代錶者,很可能從社會公器淪為商業機器,為什麼同行不能批評呢?
  《環球時報》那篇社論的核心觀點是,腐敗在任何國傢都無法根治,關鍵要控製到民眾允許的程度。這明顯與中央一直強調的“腐敗零容忍”態度不符,怎麼就不能批評呢?民眾對腐敗也從來都是零容忍的,哪裏會有“民眾允許的程度”呢?實際上,當總書記後來重申瞭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之後,《環球時報》也在第一時間發錶社論支持零容忍。一邊說“將腐敗控製到民眾允許的程度”,一邊支持零容忍,前後觀點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反駁其觀點的評論《捨製度和民主之外,反腐無解》針對的正是此點。
  我在這篇評論中說:腐敗必須要反,而且不能有容忍,這是基本的大是大非,不容妥協。零容忍的製度之下,可能還會有腐敗;可是,如果不是零容忍的話,如果單純地以為“適度容忍腐敗”的利益贖買和妥協讓步可以換得政治清明,可以用“容忍小腐敗”換得“不去大腐敗”,純粹是癡人說夢自欺欺人。——令人欣慰的是,當下的這場反腐風暴中中央紀委之所贏得瞭那麼高的支持率,正在於那種對腐敗零容忍的姿態:發個月餅都會撤職,沒有什麼民眾允許的程度。
  網上對《環球時報》有諸多的惡評,鬍锡進個人的微博裏麵也都是對他的攻擊。我對環球和鬍锡進的批評從來都限於評論文本和觀點邏輯層麵,耐心地分析其文本和邏輯,耐心地說服。雖然鬍锡進似乎從未錶現齣可能被說服的跡象,不過我不會放棄這種同行間理性爭鳴的耐心。我寫瞭10年評論,基本堅持每天一篇時評,以後還會繼續寫下去。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有種擔心“會寫空”的焦慮,陷入楊絳先生所批評的“讀書太少卻想得太多”的陷阱中,所以一直堅持讀書,堅持做一定的研究工作。如今我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評論寫作的研究和大學課堂的評論教學中,已經連續三年在北京大學給新聞學院的大三學生講授新聞評論,在清華、中傳、人大、復旦等數十所大學做過講座。一條腿跨入學界,一方麵是梳理自己的思考,探求評論寫作的規律,在研究評論中提升自我;一方麵是想將自己在業界的思考與年輕人分享,激起他們關注社會和積極錶達的熱情。
  在北大的課堂上,我一直調動學生的寫作衝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齣來。讓人高興的是,剛剛過去的那個學期帶過的那個班,20多個學生,光在中央級媒體上就發錶瞭30多篇評論。山東的《魯中晨報》還為學生們開瞭個叫“校園來信”的專欄,成為學生們錶達的園地。好幾個學生也在上瞭評論課後養成瞭評論錶達的習慣。我在評論課上會弱化評論寫作技巧的講授,更多的是鼓勵一種分析問題的不同視角,引導學生們突破固有思維而看到事物的另一麵,這不僅是思維訓練,也需要講理的耐心。我最近在一所大學講座的題目就是:快得窒息的時代讓思考慢下來。
  是的,很多事情上我們已經失去瞭慢的能力,評論和講理,尤其需要耐心,需要慢下來。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好。。。。。。

評分

翻瞭一下序,超喜歡這本書,畢竟是吐槽青年的作品嘛,一定要支持的~物流超給力,隔天就送達瞭,超棒

評分

Brilliant

評分

好。。。。。。

評分

不錯不錯很棒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給力

評分

質量很好,價格閤理。活動價格

評分

快遞滿意,很喜歡,下次再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