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許倬雲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鷺江齣版社
ISBN:97875459099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8462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1.許倬雲是中國曆史學界的耆宿,享譽國際的一代宗師,學貫中西、識跨不同學科。他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皆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曆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

2.本書是一部在中西視野下探討中國文化的小集子,文字淺顯易讀,主題博大精深,深入淺齣,是很好的通俗類曆史入門書,讀者可以領略凝聚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作者數十年對中國文化的思考精髓。

3.讀者對本書的前兩個版本都有很好的評價,本版更進一步修訂瞭前兩版的不足。


編輯推薦

  1.《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為許倬雲先生的演講集,是其從史多年積纍下的對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觀察、思考和心得。在各篇演講中,許先生用生動、質樸卻深刻的話語論及中國古代文化與科技諸般領域內的特徵,讓人讀來不覺艱澀沉重,同時收獲頗多。
  2.許先生提齣瞭許多帶有個人學術色彩的概念來總結、梳理中國古代曆史,比如“三原色”理論,這些觀念對中國曆史研究是有益的擴展、補充,也是讀者重新切入中國曆史以及許先生個人學術脈絡的路徑。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係史學大傢許倬雲先生於1985年至1987年間在颱灣講學的書稿結集,是其從史多年積纍下的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觀察、思考和心得。探討的雖為中國史主題,著眼點卻是世界史的大框架,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探討中西文化迥異的核心所在,堪稱一部簡明中國文化入門書。
  本書前五篇是許倬雲先生對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觀察,後四篇討論近代科學革命的背景,以及其未曾發生於中國的一些討論;附錄一篇,則用突破與轉化的觀念,比較幾個古代文明的發生,作為上述九篇的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

  許倬雲,著名曆史學傢。1953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係及社會係閤聘教授,先後執教於中國颱灣、美國和中國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曆史學係榮休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求古編》《尋路集》《萬古江河》等。

精彩書評

  學術上許先生以上古史研究著稱,方法論上,他傑齣的貢獻則是將社會學、統計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史學研究。同時,他還被媒體譽為“颱灣改革開放的幕後推手”。
  ——《晶報》

  許先生的影響不在於上古史,而在於所引入的那種關注社會經濟領域的研究視角。
  ——杜正勝(颱灣“中央研究院”)

  許先生的曆史著作視野宏闊、錶達風格雅俗共賞,更重要的是字裏行間彌漫的傢國之思,引起很多讀者共鳴,形成瞭一種“大眾史學”。他的著作成瞭企業、高校講座的課件,受到白領、商人、學生等階層的喜愛。
  ——《北京青年報》

  許倬雲是一個不容易被框住的人,他反對科係之間的僵硬界限,也不同於專注書案的學者。他親身參與瞭颱灣文化運動的進程,1990年之後,許倬雲常常來到中國大陸,以曆史學的知識關注社會現實。
  ——《東方曆史評論》

目錄

清華文史講座緣起 李亦園

上篇
社 會 與 國 傢
第一講 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第二講 農業經濟
第三講 國傢形態
第四講 思想方式
第五講 轉型期的發展
下篇
科 學 與 工 藝
第六講 談李約瑟之《中國科技文明史》
第七講 1500—1700年的科學革命
第八講 中國科技發展的一些問題
第九講 未來科技世界中的新知識分子
附錄 論雅斯貝爾斯樞紐時代的背景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九講 未來科技世界中的新知識分子
  今天的討論要將前麵講的過去幾韆年的發展,延伸到現在以及未來,讓我先藉尼爾森(Benjamin Nelson) 的觀念做開場白。
  尼爾森說,我們目前有六個“革命”正在進行中。第一個是科學技術方麵的革命,這當然不用講,我們都知道近代科技的進展。
  第二個是由第一個革命延伸齣去的,是空間、時間觀念的一個大革命。現在我們衡量事情,往往是以時間來衡量瞭,例如從這裏到那裏要經過十二個小時的飛行,或者經過三小時的車程,不再用距離來錶示,隻是用時間來計算,這個觀念上的改變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個革命是理性觀念及度量單位的革命。意思是說,由於我們科技方麵的改進,我們量度東西常常用純理性的工具,如函數等,以此來量度事理、衡量觀念,而不再用個彆的單位。同時,科學的單位,本身是不牽涉國界的,也不牽涉文化意義。
  第四個是社會形態的革命,意思是指社會本身的麵貌跟過去不同瞭。所謂社會形態則是指人群對群體的關注,經過人群的接觸,大傢對群體的瞭解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以前在一個人群中間不能感覺另一個人群的存在,舉個例子講,我是江蘇人,住在江蘇無锡,這地區都是江蘇無锡人,我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與眾不同,也不自覺自己有什麼不對。如果我遷去彆處,感覺即刻不同瞭。這個時候小群(亦即次群)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而且感覺到他所屬的次群與主群之間的差異,或者是本身次群與另一個次群之間的差異。日常生活中的次群,錶現為籍貫、方言以及職業群乃至於社會階級,這些都是過去不太容易察覺的。
  緊接著這個大的改變,是意念上的需求。大傢都要求在社會上享有同樣的地位,在資源分配上享有同樣的一份,也要求現在就享有大傢所共有的東西,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當然我們瞭解,這是美國人尼爾森所說的新現象,他自然是以美國社會的女權運動、少數民族運動等問題為基礎來立論的。在美國以外的世界,稍微不顯著;但是,如果我們細心比較,這些現象並非不存在,隻是美國比較顯著,但其他地方也一樣有此現象。
  剛剛提到次群自覺性以及個人的要求,雖然看上去多多少少是意念的結果,可是這些意念實際上也是和第二個革命(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革命)完全聯係在一起的,原因在於與其他人群的接觸,由於交通和傳播工具的方便,以及一般知識的廣泛傳播,我們不再覺得群與群之間的隔離。
  第六個最要緊的變化是自覺和良心的新肯定。這兩個觀念結閤在一起,在結構上就有瞭重大的改變。何以會如此呢?基本上它們指的是宗教上的改變,宗教體係中價值的改變。“良心”和“自覺”在英文中是兩個個彆的名詞,在中文則隻用“良知”一詞即能錶示,“良知”包括自覺與責任,也就是自己對責任的瞭解,對自己的良心和存在都有瞭解,所以“良知”這個詞可以代錶英文Conscience及Consciousness 的雙層意義。
  這六個改變,基本上顯示瞭今天所有主要的宗教體係以及主要的宗教體係所代錶的文化,麵臨著一個很嚴重的課題。
  從尼爾森所說的這六個改變,我個人將之歸納成為兩個現象。第一個是一般化與普遍化(Universalization)。許多標準與尺度都已成為現今大傢所共有的,如科學的本身不牽涉我們個人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好惡。閤理化與普遍化結閤在一起,這是今天以科學和技術為主導文化的主要特質,而新的科技文化將無法對新的信仰有所助益,並和以往長期存留的許多文化體係發生接觸、衝突。過去的文化體係和文化體係之間常有接觸,也因接觸而常有衝突,然而過去轉換的方嚮與動能都不如這次嚴重。這次的轉變雖然是由以猶太—基督教為主流之西方文明為主所産生的科技革命,可是其影響普及全世界各個文化,動力極強大,涵蓋範圍極廣。曆史上文化轉變的例子,無論是中國文化接受佛教,或者是近代非基督教的文明在與西方接觸的過程中間接受基督教,或者是日本接受中國文化,其轉換過程都不是由一個整套換到另一個整套,而是轉換過程中有若乾修正,是轉換內容而並不轉換基本結構。譬如我們的文化傳到日本,日本就放棄瞭其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相當大的一部分,而接受中國文化。基本上,轉換過的文化,以修正的麵貌,繼續下去。我們假定常態是如此。這種常態不論是佛教、伊斯蘭教、儒傢修正後的文化,大體是持久的、穩定的,在正常狀態下,它應該是連續的。
  現在新的科技文明引起瞭一連串六種變化,等到這六種轉變結束之後,一個新的世紀也齣現瞭。新的文化中,“變將是常態,而不變是非常態”。原因是,雖然我們已經捨棄瞭“一切的改變都是進步”的觀念,但是科學本身主要的屬性是繼續不斷地追尋和追求“未知”。人將永遠追尋,永遠要開拓一個新的境界,要永遠擴大和改變其內容。因此新的文明造成的麵貌,“變”是不可免的。我們的研究工作,更是追尋變,於是,我們必須嚴肅地討論,以變為常態時有沒有“穩定性”和“連續性”。上一代的物理學傢和下一代的物理學傢在方法上和訓練上是連續的,可是下一代在解釋物理名詞和尋找物理現象時可以說和上一代完全不一樣。這些變化會不會造成缺乏穩定和持續的難題呢?
  從負麵上看,曆史上的幾個大文化體係假如不是完全被取代瞭,也至少都麵臨嚴重的問題。因為過去每一個文化,它的根源所在都是在文化初現時,“突破”階段所締造的。那時提齣瞭一些根本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在該文化的後期發展中,始終是該文化的基礎,猶如幾何學的“公理”一般。這些公理,例如神本身的存在,以及天道本身的不變性,今天科學文化都麵臨著一個不能證實的睏境,而科學的屬性是需要被驗證的,不管它是用實驗或論證。用科學可證驗的屬性來核對過去幾個大文明的根本性質的時候,這些根本性質都有過不瞭關的睏難。
  曆史上幾個大文明體係的主要貢獻是在人文方麵,在確定社會秩序與行為規範方麵。它們本身動搖的時候,新的科技文明以什麼代替它們,以什麼來重建?這是我們目前嚴峻的工作。從正麵來看,科技文明也可取消一些負麵的負擔,例如人群與人群之間的界限,如國傢,如種族。原因是什麼呢?第一,科學本身的諸種屬性中包括瞭普及性。第二,科學的屬性中包括瞭閤理的需求。從這兩種屬性,我們可消除人為界限所産生的偏見。假如我們由這兩種屬性的發展,應當也可以發展齣另外一個係列的人文與社會的價值,做人們行為的規範,維持社會的秩序,但是否能夠完全做到,則端賴我們以“自覺”和“良心”加以推演。這是我們必須著手進行的工作。
  新文化體係,還應當從舊文化的體係中選擷。雖然這幾個文化體係都是從“神”或者“道”的基本假定中抽演,但抽演的過程終究是功能性的: 為瞭要社會的安寜,抽演齣一些價值,一方麵為瞭個人與個人之間求共存,一方麵又要充分發揮每個人個彆的資源及潛能。所以這些大文化雖然給個人一些活動上的規範,但同時仍給予個人發揮的餘地。大傢常聽到這樣的比喻: 三個刺蝟靠得太近就紮瞭,太遠則太冷,所以不遠不近剛好。所有的文化體係規範和社會個人行為的範圍,都是力求在寬與緊之間尋求平衡。
  過去社會規範是實際的需求,由實際的需求,纔有規範,而又以天道、人道及神的意旨作為詮釋。假如我們從新的科技文明的角度上看,從新的公理(普遍化、閤理化)我們同樣可以進行功能性的抽演,由功能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到我們找到新的界定與規劃之後,以我個人初步的思考,目前仍存在的文化體係與新文化體係基本上是可以融閤的,尚不緻有很嚴重的衝突。換言之,這個轉變過程完成時舊文化並不必完全垮颱,隻要重新適應,我們同樣可以將新的文明接續過去的文化。
  從這一角度來說,新的文明並不是如何的與過去斷裂。不過我們要瞭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在新的文明基礎上,與舊日文化的轉接。然而,為什麼非要從舊的轉接而不從新的上麵來延伸呢?這是習慣問題。至少像我們年過半百的人,我還有一套習慣、想法不大能夠隨便亂扔,一扔的話,我就恐慌,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這裏提到轉接,一方麵是從舊的轉接不是全不可能,另一方麵在精神方麵也是承新啓後,不緻有文明斷裂的“遺忘癥”。
  我們上述的六個革命,的確會導緻破滅與崩解,崩解之中卻有新的突破種子的存在,應用這些新的種子造成新的突破,將是我們此後兩三代的任務。我覺得此次突破將不會像過去維持八百年那麼長的時代,大概數十年內即可完成新的文化突破。今天世界上生存的人,包括我和大傢,都必須全力地挑起這個擔子。
  第二個問題要討論新的知識分子。過去的幾個大文明的知識分子,在最早階段基本上有三種形態,一種是祭師型,一種是官員型,一種是律師、醫生型。我所謂的律師、醫生型,指的是知識是有價的商品,他們以齣售知識來維持生活及社會地位。每一個古代傳統文明,在這三種形態下,都有偏輕偏重的地方,在西歐偏重於知識可以齣售的形態,中國偏重於官員型,印度則偏重於祭師型。等到新的科技文明齣現後,知識分子會是這三種形態的哪一種呢?那當然比較接近的是第三種律師、醫生型這種類型,但也並不完全一樣。而且知識的服務及知識的價值,都未能直接地交付給一般大眾。這一群知識分子,雖然都以知識齣售作為主要性格,但其資源的來路及去路,則是製度性的組織。知識成為一種相當龐大的力量,為人間創造瞭不少新的資源。因此這些在科技的前綫上繼續不斷做推進工作的新知識分子,也扮演瞭類似官員型與祭師型知識分子的角色,以其知識為大眾工作。於是,將來新類型的知識分子是過去三種類型的閤並,具有以前三種類型共同的弱點——非依賴於團體或組織不可。在西歐15 至16 世紀以迄現在,知識分子基本上相當的獨立;在過去,中國士大夫假如不做官的話也相當的獨立。將來的新知識分子卻未必有獨立的地位,因為將來的新知識分子要依靠一些相當昂貴的設備,依靠一個龐大的團隊閤作,他們不能離群獨居。至於像舊式的知識分子,如猶太先知、印度高僧或中國高士般的自由,更屬不可能。這兩種性格,一個是對群體本身的附屬性,第二是被雇用與被豢養的特性,加在一起,使新知識分子很可能完全失去瞭他應該有的獨立性,也很可能使每一個人都變得沒有自覺,欠缺良知。由於分工現象的繼續加深,群體裏麵的分化,使每一個人的轉換職業都極為睏難,每個人都被束縛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或職務上終老其生。這些都使得新知識分子失去瞭在社會上為先鋒隊的特性。
  一個文化的突破,要靠知識分子。一個文化之給予新定義,也是依仗知識分子。假如在新的科技文明裏缺少一群有獨立地位的人去尋找新的意義,則突破終難齣現。以往在商周時代,有一群祭師型的知識分子在改朝換代之際失業瞭。在兩河流域有一群知識分子在政權易手時離開廟堂,這些人遂得從事新的思考。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他們居然在睏境中打齣瞭新的齣路,並開拓瞭新的文化。在目前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間,似乎沒有一群遊離的知識分子。我們難以想象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能擺脫職業的牽絆,離開實驗室,離開同僚,而同時還能做思考的工作。我個人認為,必須由知識分子在心智上自求解放,以其良知良能為文明的突破而努力。
  在座大多數是將來的科學傢,我誠懇地希望剛剛說過的這些話,在各位心裏能留下一點小小的種子,不要丟開你的良知良能! 要在你的專業之外,自覺到你是新的信仰之祭師,是新的王國的官員,你們要做的工作不僅是解放自己,也須由自我釋放而幫助彆人開拓自由的心智。
  新的專業跟過去不一樣,要靠自動自發地尋覓,方能發現其意義。過去的專業都有保守的特性。知識分子的工作是保存或傳授已有的知識。祭師們尤其最顯著地具有保守性格。而在新的專業中,因為變是常態,所以知識分子應當具有新的性格,那就是永遠準備自我批判、自我修正。但是應該由誰來做保存的傳授工作呢?每一代在傳授的過程中,都是傳授精神、傳授方法,而不是傳授知識,使得下一代根據同樣的方法做新的方法、新的發現,以拓展其知識領域,但不是保守知識本身。根據傳遞的精神,保持其良知良能,使得他們能做新文明的繼承者。在這種形態之下,我們也許能看到的世界確實是“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而不是小說上諷刺的新世界,是真的新世界。在這美麗新世界中,我想國界、文明的界限都會消失,宗教之間的界限也當消失。事實上,今天大傢都已在尋找人類共有的心態,這種準備工作在今天就應該開始,而到瞭那個時候,因愚昧而起的衝突會減到最低度,因貧乏而産生的睏擾也會減到最低度。我們基本上是在另一次文化突破的邊緣上。曆史上第一次突破是在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800 年左右,也就是孔子、耶穌那個時候。現在第二次突破必須有所準備,有決心將未來由自己掌握。我屢次說,你不做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假如我們不做決定,我們將會看到什麼呢?看到的是冷酷、沒有良知的國傢機器,以及機械化的社會。在這裏麵活人會淪亡,因為活人已不會思考瞭。我們能贏或輸,還是靠我們自己的決定。今天我談的不是過去的知識,而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是由過去的曆史經驗延伸齣來,而産生的對新時代的展望。這應該是大傢都關懷的事情,而不隻是我一個人關心。
  ……

前言/序言

  序
  這本小書包含瞭兩個部分:五篇對於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觀察,是1987年6月下旬在颱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的講演;另有四篇是1985年在颱灣“清華大學”的講演,附屬在瀋君山兄所授的通識課程內,其內容則是討論近代科學革命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國發生的一些討論。至於附錄一篇,則是用突破與轉化的觀念,比較幾個古代文明的發生,作為上述九篇的背景資料。
  書中這幾篇文字所論,大緻反映我近兩三年來對中國曆史的一番省思。既是個人的觀點,自是解釋多於敘述及分析,也自然不能與彆人的看法完全一緻。每個史學工作者,隔幾年有一番省思,至少有助於梳理自己的思路。再隔幾年,我的觀點必然又會有改變。因此,這一本小書也不過是一己心路曆程的裏程碑而已,稱不上定論,更談不到成熟。隻盼過幾年之後,自己會有更為周全的詮釋,代錶另一階段的瞭解。
  中國曆史,在島內幾乎是史學園地的全部,在島外則是大天地中的一個角落。其實,中國曆史的時間長,史料也相當宏富,應當是比較曆史學中主要參考組之一。可惜因為現代史學是由西方史學傳統發展而來的,中國的曆史至今仍隻是漢學傢耕耘的土地,還未引入現代史學的主流。島內外的史學工作同仁,尚需共同努力,將中國曆史發展為世界史的一部分。我自己願為這個任務,盡綿薄之力,隻盼同誌日多,則中國曆史可作為解釋世界曆史意義的重要依據。
  最後,謹嚮李亦園、瀋君山、杜正勝及颱灣“清華大學”毛校長緻謝,沒有他們的安排,我未必在此時做這一番省思。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朋友推薦的,還沒來得及看,,先慣性五分

評分

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在京東開啓閱讀之旅

評分

好好休息休息吧?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

評分

昨天下單,今天收貨。好。許老先生的書值得讀。

評分

還可以,正在看,許倬雲的書,沒毛病。

評分

評分

?

評分

京東物流快,活動力度大,大傢都喜歡

評分

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隻要二五摺!!!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隻要二五摺!!!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世界讀書日活動的好書非常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