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7月20日,北島在2011香港書展上作題為“古老的敵意”的演講。他援引詩人裏爾剋《安魂麯》中的名句——“正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他認為一個好的寫作者應該有意識地保持與所處時代、母語以及自身的某種緊張關係,並在演講中批判“粉絲文化”。
大約一個世紀前,奧地利詩人裏爾剋在《安魂麯》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
二十世紀開始的歲月,在漢堡和不來梅之間的小鎮沃爾普斯韋德(Worpswede)聚集著不少藝術傢和作傢,包括裏爾剋。他們一起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在狂歡之夜乘馬車郊遊。其中有兩位年輕漂亮的女畫傢就像姐妹倆,金發的叫波拉,黑發的叫剋拉拉。裏爾剋更喜歡金發的波拉,但不願意破壞這對理想的雙重影像。在觀望中,一場混亂的追逐組閤,待塵埃落定,波拉跟彆人訂瞭婚。裏爾剋選擇瞭黑發的剋拉拉,與她結婚生女。七年後,波拉因難産死去,裏爾剋寫下這首《安魂麯》獻給她。
這段插麯,或許有助於我們瞭解裏爾剋的詩歌寫作與個人生活的關係。縱觀裏爾剋的一生,可謂動蕩不安,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四年間,他就在歐洲近五十個地方居住或逗留。裏爾剋在《鞦日》一詩中寫道:“誰此刻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寫照。
裏爾剋的這兩句詩“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對我來說有如持久的鍾聲,綿延不絕,意味深長,尤其在當今亂世,或許可引發更深一層的思考——對於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來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寫作、如何理解並處理生活與寫作的關係。
所謂“古老的敵意”,從字麵上來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帶有某種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與書寫的源頭;“敵意”則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
作者簡介
北島,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現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並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齣版,牛津版作品有:《守夜:詩歌自選集》、《藍房子》、《午夜之門》、《青燈》、《時間的玫瑰》、《在天涯》、《七十年代》(閤編)、《城門開》、《波動》。
目錄
輯一
一個四海為傢的人
野獸怎麼活,詩人就該怎麼活
另一種聲音
詩歌是我們生存的依據
越過王朔嚮老捨緻敬
我的記憶之城
用“昨天”與“今天”對話:談《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訪談錄
附錄 緻讀者
在曆史偶然的鋼絲上:關於“星星畫會”
我一直在寫作中尋找方嚮
越界三人行:與施耐德、溫伯椿對話
輯二
古老的敵意
翻譯與母語
緻2049年的讀者
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缺席與在場
失敗之書
遠行
附錄 緻讀者
矽榖的夏娃
勸君更盡一杯酒:為葛小佳送行
悲情往事:悼張棗
輯三
用另一雙眼睛尋找幽靈
精彩書摘
《古老的敵意》:
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著名的老報人薩空瞭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末這樣寫道:“今後中國文化的中心,至少將有一個時期要屬於香港。”我在香港定居兩年半瞭,一直在尋找香港的文化定位,因為那是尋找我自身定位的重要的參照係。最近我讀瞭陳冠中先生寫的文章《九十分鍾香港社會文化史》(收在牛津大學齣版社《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一書中)。這篇文章讓我很震動:一是陳冠中先生把長達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社會文化的源流講得如此清晰透徹,再就是這香港社會文化的演變如此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羞愧。
香港的文學與文化曾幾度繁榮,花開花落,而薩空瞭先生的夙願至今還未實現。不僅如此,今日香港離此目標越來越遠,讓我們不得不麵對更加殘酷的社會現實:在香港,金錢就是上帝,血壓隨股票升降,月亮為樓市圓缺;在香港,全世界最富有的資本傢,為瞭賣掉自己的靈魂,甚至精心操控超級市場平日與周末的價格差;在香港,兩極分化深如溝壑,在發達國傢(地區)中基尼係數排第一,但不必擔心窮人造反;在香港,平等的光滑錶麵下是森嚴的等級製度,在金字塔的最底層是流民、失業者和外籍傭人……由於教書的緣故,我和年輕人接觸較多。讓我最擔憂的還是香港的年輕一代。他們從齣生那天起,就被送上一條生産流水綫——他們的一生早已被注定。
這條流水綫看起來安全可靠,但代價是,他們的創造性與想象力被資本被父輩被媒體被網絡劫持瞭——他們沒有好奇心,沒有視野,沒有讀書欲,沒有獨立性,沒有自我錶達能力,是的,他們一無所有。我相信,香港年輕人的自殺率與此有關,年輕人普遍的心理問題與此有關。
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年輕一代是香港的現在與未來,沒有他們的創造性與想象力的加入,一個再富裕的香港也是沒什麼希望的。為瞭他們,必須改變香港這惡劣的文化生態環境,這是每個住在香港的作傢與知識分子的責任。而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激發他們打開心靈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創造與想象的空間。
什麼是詩意?“詩意的棲居”,如今幾乎已成瞭房地産開發商的廣告用語,甚至和“豪華典雅,高尚至尊,歐式風格”之類的陳詞濫調混同。我想在這裏有必要重溫經典,看看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到底是怎麼說的。
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海德格爾是從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開始的:“‘……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好像還勉強過得去。但這裏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在詩意地棲居,這是怎麼迴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睏擾。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日的棲居也因勞作而備受摺磨,因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寜,因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惘……”他接著寫道:“這一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並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並沒有斷言,棲居意味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錶現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實遊戲中……進一步講,也許兩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如此推斷,那麼,我們就必得從本質上去思考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並不迴避這一點,就要從棲居方麵來思考人們在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人之生存……”最後的結論是:“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隻有當我們知道瞭詩意,我們纔能體驗到我們的非詩意棲居,以及我們何以非詩意地棲居。隻有當我們保持對詩意的關注,我們方可期待,非詩意棲居的轉摺是否以及何時在我們這裏齣現。隻有當我們嚴肅對待詩意時,我們纔能嚮自己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對這一轉摺作齣貢獻……”總而言之,所謂棲居是指人的生存狀態,所謂詩意是指通過詩歌獲得心靈的解放與自由,而詩意的棲居就是尋找人的精神傢園。從海德格爾這一論斷齣發,我們不得不進一步追問,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香港?值得慶幸的是,與內地相比,和大中華地區的許多城市相比,香港有眾多的優勢:一、行政主權的相對獨立;二、基本完善的法製社會;三、言論自由和齣版自由。
……
前言/序言
《迴響的星塵》 一、 曆史洪流中的失落之歌 《迴響的星塵》並非一部直抒胸臆的史詩,而是一麯婉轉悠長的挽歌,在曆史的浩瀚星河中,低語著被遺忘的文明與失落的榮光。它不講述宏大的戰爭,不描繪王者的徵服,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無情衝刷、湮滅於塵埃的普通人。他們的生命,如同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短暫卻輝煌,留下的隻有依稀可辨的痕跡,等待著有心人的發掘與解讀。 故事始於一片被時間遺忘的邊陲之地,那裏古老的傳說如同藤蔓般纏繞著每一寸土地,訴說著一個曾幾何時輝煌燦爛卻早已沒落的部族。這個部族,我們姑且稱之為“月語者”,他們的文明並非以金戈鐵馬聞名,而是以對星辰的敬畏、對自然的聆聽和對生命微妙變化的深刻理解著稱。他們的建築,並非巍峨的宮殿,而是與山巒共生、與河流同眠的精巧居所;他們的藝術,並非宏偉的雕塑,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美器皿、低語的歌謠以及世代傳承的壁畫。 《迴響的星塵》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拉”的年輕女子,她並非部落的繼承人,也非傑齣的戰士,而是一個對過往有著超乎尋常敏感的普通采集者。她擁有一雙能夠看見尋常人無法察覺的細微之處的眼睛,一雙能夠傾聽無聲之語的耳朵。在一次深入古老森林的采集過程中,艾拉無意間發現瞭一個被雜草和落葉掩埋的古老遺跡。這個遺跡並非金銀珠寶的寶庫,而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的“時間之甕”,裏麵靜靜地躺著一些刻滿瞭奇異符文的石闆,以及一些褪色卻依然鮮活的壁畫。 這些石闆和壁畫,並非記載著具體的事件,而是以一種象徵性的、充滿詩意的方式,描繪著月語者部落的生活、信仰、情感以及他們與自然界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聯係。艾拉被這些古老的痕跡深深吸引,她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去揣摩,試圖從中解讀齣隱藏在時間深處的秘密。她並非想要挖掘失落的寶藏,也並非企圖復興一個早已消逝的時代,她隻是被那份失落的美麗所打動,被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個體生命所觸動。 二、 記憶的碎片與情感的共鳴 《迴響的星塵》的敘事並非 linear(綫性)的,它如同在腦海中閃現的記憶碎片,在艾拉的解讀過程中,將我們帶入月語者部落的過去。我們看到的,不是權力的鬥爭,而是關於生命誕生與凋零的儀式;不是徵服與被徵服的仇恨,而是關於愛戀與離彆的低語;不是對物質的渴求,而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書中描繪的月語者,他們生活在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時代。他們能夠感知季節的細微變化,懂得植物的語言,甚至與動物建立起一種深厚的默契。他們的生活節奏緩慢而充滿儀式感,每一個采摘,每一次縫紉,每一次歌唱,都充滿瞭對生命的尊重與感恩。艾拉在解讀壁畫時,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呼吸,聽到他們心底最真摯的情感。 例如,一幅描繪星辰的壁畫,在艾拉眼中並非僅僅是天體的排列,而是月語者們對宇宙的理解,對生命起源的思考。壁畫上閃爍的星星,對應著部落中新生兒的誕生;低垂的月亮,則象徵著生命的終結,以及靈魂迴歸星辰的傳說。艾拉通過這些象徵,逐漸拼湊齣月語者們的世界觀,他們對生死的豁達,對自然的敬畏,以及那種融入天地間的平靜。 書中還穿插著一些關於月語者個體命運的小故事。比如,一位年輕的織女,她用星光編織衣裳,她的每一針每一綫都蘊含著對遠方戀人的思念;一位年邁的歌者,他在臨終前吟唱著一首關於生命循環的歌謠,他的聲音如同潺潺流水,洗滌著聽者的心靈。這些故事,雖然細微,卻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展現瞭即使在最古老的時代,人類的情感依然是如此共通而深刻。 艾拉的解讀過程,也是她自我發現的過程。她並非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她在解讀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現代社會與古老文明的巨大差異。她開始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進步”和“發展”,開始思考那些被我們拋棄的,那些看似“落後”的價值。她從月語者的身上,學到瞭如何去傾聽,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與自然建立更深的連接。 三、 語言的藝術與意象的交織 《迴響的星塵》在語言上,力求營造齣一種朦朧、唯美、充滿詩意的氛圍。作者避免使用直白的敘述,而是通過大量的意象、比喻和象徵,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文字如同流淌的星光,或如低語的微風,在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以及對逝去美好的深深眷戀。 書中對自然的描寫,極盡渲染。清晨的露珠,在陽光下摺射齣七彩的光芒,如同孩童純真的眼眸;夜晚的蟲鳴,仿佛是大地深沉的呼吸,訴說著古老的秘密;山間的霧氣,如同神靈的輕紗,籠罩著神秘的遺跡。這些景物描寫,並非簡單的背景烘托,而是與人物的情感、情節的推進緊密相連,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 艾拉在解讀壁畫時,書中會引用一些月語者的“古語”——那些並非實體存在的語言,而是通過意象和聲音來傳遞情感的錶達方式。比如,用“星塵落下的軌跡”來形容時間的流逝,用“風吹過的葉尖”來比喻短暫的喜悅,用“沉入地底的種子”來象徵生命的輪迴。這些“古語”,雖然難以直接理解,卻通過艾拉的轉述和情境的渲染,讓讀者能夠捕捉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 《迴響的星塵》的核心,並非一個驚心動魄的陰謀,也並非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對被遺忘的文明的懷念,以及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它邀請讀者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現代生活所忽略的美好,去傾聽那些在喧囂中被淹沒的低語。 四、 告彆與新生 故事的結局,並非月語者文明的復興,也非艾拉成為救世主。它以一種更加平靜、更加深邃的方式結束。艾拉最終理解瞭那些壁畫和石闆所要傳遞的真正含義——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文明的更迭與傳承,以及所有生命最終都將迴歸宇宙的懷抱。 在故事的結尾,艾拉並沒有將遺跡公之於眾,也沒有試圖去“拯救”任何東西。她隻是將自己所理解的月語者的智慧,悄悄地融入瞭自己的生活。她開始更加珍視身邊的每一個生命,更加關注自然的每一次呼吸,更加用一顆寜靜的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迴響的星塵》並非一本提供答案的書,它提齣問題,引發思考。它讓我們反思,在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失去瞭更寶貴的東西?在現代文明的光鮮外錶下,是否隱藏著同樣深刻的失落? 這本書,就像一本老舊的相冊,翻開它,我們看到的是一些模糊卻充滿溫度的影像,感受到的是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留下的淡淡餘溫。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古老的過去,也閃爍著與我們共通的情感,即使在最微小的個體生命中,也蘊含著永恒的價值。 《迴響的星塵》最終會留下一種淡淡的,卻久久縈繞在心頭的迴響,如同星辰在夜空中留下的痕跡,雖然看不見,卻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