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建立,卢学强,赵由才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固体废物
  • 资源化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工程
  • 循环经济
  • 废物处理
  • 污染控制
  • 环境技术
  • 绿色工程
  • 固体废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1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46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以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为主线,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可持续的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为主线,涉及工业固体废物的常用处理技术、工业生产全过程(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新技术及新工艺设备及发展趋势、案例分析及分析监测方法的发展等内容。从末端处置到过程治理,从处理方法到管理模式,全面描述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各种方法、原理、工艺、管理、法律和法规,力求全面完整地描述国内外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关管理人员等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

作者简介

赵由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89年12月起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作博士后研究
1991年10月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1991年副教授、1996年教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博导、2007年二级教授)
1993-1999年期间,先后在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院(瑞士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杜兰大学和希腊阿里斯多德大学作近4年的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
在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填埋场中矿化垃圾利用原理与技术、生活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卫生填埋与焚烧和贫杂氧化锌矿物及尘泥资源利用方面作了创新性研究工作。

目录

第1章结论
第1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状况1
一、工业废物的定义1
二、工业废物的产生现状2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组成特征4
一、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4
二、工业固体废物的组成特征6
第三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15
一、污染环境的途径15
二、土壤污染16
三、水体污染17
四、大气污染19
五、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20
六、工业固体废物的其他危害21
第四节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22
一、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22
二、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价值25
三、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途径26
第五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及管理体系28
一、工业废物的分类管理28
二、工业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29
三、工业危险废物的静脉产业实施途径29
第六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生命周期评价31
第七节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风险评价34
一、固体废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和危害指标34
二、危害风险评价35
三、累积影响评价37
第二章工业固体废物的常用处理技术
第1节固体废物的预处理39
一、固体废物破碎39
二、工业固废破碎方法41
三、固体废物的分选及机械43
四、其他分选方法57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焚烧技术58
一、焚烧过程机理59
二、焚烧产物60
三、废物焚烧的控制参数63
四、焚烧工艺系统64
五、焚烧技术与设备65
六、焚烧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69
七、焚烧技术的指标71
第三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热解技术73
一、热解概念与原理73
二、热解的主要影响因素74
三、热解技术类型75
四、热解技术的发展过程77
五、热解技术与设备79
六、典型工业固废的热解工艺86
第四节工业固体废物的厌氧消化技术89
一、厌氧消化原理90
二、厌氧消化影响因素92
三、厌氧消化装置93
四、厌氧消化工艺与操作97
五、沼气与沼渣的综合利用98
第五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102
一、概况102
二、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102
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103
四、几种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104
第三章资(能)源行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技术
第1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液膜分离技术105
一、液膜分离技术的特点105
二、液膜分离的分离机理107
三、液膜材料的选择108
四、液膜分离技术在金属回收中的应用108
五、液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及资源回收方面的应用111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的贫化处理技术114
一、电炉贫化114
二、浮选贫化118
三、烟化贫化120
四、回转窑贫化122
第三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生物浸出回收技术122
一、生物冶金浸出机理123
二、浸出微生物的种类125
三、浸矿反应动力学126
四、生物冶金的浸出技术130
五、浸出工艺案例132
第四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溶剂萃取处理技术136
一、影响萃取平衡的因素136
二、萃取剂、稀释剂、改质剂138
三、萃取方式和过程计算140
四、萃取设备与过程控制142
五、从含铟物料中提取铟143
第五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火法富集处理技术146
一、炼铅废渣火法富集技术146
二、含铜废渣强氧化熔炼技术149
三、含砷金矿两段焙烧工艺技术158
四、高炉瓦斯泥火法回收技术161
五、废弃电子线路板火法富集贵金属162
第六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浮选回收技术163
一、浮选工艺原理164
二、浮选设备164
三、浮选药剂166
四、浮选药剂的安全应用169
五、浮选回收案例170
第七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电解处理技术172
一、电炉熔炼172
二、熔盐电解175
三、水溶液电解179
四、隔膜电解181
第八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浸出处理技术183
一、湿法炼锌过程中的浸出工艺183
二、湿法炼铅过程中的浸出工艺189
三、湿法炼铜过程中的浸出工艺190
四、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浸出工艺192
第九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电积处理技术194
一、电积铜的电极过程194
二、铜粉电沉积过程机理195
三、难选氧化铜矿堆浸�草腿—驳缁�提铜201
四、电积提锌新技术204
第十节工业固体废物的离子交换处理技术208
一、离子交换工艺208
二、矿浆吸附211
三、离子交换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215
第十一节工业固体废物的湿法冶金技术218
一、锌粉冶炼厂生产流程及设备221
二、锌粉冶炼厂回收锌粉工艺设计223
三、锌粉冶炼厂的生产流程231
四、锌粉冶炼厂的运行效果234
第四章工业生产过程固体废物的无害化与再生利用
第1节粉煤灰的再生利用技术236
一、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236
二、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237
三、粉煤灰的综合利用237
第二节铬渣的无害化处理248
一、铬渣的来源及生产过程248
二、铬渣解毒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概况253
第三节碱渣的综合利用256
一、碱渣的来源、组成和性质257
二、碱渣的危害258
三、碱渣的处理利用259
第四节磷石膏的处理与回收利用264
一、磷石膏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264
二、磷石膏的综合利用266
第五节电石渣的综合利用技术268
一、概述268
二、电石渣的回用技术269
第六节废催化剂的再生与回用274
一、废催化剂的常规回收方法及机理274
二、含贵金属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284
第七节有机废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284
一、有机废渣概述284
二、有机废渣的利用285
第八节冶炼过程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技术291
一、有价金属的概述291
二、有价金属综合回收技术291
三、铜的综合回收技术294
四、锌冶炼过程中有价金属的回收295
五、其他有价金属回收技术297
第九节有色金属的再生利用技术298
一、概述298
二、有色金属的分类299
三、有色金属废渣的危害300
四、有色金属再生技术301
第十节冶炼废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06
一、冶炼废渣的概述306
二、冶炼废渣的危害306
三、冶炼废渣处理方法307
四、铜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09
五、铅锌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11
六、锌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12
七、钢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12
八、其他废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13
第十一节煤矸石与尾矿的回收利用技术314
一、煤矸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314
二、煤矸石的危害与利用现状315
三、尾矿的回收利用技术316
四、尾矿的概述323
五、尾矿的危害与利用现状323
六、尾矿的回收利用技术324
第十二节硫铁矿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25
一、硫铁矿渣概述325
二、硫铁矿渣的来源、组成、分类及排放量325
三、硫铁矿渣的危害327
四、硫铁矿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27
第十三节废酸碱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32
一、废酸液无害化处理技术332
二、废碱液无害化处理技术335
三、综合利用废酸碱液无害化处理技术339
第十四节工业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油泥、盐泥)339
一、工业污泥处理与利用概况340
二、工业污泥的无害化处理340
三、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340
四、盐泥无害化处理技术344
第五章工业产品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再生利用
第1节废矿物油回收与利用347
一、废矿物油348
二、废油再生技术349
三、废矿物油的管理352
第二节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利用353
一、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必要性354
二、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355
三、纸类包装废弃物359
四、其他包装废弃物362
五、包装废弃物的管理362
第三节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利用365
一、电子废弃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365
二、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现状368
三、机械处理技术373
四、电子废弃物处理经济分析378
第四节废旧机电产品回收与利用380
一、我国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现状380
二、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价值381
三、废旧机电产品管理383
四、我国废旧机电回收存在的问题383
五、废旧机电回收政策及思路384
六、废旧机电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战略385
七、工程师在废旧产品资源化中的责任386
第五节废旧轮胎回收与利用387
一、概述387
二、废旧轮胎回收再利用现状387
第六节废旧塑料再生与利用392
一、塑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393
二、回收处理废塑料的迫切性和意义397
三、废塑料回收、利用及处理技术398
四、可降解塑料414
五、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应用分析419
第七节废旧汽车回收与利用420
一、国内外现状420
二、汽车生命周期与循环经济424
三、黑色金属的回收427
四、有色金属中铝的回收433
五、汽车回收行业的环保问题437
六、废旧汽车回收及处理的目标和展望439
第八节废电池回收与利用441
一、概述441
二、电池的种类与特性442
三、废电池的管理445
四、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451
五、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462
第九节废旧纸张再生与利用466
一、废旧纸张回收存在的问题466
二、废旧纸张再生处理技术概述467
三、废纸再生处理工序与设备469
第十节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473
一、医疗废物的定义、种类及发生量474
二、医疗废物的收集与处理475
三、医疗废物的管理484
四、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模式构想488
第十一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489
一、建筑垃圾的产量及危害489
二、建筑垃圾的管理491
三、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的方式494
四、建筑垃圾循环模式的建立494
第六章工业固废处理及资源化新工艺设备
第1节工业固体废物收运设备介绍496
一、工业固体废物的运输方式496
二、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机械499
三、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500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贮存系统的应用502
一、工业固体废物的常用贮存方法502
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503
三、危险废物的贮存504
第三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新工艺及设备506
一、粉煤灰制砖506
二、粉煤灰制陶粒512
三、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515
第四节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艺与设备516
一、黑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516
二、铜冶炼工业固体废物521
三、铅的冶炼工业固体废物525
四、铝工业固体废物528
第五节矿业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艺与设备530
一、煤矸石的综合利用530
二、矿山废石与尾矿的处理与资源化533
三、蛇纹石尾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535
第六节石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艺与设备537
一、石化工业污泥干化焚烧538
二、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540
三、废酸的回收利用545
四、废碱的回收利用547
五、精蒸馏残渣的回收利用550
第七节医药及医疗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艺与设备552
一、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552
二、药渣的回收利用554
第八节电子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与应用555
一、电子废弃物概况555
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558
第九节危险性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与应用566
一、危险废物的定义566
二、危险废物的鉴别567
三、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工艺568
四、等离子体技术在危险废物处理中的运用575
五、危险废物稳定化/固化综合处理技术的应用578
第十节应急性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与应用581
一、农药对土壤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处置581
二、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581
三、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系统的3S技术系统582
四、污染事故土壤的应急监测583
第七章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案例分析
第1节一般工业废物资源化案例585
一、尾矿库的综合利用585
二、污泥处理与资源化588
第二节有害工业废物无害化案例594
一、硫酸锌溶液的净化新技术594
二、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案例599
第三节工业生产清洁生产案例609
一、铅锌硫化矿浮选的清洁生产案例609
二、铝冶金减废新清洁生产技术案例612
三、株冶和韶冶锌冶炼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措施617
四、铅锌硫化矿浮选的清洁生产619
第四节工业废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案例623
一、从铜镉渣中回收镉623
二、从黄酸钴中回收钴625
三、从氧化锌酸浸液中萃取提铟626
四、从萃铟余液中回收锗627
五、从萃锗余液中回收镓628
六、从硬锌和锌渣中回收锗628
七、电炉�驳缃夥ù�理锌窑渣628
八、锡的回收633
九、铜、镍、钴硫化物加压浸出及铂族金属回收643
十、难处理金矿的加压氧化645
第五节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案例647
一、回收废电脑中贵金属的湿法冶金工艺647
二、回收废电池中金属的湿法冶金工艺651
三、玻璃钢废弃物回收生产SMC模塑料657
四、石棉尾矿制白炭黑657
第六节可持续的工业废物处理案例659
一、废塑料的回收与利用659
二、废旧橡胶的资源化利用665
三、造纸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668
四、有色冶金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671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面向未来的材料管理与废物最小化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工业体系向更具韧性、环境友好的“绿色转型”所面临的关键挑战,特别是围绕非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再利用及价值回收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政策框架。在当前强调碳中和与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亟需创新的解决方案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足迹。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气体及特定危险废弃物的生命周期管理策略,而非着重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炉渣、粉煤灰等)的处理与资源化。我们认识到,液体排放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酸碱废液以及特定高附加值、低浓度金属溶液的有效控制与转化,对于实现真正的“零废弃物”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工业“非固废”的特征、法规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界定和分类了现代工业生产中具有关键环境影响的非固体废弃物流。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工业废水与复杂液体废弃物: 重点关注高盐度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如制药、染料、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废水)的处理技术瓶颈。详细分析了膜技术(如正渗透、电渗析)在废水零排放(ZLD)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高级氧化技术(AOPs,如臭氧催化、Fenton类反应)在去除微量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最新进展。 2. 工业废气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 深入探讨了化工、印刷、涂装等行业排放的VOCs的捕集、回收与深度净化技术。内容涵盖吸附脱附技术、催化燃烧(RCO/RTO)、生物滤池在处理低浓度、大风量废气中的效能评估,以及新型光催化材料在室内空气净化和低能耗净化中的潜力。 3. 危险化学品残留与容器回收: 探讨了在化学品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清洗液体的安全化和资源化路径,特别是针对剧毒或高反应性化学品的失活与中和技术。 第二部分:液体流的能源化与物质回收前沿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着眼于如何将原本视为负担的工业液体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或高价值化学品。 1. 废水中的能源回收: 详细介绍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高有机负荷废水中的优化,如何通过优化反应器设计(如UASB、EGSB)提高沼气产量。同时,探讨了新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和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ES)在同时实现污染物降解和电能捕获方面的研究进展。 2. 高附加值组分的选择性分离与提取: 重点剖析了湿法冶金领域中,从酸洗液、电镀液等复杂溶液中选择性回收稀有金属(如锂、钴、镍、贵金属)的技术。这包括溶剂萃取机理的优化、离子液体作为新型萃取剂的应用,以及电化学沉积技术在提高金属回收纯度上的突破。 3. 蒸发与结晶技术的新趋势: 针对废水零排放(ZLD)的实现,本书对比了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器、多效蒸发器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能耗与结垢控制策略,并介绍了先进的结晶技术如何确保回收盐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可接受性。 第三部分:气相排放的精细化管理与协同控制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工业废气,强调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与协同净化”的转变。 1. 反应器尾气净化与过程集成: 讨论了如何将气体净化单元与主生产过程进行紧密集成,实现反应热回收或副产物直接利用。例如,在特定合成工艺中,将低浓度CO或H2气流通过膜分离或催化转化,回馈至上游反应。 2. 非催化氧化与低温脱硝技术: 针对氮氧化物(NOx)的控制,本书侧重于活性炭吸附脱硝(SNCR/SCR后处理)以及新型非选择性催化还原(NSCR)技术在处理燃料燃烧尾气之外的化工过程尾气中的应用。 3. 惰性气体与温室气体管理: 分析了如SF6、N2O等特定工业过程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的捕集、压缩、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分解技术。 第四部分:政策驱动下的循环经济与数字化转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宏观管理和未来趋势。 1. 区域性循环流动态管理: 探讨了工业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在液体和气体流交换中的潜力与实践案例,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优化区域内企业间废弃物流的匹配与转移。 2. 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深化应用: 强调对液体和气体处理技术的“负面溢出效应”进行评估,确保所选技术在降低特定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没有显著增加能源消耗或产生新的固体残渣负担。 3. 数字化与过程控制: 介绍利用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对复杂废水处理系统的水质、能耗进行实时预测和智能调控,以确保处理效率的稳定性和资源回收率的最大化。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在化工、冶金、电力、制药等行业负责环保设施设计、运营与升级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它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固体废物处理视角的、面向未来工业可持续性的技术路线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工业固体废物固有印象的书。我曾经认为,工业固体废物就是“垃圾”,是需要被填埋或者焚烧的,对环境只有负面影响。但《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工业固体废物蕴含的巨大潜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比如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贵金属,从工业废渣中提取建筑骨料,甚至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生物燃料。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书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将“废物”变为“财富”的可行性。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变废为宝”的一些创新技术,例如利用特定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通过先进的物理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有价成分。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也是未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新兴技术领域非常关注的读者,而《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书中对当前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我了解到,传统的处理方式正在被更加高效、环保、智能化的新技术所取代。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纳米技术在污染物吸附和催化降解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废物监测、分类和优化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还对一些前沿的资源化技术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比如利用 CO2 捕获技术与固废协同处理,或者开发新型生物基材料以替代传统石化产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技术,而是对每项技术的科学原理、技术难点、应用前景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都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种“从技术到应用”的分析框架,对于我这种希望了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再是简单的“末端治理”,而是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源头控制”和“价值创造”。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对我来说,仿佛是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尽管我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这本书所呈现的深度和广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哲学层面的探讨,以及它如何深刻影响着工业固废处理的方方面面,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全球范围内应对工业固废挑战的多元化路径。同时,作者对于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环境的长期福祉为前提。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和谐之道的人生哲学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负责任的工业未来。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枯燥的技术术语和晦涩的化学方程式,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可读性非常强。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工业固废处理难题娓娓道来。书中穿插的许多实际案例,都是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一些工业场景,比如工厂排放的废渣、城市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等等,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作者在讲解技术原理时,并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类比、图示,甚至是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技术的演变和创新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处理技术优劣势的客观分析,比如在讨论某项技术时,它会明确指出该技术在处理成本、能耗、二次污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不是一味地吹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非常专业,也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书中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更是贯穿始终,成为衡量和指导各项技术的重要标准。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让我思考了“为什么这么做”,让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环境问题很关心,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这个细分领域知之甚少。当我翻开这本《可持续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时,立刻被它深邃的理论体系和前沿的技术实践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废物分类、性质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废物的处理工艺,比如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以及它们的组合应用。书中对不同行业,如矿业、冶金、化工、电子垃圾等产生的典型废物,都给出了详尽的处理方案和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处理”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资源化”的可能性。从废渣中提取有价金属,到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再到将废弃材料转化为建筑材料,书中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并且对每种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进行了量化评估,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闭环经济”和“循环再生”理念的阐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对未来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绿色工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