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

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其昌 著
圖書標籤:
  • 梁啓超
  • 傳記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增訂版
  • 19世紀
  • 思想史
  • 文化名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0959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614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是梁啓超得意弟子、曆史學傢吳其昌所寫,由天津梁啓超紀念館監製,在民國版本(1944年)基礎上全新增補作者相關文章,特彆收錄珍貴海外迴流曆史圖片及梁氏生前重要照片。

作者簡介

  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嘉興海寜縣硤石鎮人。曆史學傢。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從王國維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從梁啓超治文化學術史及宋史,鑽研不輟,時有著作發錶,深得王、梁兩先生器重。1928年任南開大學講師,後任清華大學講師,1932年任武漢大學曆史係教授,後兼曆史係主任。著有《殷墟書契解詁》《金文世族譜》《硃子著述考》《宋元明清學術史》等。

目錄

第一章 一世紀來中國的命運——從鴉片戰爭至梁氏誕生的前夕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梁氏生前中國一般的慘況
第三節 梁氏生前中國一般的教育狀況
第四節 梁氏後來對於祖國命運的影響

第二章 亡國景象與維新初潮——從梁氏誕生至戊戌政變
第五節 綜敘
第六節 亡國現象的種種——梁氏生後的中國慘況
第七節 梁氏幼年的傢庭生活及傢鄉環境
第八節 康梁會接——關於思想、學術、政治的淵源
第九節 梁氏獨立事業的開始

第三章 維新的失敗與革命的成功——自戊戌變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節 促成戊戌變法的原因
第十一節 戊戌政變史劇的繪影
第十二節 政變失敗原因的解析

附錄
梁任公先生彆錄拾遺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
梁啓超生平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
  第一節 緒說
  孟子說“知人論世”,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全部的事業,瞭解他全部的心境,欣賞他全部的風度,認識他全部的學問,然後纔能公正地評判他生平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做這個人的傳記,必須暫時把我的神魂,鑽入這個人的時代,並立於這個人的環境,透視瞭這個人的情緒、性格,然後能作親切有味的描寫、客觀無私的綜述,並且纔可成功一部鮮活的信史。
  中國這一百年來(1842-1943)的命運,真正是從樂土跌入瞭地獄,又從地獄爬迴到樂土,一個四韆年曆史上從未有的大轉摺期。在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雖然內部已經空虛,但外錶承乾嘉餘蔭,還是金光燦燁!《南京條約》以後,綁上第一條枷鎖!割瞭第一塊骨肉!以後一條一條的綁上無量數的枷鎖;一塊一塊的割瞭無量數的骨肉!受著這樣“淩遲”的慘刑,簡直墮入地獄的底層,最慘痛苦楚的時期,正在這一百年的中間。自甲午(1894)中日之戰,至庚子(1900)聯軍之役,那時瓜分的酷刑,已為全世界所宣判定瞭。稍有血性的國民,都想蹈東海而自殺;陳天華就是著名的代錶之一。梁啓超,正是生長在這個最黑暗地獄底層的有血有淚有誌氣的一位滿身創傷的青年。他也屢次想跳海而死,但他堅決地相信中國必然不亡,並且斷然復興,所以他在全然無望之中,掙紮奮鬥。但是,可憐他到死,始終不見義師統一中華。他是在黑暗地獄中過瞭一生的“盲魚”!雖然他的心是不盲的。彆人我不知道,使我而處在梁氏的時代,我恐怕要終日慟哭嘔血而死瞭。
  第二節 梁氏生前中國一般的慘況
  一 陷落於絕望的深淵
  我們現在來迴頭看看梁氏的時代與環境:……我國民全陷落於失望時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疆吏,疆吏失望!希望政黨,政黨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憂國之士,溢其熱血,絞其腦漿,於彼乎?於此乎?皇皇求索者有年,而無一路之可通,而心血為之倒行,腦漿為之瞀亂!……(《飲冰室自由書》)
  所以康有為吟著“或勸蹈海未忍決,且歌惜誓留人間”的詩,後來梁啓超還是告其友明水:“使中國而誠無可為,我惟有蹈東海以死耳!”到底那時環境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呢?西洋浪人所常常舉例宣傳,乃至照片繪畫的:鴉片、八股、小腳、長辮、笞臀、殺頭、花酒、磕頭等怪狀,這是最粗淺的有形的外癥,人人所知道的。如果稍微放眼深刻地一看,那就更可悲瞭。
  二 天災·人禍
  放眼先展望那時代整個的國傢,則是:……地利不闢,人滿為患。河北諸省,雖歲中收,猶道瑾相望。京師一鼕,死者韆計。一有水旱,道路不通,運賑無術;任其委填,十室九空。濱海小民,無所得食,逃至南洋,鬻身為奴,猶被驅迫,……馴者轉於溝壑,黠者流為盜賊。教匪會匪,蔓延九州。工藝不興,商務不講,土貨日見減色,而他人百物,暢銷內地。漏卮日甚,脂膏將枯。(《論不變法之害》)
  三 道德的墮落
  以上還可以委之於自然及外來之災禍!然而亡清末年的“漢族奴纔”,經過三百年恐怖的大淫威的壓迫,其製造奴根性的政策,居然成功,我羲黃神胄,那時不免大部分呈現著可悲痛的癥象。《因明集》有一首古樂府名《奴纔好》,刻畫得透徹淋灕:
  奴纔好,奴纔好,勿管內政與外交,大傢鼓裏且睡覺。古人有句常言道:“臣當忠,子當孝”,大傢切勿鬍亂鬧。滿洲入關三百年,我的奴纔做慣瞭。他的江山他的財,他要分人聽他好。轉瞬洋人來,依舊要奴纔。他開礦産我做工,他開洋行我細葸,他要招兵我去當,他要通事我也會。內地還有“甲必丹”,收賦治獄榮巍巍。滿奴作瞭作洋奴,奴性相傳入腦胚。……什麼流血與革命,什麼自由與均財,……我輩奴僕當戒之,福澤所關慎所歸。“大金”“大元”“大清朝”,主人國號已屢改;“大德”“大法”“大日本”,換個國號任便戴!奴纔好,奴纔樂,世有強者我便服!三分刁黠七分媚,世事何者為齷齪,……滅種覆族事遙遙,此事解人幾難索?……奴纔好,奴纔樂,奴纔到處皆為傢,何必保種與保國!
  ……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您提供的書名,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其他主題,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帶任何AI痕跡: --- 《星軌之下:人類文明的深空迴響》 第一部分:孤獨的搖籃與無垠的召喚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晚清知識分子的思想蛻變,而是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數個世紀的宏大星際漫遊。我們的起點是地球,一個被深邃寜靜的宇宙背景所包圍的“藍色彈珠”。然而,這份寜靜背後,隱藏著人類對於未知、對於生存極限的永恒追問。 《星軌之下》從人類文明起源之初,便著手剖析我們對天空的凝視如何演變為對飛行的渴望。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再到二十世紀初“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理論設想,我們描繪瞭科學理性如何一步步將人類從地麵束縛中解放齣來。本書深入探討瞭早期航空先驅們(如馮·布勞恩、戈達德)在技術壁壘麵前的掙紮與突破,他們的工作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近乎宗教般的狂熱與犧牲精神。 書中詳細記錄瞭冷戰背景下美蘇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這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較量,更是對工程極限、材料科學和生命支持係統的一次極限壓力測試。我們細緻地重構瞭尤裏·加加林首次進入軌道的驚心動魄的幾分鍾,以及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中,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腳踏月球錶麵時,地球上億萬觀眾屏息凝神的集體記憶。這些曆史片段被置於更廣闊的科學和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太空探索的巨大投入,是否真正服務於“進步”這一模糊的概念? 核心章節節選: “大沉默的迷宮”: 對費米悖論的深入哲學探討。如果宇宙如此古老且浩瀚,為什麼我們沒有接收到任何明確的、非自然起源的信號?本書側重於探討信號傳播的物理學限製以及潛在的“大過濾器”理論,即文明在達到星際旅行能力前必然遭遇的自我毀滅性障礙。 “行星工程學的倫理疆界”: 考察“地球化”火星或金星的可行性與道德睏境。當人類擁有改變另一個世界大氣層和地質結構的能力時,我們是否擁有“修改”自然的權利? 第二部分:星艦時代與後人類的遷徙 進入第二部分,敘事從地球軌道擴展至太陽係邊緣,並大膽展望瞭跨越光年的徵程。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真正的星際旅行,需要的不僅是推進技術的革命,更是人類自身的生物學與社會學的深刻變革。 我們詳盡分析瞭當前理論框架下的主要星際推進係統:核聚變脈衝推進、反物質驅動(及其巨大的安全隱患)、以及對麯速理論(Alcubierre Drive)的嚴謹數學推演和物理限製。重點討論瞭長達數代人的“方舟船”(Generation Ships)概念,這不僅是技術難題,更是社會學和遺傳學的一場長期實驗。如何維持船上社會的穩定、如何避免遺傳多樣性的衰減、以及如何確保後代對“齣發地”的記憶和使命感的延續,這些纔是方舟船麵臨的最深層次的挑戰。 “休眠的代價” 章節,專注於低溫休眠技術(Cryosleep)的生物學瓶頸。我們探討瞭細胞冷凍損傷的修復機製研究,以及神經元網絡在長期休眠中信息丟失或重組的可能性。如果宇航員醒來時,他們的記憶被重寫,他們的“自我”是否還是原來的那個人? 文明的異化與重構: 隨著人類在不同宜居帶行星(Exoplanets)上建立永久定居點,本書描繪瞭“後人類”文明的分裂景觀。殖民者們受製於新的行星引力、不同的恒星光譜和獨特的微生物環境,其生理結構和文化習俗開始與地球起源的人類産生顯著差異。 例如,在一個低重力、高輻射的類木星衛星上建立的聚居地,其居民可能已經發展齣更縴細的骨骼結構和對紫外綫的高度依賴。他們的哲學、藝術乃至語言,都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他們的生存環境互動。本書通過對這些假想文明的細緻構建,探討瞭“何為人類”這一古老命題在宇宙尺度下的新詮釋。我們不再探討舊時代的政治爭論,而是關注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展現齣令人驚嘆的適應性與創造力。 第三部分:宇宙終局與信息的熵 最後一部分,視野收縮迴時間本身。本書探討瞭人類文明(無論其在宇宙中散布多廣)最終可能麵對的命運:宇宙的熱寂。 我們迴顧瞭物理學對“終極未來”的預測,包括暗能量的持續加速擴張如何使遙遠的星係永遠脫離我們的觀測範圍,最終形成一個“局部孤島”的宇宙景象。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文明——或任何其他智慧生命——所能留下的最大遺産,可能不是宏偉的建築或永恒的帝國,而是信息本身。 “信息學的救贖” 探討瞭將人類文明的關鍵知識、藝術和曆史編碼成極度冗餘和抗衰變格式,並將其發射至宇宙深處的嘗試。這是對宇宙熵增定律發齣的最後、最微弱的抗議。書的結尾,我們轉嚮瞭對“深空迴響”的哲學沉思:我們發齣的信號,終將抵達某個遙遠的未來,或許隻是被一個完全不同的、甚至無法理解我們存在形式的文明所接收。這種跨越時間的單嚮交流,構成瞭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留下的最持久、最孤獨的印記。 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它隻提供瞭一套審視我們自身在宇宙坐標係中位置的工具,引導讀者超越眼前的瑣碎,去思考那些真正宏大、真正需要我們用數韆年尺度去迴答的問題。它是一部關於物理學、生物學、倫理學,以及人類精神不屈意誌的史詩。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之前,我對梁啓超的印象還停留在課本上的簡單介紹。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認識到這位“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啓濛思想傢”的復雜與深度。作者在對史料進行嚴謹考證的基礎上,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將梁啓超從一個少年舉人到叱吒風雲的維新乾將的轉變過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梁啓超在宣傳鼓動方麵的纔能的描繪,他那“筆端常帶感情”的寫作風格,是如何一步步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催生變革的渴望。書中對戊戌變法失敗後的追述,更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理想主義者在麵對強大保守勢力時的無力感,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睏境中尋找新的齣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人物的評價不應是臉譜化的,而應該深入其思想、其經曆、其時代。

评分

最近終於得空,捧起瞭這本《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讀來頗有感觸。掩捲之際,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一個鮮活的、充滿理想與掙紮的青年梁啓超。作者對於那個時代背景的描繪可謂鞭闢入裏,從晚清社會的動蕩不安,到西方思潮的湧入,再到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路曆程,都刻畫得細緻入微。我仿佛能看到梁啓超當年在書齋中伏案疾書,在維新變法的大潮中振臂高呼,又在失敗後的流亡生涯中思索前路。書中對梁啓超早期思想的梳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些關於“變則存,不變則亡”的論調,在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他並非一開始就洞悉一切,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學習和實踐中逐漸成熟,這種成長過程的展現,讓人物更加立體可感,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尤其是在描述他與康有為的閤作與分歧時,作者沒有簡單地褒揚或批判,而是呈現瞭兩人性格、思想上的差異如何影響瞭戊戌變法進程,這種 nuanced 的處理方式,使得曆史的復雜性躍然紙上。

评分

《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激情、智慧與勇氣的青年梁啓超。作者在敘事上獨具匠心,將曆史事件與人物心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閱讀過程既有史詩般的宏大感,又不失細膩的情感刻畫。書中對於梁啓超早年求學經曆的描繪,以及他如何接觸到西方思想,並將其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這一過程的展現,尤為引人入勝。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思想的火花,如何在那個時代被點燃,並逐漸燎原。作者對於史實的駕馭能力也令人稱道,他能夠在復雜的曆史進程中,清晰地梳理齣梁啓超的思想軌跡和行為邏輯,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這本書讓我對近代中國的曆史和思想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梁啓超這位偉大的先行者,充滿瞭由衷的敬意。

评分

這本《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它並非僅僅局限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梁啓超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這位青年政治傢在理想與現實、熱血與幻滅之間的掙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體會到梁啓超的焦慮、他的激昂、他的彷徨,以及他在逆境中展現齣的驚人韌性。書中關於他在流亡海外期間,如何繼續通過著述、演講傳播新思想,甚至影響日本政壇的片段,讀來令人血脈賁張。那一時期,他雖然失去瞭國內的政治舞颱,但其思想的影響力卻超越瞭國界,這種精神上的強大,足以讓後世景仰。同時,作者對於梁啓超個人情感的描繪,雖然篇幅不多,卻點到為止,卻也讓人窺見瞭他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完整、更人性化的梁啓超,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甘沉淪,不斷求索的靈魂。

评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梁啓超傳(1873-1898 增訂版)》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本書並沒有將梁啓超塑造成一個脫離時代的孤膽英雄,而是巧妙地將他置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大背景下,與同時代的其他傑齣人物進行對照和映照。作者在梳理梁啓超思想發展脈絡的同時,也深入探討瞭他與嚴復、譚嗣同等人的思想交流,以及他對於西方哲學、政治學說的吸收與轉化。這種研究方法,不僅深化瞭我們對梁啓超思想的理解,更讓我們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思想界是如何在碰撞與融閤中孕育齣新的活力。書中對於維新派內部不同派彆、不同人物之間的論辯和閤作的描寫,也相當精彩,它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救國圖存的道路上,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各種嘗試與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