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圖解中國民居
作者:王其鈞
出版社:楓書坊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10日
ISBN:9789863770756
页数:256
尺寸:18.5 x 26 cm
装帧: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住宅形態,20種建築形式,
超過250幅手繪圖示、230幀實景照片,
自歷史、風土、氣候、地理等角度觀察解構中國16省分特有民居!
【各民居型態】
宅居:窯洞、四合院、高樓、青磚樓、木構屋、磚造屋
聚落:平頂屋、碉房、穹廬、矮屋、干欄寨、竹樓、坊屋、土牆屋
堡壘:土樓、圍屋、圍龍屋、碉樓、土堡
本書作者被評為建國以來具有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致力研究建築史,擁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中國建設部和中央電視台合作的【中國民居】電視節目中擔任「建築指導」,該電視節目也被編輯成為12集系列影片《中國民居趣談》,由作者主持。
中國民居是中國古建築中數量至多、分布至廣的一種建築形式。舊時的官式建築總是從民居建築中吸收養分,民居建築的某些構造方式一旦被官式建築所採用,就反過來民居繼續使用。但民居又在新的方面繼續發展,譬如民居的雕刻裝飾,就明顯優於官式建築。
研究民居,不僅對於人民瞭解中國傳統的營造方法大有裨益,而且對於人們瞭解民俗文化也大有幫助。《圖解民居》運用了大量的說明圖畫來解釋和說明一些典型的傳統民居和村落,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實用和有趣味的圖書。
本書特色
◎中國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中國民居趣談》主持人親著親繪!
◎超過250幅手繪圖示,230幀實景照片,從全景到細節,360再現民居華彩。
◎從宅居、聚落到堡壘,3大民居形態,20種建築形式觀察報告,呈現多元民居文化。
◎剖析中國16個省分地理氣候、歷史發展,風土民情與民居沿革關係,再現前人智慧。
作者簡介
王其鈞
被評為中國建國以來具有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1954年7月3日生於江蘇徐州。1974年~1977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1987年~1990年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壁畫藝術,獲碩士學位。1993年~1996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圓明園學會古建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專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在台灣獲1993年度圖書獎「金鼎獎—大陸圖書著作獎」。
目錄
.前言
一、中國民居的典型特點
.一、群體組合——傳統建築的主要特點
.二、千年宅制——民居的歷史發展
.三、因地擇宜——中國地理氣候總體情況
.四、形制多樣——民族建築的特點
.五、祈福消災——居住建築的裝飾
二、因地制宜的宅居
.一、黃土窯洞——高坡上的土居
.二、北京四合院——規矩方整的大宅院
.三、皖南民居——蘊藉奢華的簡樸高樓
.四、江南水鄉民居——小橋流水旁的人家
.五、晉中單坡屋頂——封閉堅固的青磚樓
.六、杆欄式住宅——底層架空的木構屋
.七、閩南紅磚民居——喜慶祥和的磚造屋
三、民族聚落的典型
.一、維吾爾族——散落天山南麓的平頂屋
.二、藏族——石砌土築的碉房
.三、蒙古族——大漠上的半圓穹廬
.四、朝鮮族——長白山下的抗風矮屋
.五、侗族——溪澗河灣畔的杆欄寨
.六、傣族——隱身西雙版納的竹樓
.七、白族——雲南大理的漢風坊屋
.八、納西族——糅合異族風格的土牆屋
四、不越雷池的堡壘
.一、福建土樓——群山環繞的城寨
.二、贛南圍屋——地處險惡的土圍子
.三、梅州圍攏屋——散落田間的馬蹄痕
.四、開平碉樓——潭江畔的奇異堡壘
.五、閩西土堡——守衛家園的樓堡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建筑类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专业阅读需求,又能让我轻松愉悦地读下去的。 《港台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接地气”。“图解”二字,意味着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直观的图示,这对于像我这样偏爱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很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上的。比如,西南地区多山地,房屋如何适应坡度?沿海地区常有台风,建筑又如何抵御?书中提及的“历史、风土、气候、地理”等多个维度,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民居的图片,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其形成原因。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风土”的解读会是怎样的?是侧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还是对某种地方精神的体现?这些都将是让我沉浸其中、不断探索的驱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走进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的民居之中,感受它们的故事。
评分当我看到 《港台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中国民居的影像。这本书承诺要从“历史、风土、气候、地理”等多个角度来“观察解构”中国16个省分的特有民居,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民居更是最直接、最生活化的体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地域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受到战争、迁徙、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塑造了独特的民居风格。例如,某些地区的民居是否会保留着古代城防工事的痕迹?或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民居的商业功能是如何与居住功能相结合的?此外,书中关于“地理”的解读也让我充满期待。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从高原到平原,从沿海到内陆,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催生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例如,在多山的地区,建筑是如何巧妙地依山而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又不失其稳固性和美观性?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民居的丰富内涵。
评分对于一个在城市中长大,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的人来说, 《港台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不同角落的独特生活空间。我一直对各地民居的“独特性”非常着迷,为什么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园林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书中提到的“解构”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更是对民居的深入剖析,这非常吸引我。我希望书中能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清晰的文字,解释清楚不同省份的民居在材料选择上的考量,例如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大量使用木材,而有些地方则偏爱砖石?这背后是否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同时,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对“气候”的分析。想象一下,在严寒的北方,民居如何做到“冬暖夏凉”,而在炎热的南方,又如何做到“通风透气”,这其中蕴含的智慧,是我非常想要了解的。这本书,我相信会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家”的概念在中国不同地域的演变。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读者, 《港台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读物之一。它所承诺的“从历史、风土、气候、地理等角度观察解构中国16省分特有民居”这一宏大叙事,让我看到了它不同于一般摄影集或建筑图册的深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气候”与“地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解读。例如,在一些风沙较大的北方地区,民居的朝向、院落的布局,乃至墙体的厚度,是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来抵御风沙侵袭?而在一些雨水充沛的南方山区,房屋的屋顶坡度、排水沟的设计,又如何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和实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同时,我也希望通过书中对“风土”的描述,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不同地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居住空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朝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各地民居的书籍。《港台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盼。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图解”二字预示着丰富的视觉呈现,而“从历史、风土、气候、地理等角度观察解构”则展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如何将抽象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巧妙地融入到民居的建筑形态、材料选择、空间布局之中。例如,我一直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民居感到好奇,想知道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既保暖又隔热,成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样,江南水乡那枕河而居的白墙黛瓦,又如何在潮湿的气候中演变出独具特色的排水系统和通风设计?这本书能否为我一一揭示这些奥秘,我拭目以待。我相信,通过书中详细的图解和深入的分析,我将能更立体地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形成逻辑,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观之美,更能体悟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