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席泽宗,卢嘉锡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079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4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8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萌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对科学的形成、技术的发明、成就的取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从原始资料出发,采用断代史的写法,作者抓住中国古代每个时代的科学思想作综合论述,观点很有独到之处,在体例上也极具匠心。在每一命题下,讨论各学科、各种人、各学派对这一命题的看法、运用和争论。几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可供科学史、哲学史、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工作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从远古到东周初年的科学思想
第一节 概论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上古社会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二 远古至东周初年科学思想的区分
第二节 科学思想的发端
一 科学思想萌芽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二 模仿和已有知识的推广
三 由尝试到自觉的实践
四 知识的传播与学习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一 我国古代神话和巫术概况
二 原始巫术思想推测
三 对万物的拟动物化和拟人化观念
四 神祗创造世界
五 坚实而有限的天地观
六 神话中的天人关系
七 对世界的幻想与解说
八 时空定位中的参照系思想
九 治水与“利导”思想
第四节 甲骨文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一 甲骨文中科学思想的局部性
二 一个由神祗支配的自然界
三 占卜与预测
四 命名和分类
五 对时空的区分
六 商代计数与重数的数学思想
第五节 易、礼、诗、书中的科学思想
一 易、礼、诗、书概说
二 敬德与周代的科学思想
三 顺“则”思想
四 “辨别”思想的自觉和普遍化
五 度量与测量
六 灾异和祥瑞观念
七 “地中”观念
八 “天工人代”思想
九 《诗经》中的怨天情绪与科学恩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
第一节 自然观从神学统治下的初步解放
一 天道远,人道迩
二 孔子与儒家的自然观
三 老子及先秦道家的自然观
四 苟子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
五 屈原对传统神学自然观的质问
第二节 雏形的宇宙理论
一 重新解释世界的兴趣
二 有始论与无始论
三 有限论与无限论
四 邹衍九州说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
一 阴阳说的起源
二 阴阳说与寒暑变迁
三 阴阳说与音律学
四 阴阳说在医学
五 五行说的起源
六 五行说的逐步推广
七 邹衍及战国时代成熟的五行说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物质观
一 气范畴的产生
二 作为感应中介的气
三 作为万物构成质料的气
四 精气与精神
五 《管子》水为万物本原说
六 《墨经》的“端”和原子论
第五节 运动观和变化观
一 生物变化
二 非生物的变化
三 人的变化
四 一般的运动观和变化观
五 朦胧的生物进化观念
六 循环的发展观
七 道与常
第六节 逻辑与思维
一 逻辑与思维方式
二 百家争鸣与名家的兴起
三 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四 名辩与《墨经》
五 归纳法与矛盾分析
六 墨家逻辑思想
七 荀子的逻辑思想
……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科学思想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科学思想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

索引
推荐书目
总跋

精彩书摘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古史辨学派”比较兴盛的时期,也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同意他们的意见。这几十年来,“古史辨学派”的影响虽仍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战国秦汉间的神话,决不是战国秦汉间方士们的向壁虚造。它一定有着以前的传说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把这些材料和考古、民族学材料结合起来,神话(其中有些乃是传说)可以作为探讨上古社会的一个窗口。
  认为可借神话和传说探讨上古史的意见,可能由于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一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从中排出了商朝历代君主的世系谱,这个世系谱和〈史记·殷本纪》所载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史记》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说法,就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而是可靠的史实。那么,推广开去,《史记》中关于夏代的世系,其记载是否也是真实的历史呢?人物既真,有关人物的事迹是否也真呢?由此再上溯,关于五帝的存在及其事迹的记载是否也是真实的、至少是有某些真实的根据呢?第二是随着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日益开展,人们发现,我国神话和传说中的许多内容,和上古社会的情况是相当符合的。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的传说;上古穴居野处、茹草饮水、茹毛饮血;无宫室,与野兽杂处;无礼仪,知母不知父;以及无私有财产等等说法,决不是凭空可以造出来的。因此,在这些年的上古史著作中,古代神话的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古史辨学派”要求区别神话传说和信史,可说是他们的主要贡献之已;打破儒家美化上古的退化历史观,是他们的主要贡献之二。但他们的论点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的儒者,为什么要把神话历史化,即为什么要把神化为人作为自己的先祖?而这些神又是从何而来?如果说是上古人们对自然物的拟人化,那么他们又为何常常把这些神祗说成是兽形的、或半人半兽形的?在原始宗教和神话诸理论中,万物有灵论以及拟人化的意见虽影响深远,但它们所遇到的批评几乎和他们得到的声誉也是同样的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很少能够运用文化未曾中断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文献,更谈不上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理解。
  这些年来,把神话和传说资料作为探讨上古社会以及思想状况的一个窗口,已经不存在严重的争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心大胆。我们将以十分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史料。
  两汉之际,谶纬迷信兴起,同时也伴随着一个大规模地创造神话的运动。这些神话的创作者,主要是儒生。在这些神话中,不是着意把神话历史化,而是着意把历史神话化。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及其弟子、刘邦等等真实的历史人物,都被塑造为神或半神。我们认为,这样的一场运动,当是古代神话创造的一个翻版,一次重演。这场持续几百年的运动表明,中国古代儒者,至少是汉代甚至也包括此前的儒者,并不特别喜欢把神话历史化,倒是更喜欢把历史神话化。
  从战国开始,随着求仙运动的不断发展,“仙话‘’也不断被创造出来。已故的方士,往往被健在的方士塑造成神仙,如安期生、羡门高、以及后来的李少君等人。一些带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周灵王太子晋、汉代的淮南王刘安,也都被方士们塑造为神仙。这些仙话也在西汉末年被儒者刘向整理,编为《列仙传》,后代并陆续有所增补。
  仙话也是神话。这类神话和谶纬运动中创造的神话一样,乃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这些神话中也往往讲到上古,虽不能说全无根据,但其中掺入的水分就非常之多了。对于这两类神话,我们基本上不加采用。
  汉代中期及其以后的神话,大都是故意为之的结果。但这绝不是说,此后的神话材料绝无上古的信息。比如汉末出现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神话,学术界已广泛流传,并认为其中含有上古社会思想的某些信息。对于这类材料,我们将更加谨慎地加以选择。
  盘古神话大约主要流传于少数民族,汉末以前的文献中不见记载。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神话。近几十年来,这些神话也经过了广泛的发掘、搜集和研究。这些神话的内容,有讲天地人物生成由来的,有关于洪水的,有关于英雄故事的。其中蕴含的思想形式,许多和战国、秦汉之际的文献资料相仿。相互映衬,说明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神话材料,确实反映了上古社会的一些信息。
  新近搜集的少数民族神话中,明显掺有秦汉以后的内容,如儒佛道三教的内容。那些没有明显掺杂的,也会经过了许多演变。因此,这类神话,我们也将有限制地加以采用。
  与神话伴随的巫术,要了解其原貌比弄清神话的原貌更加困难。巫术是一种实际操作的技术,这种操作技术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往往只能靠现代人的推测。推测的结果,往往因人而异。在这些地方,我们也只能谨慎从事。
  巫术的材料,比神话的材料更加零散。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巫术,往往是当时施行的巫术。这些巫术,有些当是上古巫术的残存,如咒诅的巫蛊,某些占卜术、星占术,以及疗病的巫术等等。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已明显受到了后世思想的影响。比如汉代及其以后的星占术,已是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思想基础的星占术。其他占术,比如声占、候气等等,明显是后世才发展起来的占术。汉代的土龙求雨术、魏晋时代兴起的气禁术,则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产物。南北朝后期兴起的医学咒禁术,不仅以当时的气论为指导,而且明显受了所谓宗教、鬼神思想的影响。这些后世发展起来的巫术,我们将力求和原始的巫术加以区别。
  利用后世的材料去探讨远古的思想,不管是文献材料或民族学的材料,都只有极其有限的证明作用;用以探讨上古思想,势必关山重重。以致在宗教人类学界,关于宗教的起源异说纷呈而莫衷一是。但是如果因此而裹足不前,上古社会的思想状况对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片黑暗。在这里,我们只能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谨慎从事,但不畏艰险。
  ……

前言/序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需要下一番发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为此,中国学者已经发表了数百种专著和万篇以上的论文,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审视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阐述。国外学者亦有佳作问世,其中英国李约瑟(J.Needham)博士穷毕生精力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日本薮内清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均为宏篇巨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包涵一系列层面: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弱点;科学家、发明家的聪明才智、优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与体系特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政策、教育与管理的优劣成败;中外科学技术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中外科学技术的比较;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经验与教训,等等。总之,要回答下列一些问题: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其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又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还要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展示一幅真实可靠、有血有肉、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据我所知,编著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不过,中国学者对祖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是作为一项事业与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代代相承地进行着不懈的工作。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少数人发展到数百人,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活动,从个别学科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逐次发展,日臻成熟,在资料积累、研究准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深厚而又广大的基础。
  本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由中国学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宏大计划,随即得到众多中国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推动,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筹划,1991年这项计划被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遂使中国学者的宿愿变为现实,指日可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能为此尽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荣幸。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