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学士苏辙

儒雅学士苏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方慧子 编
图书标签:
  • 苏辙
  • 宋代文学
  • 散文集
  • 儒学
  • 历史散文
  • 名家名篇
  • 古典文学
  • 文学史
  • 苏轼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2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唐宋八大家故事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
字数:9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儒雅学士苏辙》是以苏辙一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写了苏辙出川应考高中、陈情新法、官拜副宰相、替兄赎罪、出使契丹以及流放雷州等经历,重点介绍了苏辙与苏轼兄弟情深以及策论国家大事以及诗词成就等。本书讲究故事性,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东方慧子,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曾任《生活月刊》编辑、记者。从3岁开始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14岁开始发表诗歌,20岁开始小说创作。2001年辞职,专门从事写作、图书策划工作,出版了励志类图书《终生受益》《女人成功靠自己》《解决意识》《简单就是美》《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等。

目录

第一章 眉山苏氏
第二章 家庭教育
第三章 多事之秋
第四章 仁宗皇帝
第五章 “三苏”出川
第六章 兄弟进士
第七章 庆历新政
第八章 归乡守孝
第九章 指责新法
第十章 替兄赎罪
第十一章 太后垂帘
第十二章 出使契丹
第十三章 新派得势
第十四章 流放雷州
第十五章 徽宗即位
第十六章 隐居颍川
第十七章 参禅默坐
第十八章 兄弟情深
第十九章 溘然长逝
第二十章 《三国论》

精彩书摘

  《儒雅学士苏辙》:
  四川眉山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地方,三苏祠就坐落在眉山市城西南隅纱彀行南街上。一千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重量的父子兄弟组合——苏门三学士生活过的地方。
  三苏祠穿越了历史的风尘,至今仍然红墙耸立,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曾经几次兴衰,但是,任凭近千年的时光静静流淌,三苏祠始终都是文人墨客凭吊圣贤的地方。眉山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地方也因为出了苏门三学士而闻名天下。
  隋唐时期,陕西是苏氏聚居的大本营,早在南北朝时期,虽然有苏姓后人向南方迁徙,但是,在南方并没为形成有规模的苏氏大族。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但是,眉派“三苏”明明是四川人,为什么要自称“赵郡苏氏”?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汉代说起。
  在汉代早期,苏氏开始迁徙,苏建在长安杜陵这个地方安家落户。他在武帝时,因为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建侯。于是,苏建的后代就在杜陵安家,开枝散叶。
  苏建生了三子:长子苏嘉,中子苏武,幼子苏贤。苏嘉的六世孙苏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日苏章,东汉顺帝时期为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当地人民,苏章的子孙就在赵郡居住下来了,“赵郡苏氏”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眉山这个地方有一种特殊的传统,即文脉兴盛,文人学子众多。在两宋期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在眉山的文人学子当中,最辉煌、最耀眼、历史地位最高的,当属“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在“三苏”中,虽然是父子、兄弟,但他们却风格迥异,“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弟弟“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政绩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苏洵,尽管在名气上稍逊于他的两个儿子,但在文学发展史上,尤其是兵书、政论方面,他却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氏一家人才济济,当然离不开优秀的DNA。苏家的先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苏味道从小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二十岁考中进士,后来在武则天称帝期间做了宰相。
  在唐朝,科举制设“明经”和“进士”两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明经考试简单,比较容易考中,参加考试的多是少年人,三十岁参考的就已经算是“老大难”了,而进士科应试者多,录取名额少,五十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人”,仍被看作“少进士”。
  唐代“明经”主要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以及儒家经典的理解及运用程度,考试的环节也相对比较简单;“进士”则不但要测试考生经史典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还要考核治国能力,以及诗词歌赋,比较难考中,考试的过程也极为麻烦,最终要皇帝亲自点选。
  “进士”科每次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两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约为百分之二三,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由此可见,二十岁的苏味道考中进士是多么的轰动天下。
  苏味道与同时代文学家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他的代表作《正月十五夜》是公认的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诗中吟咏了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裱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被贬为眉州刺史,后来死于任所。他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了当地,从此,苏家一脉在此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延绵三百多年,在当地形成苏氏眉派,又称眉山派。
  到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年代,苏家出了一个慷慨乐观的后人,名叫苏序。
  苏序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在乡下时,家里的田地并不多,但他全都种上了稻谷,他拿米换成稻谷,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
  后来遭遇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了饥荒。
  苏序二十二岁的时候,父亲苏杲病逝,恰逢西南地区农民王小波、李顺造反,率军攻打眉州。战事猛烈,城里人都仓皇逃窜,唯独苏序不惊不惧,按照礼节操办丧事。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古代炼金术与星象学的恢弘巨著的简介,与“儒雅学士苏辙”并无关联。 --- 《秘境之钥:以太炼金与星辰序列的破译》 卷首语: 在历史的迷雾深处,隐藏着一条不为世人所知的知识脉络,它连接着物质的嬗变与宇宙的宏伟律动。本书并非对世俗哲学的浅尝辄止,而是对古老炼金术核心理论——“以太循环”与“星辰序列”的深度挖掘与实证探究。我们试图重建一个失落的知识体系,一个旨在理解并驾驭自然界最基本力量的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 第一编:以太的形而上学基础与物质的潜能 本书的首章,将引导读者进入炼金术哲学的心脏地带——“以太”(Aether)的概念重构。传统观念中,以太常被视为第五元素,承载着天界的气息。然而,本书依据新发现的亚历山大残卷中的记载,将其定义为一种弥散于万物之间、具有可塑性的能量基质。 我们将详细解析“Prima Materia”(原始物质)的提纯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同步转化的过程。通过对古代坩埚残骸中微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我们揭示了“黑色阶段”(Nigredo)的真正含义——如何通过对特定矿物进行精确的温度与压力控制,诱导其内部结构发生“内爆式重组”,从而释放出被束缚的“潜在活力”。 其中,对“硫磺”(Sulphur)与“汞”(Mercury)的辩证关系,我们引入了现代晶体学理论进行佐证。古代炼金士们观察到的“金属腐蚀与重生”,实际上是对物质分子间键能动态变化的直观把握。硫磺代表了物质的固定性与热力学倾向,而汞则象征着流动性与相变的可逆性。本书的突破在于,首次提出了“热力学-心流耦合模型”,用以解释炼金士在长期冥想状态下,如何无意识地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第二编:星辰序列与时间的编码 炼金术的最终奥秘,往往与天文观测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星辰序列”对物质嬗变周期的精确制导作用。 我们汇集了中世纪占星学图谱中那些被忽略的“异常相位数据”。这些数据并非关于吉凶预兆,而是关于行星引力场对地球磁场细微扰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特定的行星组合(如火星与土星的“内合”后紧随金星的“外冲”),会产生一个极度稳定的“磁力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进行涉及贵金属转化的操作,其能量消耗将大大降低,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核心章节将详细介绍“十二宫位矩阵”在提炼过程中的应用。传统的解释将十二宫视为符号,而本书则将其视为一套空间定位系统。例如,在进行“白化阶段”(Albedo)操作时,实验装置必须精确对准黄道十二宫中代表“水”和“土”的宫位,以确保提纯后的物质能够吸纳足够的“月之冷辉”。我们通过对古代天文台遗址的激光雷达扫描,复原了部分仪式性装置的原始方位,并将其与现代高精度传感器数据进行比对,证实了这种空间对物质性能影响的客观存在性。 第三编:哲人石的实证探索与物质的终极形态 哲人石(Lapis Philosophorum)的传说,一直是炼金术研究的终极目标。本书摒弃了对“点金术”的浪漫化描述,转而从信息论的角度审视“完美物质”的概念。 我们认为,哲人石并非单一的、实体化的“石头”,而是一种“信息熵极低的稳定态物质结构”。它代表着对物质所有可能不稳定性的消除,达到了一种绝对的平衡。 为探求这种结构,本书详尽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炼金士留下的“残渣”样本。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这些样本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高维度的晶格排列,这种排列在自然界中从未被观察到。这种晶格结构拥有近乎无限的能量储存能力,并能以近乎零损耗的方式将能量释放。 我们构建了一个“信息坍缩模型”,来模拟从普通铅到这种“完美晶格”所需的能量与信息输入。模型显示,要实现这种转化,所需的外部能量是天文数字,唯一的可能性是利用特定的“自然界谐振点”进行引力辅助加速。 结语:知识的传承与伦理的边界 《秘境之钥》的最终目的,是为现代科学提供一个全新的、非线性的研究范式。以太炼金术并非迷信,而是人类对自然界底层规律早期、且极具洞察力的尝试。 然而,本书亦严肃探讨了这种知识的伦理风险。对物质潜能的完全释放,意味着对自然秩序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我们对星辰序列的破译,警示着任何对宇宙节律的强行干预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本书在揭示奥秘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知识的力量,需要与之匹配的智慧来驾驭。 本书适合天体物理学研究者、材料科学领域的先驱,以及所有对人类知识边界抱有无限好奇心的求知者阅读。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学科壁垒,以一种全新的、跨越时间和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儒雅学士苏辙》,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却未曾料到,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宋代文人生态的窗户,更让我对“儒雅”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的苏辙,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略显模糊的名字,而是鲜活、立体的存在。他的为官之道,在乱世之中坚守着士大夫的清流风骨,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即使身处贬谪之地,亦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与高远。这一点尤为令我动容。在那个官场倾轧、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他的人格魅力显得愈发珍贵。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辙的智慧、才情,以及他那份淡泊名利、心怀天下的情怀,一一展现。每一次读到他关于民生疾苦的忧思,或是他与兄长苏轼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都仿佛能感受到他那颗赤诚之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要丢失那份属于文人的清雅与担当。

评分

初翻《儒雅学士苏辙》,就被书中那股淡然却又深沉的气息所吸引。与我以往阅读的传记不同,这本书没有大张旗鼓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拔高,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道来苏辙的人生轨迹。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他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之处,将苏辙的思绪、情感、乃至每一次选择背后 the reasoning,都描绘得生动而真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苏辙处理政务时的描写,他并非一味地秉公执法,而是懂得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守,在细节之处体察民情。他的“雅”,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之中,更渗透在他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变革的宋代,与苏辙一同经历风雨,一同感受人生的起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儒雅”,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源于内心的修为与对世间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超乎我最初的预期。我曾以为“儒雅”只是文人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儒雅学士苏辙》却让我看到了这种“雅”的内在力量。苏辙在面对逆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以及他在顺境中保持的谦逊与自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苏辙政治生涯的梳理,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物性格、思想演变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个年轻的进士,一步步成长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身上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都让我深感敬佩。即使在被贬谪的漫长岁月中,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将这份热情倾注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中。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对目标的执着。

评分

《儒雅学士苏辙》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身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而是将苏辙的人生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从中看到了苏辙的童年趣事,他的求学之路,他在朝堂上的意气风发,以及他在地方为官时的勤勉踏实。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苏辙与家人、朋友之间情感的刻画,真实而细腻,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他与兄长苏轼之间亦师亦友、情深似海的兄弟情,更是感人至深。此外,书中对苏辙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贡献,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位宋代文坛巨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苏辙这个人,更让我体会到了他所代表的那种宋代文人的独特气质——温文尔雅,却又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却又心怀天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并非仅仅是苏辙个人的传奇经历,而是它所折射出的整个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描述苏辙的生平时,巧妙地融入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政治格局以及社会风貌。我仿佛能听到当时文人雅士间的高谈阔论,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也体会到他们对艺术、哲学、文学的执着追求。苏辙身上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失落,甚至是对世事的不解。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书中对苏辙在文学创作上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诗文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创作之中,都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何以为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