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精装)

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伊凡 著
图书标签:
  • 转型
  • 互联网+
  • 企业数字化
  • 管理
  • 商业模式
  • 创新
  • 精装
  • 商业战略
  • 数字化转型
  • 组织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9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345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认为:

  这本书的方法和要素能帮助转型中的企业打通任督二脉。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认为:

  这本书对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问题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给企业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指导。

  新希望六和集团董事长陈春花教授认为: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发生连接,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毋庸置疑必须去做的事情,但如何去做呢?阅读这本书一定会打通你的认知并带来实际的行动。

内容简介

  对企业和组织来说向互联网+转型已经不是对与错、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如何把互联网+的思考转化为企业和组织的有效行动的问题?全国一的财经媒体《中国企业家》总编辑,历时3年调研80余个转型中的传统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企业,与超过100位企业和高管深入探讨,形成50万字的研究文章,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战略和组织维度总结了七大转型要素,助你打通互联网+转型的任督二脉。《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精装)》包含的企业家思想、成功实践方法、转型实操案例紧紧相扣,从顶层战略设计、企业组织重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等不同角度,深入浅出的为你揭示互联网+转型的全貌。

作者简介

  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商业变革观察者,每年访谈超过80位全球杰出商业领袖,专注科技领域的创新与传统大公司转型课题,财经特写文章超过80余万字,所创作的文章被众多企业家和经理人认为是代表了行业观察者和案例研究写作的极高水平。

精彩书评

  ★互联网的核心模式叫“免费+长尾”,就是免费模式加长尾理论,这是小米的道。与最尖端的供应商合作;找最出色的人才去完成;专注产品;真心真意与用户交朋友;极度重视品质,就是小米的术。道术结合,才能心中无敌。传统产业转型,同样需要找到自己的道与术。《打通》一书,为修炼打通转型的任督二脉,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借鉴。

  ——雷军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引发工业文明的再次复兴。家电行业“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已经失效,互联网扩展和模糊了全行业的边界,竞争焦点将从独立的产品延伸到生态系统,而组织和管理变革将比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重要。这个大时代的特征,与美的一贯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即不变的就是变。《打通》一书中,对这些关键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给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提供了实操性比较强的指导。

  ——方洪波 美的集团董事长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能力,而“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颠覆能力深度融合于各个行业。何伊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并以一年的时间将它呈现,当对现下传统产业的转型有所启示。

  ——王小川 搜狗CEO

  ★书中所述的7大关键要素就是转型的顶层要素,恰是治疗“焦虑症”的一剂良药。这7个问题若没想好,企业就无法转型。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并预祝大家转型成功!

  ——王智民 星创世界CEO

目录

推荐序一 向互联网2.0转型,如何做才是关键 陈春花

推荐序二 站在时代大幕开启的时刻 何振红

前  言 “打通”才是这段商业史的主旋律

第一篇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市场要素 //1

第1章 产品与用户 //2

1.1 用户赋权 //5

1.2 公司赋牌与产品赋情 //10

1.3 仅靠互联网思维无法煮咖啡 //17

1.4 让每一个员工对用户负责 //21

第二篇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战略要素 //27

第2章 数据与连接 //28

2.1 唤醒沉睡的数据 //31

2.2 从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 //37

2.3 大数据基础上的连接一切 //43

第3章 开放与封闭 //50

3.1 流量天雨时代 //54

3.2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 //62

3.3 天雷如何勾地火 //67

3.4 开放的尺度 //71

第4章 增量与存量 //78

4.1 利益重构 //81

4.2 最后一公里 //84

4.3 存量升级 //91

4.4 从产品到平台到生态 //95

第三篇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组织要素 //103

第5章 组织与个体 //104

5.1 无中生有之术 //107

5.2 管控模式变形 //112

5.3 以集团数字化替代部门电商化 //117

5.4 把同事变为合伙人 //121

第6章 领袖与团队 //127

6.1 收放艺术 //129

6.2 培育特种部队 //136

6.3 O2O化人才 //142

6.4 雇用大脑而非雇用双手 //146

第7章 基因与进化 //153

7.1 唯变者生 //157

7.2 重新认识执行力 //162

7.3 刚则易折 //165

7.4 从斯巴达到希腊有多远 //171

第四篇 值得大公司学习的三家“中公司” //181

第8章 红领打破流水线与定制化之墙 //183

8.1 无人祝福的起步 //184

8.2 从机器工厂到数据工厂 //187

8.3 改造流水线 //191

8.4 C2M模式 //195

第9章 荣昌彻底归零再重生 //201

9.1 离用户更近一点 //202

9.2 从产品思维看洗衣业 //205

9.3 培育“洗衣粉” //209

9.4 寻找外力“加持” //212

9.5 归零道与术 //214

第10章 星创视界布局OxO //219

10.1 完美风暴 //220

10.2 三步进化论 //223

10.3 全接触点战略 //227

10.4 热环境营销 //230

10.5 面向未来的IT架构与组织架构 //235

10.6 克服地心引力 //240

10.7 重新定义产业 //243

后 记 //246

前言/序言

  推 荐 序 一

  FOREWORD

  向互联网2.0转型,如何做才是关键

  传统企业如何实现互联网转型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让传统企业陷入集体焦虑,很多传统企业甚至无法找到出路,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未来。如果究其原因,是因为2015年以前被我称之为互联网1.0时代,其基本特征是消费互联网。其时,大多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连接是间接而松散的,所以传统企业的确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价值。

  到了2015年,我们进入了互联网2.0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产业互联网,企业生存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企业找到了释放价值的可能。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发生连接,已不是能不能做到的事情,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毋庸置疑必须去做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如何去做呢?这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之所在,也是我一直去努力的方向。

  我很高兴看到一些企业家做出了探索性实践,一些研究者对此进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思考。当我拿到伊凡总编这本书稿的时候,我非常开心,这正是一本探讨如何做的书。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认知的过程,伊凡总编贡献出了一个行业观察者的心得与感悟,而最令我心动的是,本书的重点正在于尝试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本书非常难得地审视了中国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实践。这种审视是全面的、细致而深入的,不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案例,而且给出了明确的判断,这项成果来源于作者作为一名行业记者和专业财经杂志从业者的广阔视野和人脉。这种审视也是敏锐和清晰的,这与作者的理性态度和专业素养有关,更是作者勤于思考和分析的结晶。

  本书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它们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是一致的,比如我们都主张要回到企业的本源,去思考为谁做哪些服务,要为用户提供参与感,要解决谁为用户“负责”难题;比如要慎重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做大增量资产,但同时又要激活存量资产,将增量与存量构建成为互补互利的生态;比如认识传统产业长期积累的数据的价值,唤醒沉睡的数据,让它们再一次产生价值。

  我们处于一个大转型大变局之中,难度可想而知,而最大的难度在于组织和文化的转型,真正的改变依赖于人。本书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分析组织、领导、文化(基因),相信这些内容一定可以给读者以启发,一定可以使读者在思考中去审视自己的组织与文化是否与时代变化契合。

  本书是近年来对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转型这个大变局的一个颇为难得的观察与思考,相信阅读本书一定会打通你的认知并带来真实的行动。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2015年5月11日于北京

  推 荐 序 二

  FOREWORD

  站在时代大幕开启的时刻

  2015年最主流的商业话题,一个是全民创客,另一个是互联网+,相信在未来5年之内,这两个话题会越来越重要。

  我记得阿里巴巴总裁金建杭先生在2015年4月一个演讲中认为,“互联网+”时代,面对未来,所有人都是软体动物、弱势群体。3个月内没有创新,就有可能被淘汰。“互联网+”需要全新时空观,即时间上的“后天观”与空间上的“天下观”。所谓后天观,即不能从昨天看今天,也不能从明天看今天,必须从后天看今天;所谓“天下观”,即不能局限于一地、一省、一国,设计整体平台的市场规模时,就要有全球化战略。从更宏观的维度,这种时空观确实道出了打通时代的真谛。

  站在互联网公司的角度看,纯线上红利已消耗殆尽,它们下一轮的机会就在于和线下公司结合,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改造与颠覆,帮助传统产业转型。

  站在传统公司的角度,跑马圈地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它们对互联网的姿态已从抗拒变为拥抱,产生了强烈的自我革命意愿,主动加速全流程互联网化。

  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混元的,而非割裂的,如果说在PC时代,互联网与实业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反应,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双方关系就是化学反应,“互联网”+的不仅是传统产业,还有人、物、场景等,这如同一个奇妙的数学公式,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取得无穷尽的可能。

  餐饮,作为一个传统古老的行业;出行,作为一个痛点颇多的行业;医疗,作为一个积弊最深的行业;教育,作为一个最受关注的行业……它们都在2015年发生了强度不同的地震,而这仅是全产业九级强震的先声。

  《中国企业家》创刊已经30周年,因为这段历史,对传统产业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当前所流行的风口说,其实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口,每个风口前也都集聚着一大堆想飞的猪。

  例如2005年前后,最受资本追捧的产业并非互联网,而是光伏,其一度成为最迅速造富的机器,无锡尚德施正荣、江西赛维彭小峰,都曾是当时的财富英雄。而3年之后,最赚钱的产业又一度成为最传统的铁矿石,谁拥有足够的配额,就等于有了一台印钞机。不用说中国商人,就连铁矿产地澳大利亚都从中受益。澳大利亚的首富叫安德鲁·弗里斯特,他创办了一家叫FMG的铁矿公司,到他成为首富时,FMG实际上还没有挖出一块铁矿石。当时中国经济一片红火,铁矿石异常紧俏,安德鲁通过游说没有铁矿石配额的中国地方钢厂获得了大量订单,他又将勘探成果和已经锁定的中国故事作为筹码向欧美融资。2006年融资总额创下纪录,达到20.5亿美元。

  站在今天看,这些首富如今安在?他们的商业帝国都已经接近土崩瓦解。传统产业的风口有四大特点:一是看天吃饭,天就是宏观调控的走势;二是寄生于权力和资源;三是依赖规模扩张,迷信大而不倒;四是赚用户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钱。一旦这些风口消失,连滑翔的机会都没有。

  从2012年开始,所谓的焦虑症就开始席卷中国商界,移动互联网时代,风口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从资源依赖向产品、品牌、服务依赖转移,最终能够飞起来的猪,一定要能建立共生共荣生态圈。此种背景下,不但那些依然依赖旧红利的公司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是PC时代的互联网赢家也战战兢兢,因为移动互联网革的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命,还有PC互联网的命。

  焦虑之中,微妙变化也正在发生。2015年上半年,我们观察到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传统公司逐渐找到了在新世界中生存的感觉。例如不久前拜访已创立33年的新希望公司,听刘永好先生谈到,集团准备拿出100个亿,组建创新集团,还特意取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草根集团,从集团内外招募优秀合伙人,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通过股权激励共同经营新事业。只用了半年多时间,新希望就孵化了20余家企业,而且都是创新型、变革型公司,具备互联网基因与国际化视角,新希望的目标是将这些创新变革与国际化、金融化相结合,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给集团带来活力。

  类似的改变也正发生在格力、海尔、银泰、苏宁身上。优秀传统公司过去30年中修炼了扎实的内功,一旦正视自己,放下包袱,就能如佛家所云“先破我执,再破法执”,赢来新一轮价值重估。变革同样也是残酷的,那些缺乏“后天观”与“天下观”、不能适应打通玩法的公司将会速朽。

  伊凡是我多年的同事,他对产业变革有持续的观察,敏锐地抓住了当前最重要的商业话题。媒体人写书,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成为学舌的鹦鹉,将肤浅的二手知识拿来贩卖,但在这部作品中,伊凡不仅讲述了变革的细节,而且加入了他所思考提炼的逻辑,在同类作品中相信能为读者带来更多收获。

  当然,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大幕开启的时刻,跳到5年之后看,今天的判断与案例或许都还过于幼稚,《中国企业家》将继续贴近这种变化的脉搏。

  何振红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浪潮的战略进化》 引言 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商业模式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经济体,曾经是社会繁荣的基石,如今却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既有的根基上,拥抱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摆在每一个实体经济参与者面前的紧迫课题。本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浪潮的战略进化》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也不是对某个特定行业的孤立剖析,而是一部聚焦于“融合”这一核心理念的战略著作。它深入探究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成功实现蜕变的企业,分析其背后的逻辑,提炼出普适性的战略框架与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本书旨在为广大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有志于投身实体经济创新的人士,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一套系统的思维,以及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智慧。 第一章:认知的破冰——拥抱变化的时代视野 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始于认知的突破。传统企业在过往的成功经验中,往往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惯性。然而,数字经济的崛起,并非只是对现有模式的 incremental 改进,而是一场颠覆性的重塑。本章将引导读者跳出“线性思维”的窠臼,建立起“指数增长”的时代视野。我们将深入剖析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如连接性、数据驱动、平台化、用户中心等,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深刻影响着价值创造、竞争格局与商业生态。 数字浪潮的澎湃动力: 详细解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它们如何为实体经济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传统业态的隐形枷锁: 审视传统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文化积淀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阻碍转型因素,并提出破除思维定势的策略。 “+”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融合”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更是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价值链条的全方位重构与再造。 成功的先行者洞察: 通过案例分析,剖析那些在早期就积极拥抱变革的企业,它们是如何在认知上实现“破冰”,从而抢占先机。 第二章:战略的锚定——清晰转型的愿景与目标 在认知的破冰之后,战略的锚定是确保转型航向不偏离的关键。仓促而无序的转型,往往是“无效的勤奋”。本章将重点阐述如何为企业的转型设定清晰的愿景和可实现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我们将强调,转型并非“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要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愿景的驱动力: 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感召力、能够激发全员参与的转型愿景,让每一个个体都能理解并为之奋斗。 目标设定的智慧: 运用SMART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等方法,将宏大愿景分解为可执行、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 核心能力的重塑: 转型并非放弃原有优势,而是要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其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风险评估与预案: 识别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 第三章:组织的重塑——打破壁垒,激发活力 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往往层级森严、部门林立,容易造成信息孤岛和效率低下。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更加强调敏捷、协同与扁平化。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组织重塑,打破内部壁垒,激发员工活力,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组织形态。 扁平化与网状化: 探讨如何通过扁平化组织结构,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响应速度。同时,引入网状化的协同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团队的有效合作。 敏捷团队的构建: 借鉴敏捷开发等理念,构建能够快速迭代、持续学习的小型、跨职能团队,以应对不确定性。 赋能与授权: 如何通过有效的赋能和授权,提升基层员工的决策权和责任感,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跨界人才的融合: 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不同技能和视角的人才。本章将讨论如何吸引、培养和融合传统人才与数字化人才,实现优势互补。 文化变革的引领: 组织重塑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我们将探讨如何培育开放、创新、包容、拥抱变化的组织文化。 第四章:技术的赋能——智能驱动的运营升级 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本章将聚焦于如何理性、有效地引入和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体验。 数据成为核心资产: 如何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体系,将数据转化为可指导决策的洞察。 智能化改造的路径: 深入探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在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实现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决策。 平台化思维的应用: 如何利用平台思维,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生态系统,实现价值的倍增。 云原生与弹性架构: 探讨云计算的优势,以及如何构建云原生应用和弹性可扩展的IT架构,以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 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 强调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构建坚实的安全屏障。 第五章: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重构连接与体验 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者,而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本章将深入分析如何将用户置于企业战略的核心,通过构建深度连接和卓越体验,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用户洞察的深度挖掘: 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行为分析,精准理解用户需求、偏好和痛点。 全触点用户体验设计: 从线上到线下,构建一致、流畅、个性化的用户旅程。 社群运营与用户参与: 如何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鼓励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内容创造等环节,形成共创生态。 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 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忠诚度与口碑的构建: 通过卓越的用户体验,培养忠实用户,形成强大的品牌口碑,驱动业务增长。 第六章:生态的构建——协同共赢的商业伙伴关系 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商业生态成为新的战略选择。本章将探讨如何打破企业边界,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相关方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平台与生态的逻辑: 理解平台型企业与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吸引和连接多方参与者。 开放合作的战略: 如何打破原有封闭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拥抱开放式创新和协同。 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 探讨如何识别、选择和管理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价值链的重塑与优化: 如何通过生态化协作,优化整个价值链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最大提升。 共生共赢的机制设计: 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生态系统中各方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第七章:持续的进化——数字化转型的常态化管理 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过程。本章将强调,企业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 敏捷的迭代与反馈: 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反馈机制,并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和运营。 学习型组织的打造: 鼓励全员学习,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度,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 将数据分析和洞察融入日常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理性。 创新文化的培育与激励: 建立鼓励创新、容忍试错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战略的动态调整: 市场和技术变化迅速,企业需要具备战略的动态调整能力,随时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结语 《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浪潮的战略进化》是一次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捕捉,一次对企业转型智慧的系统梳理。我们相信,通过对“融合”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战略层面的有效实践,每一个传统企业都能在这场数字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航向,实现凤凰涅槃般的蜕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旨在成为您转型之路上的智慧伴侣,助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绘制出更加辉煌的商业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这本精装书,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全局观的视角来看待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转型要素,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转型闭环。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所阐述的“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这对于长期以来更关注产品本身或者生产流程的传统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转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服务以及整个商业模式。它不再是简单地将产品搬到线上,而是要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并围绕用户需求来构建全新的价值链。另外,关于“生态构建”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之前一直认为,企业转型更多的是内部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单打独斗很难成功,与合作伙伴建立共赢的生态系统才是关键。它让我看到了转型更广阔的可能性,也让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最近刚好对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感兴趣,所以就找来了这本《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拿到手的时候,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沉甸甸的,感觉很扎实。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论书,而是更侧重于实操和落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体的认识,不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印象。作者在书中分享的案例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够看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转型的,其中一些细节的描述,比如他们是如何克服内部阻力、如何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业务流程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能带来连锁反应,最终实现质的飞跃。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他们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次品率,同时还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了从B2B到C2B的模式转变。这本书让我觉得,转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来实现的。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给我的触动,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和对自身认知的颠覆。我一直觉得,传统企业转型是个老大难问题,牵扯到的因素太多,而且往往因为惯性思维而难以突破。但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的这种固化认知。它没有回避转型的复杂性,而是选择将整个过程拆解成几个核心要素,并且对每个要素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每个要素时,所呈现出的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写作风格。他会先提出一个核心观点,然后辅以大量真实的案例来佐证,并且还会深入探讨这个要素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挑战。读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所了解的一些行业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很多以前不理解的变革,在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下就变得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关于“数据驱动决策”的部分,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能够快速迭代和优化产品,而传统企业在这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问题,更是关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关于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机制。这本书让我觉得,转型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场有章可循的科学实践。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感觉收获非常大。《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真的名副其实,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 actionable 的转型框架。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企业转型失败,不是因为没有决心,而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方向模糊。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复杂的转型过程分解成了七个关键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创新文化”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创新,更是关于思维模式和组织文化的创新。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如何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如何鼓励员工尝试新想法,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持续创新的机制。这对于很多习惯了稳定运行的传统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也是必须跨出的步伐。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份详细的转型路线图,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企业的转型路径。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更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拿到《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7个关键要素》这本书时,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往往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但这本书的质量,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内容非常扎实,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循循善诱,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让你能够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把“互联网+”描绘成一个万能药,而是非常客观地指出了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书中关于“组织重塑”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打破层级森严的传统组织结构,如何建立更扁平化、更敏捷的团队,以及如何在这种新的组织形态下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这对于许多习惯了“指令式”管理模式的传统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思维冲击。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洞察力,对如何推动企业转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关于传统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和书籍不多,也侧面反应了转型之难。

评分

很好,很完美,给人深思

评分

书很好,是特价买的,正品好书,读起来感觉很感觉很值很好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还不错,性价比一般

评分

写的不错

评分

嗯,这店主很令人满意。支持一下。

评分

据说不错,所以入手了。。留下慢慢看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好好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