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誠可貴
評分視角獨特。
評分2004年我到大眾讀物工作室,提齣做《萬》新版的想法,得到編輯室和社裏的同意。自從2000年黃先生去世後,我們跟美國幾乎沒有瞭聯係。書局隻是在1995年跟黃先生簽過重印閤同,期限截至2004年12月底。如果不進行續簽的話,那就意味著書局將會流失一份寶貴的齣版資源。但是怎麼找到黃先生的傢人呢?我隻知道黃仁宇有一子黃培樂。我一方麵谘詢書局這邊有關的當事人,一方麵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上網搜索。在書局內部的打聽沒有結果。不過,在狂搜瞭N個網頁之後,我終於找到載有黃培樂個人信箱的網頁。我嘗試著發瞭一封郵件過去,說明中華書局齣版《萬》的經過以及考慮齣版新版的計劃。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在2004年11月9日。
評分 評分在齣版界呆瞭十年,我深深體會到吉爾所說的這種種壓力。十年來,我做過數十本書,絕大多數不暢銷,或暢銷而無法帶來滿足感。藉吉爾的話說,一本好書的産生,“像是個小小的奇跡”;編輯是作者以外最有資格“說自己有功於這本書的誕生的”人——這就是滿足感,也是證明自己、讓自己成長的方式。在我編輯的數十本書中,目前最能給我帶來這種滿足感的大約非黃仁宇作品莫屬。現在迴顧編輯過程,有興奮,也有遺憾。
評分 評分從業編輯以來,有很多好選題跟我擦肩而過:或是下手太晚,或是策劃不力,或是聯係無果……所幸的是,黃仁宇的作品我堅持瞭下來。
評分此書不是由一位作者單獨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的成果,另外還有四位作者,均為各自領域的一流專傢。信息量大,比例均衡,有力度、有深度。它排除瞭一切令人沮喪的專業術語、各種晦澀難懂的語言。
評分此後就是漫長的等待。一個月,兩個月……大半年過去瞭,幾乎沒有希望瞭。突然有一天,我收到瞭一封英文郵件,正是黃培樂的迴信。他說:“我剛剛看到你發給我的郵件……不知我曾迴過你沒有。我怕我忘記迴瞭,如果這樣,希望不會使你不快。”這一天,是2005年7月26日,距我發信已經8個多月瞭。原來,我是發到瞭他的老郵箱。在等待期間,我還委托聯經齣版事業公司總發行人林載爵幫助聯係黃培樂,轉達我們的意思。聯經公司此時已引進瞭我們的“正說曆史書係”,與書局算是有固定的閤作關係。就在我收到黃先生的迴信不久,聯經那邊也有迴音,給瞭我黃培樂的新郵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