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

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W.Richard Stevens,[美] Bill Fenner,[美] Andrew M. Rudoff 著
图书标签:
  • UNIX网络编程
  • 套接字
  • 网络编程
  • API
  • C语言
  • 网络协议
  • Linux
  • BSD
  • 网络通信
  • 系统编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7198
版次:3
商品编码:11728741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是一部传世之作!网络编程专家Bill Fenner和Andrew M. Rudoff应邀执笔,对W. Richard Stevens的经典作品进行修订。书中吸纳了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增添了IPv6、SCTP协议和密钥管理套接字等内容,深入讨论了关键标准、实现和技术。
  书中的所有示例都是在UNIX系统上测试通过的真实的、可运行的代码,继承了Stevens一直强调的理念:“学习网络编程的方法就是下载这些程序,对其进行修改和改进。只有这样实际编写代码才能深入理解有关概念和方法。”读者可以从本书网站下载这些示例的源代码。
  本书为UNIX网络编程提供全面的指导,是网络研究和开发人员公认的参考书,无论网络编程的初学者还是网络专家都会大受裨益。

内容简介

  《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是一部UNIX网络编程的经典之作!书中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如何使用套接字API进行网络编程。全书不但介绍了基本编程内容,还涵盖了与套接字编程相关的高级主题,对于客户/服务器程序的各种设计方法也作了完整的探讨,还深入分析了流这种设备驱动机制。
  本书几乎每章都提供精选的习题,并提供了部分习题的答案,是网络研究和开发人员理想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W. Richard Stevens(1951—1999),国际知名的UNIX和网络专家,备受赞誉的技术作家。生前著有《TCP/IP详解》(三卷)、《UNIX环境高级编程》和《UNIX网络编程》(两卷),均为不朽的经典著作。

  Bill Fenner,ATT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专攻IP多播、网络管理和测量,他是IETF路由的领域主管之一,是RFC标准文档的批准人。

  Andrew M. Rudoff,Sun公司软件工程师,专攻网络、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和高可用性软件体系结构。

精彩书评

  ★“所有人都非常期待这本书,因为它完美地结合了实践经验、历史视角以及在本领域浸淫多年才能获得的透彻理解。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我收获颇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同感。”
  ——Sam Leffler

  ★“这只是网络编程的参考书。25年来我一直依赖它。这本书描述简洁、详细,而且示例代码对于启动任何网络项目都依然有生命力。走过硅谷的任何工程办公室,你都会发现至少有一本这本书在书架上。Stevens是网络编程领域的Knuth(高德纳)。”
  ——Richard L Davis Jr

  ★“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一本经典著作!任何渴望深入理解C语言网络编程的人都不能没有这本书。”
  ——Blue Chip “MAC”

  ★“这部著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里的传奇得以延续,Bill Fenner和Andrew Rudoff居功至伟。”
  ——Art Sedighi

  ★“这套书是学习网络编程的书。远超群伦。”
  ——S. Devasundaram

  ★“这本书不会让你一夜之间成为专家,但它终究会让你成为专家。”
  ——John Nguyen

目录

第一部分 简介和TCP/IP
第1章 简介 2
1.1 概述 2
1.2 一个简单的时间获取客户程序 5
1.3 协议无关性 9
1.4 错误处理:包裹函数 10
1.5 一个简单的时间获取服务器程序 12
1.6 本书中客户/服务器程序示例索引表 14
1.7 OSI模型 16
1.8 BSD网络支持历史 17
1.9 测试用网络及主机�� 19
1.10 Unix标准 22
1.11 64位体系结构 24
1.12 小结�� 25
习题 25
第2章 传输层:TCP、UDP和SCTP 27
2.1 概述 27
2.2 总图 27
2.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9
2.4 传输控制协议(TCP) 30
2.5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 31
2.6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31
2.7 TIME_WAIT状态 37
2.8 SCTP关联的建立和终止 38
2.9 端口号�� 42
2.10 TCP端口号与并发服务器 43
2.11 缓冲区大小及限制 45
2.12 标准因特网服务 50
2.13 常见因特网应用的协议使用 51
2.14 小结 52
习题 53
第二部分 基本套接字编程
第3章 套接字编程简介 56
3.1 概述 56
3.2 套接字地址结构 56
3.3 值—结果参数 61
3.4 字节排序函数 63
3.5 字节操纵函数 66
3.6 inet_aton、inet_addr和inet_ntoa函数 67
3.7 inet_pton和inet_ntop函数 68
3.8 sock_ntop和相关函数 70
3.9 readn、writen和readline函数 72
3.10 小结 76
习题 76
第4章 基本TCP套接字编程 77
4.1 概述 77
4.2 socket函数 77
4.3 connect函数 80
4.4 bind函数 81
4.5 listen函数 84
4.6 accept函数 88
4.7 fork和exec函数 90
4.8 并发服务器 91
4.9 close函数 93
4.10 getsockname和getpeername函数 94
4.11 小结 96
习题 96
第5章 TCP客户/服务器程序示例 97
5.1 概述 97
5.2 TCP回射服务器程序:main函数 97
5.3 TCP回射服务器程序:str_echo函数 98
5.4 TCP回射客户程序:main函数 99
5.5 TCP回射客户程序:str_cli函数 100
5.6 正常启动 101
5.7 正常终止 102
5.8 POSIX信号处理 103
5.9 处理SIGCHLD信号 106
5.10 wait和waitpid函数 108
5.11 accept返回前连接中止 111
5.12 服务器进程终止 112
5.13 SIGPIPE信号 113
5.14 服务器主机崩溃 114
5.15 服务器主机崩溃后重启 115
5.16 服务器主机关机 116
5.17 TCP程序例子小结 116
5.18 数据格式 117
5.19 小结 120
习题 120
第6章 I/O复用:select和poll函数 122
6.1 概述 122
6.2 I/O模型 122
6.3 select函数 127
6.4 str_cli函数(修订版) 132
6.5 批量输入 133
6.6 shutdown函数 136
6.7 str_cli函数(再修订版) 137
6.8 TCP回射服务器程序(修订版) 138
6.9 pselect函数 142
6.10 poll函数 144
6.11 TCP回射服务器程序(再修订版) 146
6.12 小结 148
习题 149
第7章 套接字选项 150
7.1 概述 150
7.2 getsockopt和setsockopt函数 150
7.3 检查选项是否受支持并获取默认值 152
7.4 套接字状态 156
7.5 通用套接字选项 156
7.6 IPv4套接字选项 168
7.7 ICMPv6套接字选项 169
7.8 IPv6套接字选项 169
7.9 TCP套接字选项 171
7.10 SCTP套接字选项 173
7.11 fcntl函数 182
7.12 小结 184
习题 184
第8章 基本UDP套接字编程 186
8.1 概述 186
8.2 recvfrom和sendto函数 187
8.3 UDP回射服务器程序:main函数 187
8.4 UDP回射服务器程序:dg_echo函数 188
8.5 UDP回射客户程序:main函数 190
8.6 UDP回射客户程序:dg_cli函数 190
8.7 数据报的丢失 191
8.8 验证接收到的响应 191
8.9 服务器进程未运行 193
8.10 UDP程序例子小结 194
8.11 UDP的connect函数 196
8.12 dg_cli函数(修订版) 199
8.13 UDP缺乏流量控制 200
8.14 UDP中的外出接口的确定 203
8.15 使用select函数的TCP和UDP回射服务器程序 204
8.16 小结 206
习题 207
第9章 基本SCTP套接字编程 208
9.1 概述 208
9.2 接口模型 208
9.3 sctp_bindx函数 212
9.4 sctp_connectx函数 213
9.5 sctp_getpaddrs函数 213
9.6 sctp_freepaddrs函数 213
9.7 sctp_getladdrs函数 214
9.8 sctp_freeladdrs函数 214
9.9 sctp_sendmsg函数 214
9.10 sctp_recvmsg函数 215
9.11 sctp_opt_info函数 215
9.12 sctp_peeloff函数 216
9.13 shutdown函数 216
9.14 通知 217
9.15 小结 221
习题 222
第10章 SCTP客户/服务器程序例子 223
10.1 概述 223
10.2 SCTP一到多式流分回射服务器程序:main函数 223
10.3 SCTP一到多式流分回射客户程序:main函数 225
10.4 SCTP流分回射客户程序:sctpstr_cli函数 226
10.5 探究头端阻塞 228
10.6 控制流的数目 233
10.7 控制终结 233
10.8 小结 234
习题 235
第11章 名字与地址转换 236
11.1 概述 236
11.2 域名系统 236
11.3 gethostbyname函数 239
11.4 gethostbyaddr函数 242
11.5 getservbyname和getservbyport函数 242
11.6 getaddrinfo函数 245
11.7 gai_strerror函数 250
11.8 freeaddrinfo函数 251
11.9 getaddrinfo函数:IPv6 251
11.10 getaddrinfo函数:例子 253
11.11 host_serv函数 254
11.12 tcp_connect函数 254
11.13 tcp_listen函数 257
11.14 udp_client函数 261
11.15 udp_connect函数 263
11.16 udp_server函数 264
11.17 getnameinfo函数 266
11.18 可重入函数 267
11.19 gethostbyname_r和gethostbyaddr_r函数 270
11.20 作废的IPv6地址解析函数 271
11.21 其他网络相关信息 272
11.22 小结 273
习题 274
第三部分 高级套接字编程
第12章 IPv4与IPv6的互操作性 278
12.1 概述 278
12.2 IPv4客户与IPv6服务器 278
12.3 IPv6客户与IPv4服务器 281
12.4 IPv6地址测试宏 283
12.5 源代码可移植性 284
12.6 小结 284
习题 285
第13章 守护进程和inetd超级服务器 286
13.1 概述 286
13.2 syslogd守护进程 286
13.3 syslog函数 287
13.4 daemon_init函数 289
13.5 inetd守护进程 293
13.6 daemon_inetd函数 297
13.7 小结 299
习题 299
第14章 高级I/O函数 300
14.1 概述 300
14.2 套接字超时 300
14.3 recv和send函数 305
14.4 readv和writev函数 306
14.5 recvmsg和sendmsg函数 307
14.6 辅助数据 310
14.7 排队的数据量 313
14.8 套接字和标准I/O 313
14.9 高级轮询技术 316
14.10 T/TCP:事务目的TCP 320
14.11 小结 322
习题 323
第15章 Unix域协议 324
15.1 概述 324
15.2 Unix域套接字地址结构 324
15.3 socketpair函数 326
15.4 套接字函数 327
15.5 Unix域字节流客户/服务器程序 327
15.6 Unix域数据报客户/服务器程序 329
15.7 描述符传递 330
15.8 接收发送者的凭证 337
15.9 小结 340
习题 340
第16章 非阻塞式I/O 341
16.1 概述 341
16.2 非阻塞读和写:str_cli函数(修订版) 342
16.3 非阻塞connect 351
16.4 非阻塞connect:时间获取客户程序 352
16.5 非阻塞connect:Web客户程序 354
16.6 非阻塞accept 362
16.7 小结 363
习题 363
第17章 ioctl操作 365
17.1 概述 365
17.2 ioctl函数 365
17.3 套接字操作 366
17.4 文件操作 367
17.5 接口配置 367
17.6 get_ifi_info函数 369
17.7 接口操作 378
17.8 ARP高速缓存操作 378
17.9 路由表操作 380
17.10 小结 381
习题 381
第18章 路由套接字 382
18.1 概述 382
18.2 数据链路套接字地址结构 382
18.3 读和写 383
18.4 sysctl操作 390
18.5 get_ifi_info函数 394
18.6 接口名字和索引函数 397
18.7 小结 401
习题 401
第19章 密钥管理套接字 402
19.1 概述 402
19.2 读和写 403
19.3 倾泻安全关联数据库 404
19.4 创建静态安全关联 407
19.5 动态维护安全关联 412
19.6 小结 415
习题 416
第20章 广播
……

精彩书摘

  《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
  32位IPv4地址存在两种不同的访问方法。举例来说;如果serv定义为某个网际套接字地址结构,那么serv。sinaddr将按inaddr结构引用其中的32位IPv4地址,而serif。sinaddr。saddr将按inaddrt(通常是一个无符号的32位整数)引用同一个32位IPv4地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使用IPv4地址,尤其是在将它作为函数的参数时,因为编译器对传递结构和传递整数的处理是完全不同的。
  sin_addr字段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in_addr_t类型的无符号长整数,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早期的版本(4。2BSD)把in_addr结构定义为多种结构的联合(union),允许访问一个32位IPv4地址中的所有4个字节,或者访问它的2个16位值。这用在地址被划分成A、B和c三类的时期,便于获取地址中的适当字节。然而随着子网划分技术的来临和无类地址编排(见A。4节)的出现,各种地址类正在消失,那个联合已不再需要了。如今大多数系统已经废除了该联合,转而把irLaddr定义为仅有一个in_addr—t字段的结构。
  ·sinzero字段未曾使用,不过在填写这种套接字地址结构时,我们总是把该字段置为0。
  按照惯例,我们总是在填写前把整个结构置为0,而不是单单把sinzero字段置为0。
  尽管多数使用该结构的情况不要求这一字段为0,但是当捆绑一个非通配的IPv4地址时,该字段必须为0(TCPv2第731~732页)。
  套接字地址结构仅在给定主机上使用:虽然结构中的某些字段(例如IP地址和端口号)
  用在不同主机之间的通信中,但是结构本身并不在主机之间传递。
  3。2。2通用套接字地址结构
  当作为一个参数传递进任何套接字函数时,套接字地址结构总是以引用形式(也就是以指向该结构的指针)来传递。然而以这样的指针作为参数之一的任何套接字函数必须处理来自所支持的任何协议族的套接字地址结构。
  在如何声明所传递指针的数据类型上存在一个问题。有了ANSIC后解决办法很简单:void+是通用的指针类型。
  ……

前言/序言


《深入理解 Linux 系统调用:原理、实践与性能优化》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开发者、系统管理员以及对操作系统底层原理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 Linux 系统调用知识体系。我们将从系统调用的基本概念出发,逐层剖析其工作机制、生命周期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内容涵盖了系统调用的实现原理、参数传递、上下文切换、信号处理、内存管理、文件I/O、进程间通信(IPC)以及网络编程中的关键系统调用等。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以及典型案例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系统调用如何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并掌握优化系统调用的技巧。 第一章:系统调用的基石——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 1.1 什么是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程序与内核空间进行交互的唯一途径,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 用户程序无法直接访问硬件,需要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完成低级操作,如文件读写、进程创建、内存分配等。 系统调用的本质是触发一次特权级的转换,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 1.2 用户模式与内核模式 用户模式: 应用程序运行的模式,具有有限的访问权限,无法直接访问敏感资源或执行特权指令。 内核模式: 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的模式,拥有对系统所有资源的完全访问权限。 模式切换的必要性:保护操作系统内核和系统资源的稳定与安全。 1.3 系统调用的生命周期 应用程序发起系统调用请求。 通过中断或异常机制,将控制权从用户模式转移到内核模式。 内核执行相应的系统调用处理程序。 系统调用处理完成,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空间。 控制权从内核模式切换回用户模式。 1.4 常见的系统调用触发方式 `syscall` 指令(x86-64 架构) `int 0x80` 中断(较旧架构或兼容模式) 软件中断和软中断的原理。 1.5 系统调用号与参数传递 每个系统调用都有一个唯一的系统调用号,用于在内核中标识请求的服务。 参数传递机制:寄存器传递(常用)、栈传递。 GCC 内联汇编在系统调用中的应用。 第二章:系统调用的核心机制——上下文切换与中断 2.1 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 指进程在某个时刻的状态,包括寄存器值、程序计数器、堆栈指针、页表指针等。 线程上下文: 类似进程上下文,但通常共享部分资源(如地址空间)。 上下文切换的过程: 保存当前进程/线程的上下文,恢复目标进程/线程的上下文。 上下文切换的开销: 寄存器保存与恢复、TLB 失效、缓存失效等,是系统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中断与异常 中断: 由硬件设备发起的异步事件,如 I/O 完成、时钟滴答等。 异常: 由 CPU 检测到的同步事件,如除以零、缺页、非法指令等。 中断/异常处理流程: 硬件触发中断/异常,CPU 暂停当前任务,保存当前上下文,跳转到中断/异常处理向量表,执行内核处理程序,返回。 系统调用作为一种软中断: 用户程序通过特定指令(如 `syscall`)主动触发,本质上也是一种异常处理。 2.3 系统调用处理流程详解 用户程序执行系统调用指令。 CPU 触发一次软件异常(系统调用)。 内核捕获异常,保存用户空间上下文。 根据系统调用号,查找并执行对应的内核函数。 内核函数执行,完成请求。 内核将结果和状态码存入用户空间寄存器。 内核恢复用户空间上下文。 CPU 返回用户模式,继续执行用户程序。 第三章:系统调用的实践——文件I/O与进程管理 3.1 文件I/O系统调用 `open()`: 打开或创建文件,返回文件描述符。 各种标志(`O_RDONLY`, `O_WRONLY`, `O_CREAT`, `O_TRUNC` 等)详解。 权限模式(`mode` 参数)的解释。 `read()`: 从文件描述符读取数据。 阻塞与非阻塞模式。 返回值与错误处理。 `write()`: 向文件描述符写入数据。 返回值与错误处理。 `close()`: 关闭文件描述符。 `lseek()`: 改变文件读写指针位置。 `stat()` / `fstat()` / `lstat()`: 获取文件状态信息。 `fcntl()`: 灵活的文件控制接口,用于文件描述符的各种操作(复制、设置标志、锁等)。 3.2 缓冲与非缓冲I/O 用户空间缓冲(如 `stdio` 库)与内核空间缓冲(页缓存)。 `fflush()` 的作用。 `fsync()` 和 `fdatasync()` 的区别与应用。 3.3 进程管理系统调用 `fork()`: 创建子进程,子进程是父进程的复制品。 `fork()` 的写时复制(Copy-on-Write, COW)机制。 `fork()` 后的父子进程状态。 `execve()` / `execl()` / `execvp()` 等: 替换当前进程映像,执行新程序。 `exec` 系列函数族的工作原理。 `wait()` / `waitpid()`: 父进程等待子进程终止。 收集子进程退出状态。 `exit()` / `_exit()`: 终止当前进程。 `_exit()` 的立即终止特性。 `getpid()` / `getppid()` / `getuid()` / `geteuid()`: 获取进程 ID 和用户 ID。 3.4 典型文件I/O场景与性能考量 大文件读写优化。 小文件读写优化。 使用 `pread()` 和 `pwrite()` 避免 `lseek()` 带来的竞态条件。 第四章:系统调用的进阶——进程间通信(IPC)与内存管理 4.1 进程间通信(IPC) 管道(Pipes) 无名管道 (`pipe()`):单向通信,通常用于父子进程。 有名管道(FIFOs):命名文件,可用于不相关的进程。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 `msgget()`, `msgsnd()`, `msgrcv()`, `msgctl()`:基于消息的通信。 消息的优先级。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shmget()`, `shmat()`, `shmdt()`, `shmctl()`:最快的 IPC 方式,但需要进程间同步。 内存映射(`mmap()`)在共享内存中的应用。 信号量(Semaphores) `semget()`, `semop()`, `semctl()`:用于进程间同步和互斥。 信号量的 P 操作(`semop(SEM_UNDO, -1, ...)`)和 V 操作(`semop(SEM_UNDO, 1, ...)`)。 套接字(Sockets) 虽然本书不详述网络编程,但 IPC 是套接字应用的基础。 进程间通过本地域套接字(Unix Domain Sockets)进行高效通信。 4.2 内存管理系统调用 `brk()` / `sbrk()`: 改变进程数据段的边界,是 `malloc()` 的底层实现。 `mmap()`: 将文件或设备映射到进程的地址空间,或分配匿名内存。 `MAP_ANONYMOUS`:匿名内存映射。 `MAP_SHARED` / `MAP_PRIVATE`:共享与私有映射。 `mprotect()`: 改变内存区域的保护属性。 `munmap()`: 解除内存映射。 `malloc()` / `free()`: C 标准库提供的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底层依赖 `brk()` 或 `mmap()`。 页错误(Page Fault)处理: 当访问未映射或权限不足的内存区域时触发。 虚拟内存与物理内存的关系。 第五章:系统调用的深度探索——信号处理与时间管理 5.1 信号(Signals) 信号的本质: 异步通知机制,用于向进程发送中断信号。 常见信号: `SIGINT`, `SIGTERM`, `SIGSEGV`, `SIGFPE`, `SIGKILL`, `SIGUSR1`, `SIGUSR2` 等。 `signal()` / `sigaction()`: 信号处理函数的注册。 `sigaction()` 的强大之处:更精细的控制,如信号掩码、SA_RESTART 标志等。 信号发送: `kill()` / `raise()`。 信号阻塞与解除阻塞: `sigprocmask()`。 可靠信号(Real-time Signals):`SIGRTMIN` 到 `SIGRTMAX`。 信号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可重入函数、异步信号安全。 5.2 时间相关的系统调用 `time()`: 获取自 Epoch 以来的秒数。 `gettimeofday()`: 获取秒和微秒的时间。 `clock_gettime()`: 提供多种时钟源,如 `CLOCK_REALTIME`, `CLOCK_MONOTONIC`, `CLOCK_PROCESS_CPUTIME_ID`。 `CLOCK_MONOTONIC`:单调递增时钟,不受系统时间调整影响。 `CLOCK_PROCESS_CPUTIME_ID`:进程 CPU 时间。 `sleep()` / `usleep()` / `nanosleep()`: 进程睡眠。 `nanosleep()` 的可中断性与 `EINTR`。 `setitimer()` / `getitimer()`: 设置定时器。 `ITIMER_REAL`, `ITIMER_VIRTUAL`, `ITIMER_PROF`。 第六章:系统调用的性能优化与调试 6.1 性能瓶颈分析 I/O 瓶颈: 磁盘 I/O、网络 I/O。 CPU 瓶颈: 计算密集型任务、上下文切换开销。 系统调用开销: 频繁、复杂的系统调用。 6.2 性能分析工具 `strace`: 追踪进程的系统调用和信号。 `strace -c`: 统计系统调用使用情况。 `strace -e trace=...`: 过滤特定系统调用。 `strace -f`: 追踪子进程。 `perf`: Linux 性能分析工具,功能强大,可分析 CPU 性能、事件、函数调用栈等。 `perf stat`: 统计性能事件。 `perf record` / `perf report`: 记录和分析性能剖析数据。 `top` / `htop`: 实时进程监控,显示 CPU、内存、I/O 使用情况。 `vmstat`: 虚拟内存统计。 `iostat`: I/O 统计。 6.3 系统调用优化策略 减少系统调用次数: 使用缓冲 I/O。 批量处理数据。 使用 `writev()` / `readv()`(散布/聚集 I/O)。 考虑使用 `mmap()` 替代传统的 `read()`/`write()`。 选择合适的系统调用: 了解不同系统调用的开销和特性。 避免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 优化多线程/多进程设计。 减少锁的使用。 利用异步 I/O(AIO): 适用于高并发 I/O 场景。 内核调优: 调整内核参数(`sysctl`)。 文件系统优化。 6.4 系统调用调试技巧 利用 `strace` 定位问题。 理解错误码(`errno`)及其含义。 编写健壮的错误处理代码。 注意信号处理中的race condition。 第七章:系统调用的未来与展望 7.1 新型系统调用接口 eBPF(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在系统监控和安全中的应用。 io_uring:新一代异步 I/O 接口,旨在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延迟。 io_uring 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7.2 系统调用与容器化技术 容器(Docker, Kubernetes)如何利用 Linux 系统调用实现隔离和资源管理(namespaces, cgroups)。 7.3 系统调用安全性 系统调用接口的漏洞分析与防范。 seccomp:限制进程可以使用的系统调用。 附录 常见系统调用列表及其功能简述。 C 语言中常用的系统调用封装函数。 Linux 内核中系统调用实现的关键数据结构。 目标读者: 需要深入理解 Linux 程序运行机制的软件工程师。 负责系统性能调优的系统管理员和 DevOps 工程师。 对操作系统底层原理感兴趣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 从事嵌入式开发,需要精细控制系统资源的开发者。 学习本书将使您能够: 清晰地理解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之间的界限和交互方式。 掌握 Linux 系统调用的核心工作原理,包括上下文切换和中断机制。 熟练运用与文件I/O、进程管理、IPC和内存管理相关的关键系统调用。 深入理解信号处理机制,并能在应用程序中正确处理信号。 有效利用性能分析工具,定位和解决系统调用的性能瓶颈。 掌握系统调用优化策略,编写出更高效、更稳定的 Linux 应用程序。 对 Linux 系统调用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有初步认识。 本书不旨在教授如何编写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而是专注于应用程序开发者和系统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深入掌握的系统调用相关知识,帮助您在 Linux 平台上构建更强大、更可靠、更高效的软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写出真正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网络应用,必须深入理解底层的API。《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这本书,就是我想要的那种“硬核”技术读物。我特别关注如何通过套接字API来精确控制TCP连接的行为,例如如何实现优雅的连接关闭,如何处理半关闭状态,以及如何利用TCP的拥塞控制机制。我对书中关于多路复用技术(select, poll, epoll)的详细讲解非常感兴趣,希望能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特定场景的复用方式。此外,我也希望了解如何使用套接字API来构建一些更底层的网络工具,比如网络诊断工具或者简单的代理服务器,这有助于我加深对网络协议栈的理解,并能实际运用到工作中。

评分

我是一名对系统底层编程充满好奇的开发者,尤其对操作系统如何管理网络通信这一块有着极大的兴趣。《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探究UNIX系统网络栈内部运作机制的绝佳工具。我特别想深入研究套接字API是如何与内核中的TCP/IP协议栈进行交互的,比如`socket()`、`bind()`、`listen()`、`accept()`、`connect()`、`send()`、`recv()`这些核心函数背后的原理。我对如何理解和处理网络中的各种状态码和错误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掌握更精细的错误诊断和处理能力。另外,对于一些高级的套接字特性,例如UDP的广播和组播,以及对IP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访问,也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内容,这有助于我理解更底层的网络行为。

评分

拿到这本《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填补知识盲区”的心态。网络编程,尤其是底层的套接字API,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有点神秘的领域,虽然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网络服务,但深入了解其实现原理总是觉得有些门槛。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窗户。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TCP/IP协议栈的细节,比如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背后的具体系统调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实际编程中如何通过套接字API来控制这些过程。我对如何处理连接的建立、数据的收发、错误的处理,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网络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于各种套接字选项的介绍,比如 `SO_REUSEADDR`、`SO_KEEPALIVE` 等,更是让我看到了提升网络程序健壮性和性能的可能性。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真正地掌握构建可靠网络服务的核心技术。

评分

最近在学习分布式系统的相关知识,发现很多概念的底层都离不开网络通信。我特别希望通过《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TCP/IP协议在UNIX系统中的具体实现。我关注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利用套接字API来构建高效、可靠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例如,对于服务器端,我希望了解如何进行并发处理,比如使用多进程、多线程或者更现代的异步I/O模型(如select, poll, epoll),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对于客户端,我希望了解如何高效地连接服务器,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如何处理网络异常情况,保证程序的健壮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阻塞I/O和信号驱动I/O的讲解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构建出真正高吞吐量的网络应用。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底层的网络性能优化技巧,比如如何调整TCP缓冲区大小,如何处理粘包分包问题等。

评分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普及,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变得尤为重要。我希望《UNIX网络编程 卷1 套接字联网API(第3版)》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构建健壮网络服务的坚实基础。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编写出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网络应用,并且能够在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保持稳定性。书中对于进程间通信(IPC)的介绍,特别是通过套接字进行的IPC,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提供比传统IPC更灵活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在网络编程中有效地处理缓冲区管理,避免内存泄漏和性能瓶颈,并且理解阻塞和非阻塞I/O模型之间的差异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对于书中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比如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的初步介绍,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

很好不错,下次还会再买,价格实惠

评分

是正品,宝贝很好,看翻了几页。质量很过关。相信自己的选择,加油,我最帅,我最棒。。。

评分

很不错,非常好,很好,很超值

评分

为什么上京东啊 就算半夜买的 第二天也能到 送货师傅很负责 不管多少东西 都帮我搬到家门口 弄得我都快不好意思买大件了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收到的东西有破损 反正我买了这么多 没啥毛病 也没啥假货 小的生活用品也没啥好评论的 所以看到这 意思就是 完美

评分

双十一,帮同事们挑选了一大堆计算机方面的书,以后慢慢学习,书包装比较整洁完好,印刷也清晰准确,大伙都很满意。

评分

书很好,作为手册用,随用随查,速度也很快。

评分

屯起来收藏的·专注于Unix网络编程方面·经典好书

评分

Andrew M. Rudoff,Sun公司软件工程师,专攻网络、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和高可用性软件体系结构。

评分

建议京东物流在流程上管理严格一点,基本的快件编号分类是一定要做的吧,另外,对于一些很忙的网点,应该增派人手,可能这个小哥也是忙的顾不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