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慧珺传》由周慧珺的弟子、女书法家李静执笔,李静与周慧珺在四十年前结缘,她们是师徒,又像母女、像朋友,多年的朝夕相处,李静了解老师艺术活动、日常生活上的种种细节,因此她是极合适的周传作者。《周慧珺传》文字朴实,记录了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攀上艺术峰巅的崎岖路程。
作者简介
李静,女,1956年10月生于上海,自幼学书,师承周慧珺。书法初学褚遂良、颜真卿,后取法魏碑多种。行书由宋四家入手,于米芾《蜀素帖》等十数种米帖上颇下功夫,也兼学黄、苏、蔡等,稍后再学张旭、怀素等草书。二十岁以后,书法博采众长,汉魏、唐宋、明清无所不涉,尤倾折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20世纪后期东渡日本求学,对日本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颇为欣赏,创作时常借鉴并加以发挥。擅长行草书,书风清新俊逸,气势开张。作品历年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近年来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名家书法邀请展”,作品曾刊登于《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劳动报》、《书法》杂志、《中国书法》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静书法作品集》、《李静教汉简》,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李静行书宋词二十四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漫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精彩书评
在书法困难的用笔方面,周老师练到空前之境。用笔重要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你可以批评她的线条不够狂放,但没有谁可以写得出那么幽美的线条。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张五常
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被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赵丽宏
目录
代序:书法传世考――周慧珺会是例外吗?
心画葱茏――序《周慧珺传》
楔子
第一章 周氏家源
第二章 创业沪堧
第三章 慧珺降世
第四章 童年往事
第五章 志醒庋藏
第六章 考学风波
第七章 圆梦市三
第八章 初学技艺
第九章 弃文从医
第十章 偶遇《蜀素》
第十一章 命运垂青
第十二章 投师名家
第十三章 厄运袭来
第十四章 收藏俱失
第十五章 重拾笔墨
第十六章 命运多舛
第十七章 结识伯乐
第十八章 师徒结缘
第十九章 书坛回春
第二十章 一帖成名
第二十一章 初入画院
第二十二章 与古为徒
第二十三章 自出机杼
第二十四章 访道东瀛
第二十五章 二三逸事
第二十六章 海外知音
第二十七章 涉猎收藏
第二十八章 神交唐云
第二十九章 周赵往来
第三十章 同道殊途
第三十一章 慧珺五常
一、新收弟子
二、应邀赴美
三、出资购房
四、五常论师
第三十二章 投资市场
第三十三章 天籁有声
第三十四章 主盟书坛
第三十五章 “脱胎换骨”
第三十六章 游历五方
一、首游九寨沟
二、来到白云之巅
三、又作晋西之行
第三十七章 忘年之交
一、陈佩秋
二、贺友直
第三十八章 票友生涯
一、王佩瑜
二、张火丁
第三十九章 欣赏国宝
第四十章 “海派书法”晋京
尾声
番外
周慧珺从艺大事记
周慧珺书法
李静书法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附录
管窥周慧珺的书法世界
虚静恬淡 玉汝于成
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
略论周慧珺书法的时代特征
守正用奇
自然而然的过程
精彩书摘
《周慧珺传》:
第十八章师徒结缘在不知不觉中,周慧珺的书法深深吸引了一位痴迷于书画艺术,此时正在艺苑外盲目摸索、不晓门径的懵懂少女,她的名字叫李静。以后天赐的机遇和命运的巧妙安排使她们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令人艳羡的师徒关系。
李静,1956年10月出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
李静的童年是在祖籍浙江绍兴度过的。祖宅和鲁迅故居前后相望,人文气息非常浓厚。从小耳濡目染,又有些许天分,三四岁起就识字看书,往往一坐就是半天。生就男孩子的性格,女孩子玩的游戏她一概不喜欢,整日跟随读中学的小叔学画画。因为李静特别喜欢涂涂抹抹,而已经上小学的小姑姑最怕写毛笔字,所以经常把老师布置的毛笔字作业交给侄女来完成。
李静就从山、水、田、土等简单的字入手,为姑姑“造假”。每逢看见小姑带回画了许多红圈圈的作业簿,李静会很兴奋,以至经常会眼巴巴地等着小姑放学回家来,抢着为她做写毛笔字的作业,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
李静还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她家居住的街上真有些饱学之士,讲的大都是些名人轶事、历史掌故。家对面就是浙江绍剧院,一到晚上李静就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偷地从后面溜进剧院看绍兴大板、莲花落等绍兴地方戏。在绍兴的那段童年往事是她美好的记忆,六十年代中期回上海读书,她是极不情愿的。她从小是祖母带大的,对祖母很依恋,回到上海后还经常想着要伺机逃回绍兴去。
进小学后的李静很好学,成绩好还会写写画画。
五年级时很得一位代课女老师的青睐,经常会出题让李静画画,每次画完总会摸摸她的头说:“好好努力,你长大以后会有出息的。”有时候她还会拿来几张黑白照片让李静着色(那时没有彩照),李静为了不让老师失望,特地去照相馆买来照相专用颜料,经过多次练习和请教,终于学会了照相着色的基本技巧。
老师的相片经过李静的加工,果然增色不少,老师很高兴,作为回报,买过几次《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票送给李静。
一日,这位老师看到李静的班主任在批改大楷字,想李静画画那么好,字也一定漂亮吧?就特意提出要看看李静写的字,可能字的蹩脚出乎她的意料,她看后露出惊讶的神色,皱了皱眉。这一幕正巧被李静撞上,李静那时特别在乎这位很看重自己的老师,此刻老师那种失望的表情顿时令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放学后李静就直奔朵云轩买了字帖,从此刻苦练习,直到画着许多红圈圈、由她所写的字经常贴在学校的橱窗里成为一景。从那时起,李静算是结识了书法艺术。
由此想到教师确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句鼓励或批评的话语,一个赞许或失望的眼神,都会改变一个学子的一生。那位女老师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那年她皱了皱眉,竞令一个自尊、好胜的小女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书之路,这一走便是四十年……李静小学二年级时,“文革”爆发了。那时搞“停课闹革命”,学校里不上课了。李静几乎天天一个人窝在家里画画,写毛笔字。那时家里经济拮据,买不起像样的纸,更不用说宣纸了,就去家隔壁的印刷厂要些纸的边角料画画写字。坐在炉子边烧饭,拿起旁边的火柴盒子就写了起来,香烟壳拆开的背面、电车票根都会见缝插针般地布满钢笔字的印迹。如果是一整张的白纸,那更是写满了钢笔字后还要再写些毛笔字。
李静从小在家里还是个小当家,总是偷偷省下一些买莱钱,其实也就是每天从不到一元的菜金中省下一两毛积攒起来买些廉价纸笔。因为家里经济不宽裕,抠下了莱钱等于损失了弟妹们的营养啊,所以现在弟妹们也会开玩笑说:“你现在书法上有成就,我们可是有过贡献的呀。”说起这些从小学艺的经历也是蛮心酸的,客观条件是相当的艰苦。对于李静,在那样的年代学习书画完全是自觉的,是兴趣使然,所以充满了一股子韧劲。当时十几岁的她也曾有机会拜会过一些名师。
那年邻居有位大哥,就读北大,暑期回沪,见李静一个小女孩这么迷恋于书画,就对她说:“我有一位高中同学,我们一起集邮的,关系很好,他叫胡考,他父亲是胡问遂,想不想见见?”胡问遂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在沈老的言传身教下刻苦钻研,在沈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别开新路,竟泾渭相异。“文革”时,造反派喝令胡问遂揭批沈尹默,但胡问遂戏言:“老师学问深,学生不懂没法批。”此时,平日只在朵云轩墙上见到的名家一下就出现在眼前,年少的李静很紧张,顿时慌了手脚,云里雾里的脑子一片空白,只道了声:“胡伯伯好”,在邻家大哥的提醒下才取出自己写的字请求指点。只见胡问遂老师清瘦、儒雅、,亲切,没一点大师架子,不但仔细过目、娓娓道来,一边讲解一边举笔示范。
也不知怎么的,站在一边的李静看着胡老先生写字特别的慢,忍不住开口:“胡伯伯您怎么写字那么慢啊?”只见胡老微笑着说:“骑自行车是快容易还是慢容易呢?”这些话当时的李静是无法理解的,只有慢慢地咀嚼了。十多年后,李静看到谢稚柳先生写字异常的快,又问:“谢老您写字怎么那么快啊?”谢老答:“如果你足够的熟练,当然是越快越好,能写得快,为何要慢呢?”可见,无论是用笔方法还是艺术观点,都是见仁见智,不会有统一标准的。几十年下来,最终李静似乎更认同谢老的说法,她写字的速度也是相当快。
那天临走,胡老还展纸磨墨书写了一幅曹操的《观沧海》诗送给她以示鼓励,李静一直保存着。以后李静还拜见了任政、赵冷月等当时一些著名的书法家。
但最重要的还是“文革”后期李静与周慧珺的相遇、相知及相守,使她的学书之路步入了正轨,也是周慧珺老师金针度人,引领她走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以后李静学书不辍,不断吸取周慧珺老师书法艺术的精髓,博采众长。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她东渡日本留学,开阔了视野,汉魏、唐宋、明清无所不涉,尤倾心折服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并对日本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颇为欣赏,创作时常借鉴并加以发挥。
……
前言/序言
周慧珺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