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名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0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目录

丁炳权(1897—1940)
王公玛(1903—1983)
王况裴(1893—1971)
王国华(1900—1973)
王景岐(1882一1941)
王独清(1898—1940)
王礼锡(1901—1939)
毛以亨(1895—1968)
包惠僧(1894—1979)
史东山(1902—1955)
司马文森(1916—1968)
石超庸(1899—1968)
白朗(1873—1914)
任可澄(1877一1945)
伍诚仁(1896—1970)
何孝元(1896—1976)
何其巩(1898—1955)
吕复(1887—1951)
沈向奎(1905—1972)
沈西苓(1904—1940)
沈兼士(1885—1947)
李公朴(1902—1946)
李苦禅(1899—1983)
李纪堂(1873—1943)
李书城(1882—1965)
李健吾(1906—1982)
李符桐(1911—1984)
李树芬(1887—1966)
汪光尧(1910—1957)
汪笑侬(1858—1918)
吴瀛(1891—1959)
吴有训(1897—1977)
吴兆麟(1882—1942)
吴廷燮(1865—1947)
吴承仕(1884—1939)
吴景濂(1874—1944)
吴咏香(1912—1970)
吴钦烈(1896—1966)
吴嘉棠(1913—1983)
周兆棠(1901—1973)
周恭寿(1876—1952)
周榆瑞(1917—1980)
林直勉(1887—1934)
秉志(1886—1965)
金维系(1888—1982)
姚崧龄(1900—1984)
胡素(1899—1978)
胡蛟(1911—1982)
胡谦(1882—1927)
胡小石(1888—1962)
范旭东(1883—1945)
苗培成(1894—1983)
徐仲年(1904—1981)
徐宗汉(1877—1944)
马寿华(1893一1977)
孙冶方(1908—1983)
孙菊仙(184l一1931)
时昭瀛(1901—1956)
袁牧之(1909—1978)
郝寿臣(1886—1961)
高庆奎(1890—1942)
张弛(1891—1967)
张弧(1875—1937)
张纯(1907—1983)
张子高(1886—1976)
张宗祥(1881—1965)
张振武(1877—1912)
张振鹭(1896—1971)
张书旃(1900—1957)
张兹闿(1900—1983)
张国淦(1876—1959)
张瑞贵(1891—1977)
张学铭(1908—19831
张勋亭(1908—1976)
陶成章(1878—1912)
陈范(1860—1913)
陈钦仁(1900—1976)
陆侃如(1903—1978)
陆梅僧(1897—1971)
乔大壮(1892—1948)
冯康侯(1901—1983)
冯雪峰(1903—1976)
彭战存(1902—1971)
景定成(1879—1949)
汤寿潜(1857—1917)
汤尔和(1878—19401
程天固(1889—1974)
程璧光(186l一1918)
黄绍竑(1895—1966)
杨小楼(1877一1938)
杨玉如(1877—1961)
杨仙逸(1892—1923)
杨鹤龄(1868—1934)
虞洽卿(1867—1945)
董同龢(1911—1963)
熊秉坤(1885—1969)
蔡炳炎(1902—1937)
蔡楚生(1906—1968)
蔡济民(1887一1919)
蒋翊武(1885—1913)
潘天寿(1897—1971)
刘廷芳(1891—1947)
刘纪文(1890—19571
刘麟生(1894一1980)
臧广恩(1909—1979)
郑伯奇(1895—1979)
郑曼青(1902—1975)
钱天鹤(1893—1972)
赖景瑚(1900—1983)
卢戆章(1854—1928)
戴之奇(1904—1946)
谭人凤(1860—1920)
谭伯羽(1900—1982)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
  三十八年七月,任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代表,隶“南方代表第二团”(团长冯雪峰);八月,离港北上;九月,任出席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代表,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同月政协在北平开幕,会议期间,任政协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召集人周恩来);十月,中共政权成立,旋离京返港;十二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央委员会委员;冬,写成报告文学《新中国的十月》一书;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印行所编之《创作经验》、《作家印象记》。一九五〇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界公债筹募委员会港澳区分会主席。一九五二年(《现代中国人名辞典》作一九五一年),因从事政治活动,被香港政府拘捕,将之递解出境;抵广州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文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又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中南分会常务委员,负责筹设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一九五三年十月,易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仍简称“作协”)广东分会,兼《作品》月刊主编。一九五五年九月,任中共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后历任中共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一九五六年二月,任“民革”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二年,任对外文委三司司长,尝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至印尼参加亚非作家会议,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北非三国,签订文化协定,并于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举行期间,率领上海杂技艺术团访问印尼。一九六四年八月,出版长篇小说《风雨桐江》,同年免去对外文委三司司长职务。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起。
  ……
近代风云中的群像: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口述史 书名: 《近代风云中的群像: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口述史》 著者: (此处填写 虚构的 历史学家或口述史学家姓名,例如:陈怀远,李宗翰) 出版社: (此处填写 虚构的 出版社,例如:沪上文史出版社) 定价: (此处填写 虚构的价格,例如:RMB 88.00) --- 内容简介 《近代风云中的群像: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口述史》并非聚焦于庙堂之高,而是深入市井、工厂、乡村与学堂的肌理,通过对近百位经历过晚清、民国乃至抗战初期各个社会阶层的普通人、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基层官员的深度访谈与整理,构建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全景图。本书旨在抢救和呈现那些淹没在宏大叙事之下的鲜活个体记忆,以“人”的视角,透视一个旧时代如何瓦解,一个新社会如何艰难孕育的过程。 全书按照社会结构和生活场景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第一部分:都市的勃兴与新旧交替(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及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活图景。这批受访者多为在城市中寻求出路的移民或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 洋行职员的日常与“体面”的代价: 访谈记录了一批在英美或德国洋行中担任中层职位的买办和职员。他们讲述了如何在恪守西方商业规则的同时,努力维系中国传统的家族责任。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学习英文、西餐礼仪,以及在面对传统宗族压力和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竞争时的心理挣扎。例如,一位曾服务于怡和洋行的职员详述了其参与虹口码头扩建工程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式管理模式的复杂情感——既推崇效率,又对传统“义气”的消亡深感失落。 里弄生活的温度与烟火气: 重点收录了居住在石库门或筒子楼里的手工业者和店员的口述。他们的叙事充满了对物价波动、房东盘剥、邻里互助的细致描绘。其中,一位裁缝讲述了他如何从定制传统长袍马褂,逐步过渡到制作西服和学生装的市场变化,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审美和阶层观念的松动。 公共空间的形成: 访谈记录了早期电影院、茶馆、新式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兴起,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些空间的抢占与适应。例如,关于早期报摊前的人群聚集和对“小报”内容的讨论,展现了知识传播的民间渠道和舆论的萌芽。 第二部分:乡村的韧性与动荡(约占全书篇幅四分之一)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广袤的内陆省份,探寻在政治变革的喧嚣之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对外界变动的感知。 田埂上的观念更新: 访谈了几位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初期(特指非建国后)或军阀混战时期土地兼并的农民。他们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对土地和生存权的执着。有受访者回忆了乡村宗族权力在面对政府更迭时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地方习俗和人情网络来应对赋税和兵灾。 教育与迷信的拉锯: 记录了几位乡村小学教员(或称“新式先生”)的口述。他们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最早的传播者,讲述了他们在向儿童教授几何、地理知识时,如何巧妙应对地方士绅和年长者的质疑,以及他们对“愚昧”与“进步”之间代际冲突的深刻体验。 灾荒与流离: 包含了数个关于重大自然灾害(如黄河水患或大旱)后的流民口述。这些记录侧重于灾难对家庭结构、性别角色和生存伦理的冲击,是研究近代社会脆弱性的重要材料。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幻灭(约占全书篇幅四分之一) 本部分关注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群体在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中的挣扎。 留洋归来的彷徨: 几位曾在欧美或日本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口述集中于回国后的就业困境、学术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碰撞。一位法学博士讲述了他在民初司法机构中,试图推行现代法律体系时所遭遇的掣肘,以及最终选择退隐乡里或投身教育界的原因。 文艺界的探索: 包含了对早期话剧社、新文学团体中边缘人物的访谈。他们谈论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创作环境的艰难——如何筹集经费、如何应对审查,以及他们对“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争论。 “红色”记忆的碎片: 谨慎地收集了几位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期,曾与左翼思潮有过接触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他们的叙述侧重于思想的启蒙过程、小组讨论的氛围,以及最终因环境变化而被迫中断活动的经历,展现了思想转变的微妙动因。 第四部分:军旅与江湖:秩序的边缘(约占全书篇幅六分之一) 本部分探讨了维护或挑战既有秩序的群体,他们的叙述为理解近代中国的权力真空与灰色地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旧式军人的转型: 记录了几位北洋时期或地方实力派麾下的小军官的口述。他们讲述了从清末绿营、新军到北洋军的转变过程,以及他们对“军阀”称号的看法,很多人的叙述充满了对昔日兄弟情谊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战争残酷性的不适。 江湖的谢幕: 访谈了几位传统行会(如漕运帮、盐帮)中地位较低的成员。他们讲述了随着铁路和现代金融业的兴起,其行业赖以生存的“潜规则”如何逐渐失效,以及他们如何带着祖传的手艺和规矩,努力融入新的商业环境。 ---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特色 《近代风云中的群像》的价值在于其微观视角与丰富性。它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转而关注“大历史”如何被“小人物”所感知、体验和塑造。 1. 多阶层、全景式呈现: 访谈对象跨越了士绅、城市白领、手工业者、贫苦农民、以及边缘人群,确保了叙事视角的多元化,避免了单一精英视角的局限。 2. 口语化的真实性: 文本忠实地保留了受访者在不同方言和思维模式下的表述习惯,通过详尽的脚注和背景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其语境,增强了历史的“在场感”。 3. 对“中间地带”的关注: 本书尤其关注那些没有完全拥抱西化,也未曾完全固守传统的“中间地带”群体,这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调适与妥协的复杂过程。 4. 注重“非政治”生活史: 通过对家庭结构、消费习惯、宗教信仰、健康观念等日常生活的深入挖掘,本书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本书适合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口述历史方法论、以及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研究人员及高校师生。它邀请读者放下对英雄人物的膜拜,走进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小人物的记忆深处,重新触摸那个时代复杂而鲜活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年代。第七册的选篇之精,让我惊喜连连。不同于以往可能侧重于政治军事领域的大家,这一册似乎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学术、艺术以及社会改革等领域。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耕耘,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普通人。比如,书中对一位民国时期的女性教育家,她一生致力于普及女子教育,克服了重重阻碍,培养了无数杰出女性的故事,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她的坚韧、她的远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又如,书中对一位致力于乡土建设的社会活动家,他深入农村,倡导科学种田,组织互助合作社,为改善农民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朴实、他的奉献,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另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介绍,更是在细致描绘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塑造了民国面貌的灵魂人物。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与考证,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人性的温暖。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意义在于其延续性和启发性,而《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无疑是一本能够提供这种价值的书籍。这一册的人物选取,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中,那些具有深刻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书中对于一位致力于社会改良的先行者的描述,尤其令我动容。他倡导法律改革,推动妇女解放,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奔走呼吁,他的思想和行动,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埋下了种子。他敢于挑战旧制度,勇于承担责任,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此外,书中对几位在民族工业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的刻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的艰辛与辉煌。他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凭借智慧和毅力,创办企业,发展经济,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民国时期并非只有战争与动荡,更有无数人在为国家的未来默默奋斗,他们的故事,是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参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仿佛是我走进民国的一扇秘密通道,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精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位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描绘。其中,一位民国时期的先锋画家,他挑战传统,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融入中国画创作,他的作品大胆前卫,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为中国美术史开辟了新的方向。他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而另一位作曲家,他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传唱。他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不乏现代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些人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艺术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孕育出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灵魂,而《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恰恰捕捉到了这些闪耀的瞬间。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如同一本精心编织的民国生活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时代气息与人物温度。这一册的人物,似乎更加注重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贡献,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风尚,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的人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几位民国时期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描写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议题,发表深刻见解,引导公众舆论,为当时的社会改革贡献了他们的智慧。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以及敢于发声的勇气,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书中对几位在民俗研究、地方史志编纂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物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民间生活和地方文化,让历史的维度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民国,不仅仅是记住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更要关注那些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时代进程的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探究民国历史的漫漫长路上,又一次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而且是那种散发着柔和而智慧光芒的灯。这一册的人物选择,似乎更加倾向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内,以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力量的个体。我被书中关于一位民国时期杰出的翻译家所吸引,他以一己之力,将西方文学的瑰宝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国,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他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让无数读者领略到了不同文明的魅力。同时,书中对一位民国时期开创性科学家的记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他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科研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科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读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不再仅仅是碎片化地了解民国,而是开始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特有的探索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家国情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个体汇聚而成的,他们的故事,才是历史最动人的注脚。

评分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

评分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

评分

叔塞尔日大公的真实历史事件。主人公卡利亚耶夫担任投掷第一枚炸弹的任务。任务完成后被捕,宁死不屈,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被吊死在绞刑架下。他原来的恋人多拉说:先走向谋杀,再走向绞刑架,这就是两次付出生命。“我们加倍付出了代价。”加倍——多出自己生命本身的那一倍,就是永生,“对人来说,也许是唯一的永生。”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叔塞尔日大公的真实历史事件。主人公卡利亚耶夫担任投掷第一枚炸弹的任务。任务完成后被捕,宁死不屈,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被吊死在绞刑架下。他原来的恋人多拉说:先走向谋杀,再走向绞刑架,这就是两次付出生命。“我们加倍付出了代价。”加倍——多出自己生命本身的那一倍,就是永生,“对人来说,也许是唯一的永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