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炳火 编
图书标签:
  • 良渚文化
  • 刻画符号
  • 考古学
  • 史前文明
  • 中国史前史
  • 符号学
  • 文化遗产
  • 浙江考古
  • 新石器时代
  • 古代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42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时4年,3000余幅精美图片、800余页精致印刷
  首次以图录的形式,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系统予以集中收集、整理、发表
  兼学术性、可读性、工具性于一体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有大量的发现,尤其是近年来卞家山、庙前和庄桥坟等遗址的大量出土,为进行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提供基础。刻画符号对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意义重大,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对于新石器时代和有史早期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思维性研究也具有很好的研究可行性。然而,囿于历年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资料的发表比较零碎、不成系统,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资料需求又较为迫切,因此,全面收集、整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并将之发表出来,就成为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填补了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系统研究的空白,拓宽和深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思路与内涵。全书收录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554件,符号总数为656个,包含3000余张精美出土文物图片,以及相应的拓片、摹本。收录范围空前广泛,涉及遗址众多,尤其是在许多遗址的发掘资料尚未整理完毕的情况下,诸多重要的器物符号能够首先出现在这本图录中。

作者简介

  张炳火,杭州余杭区人,1949年生。现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太炎全集》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余杭市常务副市长、余杭区委副书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主任、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局长等职务。在良渚遗址管委会期间,从事遗址保护工作之余致力于良渚文化的研究,曾发表过《明代时“古城头”即良渚古城中心》(《中国文物报》)、《良渚先人的治水实践》(《东南文化》)、《也谈良渚文化的发现人》等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编写过《良渚文化研究丛书》等。

目录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课题综述
导语
陶器篇
象形符号
抽象符号
其他符号
石器篇
玉器篇
刻符器物补遗
关于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文献资料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1936年,施昕更先生最早在良渚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并于1937年、1938年发表了《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及《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上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在此后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有关良渚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仍不系统和完善,尤其是没有高等级墓葬的考古资料可以参照,因而对于当时良渚文化及与周边同期文化的区别、社会发展到什么高度等还存有模糊的认识。直到1973年在江苏吴县发掘草鞋山良渚文化大型墓葬,发现了随葬的大量精美玉器与陶器、石器,一直被称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才由此得到了正名,学术界对于良渚文化内涵也开始了重新审视。随后,江苏寺墩、上海福泉山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又都促进了考古界对良渚文化这支环太湖流域古代文化的思考,对其生产力、社会复杂化程度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尤其自1986年以后,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相继对反山、瑶山、汇观山、文家山、卞家山、庙前遗址,塘山土垣及制玉作坊等进行考古发掘,在良渚遗址区范围内,发现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墓葬、祭坛、基址和居址,特别是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更使这一区域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为良渚文化研究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
  几乎在良渚古文化遗址发现的同一时期,有识者也曾提出陶器刻符甚至是古代文字的问题。施昕更先生在他的考古报告中公布了他发掘出土的5个陶器刻符为记号文字。同时代学者何天行先生在《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的专著中认为“除有记号文字作×,+,∨,或L的黑陶以外,还发见一只有象形文字陶器……发现有这样原始形的图象文字”,并认为“尤足证为文字无疑”,“且当在甲骨文字之先”。受到当时著名学者卫聚贤先生的赞同,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在当时也曾轰动一时。1992年浙江余杭安溪确认百亩山玉璧出土地点后,证实了国内外所藏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刻符的真实性。随着良渚文化遗址考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断地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较多形态各异的刻画符号,据这次调查统计,刻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总数已经超过600件。
  多年以来,学术界对良渚文化是否已迈入文明阶段一直多有争论,其原因主要还是在对文明的定义,或者说文明的标准上纠缠不清。通常来说,认同文明时代的几个因素有城市、礼仪性建筑、金属和文字。就良渚文化研究而言,城市、礼仪性建筑已有考古资料的支持。虽无金属的发现,但根据良渚人制作的精美的玉器和森严的用玉制度,又有学者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学术概念,多次撰文指出“玉器时代”的出现在中华文明的兴起中具有独特性,配伍严密的玉礼器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结构复杂化等变革的体现之一,是礼制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对于文字,学术界一般认为人们早期是通过图画刻或写在石头、木头等材料上,用以记录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件,即“图画文字”;或者让图画中形态逐渐变得简洁、抽象,并且象征着自己对事物的想法,用于表达一定的意思,即表意文字。这两种现象,一方面我们会时常从已出土的器物中发现,另一方面,这些承载着图形或者“文字”的材料不少却因年代的久远而逝去。因此,我们也只能从已发现的尚留存的陶器、石器、玉器的刻符上去寻找它的踪影和意义。综观上述各方面资料,我们可以设想,在那个已经有了规模恢宏的城市和建筑,并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工和社会等级的时期,那么多的图形和刻符是否被赋予了诸多的含义,是否就是文字的雏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对文字起源的研究已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成熟文字大约成形于商代,最早也是在夏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各地虽然都有大量刻画符号的发现,但从结构和意义分析,还缺乏体系。以半坡、姜寨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刻画符号,造型以简单刻画的几何指事形符号为主,但表意和运用范围有限。大汶口文化中虽有象形符号,但仅限于少数器物。早年也有学者根据以往有限的考古资料,提出了中国文字起源的一元论、二元论等不同观点。后来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些观点都是不够客观、不能符合历史实际的。
  苏州澄湖所出的贯耳壶和余杭南湖所出圈足罐上的成组符号,曾引起古文字学家的热议。历史学家李学勤就曾对南湖出土陶器上的8个符号释读为“朱旗践石,网虎石封”。山东丁公陶符和江苏南荡陶符时代与良渚文化年代下限接近,它们的出土为原始文字出现的时代提供了令人振奋的证据。多个符号整齐、成组的出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突破了单个符号孤立存在的情况,很有可能已达到成词、成句的文字发展阶段,文字体系可能开始建立。本书收集的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石器上出现的字符,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符合文字的一些特点。有专家认为,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它虽不能说就是中国文字的前身,但具备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进一步证实原始文字的存在。这一大批材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尚无成体系符号的认识。同时,这些新出现的材料也说明,不管是史前符号系统还是原始文字系统,它们的发展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和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说的复杂性是相一致的。
  随着中国考古学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逐步完成了田野资料的积累阶段,至80年代末迈入了由苏秉琦先生提倡的“考古学区系类型”建立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术界又掀起了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的大讨论。面对愈加深入的讨论,学者们也愈来愈注意到考古资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尝试从不同角度多方考察遗物、遗迹,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刻画于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多种质地上的符号,广泛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利用好如此丰富的考古资料,成为文明起源讨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对系统整理、发表这些刻符资料提出了要求。
  从目前收集、整理的情况来看,良渚文化时期出土刻画符号较多的遗址有湖州昆山、塔山遗址,杭州良渚卞家山、庙前、美人地遗址,嘉兴新地里、庄桥坟等遗址。值得注意的是,嘉兴地区出土良渚刻符的遗址不在少数,相比作为良渚遗址群这一中心区,虽然有庙前和卞家山两个遗址所出刻符数量较多,但分布的遗址数量和刻符总量要少于嘉兴地区,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囿于历年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资料的发表比较零碎、不成系统,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资料需求又较为迫切,因此,全面收集、整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并将之发表出来,就成为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据此,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良渚研究院启动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课题,并得到了浙江、江苏、上海考古及博物馆同行的认同和支持。这项工作前后历时四年,收集、拍摄工作涉及苏、浙、沪多个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可以说《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
  我们相信《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出版,将会给专家学者对良渚时期有否文字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具有学术价值的。

龙山文化陶器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张宏伟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ISBN:978-7-5010-9987-6 定价:18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陶器装饰艺术进行的一次系统、深入、多维度的考察与研究。本书聚焦于龙山文化陶器上出现的丰富纹饰、刻划符号以及工艺技术,旨在揭示这些视觉符号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审美取向以及文化传播路径。 龙山文化以其高超的制陶技术——特别是蛋壳黑陶的出现——和极具地域特色的装饰手法而闻名于世。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将龙山文化装饰视为单纯“美化”的观点,将其置于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龙山文化陶器的类型学与分期 本部分首先对龙山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精确界定,并依据考古发掘的层位和陶器特征,对不同地域的龙山文化(如庙底沟二期、陶寺类型、岳石文化早段等)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我们重点分析了不同阶段陶器形制的变化,特别是从彩陶向黑陶、灰陶过渡的演变过程,为理解装饰母题的出现与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年代学基础。 黑陶的工艺之谜:详细记录了黑陶从泥料选择、轮制成型到高温还原气氛烧制的复杂技术流程,并结合现代科学分析,探讨了其对装饰纹饰承载力的影响。 地域风格的差异性:对比了晋南、关中、鲁南、豫东等核心区域龙山文化陶器在纹饰布局、工具使用上的显著区别,勾勒出龙山文化内部多元一体的格局。 第二部分:装饰纹饰的母题解析与文化内涵 本书的精华在于对龙山文化陶器表面装饰母题的分类、解读与象征意义的探究。龙山文化的装饰语言是其社会意识形态最直接的投射。 1. 几何母题的系统性研究: 龙山陶器装饰的主体是几何图案,本书首次构建了详尽的龙山几何纹样“词典”。 绳纹与刻划纹的演变:深入分析了早期受仰韶文化遗存影响的绳纹如何逐渐简化、抽象化,最终演变为精确、规整的篦划纹和方格纹。我们探讨了工具的几何化(如使用多齿工具)如何驱动了纹饰的结构化。 弧线与云雷纹的象征意义:重点研究了在鼎、鬹等礼器上出现的连续的、带有一定节奏感的弧线纹和“云雷纹”类图案。这些纹饰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潜在的宇宙观或自然崇拜的表达。我们将其与同期其他文化(如红山文化的部分玉器纹饰)进行了初步的平行比较。 2. 动物与人面主题的符号学解读: 尽管数量少于几何纹,但动物和人面符号往往出现在关键的、具有祭祀或权杖性质的陶器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神人兽面纹”的再审视:针对陶寺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上的复合图形,本书采取“符号学还原”的方法,尝试剥离其表层图像,探究其可能关联的萨满教元素或早期图腾崇拜。与以往研究不同,我们侧重于分析其组合逻辑而非单一图像的断裂式解读。 鸟类与鱼类纹饰:在沿河、沿海的龙山文化聚落中,水生和飞行动物的形象出现频率较高,本书认为这反映了早期聚落对水资源和迁徙路线的依赖与敬畏。 第三部分:刻划符号的初步探索与文字前驱性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它审视了那些看似零散、但排列上具有一定规律的刻划符号。 符号的类型与位置分析:将这些刻划符号与陶器口沿、器底的“实用性”标记(如窑印、修整痕迹)严格区分开来。我们统计了在特定形制陶器(如高圈足罐)上重复出现的特定符号组合。 与陶器功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带有复杂刻划符号的陶器往往与大型墓葬或特定祭祀坑相关联,这暗示了这些符号可能承担了族群识别、所有权标记,乃至某种原始历法或契约的职能。虽然尚未达到成熟文字的阶段,但这些符号无疑为后来的文字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本书避免使用“原始文字”等过于武断的定性,而是将其视为“记事符号的集中爆发期”。 第四部分:技术、工艺与文化传播 龙山文化的装饰艺术的实现,离不开其技术的进步。本部分从工艺学的角度,反向推导文化交流的轨迹。 印纹与模制技术:探讨了在部分龙山文化区域(尤其是山东半岛一带)出现的印纹陶,分析其印模的来源和制作工艺,对比其与中原地区刻划技术的主导地位的差异。 技术传播的路径模拟:通过分析特定纹饰(如“联珠纹”或某些特定的几何图案)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速度与衰减程度,我们构建了龙山文化内部不同次级文化圈之间的技术交流模型,揭示了早期社会网络运作的模式。 总结与展望 《龙山文化陶器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部以严谨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专著。它不仅是陶器纹饰的“图谱”,更是对史前社会思想、技术革新与审美范式转换的深度解读。本书的发现和论证,将为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迈向国家形态过程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本书适合高校历史、考古、艺术史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中国史前文化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容上,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像一条被精心梳理过的河流,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器物分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形式的探讨,作者结合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器物分布图进行交叉验证,提出的“半集权化雏形”理论,极具启发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社会复杂性的传统认知。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历史迷宫,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收获。

评分

这是一本可以让我暂时忘记现代喧嚣,完全沉浸在远古智慧中的宝藏。它的魅力在于其穿透历史尘埃,直抵人类精神内核的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场景时,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炊烟的味道。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叙述方式却充满节奏感,张弛有度,绝不拖沓。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实与鲜活的人类情感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到史前先民们同样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敢说,这是近年来我读到过最有价值的考古历史普及读物之一。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的学术佳作,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灵动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平衡和尊重,既展示了学术界的多元性,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立场。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精美,对理解复杂的文化现象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非常友好,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增量。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我持续思考的欲望,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它带我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史前世界,让我对史前文明的认知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祭祀习俗的描绘,细节之处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与那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书中对考古发现的解读独到而深刻,总能从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中,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的文化图景。这种解读方式,非常适合对历史考古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祖先的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史前文化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可靠的文献支撑,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同类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行文间,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深情流露,更是打动人心。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讲述了先民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璀璨的文明之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明源头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充满自信和骄傲的文化叙事,让人由衷地为祖先感到自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