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西班牙] 喬瑟普·坎伯拉斯 著,於宥均 譯
圖書標籤:
  • 裝幀藝術
  • 歐洲裝幀
  • 古典裝幀
  • 圖書裝幀
  • 藝術設計
  • 工藝美術
  • 書籍史
  • 文化藝術
  • 設計史
  • 裝幀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322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220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48
字數:24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跟著書籍裝幀大師喬瑟普·坎伯拉斯一起學習各種裝幀的傳統方法,如燙金壓印、書口飾金、燙壓裝飾和加裝淺浮雕飾品的技巧等。本書以創新的格局深入淺齣,是熱愛裝幀的同人、收藏傢、修復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內容簡介

  書籍裝幀,曆經時間的洗禮已成為一門崇高且古老的工藝。本書作者喬瑟普·坎伯拉斯是西班牙書籍裝幀大師。他悉心傳授書籍裝幀這門工藝的傳統技巧,同時也將現代的科技與素材融入其中。作者不僅介紹瞭“裝幀”這門工藝的曆史,還親身示範,教讀者如何手工製作各種經典書籍以及修復損壞的書冊。
  《歐洲古典裝幀工藝》全彩圖解、專業級指導,書籍裝幀大師傾囊相授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作者簡介

  喬瑟普·坎伯拉斯,是西班牙書籍裝幀大師。加泰隆尼亞圖書館、馬德裏國立圖書館、亞拉崗王朝文史檔案館等,都以他的作品為主要收藏品。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書本裝幀的古往今來
保護與裝飾書本的藝術
(一)起源
(二)中古時期的裝幀
(三)伊斯蘭手稿的裝幀
(四)印刷成冊的書籍
(五)文藝復興時期的裝幀
(六)18與19世紀
(七)20世紀的書本:消費者的物件
第二章:工具與材料
設備、材料、工具
書本裝幀工坊
第三章:書本的裝幀
書本的構造
布麵裝幀
(一)布麵精裝書
(二)縫書的方式
(三)單張書頁的書
(四)裁切
(五)為書口上色與加色點
(六)起脊
(七)如何為書本的書脊加內襯
(八)製作布麵書封
(九)組裝書封
(十)布萊德爾布麵裝幀
皮麵裝幀
(一)裱裝封麵環襯
(二)裱裝紙闆與書本的組裝
(三)皮質書頭布
(四)絲質書頭布
(五)書脊內襯
(六)以全皮麵裝幀一本書
(七)紙質及布質分隔麵的貼閤
(八)分隔麵的裱裝
(九)紙質蝴蝶頁
(十)皮革或軟羔皮製的蝴蝶頁
(十一)絲質蝴蝶頁
皮紙裝幀
(一)軟封麵的皮紙裝幀
(二)有裝訂繩綫的皮紙裝幀
古代風皮麵裝幀
第四章:書的護套與收藏盒
書本與文件的保護
(一)捲宗夾與露齣書脊的書盒
(二)附有圓脊的捲宗夾與露齣書脊的書盒
(三)鑲瞭皮邊的書盒
(四)連蓋式收藏盒
(五)另一種連蓋式收藏盒
(六)圓脊連蓋式收藏盒
(七)全皮麵護套與半皮麵護套
(八)有裝訂繩綫的護套
第五章:書本外部的裝飾
(一)箔片凸壓及書標的排字
(二)無色壓印
(三)如何裝飾封皮
(四)以金葉燙金
(五)以燙印法壓印
(六)書口飾金及燙壓裝飾
(七)以皮革浮雕裝飾書封
第六章:修復
(一)修復
(二)古代風裝幀的修復
(三)大理石紋染紙
第七章:動手做做看
布麵精裝
有裝訂繩綫的?皮麵裝幀
專為繪圖作品打造、附有摺蓋的捲宗夾
連蓋式書匣
露齣書脊的皮邊書盒
皮脊硬麵裝幀、圓脊連蓋式收藏盒
為書封包邊與邊緣做燙金壓印
馬賽剋淺浮雕
附錄:
名作欣賞

精彩書摘

  對大多數人來說,書籍裝幀是門陌生的藝術,也因此,瞭解它的曆史以及意義的人相對有限。即便書的內容廣受重視,但是對於曆史悠久的書籍裝幀,卻少有人注意其風格、曆史相關性以及實質的價值。一想到這些古老的好作品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真的很令人扼腕,為瞭讓大傢明白這門工藝的重要,本單元將為大傢細說它的古往今來。此外,書籍裝幀史也有助於大傢進一步瞭解今天仍為人所使用的技術以及傳統的發展。所謂鑒往知來,由曆史中的範例,我們將能學到實用的知識,並以這些知識,重新再創曆史中古老的作品。深入研究這門工藝之後,我們也會更懂得欣賞曆史中不同年代的書籍裝幀者留給後代的珍貴作品。
  ……

前言/序言


典藏之韻:中世紀西方手抄本藝術探源 書籍定位: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西方世界中,手抄本(Manuscript)作為知識載體和藝術品的演變曆程、製作工藝、裝飾風格及其背後的文化、宗教與社會意義。 目標讀者: 曆史學、藝術史、文獻學、中世紀研究領域的學者、研究生、古籍修復師、以及對西方早期書籍藝術與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 第一部分:羊皮紙的時代——手抄本的誕生與早期形態 引言:從口頭到書寫的中介 中世紀早期,在古典文明的餘燼之上,知識的保存與傳播麵臨巨大挑戰。本書將首先描繪這一時期歐洲的文化景觀,探討羅馬帝國解體後,修道院如何成為知識的“諾亞方舟”。手抄本,這種集實用性與神聖性於一身的形製,正是那個時代最核心的文化産物。 第一章:材料的哲學——羊皮紙的製備與意義 手抄本的載體——羊皮紙(Parchment)和牛皮紙(Vellum),是理解其工藝的第一步。本章將詳細解構羊皮紙的製作過程,從動物皮的選取、浸泡、颳毛、拉伸到最後的打磨。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流程,更體現瞭中世紀工匠對材料的敬畏。我們將分析不同質量的羊皮紙如何影響最終書籍的價值,並對比此時期埃及莎草紙(Papyrus)在南歐的殘存使用情況。 第二章:從羅馬捲軸到中世紀冊頁 探究書籍形態的演變。羅馬時代流行的捲軸(Rotulus)因其不便查閱和易損耗的特性,逐漸被冊頁書(Codex)取代。本章將論證冊頁形式在中世紀的普及是宗教實踐(如彌撒閱讀)和實用需求共同推動的結果。分析早期基督教文獻(如《聖經》的便攜版本)如何加速瞭這一轉變。 第三章:抄寫員的工作坊——修道院的抄寫室(Scriptorium) 修道院是中世紀知識生産的核心地帶。本章聚焦“Scriptorium”的運作模式。我們將描述抄寫員的日常工作環境、嚴格的作息製度以及他們所遵循的規範。詳細介紹不同角色的分工:讀者(Lector)、抄寫員(Scriba)、校對員(Corrector)和裝訂匠(Ligator)。通過分析現存的修道院規章(如聖本篤會規),揭示抄寫工作的宗教奉獻性質。 --- 第二部分:文字的藝術——墨水、字體與版式設計 第四章:書寫的科學——墨水與顔料的調製 書籍的物質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墨水的質量和持久性。本章深入探討中世紀墨水的配方,尤其是基於橡木蚜膽和鐵鹽的“鐵膽墨水”(Iron Gall Ink)的化學原理及其對羊皮紙的腐蝕作用。同時,我們將考察早期使用的碳黑墨水,及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錶現齣的色澤差異。 第五章:字體流變史——從加洛林小楷到哥特體 中世紀是西方字體風格大爆發的時期。本章將按照時間順序,詳述主要的西文手寫字體演變: 1. 半盎薩體(Half-Uncial)與盎薩體(Uncial): 古典晚期的過渡字體。 2. 加洛林復興體(Carolingian Minuscule): 查理曼大帝時期對清晰性與統一性的追求,是現代小寫字母的直接祖先。 3. 哥特體(Gothic Script)的興起: 分為文本體(Textura)、弗拉芒體等,其高度垂直、緊湊的風格如何適應昂貴的羊皮紙空間,並形成莊嚴的視覺效果。 第六章:排版與裝飾的平衡——裝飾字母與邊飾的語言 字體本身也是一種裝飾。本章重點分析裝飾元素: 首字下沉與裝飾性首字母(Initials): 從簡單的紅字標示(Rubrication)到復雜的內嵌式(In-text)和邊飾(Marginal)裝飾字母的演變。 邊飾(Borders)的構成: 描述蔓藤花紋(Vine Scrolls)、幾何圖案以及融入自然元素的裝飾手法。 文字與圖畫的對話: 討論抄寫員如何在文字間隙中嵌入小型插圖(Miniatures),以及這些插圖在文本解釋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光影與信仰——插圖與裝幀的工藝極緻 第七章:色彩的聖境——手抄本插圖的顔料學 精美的插圖是手抄本藝術的靈魂。本章專注於顔料的來源和應用技術。我們將詳細闡述從礦物中提取珍貴色彩的過程: 群青(Ultramarine): 稀有的青金石(Lapis Lazuli)的貿易路綫、研磨方式與其在錶現聖母瑪利亞或天堂場景時的象徵意義。 硃紅(Vermilion)與赭石(Ochre): 常見的紅色係顔料及其在標題和強調處的運用。 金箔的運用(Illumination): 探討如何用蛋清或膠水將金箔鋪設在羊皮紙上,再進行鐃釙(Burnishing)處理,以創造齣在燭光下閃耀的“光照文本”。 第八章:風格的區域差異——英法德手抄本的地域特徵 中世紀晚期,隨著大學和世俗貴族的興起,手抄本的製作中心開始從修道院轉移到城市工坊。本章通過對比不同地理區域的代錶作,展示風格的多元性: 盎格魯-撒剋遜與凱爾特風格(如《凱爾斯的書》): 強調錯綜復雜的結扣圖案(Knotwork)。 法蘭西(巴黎): 強調敘事性和精緻的畫廊式邊飾。 意大利(佛羅倫薩與威尼斯): 受古典復興影響,插圖趨嚮寫實主義的初步萌芽。 第九章:書籍的物理結構——裝幀技術與保護 一本手抄本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堅固的裝幀之上。本章聚焦於書籍的外部保護: 內芯的縫閤: 描述書帖(Quire)如何通過穿綫縫閤在一起,形成書脊。 木闆的選用: 探討使用橡木、櫸木等作為封麵護闆的傳統。 皮革覆蓋與金屬件: 介紹如何用鞣製的皮革或天鵝絨包裹木闆,以及為保護昂貴封麵而設置的金屬角(Corner-pieces)和閤頁扣(Clasps)。分析昂貴書籍中珠寶、象牙闆鑲嵌的工藝細節。 --- 尾聲:從手抄本到印刷術的交接 中世紀末期,印刷術的齣現對依賴精湛手工技藝的手抄本行業構成瞭顛覆性挑戰。本章將總結手抄本藝術的巔峰成就,並探討它如何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印刷版式設計提供瞭美學基礎。手抄本不僅是中世紀知識的容器,更是那個時代藝術匠心與信仰力量的永恒見證。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物質遺存的細緻解讀,重建一個失落的、充滿光影與墨香的閱讀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專業性讓我一開始有點望而卻步,擔心裏麵充斥著太多晦澀難懂的術語。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他懂得如何用一種既嚴謹又不失溫度的筆觸來闡釋復雜的工藝流程。比如,關於“法式裝幀”中那些微妙的摺疊和壓製技巧,他用非常清晰的步驟圖文結閤的方式進行瞭說明,即便我是一個門外漢,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精妙所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完整的時間軸,清晰地勾勒齣從手抄本時代到印刷術普及後,裝幀藝術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融閤和創新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工藝指南,更是一部歐洲社會審美變遷的側寫史,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充實感,又有曆史的厚重感。

评分

初次翻閱時,我被其中大量的曆史文獻復印件所吸引,這些資料的搜集難度想必非常大。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如何做”的層麵,它更著重探討瞭“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它深入探討瞭教會、宮廷和私人藏書傢對書籍外觀的偏好是如何驅動裝幀風格變革的,比如某一時期對奢華材料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權力與財富的體現。作者的觀點非常犀利,他將裝幀工藝視為一種社會階層和文化身份的無聲宣言。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任何一本舊書的目光都變得不一樣瞭,會不自覺地去審視它的接縫是否緊密,封麵的皮革是否經過瞭恰當的打蠟保養。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小眾的領域,提升到瞭可以宏觀審視曆史文化的高度,是那種能讓人産生“知識沉澱感”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皮革的紋理、燙金的細節,每一個處理都透露齣匠人對傳統的敬畏與熱愛。我原以為這隻是一本介紹曆史的讀物,沒想到它在工藝層麵上挖掘得如此之深。光是研究書脊的處理,就能讓人沉浸其中,感受那種細緻入微的打磨。作者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裝幀風格,比如巴洛剋式的繁復和新古典主義的簡約,都進行瞭非常直觀且詳盡的對比。特彆是那些關於微雕和手工縫綫的描述,簡直讓人手癢,恨不得馬上能親手觸摸到那些古老的典籍。這本書的圖版選擇也極其考究,高分辨率的圖片讓那些精美的細節得以完美呈現,即便隔著紙張,也能感受到皮革的溫潤和紙張的厚重。對於任何一個對手工藝術有熱情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寶典。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能真正沉浸式體驗歐洲文化精髓的書籍,而這本《歐洲古典裝幀工藝》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隻是在羅列事實,更像是在講述一段段關於“美”的史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那種娓娓道來的節奏感,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匠坐在我對麵,用他沙啞而充滿故事的聲音,嚮我展示他畢生的心血結晶。書中對特定材料,比如來自特定産區的羊皮紙,以及不同年代使用的植物性染料的介紹,非常專業且富有詩意。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舊書特有的、混閤著木質香和淡淡黴味的芬芳。它成功地將技術層麵的描述,提升到瞭藝術鑒賞的高度,讓我對“一本書”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關注其內容,更開始關注其“外衣”。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體現瞭它所推崇的古典美學。紙張的選擇很有講究,觸感溫和,墨色的過渡自然流暢,這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紋飾與圖案學”的那一章節,它深入剖析瞭盾形紋章、花卉渦捲紋在不同時期裝幀上的象徵意義,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符號語言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看一本書隻是看內容,這本書卻提醒我們,書籍的“身體”也是它和讀者溝通的一部分。它教會瞭我如何“閱讀”一本裝幀精美的書,如何從側邊切口的光澤度、封皮上細微的劃痕中,去推測它曾經經曆過的歲月和被對待的方式。

評分

早就想買瞭!!!!!!!!!!!!!!!!

評分

全彩圖解、專業級指導,書籍裝幀大師傾囊相授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評分

還可以,不過總感覺有些操作有點跳步驟,不知道是不是翻譯過程齣現的擇選。經本人推薦好多盆友買瞭呐,近期應該下單不少吧,嗬嗬

評分

2016年新版《海戰事典002》策劃有“經典戰艦”、“大國海事”、“海上角力”三個版塊,為讀者精心準備瞭以下四篇精緻圖文:

評分

包裝非常好,快遞也很給力,希望以後活動更多一些~

評分

非常棒,全彩精裝。

評分

京東活動值得購買,600減400,實收200,33.3摺。不錯。

評分

很不錯,很快捷,一直支持京東!

評分

《歐洲古典裝幀工藝》全彩圖解、專業級指導,書籍裝幀大師傾囊相授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