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评分叔本华
评分导师推荐学会思考的第一步……
评分评分
哲人常常对生活和生命有多种认知,也许某一种思想可以全面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者只是在思维中有灵光一现的光芒。唯物的,唯心的,辩证的,形而上的,他们对生存的意义有着各种解释。一位哲人说,真理不会使我们发财,却使我们自由。世事无常,纷繁变换,在种种思想的撞击中才会产生火花,照亮认识生存意义的黑暗隧道。
评分则不限于感官所得,其默识于不言之地,炯然自明。而万物之理,通于一而莫不毕者,故贞信而无所罔也。此思也,吾亦名为证会。如唯限于感官经验,则可以察物则之分殊,而万化根源终非其所可窥也。今人只知张目求见,不悟闭眼始有深会。东方学术归本躬得,孟子“践形尽性”之言,斯为极则。形谓身。身者道之所凝,修身以体道,此身即道之显也,是谓践形。性亦道也。人禀道以生,既生而能不拘于形气之私,乃有以复其性,即弘大其道,而性分无亏欠,故曰尽性。故“知行合一”之论,虽张于阳明,乃若其义,则千圣相传,皆此旨也。
评分不错,喜欢叔本华的观点。
评分 评分叔本华的思想中糅合了很多佛家的思想。一位著名禅者曾说:老僧30年前,见山是山、水是水;后来略有领悟,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及至大彻大悟,见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叔本华的思想虽然和佛家的“无我”还相差甚远,但是其强调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只有主体通过直观器官才能感知这种表象。固然,在佛教中无论般若学还是唯识学,都着重强调世界的“如梦如幻”,而叔本华说:“梦和现实之间是否有准确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场梦吗?”他继承了柏拉图的说法:“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