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經濟金融領域人士、研究人員、學者 《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建言》集是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探索中主要在經濟學基礎理論層麵形成的重要成果,也收錄瞭以理論創新支撐國情分析的建設性意見。
內容簡介
在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學者對經濟學理論的反思之中,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群體認為,不能沿用僅僅側重“需求側”討論宏觀經濟調控管理的傳統框架,而應對於“供給側”更為側重,實施經濟學“理論密切聯係實際”的創新。《 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建言》是一年多以來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探索中主要在經濟學基礎理論層麵形成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收入瞭以理論創新支撐國情分析和建設性意見建議的代錶性成果。我們期待這樣的學術理論研究能夠避免走“空談誤國”的迷途,而是實實在在地做到胸懷世界、腳踏實地,在“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道路上為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
作者簡介
賈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中國稅務學會、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和中國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專傢,福建省、安徽省、甘肅省人民政府顧問,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谘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傢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廣東商學院、首都經貿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多次參加國傢經濟政策製訂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參加國內外多項課題,撰寫和齣版多部專著和數百篇論文。多次受中央領導同誌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製改革”專題的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奬和黃達—濛代爾經濟學奬、中國軟科學大奬獲得者。國傢“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院長、秘書長),並積極推動“PPP研究院”(任院長)等交流活動,緻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和跨界、跨部門學術交流平颱。
目錄
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三駕馬車”認知框架需對接供給側的結構性動力機製構建理性的“供給管理”與“動物精神”的分析解讀:概念與現實“理眭預期失靈”:立論、邏輯梳理及其“供給管理”矯正路徑探析“供給側”經濟學派所經曆的兩輪“否定之否定”供給側考察:新供給經濟學理論“五維一體化”框架與包容性邊界探討經濟學的“新框架”與“新供給”:創新中的重要聯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鬍煥庸綫:從我國基本國情看“半壁壓強型”環境壓力與針對性能源、環境戰略策略PPP:製度供給的偉大創新“理性預期失靈”原理的應用:對我國科技金融服務體係的思考
精彩書摘
一、西方經濟學和傳統供給學派的核心觀點及運用成效 (一)經濟學和傳統供給學派的核心觀點與點評 簡言之,西方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既定技術條件和價格具有充分彈性的情形下,長期總供給麯綫是垂直的,政府不要試圖乾預經濟,因為那除瞭會帶來通貨膨脹之外,於經濟産齣毫無益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認為長期總供給麯綫是傾斜的,價格調整是黏性的,即客觀存在經濟運行狀態“可塑性”的政策空間,當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乾預經濟。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根本的共同失誤是“假設”瞭供給環境,強調需求而忽視供給,沒有足夠地意識到生産力革命帶來的人類社會總供給方麵的根本性變化。事實上,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發展到今天,隨著科技革命産生巨大的生産力飛躍,創造瞭上一時代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然而這些原來讓人難以想象的供給,並沒有充分滿足人類的需求,原因在於人類作為一個適應環境進化的物種來說,其需求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現實地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雖然離不開消費需求的動力源,但更為主要的支撐因素從長期考察卻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給對於需求的迴應與引導。在更綜閤、更本質的層麵上講,經濟發展的停滯其實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包括生産要素供給和製度供給)不足引起的。在其中一般而言,要素供給(如生産資料、勞動力、技術供給等)是經濟層麵的,與韆韆萬萬的微觀主體相關聯;而製度是政治社會文化層麵的,直接與社會管理的主體相關聯。馬剋思曾指齣:“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將從這種社會生産組織開始,在這個新的曆史時期中,人們自身以及他們活動的一切方麵,包括自然科學在內,都將突飛猛進,使以往的一切都相形見絀。”④人類的長期發展過程正是因為不確定性的科技創新産生一次次科技革命,帶來一次又一次生産力的提升,也進而推動製度安排的一輪又一輪改革和優化,使總供給能力一次次大幅度提升,促進並保持瞭經濟的長期發展和趨於繁榮。人類的供給能力現實地決定著人類的發展水平,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們可劃分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時代:狩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技術時代,以後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飛躍,我們可能會迎來生物技術時代。與之相呼應,人類社會經濟形態與製度框架上經曆瞭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自由市場經濟、壟斷市場經濟和“混閤經濟”的各種形態,包括我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發展中經濟體正在開拓與建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戰後傳統凱恩斯主義曾占據經濟學的統治地位,西方國傢普遍依據這一理論框架製定政策,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並取得瞭顯著效果。但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等導嚮下,凱恩斯主義在實施中一味側重擴大需求,卻終於導緻瞭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傢齣現失業與物價持續上漲並存的“滯脹”局麵。較為典型的情況是美國經濟持續齣現通脹和失業率同步逐年遞增,1980年,即裏根上颱前,美國通脹率達到13.5%,GDP實際增速則為一0.3%。一些經濟學者在這種背景下紛紛嚮凱恩斯主義提齣挑戰,研究替代的理論和政策。供給學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在裏根總統任期內得以付諸實踐。 供給學派強調的所謂“供給管理”,與經濟學理論框架中的“需求管理”閤乎邏輯地形成一對概念,後者強調的是從需求角度實施擴張或收縮的宏觀調控,已為一般人們所熟知,而前者則不然。在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概念大行其道幾十年之後,在20世紀80年代,“裏根經濟學”時期有過一段“供給學派”引人注目的實踐經曆,其所依托的是並不太成體係的供給經濟學(supply—sideEconomics),也並非強調政府在有效供給形成和結構優化方麵的能動作用,而是強調稅收中性和減稅等“減少乾預”、使經濟自身增加供給的原則。 供給學派針對傳統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復活瞭古典的薩伊定律,即“生産自創需求”——誰也不為生産而生産,目的是消費。生産、分配、交換隻是手段。正如李嘉圖所言,“任何人從事生産都是為瞭消費或銷售;銷售則是為瞭購買對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於未來生産的某種其他商品。所以一個人從事生産時,他要不是成為自己商品的消費者,就必然會成為他人商品的購買者和消費者”④。因此,從這一角度審視經濟運行機製,問題並不在於需求方麵,而是在於政策錯誤等導緻供給齣現瞭問題。 ……
前言/序言
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建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