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碑帖》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使用。该书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大限度还原作者具特色、高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高品质,低定价,是一套很好的原碑帖丛书。
现市场上虽然称为经典书法的图书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互相翻印,没什么新意,而且真伪杂糅。“中国历代经典碑帖”此套碑帖内容的选取原则是大限度还原作者具特色、高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唐摹本或拓本,大程度避免赝品的选入;选取能代表作者书法面貌的作品,例如此系列收入的王羲之作品集、王献之作品集有很多是原真迹拓本,而现市场上包括二玄社出版的多都是翻刻本,根本不能代表王羲之的书法水准。
哎呀,最近读完这本厚厚的《中国书法史纲要》,真是让人对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有了个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朝代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审美取向以及技术革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尤其是书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艺术和行草书风的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像钟繇、王羲之这样的关键人物,不仅描述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还结合当时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潮流来解读他们的创作动机,让人感觉书法不再是孤立的技巧展示,而是一种深植于时代土壤中的文化表达。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探讨了“书卷气”和“金石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是如何交织并影响后世书风的,论述非常有力度,引人深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书法历史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够透过字迹看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和进阶参考书。
评分最近看完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专题研究,真是大开眼界,特别是对篆刻中“刀法”的阐述,让我这个初学者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篆刻技法的大家,他没有过多地谈论印文的历史演变,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运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篆刻的韵味上。书中细致区分了“冲刀”、“切刀”、“阳刻”和“阴刻”在不同字体和材料上的最佳应用时机,分析得极为精妙。比如,他提到在朱文印中如何利用冲刀的涩度和留白来营造金石的苍茫感,而在白文印中又如何通过切刀的爽利来展现线条的骨力。书里大量的实物拓片和局部放大图,配合详细的图解说明,几乎就像一位名师在手把手地教授你刻刀的运用技巧。我过去一直认为篆刻就是把字刻出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刀法才是赋予印章生命力的灵魂所在。读完后,我对每一方印章的细微之处都开始有了更敏锐的鉴赏力,深感刀法之妙,非言语所能尽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必须得提一下,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肌理感的特种纸张,那种温润的触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虽然是印刷品,但墨色和留白的处理上力求还原古籍的韵味,即便是彩色的插图部分,也处理得沉稳大气,没有丝毫的浮躁气。我特别欣赏编辑团队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那些经典作品的放大细节图,清晰度高得惊人,连笔锋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揣摩笔法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更别提书中的注释和索引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科学,当你对某个术语或某个典故产生疑问时,查阅起来非常便捷,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因为装帧精美,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文人的情怀和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一直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向往。最近读的这本关于宋代文人雅集的记录集,让我沉浸在了那个风雅的年代里。书中收录的不仅仅是诗词唱和,更珍贵的是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以及士大夫交往细节的侧写。比如,对苏轼在黄州时期与友人如何共同烹茶、赏雪,以及他们围绕一块奇石展开的辩论的详尽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些文字展现了一种超脱于功名利禄的洒脱与率性,他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渗透在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的每一个角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个场景:一群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在竹林深处,借着微醺的酒意,探讨哲学与艺术的边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将冰冷的史料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是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得以维系的。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尝试临摹唐代楷书,但总感觉自己的结构把握不住那种法度森严的美感,直到我翻阅了这本关于楷书“法度”的专著,才算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讲解“间架结构”的口诀上,而是用极其严谨的几何学和力学原理去剖析每一个汉字的骨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经验老道的建筑师,把每一个楷书的笔画都看作是承重结构,讲解了如何通过笔画之间的精确比例和相互支撑,来实现字体的稳定与灵动。特别是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那些险绝结构的解析,简直是细致入微,将“险中求平”的精髓阐述得淋漓尽致。书中配的分析图谱,用红蓝线条标示出中轴线、重心点以及笔画的起收关系,配合文字说明,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照着书中的方法调整了几天临摹的姿势和落笔的角度,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自己对楷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那种“入木三分”的结构感终于有了一些雏形。
评分直接寄回家的,爸爸说还行吧。就是全套的话,等打折比较划算。
评分印刷不错,价格实惠,送货很快,方便
评分这套书很不错,是一整套一起买的,这是第一本
评分《阁帖》在辑刻过程中,采用“独尊二王”、“罢黜百家”的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者,一概拒之门外。十卷《淳化阁帖》,“二王”独占了五卷。总共四百二十帖中,“二王”的帖数是二百三十三,占了总帖数的55.25%,超出半数。宋王朝用王羲之作品征服了世人的同时,更借崇扬二王书法、推重晋代书法,来弘扬帝王正统观念。这才是崇显“二王”的真实目的。
评分正品,非常满意,集齐全套。
评分此本为宋刻宋拓,后有明代潘祖纯万历丙午(一六〇六)题跋,述其当年在潘家之传承大略:“向为余伯祖天泉翁家物。亡伯凤洲罹清河绿林之变,帖几煨烬。侍御姚罗浮为之捕治,而此帖得无恙。后为先太常所宝,今不知何以流落人间。余夙慕是帖,幸获展视,若故人重逢,恍然梦寐矣。”中经万历庚申(一六二〇)吴兴方仁宇重装,署有题记。至清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查升作跋时,帖主已成其友“卓子蔗老”。后入以鉴藏碑帖著名的临川李氏,历经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三代守藏,并于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付诸石印。民国丙寅(一九二六),许汉卿(福昺)从李氏购得,又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以珂罗版精印,且有长跋。然以上诸家各跋,均未及此本在明代潘家以前之任何收藏情况或线索。
评分塑装,书开本较大,应该是放大版的,非原大印刷,恐不太好吧!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做资料聊可备存,印刷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