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廖之坤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2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079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0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1.一本让20岁至30岁人懂得该做什么的书:首次将“心智模式”的塑造和具体年龄阶段相关联,通过对于大脑额叶的惊人发现,让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明确在这十年中,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抓住额叶最后一次发育机会,完成高级心智模式所必需的四条设置,掌握通往精彩未来的关键。

  2.一本鼓励人们突破“心理舒适区”禁锢的书:针对年轻人容易被舒适感迷惑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走出“心理舒适区”去体验、去突破、去选择。人生可以休憩,却不应该就此停步,只有在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中,才有可能获得的安全感,而也只有勇敢走出“心理舒适区”,才有机会走近更广阔的世界。

  3.一本带我们换个视角领略青春之美的书:作者不断以全新角度解读青春的意义,解读那些年轻时人人都会碰到的痛苦和欢乐,语言温情不失犀利。你无法将它简单地归纳为一本心灵读物或成功学读本,它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感悟,是关于被挥霍时光的反思,是关于被珍惜岁月的凝练,书中有金句有热血,有角度有态度,有我,更有你。

  
  海报:
  


  

内容简介

  20多岁的我们总想获得人生,却很少去想该为人生准备些什么。20多岁必须去做的事情是什么?20多岁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是选择。
  如果说其他能力构成人生的发动机,选择力则是方向盘。
  研究发现,决定人选择的是大脑中的额叶,而额叶最终定型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30岁以后,额叶便会停止发育,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一生拥有很多个十年,但真正决定人生的,却只有20岁到30岁的这十年。
  时间无法倒带,青春不会重来,20岁既是我们奔向未来的发令枪,也是掌控人生的倒计时,从此刻开始让自己学会选择,不枉这十年,不负这一生。

作者简介

  廖之坤,资深图书策划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专注心理学研究。著有《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并先后策划引进出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少有人走的路》、《FBI教你读心术》、《这书能让你戒烟》、《三杯茶》以及《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等畅销书。

精彩书评

  ★一次选择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但每一次你对待选择的态度,则代表了你对人生的态度。较好不要放弃任何一次选择,放弃选择就意味着你开始放弃自己。
  ——刘同

  ★每次当你做出一个选择,注意你自己的心,究竟是为了让别人更关注和了解你,以便靠近他们,取悦他们,还是为了让你更清楚自己的本性,靠近某种越过世间的标准。
  ——安妮宝贝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古典

目录

01错过这十年,就错过一辈子
什么能力在决定你的人生
有生命就有渴望,有渴望就有选择
命运是选择的结果
脑中方寸,勾画人生天地
抓住这十年,就抓住了一生

02最舒适的选择常常导致最可悲的结局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看起来越舒适的选择,结局越令你难以承受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
最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每一个以为过不去的坎,最终都会变成被甩在身后的路

03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
人生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
你恐惧的,正是你渴望的
做你不愿做的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叫突破
你喜欢的人给你快乐,你不喜欢的人给你机会
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想飞翔时,95% 的人会拽着你

04这十年你不一定要挣很多钱,但一定要学会推迟满足感
这个顺序颠倒了,你的人生就颠倒了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不能推迟满足感,是拖延症的本质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韧
你能守住寂寞,就能逮住精彩

05越有担当的人,越有选择力
有一种烦恼,叫选择
选项越多,越无所适从
敢担当,才敢选择
很多烦恼,我们必须自己承受
真正的失败,从责备别人开始

06知道自己是谁,才知道该如何选择
所谓青春,就是还没确定自己身份的那些日子
学会自我确认别把生活当成一场表演
这十年你不一定要找到另一半,但一定要找到自己
心碎的时候,恰恰是自我确认的良机
只有付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07你要学会追求,更要学会放弃
一路选择,其实也就是一路放弃
学会放弃,就是放弃对完美的执念
学会放弃,就是放弃对结局的笃定
剔除多余的妄想,剩下的就是自己
只有斩断其他路,才能集中精力走一条路

尾 声 不是所有荏苒的时光都叫做成熟

精彩书摘

  抓住这十年,就抓住了一生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发育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从下向上,从后到前。最先发育的区域是靠近脊椎的后脑,也就是后脑勺所在的这个地方,而最后发育的区域,就是额叶,是我们前额的位置。
  后脑的作用在于掌管人的呼吸、感官、情绪、睡眠、饥饿和性等功能,人们所说的“情绪脑”就在这附近。所以,后脑赋予了人性命,并包括了人类几乎所有的动物性本能。而伴随着后脑的发育,大脑会逐步向前、向上延伸生长,发育出掌管人类选择力和自控力的额叶。
  正因如此,我常常开玩笑说:“人靠后脑勺生活,靠前额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而在人的一生中,这种自下而上、自后而前的脑部发育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大脑会制造出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一套发达的网络系统,伴随着这套网络系统的形成,孩子也具有了强大的模仿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而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则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人们刚刚开始走入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和诸多吉凶莫测的不确定。对于外界,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理想的工作,不知道怎么选择另一半,不知道如何得体地待人接物,不知道什么才算得上人生重大决定;而对于自己,我们看不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了解自己的天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没法掌控内心的各种冲动。
  或许我们可以从最顶尖的大学毕业,但是却没能学会规划人生;或许我们可以在演讲时思路清晰,旁征博引,但下了讲坛却搞不清自己到底想和哪位爱慕者约会;或许我们可以写出最深情款款的诗篇,但是真正谈起恋爱来却像个白痴,遇到情感危机时更是手足无措。
  人生的难题,远比我列举出的要多,而也正是这种种复杂与混乱,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进行第二次发育,以便培养出选择力,得以捋顺大脑,理顺人生。
  所以,如果你恰好20多岁,并且时不时地就会感到迷茫和痛苦,那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并不是你有哪里不对劲儿,而是这个年纪本该就是这个样,因为虽然你的身体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期,但你的额叶还没有真正发育成熟,你额叶中那些沟壑纵横的神经通路还没有形成。
  这些额叶中的沟壑到底是什么?它们又来自哪儿呢?有权威研究表明,对于人们遭受的每一次刺激,无论是来自于别人还是自己,额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遭遇到痛苦的刺激之后,额叶通常会做出逃避的反应,而在反应的同时额叶中也会形成一定的链接。
  随着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相似的刺激和反应也会不断增加,链接不断深化,慢慢地便在额叶中形成了一条条通路和一道道沟壑。
  当沟壑日渐清晰的时候,人们对于相似的刺激也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反应套路,最终还会落实到行动上,成为我们解决内心纷争和种种难题的习惯模式,而这个模式,就叫做心智模式。有了这套模式,我们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在今后的岁月中,不管遇到的问题多么复杂,不管内心的情绪多么波澜起伏,我们都能按照一定之规去处理。
  关于大脑的这两次发育,我们可以拿简单的“说话”来举例,如果说大脑的第一次发育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说话,那么,大脑第二次发育则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说话。一个人两三岁时便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怎么说话对方更能受用,哪些话说出来会锦上添花,哪些话则会惹祸,在什么场合适合说什么话等这些更加具有难度的选项,却必须等到额叶发育成熟、心智模式形成之后才能知道如何选择。而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孩子不会说话时很多家长盼着他们开口,而等到孩子真的开始开口表达的时候,家长又巴不得他们闭嘴,因为一个只会说话却不懂控制的孩子总会让人尴尬。所以,虽然额叶决定不了一个人是否能具有语言功能,但却能决定可否说出合适的话,对于那些额叶发育有问题的人来说,由于不懂得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恐怕他们说的话越多,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也就越多。
  总之,虽然额叶不负责产生情感,却负责管理情感;不负责产生食欲和性欲,却负责管理它们;不负责行走,却负责指明行走的方向。换而言之,额叶不是你人生的发动机,而是你人生的方向盘。
  同样,我们还可以把额叶看成是电脑的芯片,把心智模式看成是芯片上的程序。心智模式的塑造过程,就好像是在给大脑一点点进行编程,而这套程序最终的完成时间大约在30岁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只有20岁到30岁的这10年去抓紧让自己的额叶变得发达与完善。这就如同水泥在定型前可以随意搅动,而一旦到了该凝固的时候,则会慢慢变得坚硬,最终形成一个固定的形态。30岁之后,额叶会停止发育,心智模式的塑造同时停止,如果这时你的额叶中储存的是高级程序,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在每一个重大时刻做出高明的选择,而倘若你的心智模式是低级的,存在缺陷,甚至有着重大的偏差的话,则很不幸,你会不由自主频繁做出错误的反应和选择,并且毫不自知。
  由此说来,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确实很有道理,而需要我们“立”的就是这一套至关重要的程序,即心智模式。30岁时我们可
  以没有高级住房和轿车,但是一定要拥有高级的心智模式,只有拥有了它,我们才能在30岁之后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人生难题。
  科学家对于额叶的研究,是个让人激动的发现,却也是个值得警醒的提示。
  激动在于,即便我们不小心错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也没关系,现在只要抓住这10年,就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警醒在于,我们只有这10年的时间去让额叶充分发育,让心智模式塑造成形,让选择力得到提升,10年一过,再无其他机会。
  每个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过错,也会错过很多珍贵的时刻,但唯有这10年,我们却不能任由它白白地流逝。一位年幼的孩子指着两个词问妈妈:“过错与错过有什么区别呢?”
  母亲想了一会儿说:“过错通常会让人遗憾一阵子,而错过则会让人遗憾一辈子。”
  所以,珍惜这不会重来的10年吧,错过了这10年,你就错过了一辈子;而抓住这10年,也就抓住了自己的一生。
  你喜欢的人给你快乐,你不喜欢的人给你机会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20多岁年轻人的交际特点:“见到生人就成自闭,见到熟人就变话痨。”这句话反映出了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心态,20多岁时对别人的爱答不理,通常并非是真已高贵冷艳到不想开口,而是只愿意和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人打交道。
  年轻时我们的交友标准往往很简单——喜欢就好。这“喜欢”二字意味着要么脾气相投,要么爱好相同,要么境遇相似,总之,相处起来必须让自己感觉亲切和舒服。而与之相对的,必然还有些让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人,和这些人在一起,或是紧张压抑,或是自愧不如,或是陌生恐惧,也正因为这些不适,我们不由自主避免着和他们相处,而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圈子里。
  但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是,机会往往并不存在于我们熟悉的圈子,而是恰恰来自那些不熟悉的圈子。
  在一次聚会上,有位很漂亮的姑娘找到我,抱怨马上就要步入30岁的门槛了,但自己的终身大事依然没有着落。
  “我也不算挑剔啊,而且自认为条件还不算差,难道是运气太不好了?”她说起这事时有些丧气。
  看着她的表情,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不禁在心中暗自怀疑,问题或许正出在她自己身上。
  “既然你没有男朋友,那么都是和谁一起度周末呢?”我试探着问她。
  “以前还好说,今天找这个闺蜜看看电影,明天找那个吃吃饭,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但是她们现在大多结婚生子了,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人还单着,所以周末要么是找她去逛逛街,要么就是我一个人待着。”说着,她怅然地叹了口气。
  “你为什么不接着去找那些结婚生子的朋友呢?她们难道全都腾不出工夫和你小聚一下?”
  “那倒不是……”她面有难色地答道,“主要是她们说的话题我不喜欢,她们要么说自己的老公,要么说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婆媳关系,我和她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也就是说,跟她们在一起让你不舒服了?”
  “对,我甚至讨厌和她们见面了。”她肯定地点点头。
  “这么说来,你也很排斥她们那种结婚生子的生活喽?”
  “不是的!”她有些着急地大声否认。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和她们相处呢?”
  她一下子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才喃喃地开口:“其实,我觉得像她们这样有自己的家庭是件挺好的事,但是她们谈论的那些话题,对我而言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每次跟她们坐在一起,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可是跟同样单身的朋友在一起,我就没有这样别扭的感受。”
  看着她沮丧的表情,我于是给她讲了一个“弱连接”的道理。
  我们与周围的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连接,除了血缘、姻缘外,还有各种例如同学、同事和朋友这样的关系存在,其中和我们自身连接紧密的关系叫做“强连接”,相反,那些联系不够紧密的就是“弱连接”。20多岁的年轻人多半只愿意和让自己舒服、快乐的人相处,将他们划分进自己的“强连接”范围。但是当我们开始依赖起这种舒适感时,“强连接”就变成了铜墙铁壁,让我们只局限于和有数的几个人交往,无法和“强连接”外的那些人走得更近,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人。
  还有些时候,随着身份、环境、关注话题的变化,我们还会把一些过去属于“强连接”里的人变成“弱连接”。很多人总会感慨很多昔日的挚友如今却越走越远,其实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要么是对方不再能让你感到舒服了,要么是你不能再给对方舒服的感觉了,于是“强连接”逐渐变弱,有些干脆彻底断了联系。
  只不过我们都忘了一点,这些或一开始就被我们排除在朋友圈外的人,或中途被我们踢出朋友圈的人,其中不乏可以给自己以帮助、指导甚至为自己开启另一段崭新人生的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一些失业的人是如何找到新工作的,结果四分之三的人回答说,他们找到工作的途径并非是通过家人和好友,而通常是那些有过几面之缘的不熟悉的人帮忙找到的。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这也正说明了:我们心理上最依赖的那些“强连接”中的人,密友也好,家人也罢,他们或许在我们生病时会第一个送来热汤、温暖和问候,但是真正能让我们的人生发生戏剧性转变的,却很可能是“弱连接”里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甚至是讨厌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每一处让人不爽的陌生感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我们未曾领略但充满了机遇的新世界。
  “可是,明明知道对方会让自己不舒服,还要违背心愿去接触,这也太自虐了吧,大家不都是为了高兴才去交朋友的吗?”听了我的“弱连接”理论,对面的姑娘幽怨地说。
  “你说得没错,谁都不喜欢和让自己难受的人打交道。但是别忘了——你喜欢的人给你快乐,你不喜欢的人却可以给你机会。就拿你想找男朋友这件事来说,如果你只和让你舒服的单身闺蜜建立‘强连接’,即使她们身边出现了适合你的男性,恐怕自己留着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介绍给你?而那些已婚的闺蜜就不同了,和她们在一起虽然让你不舒服,但她们却可以帮你到处撒网、寻找合适的对象,还能传授给你恋爱和婚姻的心得,这些你所排斥的‘弱连接’,很可能会成为你找到另一半的桥梁。”
  听了我的这番话,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想不到,正是因为我们总会被心中的情绪所欺骗,只要某个人或某件事让自己有了厌恶的情绪,我们就会告诉自己:“对方是不好的,是错的,我必须远离。”反之,凡是自己所喜欢的,我们就认为是好的,是正确的,可以绝对相信和接受。而其实,那些自己厌恶的并非是真的哪里不好,更不等于对我们是无益的,只能代表我们自己对于陌生的人和事心存不安罢了。
  的确,和“弱连接”的人接触确实不是件轻松愉悦的事,陌生意味着局促不安,或者紧张,差异意味着无所适从,但也唯有将内心种种别扭和不安克服过去,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在交友上有着近乎于固执的标准,只要对方让自己一个不高兴,就会毫不犹豫地屏蔽、拉黑并附送一声“友尽”,但任性从来都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个性,在这个我们必须学着担当起自己未来的10年中,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忍耐内心的不适。
  忍耐对于陌生圈子的恐惧和不安,忍耐与别人存在差异所带来的慌乱,忍耐一时找不到共同话题的尴尬,当终于有一天,我们能从那些让自己不适的人身上抓住机会时,便标志着我们不光正塑造着高级的心智模式,更超越了自己。
  就在上个月,那位在聚会上遇到的姑娘给我发来了微信,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甜蜜婚纱照,姑娘告诉我,她在那次谈话后便恢复了和已婚闺蜜们的联系,并且通过参与她们的聚会认识了不少人,而她和自己的先生,就是在一次与新朋友的郊游中结识的。
  而我相信,她如果继续以这样的心态去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收获到的不仅是另一半,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

前言/序言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

评分

买了不到两天就降价,京东有点太霸王条款了,优惠之前都涨价,优惠之后全部降价,这样做的太明显了,让人很不舒服

评分

看到这本书,经常会有一种“这不就是我自己写的”的错觉,那种20郎当岁的迷茫困惑和满腔热血没处释放的憋闷感,和我当初的状态一模一样。只不过我那时对于青春的认识很模糊,没有作者这么具体、深入、有条有理,有些遗憾才看到这本书,但也很庆幸总算看到这本书。

评分

不错,速度挺快的,而且包装特别仔细,好久没看书了,看了之后,还挺有启发的呢,关键是包装好,速度快,真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便宜,还好

评分

读书有益活动买入屯着看。

评分

刚开始看,真的说得很好。但后面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评分

内容不错,送货及时,赞!

评分

感受很深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一本让20至30岁人懂得最该做什么的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