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留守人口(套裝全三冊)

中國農村留守人口(套裝全三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葉敬忠,吳惠芳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79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79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32
套裝數量:3
字數:146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留守人口(套裝全三冊)》是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課題組研究成果《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係列》之《阡陌獨舞》《靜寞夕陽》《彆樣童年》的再版。書中對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世界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展示和研究。這三本書曾於2013年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社會學類一等奬,有著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引起瞭社會各界對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的關注和關心。

作者簡介

  葉敬忠,男,1967年11月18日生於江蘇省沭陽縣。荷蘭瓦赫寜根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農村發展中心副主任。

  吳惠芳,1978年生於河北省任縣。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碩士、發展研究方嚮管理學博士。現為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潘璐,女,1981年生於山東省膠州市。中國農業大學發展研究方嚮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從事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農村留守人口、農業社會學、農村教育、農村殘障人口等,旨在將鄉土社會研究與發展研究的視角相結閤,探討中國社會變遷與轉型背景下農業、農民與農村的境遇與抗爭。

目錄

留守婦女目錄
導 言/001
第一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017
2.文獻綜述/041
第二部分 丈夫外齣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婦女的人口學特徵/057
4.留守婦女傢庭的經濟、生産與決策/072
5.留守婦女的夫妻關係/098
6.留守婦女的傢庭關係與社會網絡/117
7.留守婦女的心理感受/139
8.留守婦女的閑暇娛樂與自我發展/161
第三部分 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9.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173
10.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208
第四部分 留守婦女群體的多元性
11.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的差異/221
12.丈夫不同務工情況留守婦女的差異/232
13.不同分傢及居住狀況留守婦女的差異/245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
14.外齣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255
15.留守老人視角的留守婦女/274
16.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282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7.全球化技術與留守婦女/293
18.禮物:在留守婦女和丈夫之間/302
19.留守婦女與宗教信仰/309
20.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317
21.哺乳期留守婦女/325
22.跨地區婚姻中的留守婦女/332
23.“破爛王”的留守妻子/338
24.留守婦女的互助與閤作/345
25.留守婦女與非留守婦女的“圍城心理”/355
26.農村三大留守群體相依為命/363
附 錄/372
參考文獻/408
留守老人目錄
導 言/001
第一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015
2.文獻綜述/043
第二部分 子女外齣務工後留守老人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老人的人口學特徵/061
4.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080
5.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104
6.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125
7.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170
8.留守老人與外齣子女的代際關係/183
9.留守老人的隔代監護/195
第三部分 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10.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211
11.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231
第四部分 留守老人群體的多元性
12.不同性彆留守老人的差異/271
13.不同年齡段留守老人的差異/281
14.空巢與非空巢留守老人的差異/296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老人
15.外齣務工子女視角的留守老人/311
16.留守兒童視角的留守老人/326
17.非留守老人視角的留守老人/331
18.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老人/339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9.留守老人的互助與閤作/353
20.留守老人與貧睏/361
21.留守老人與疾病/368
22.喪偶留守老人/376
23.留守老人與宗教信仰/384
24.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兩難選擇/390
25.留守人口與社區公共空間/396
26.留守人口社區支持的文化束縛/404
附 錄/412
參考文獻/428
留守兒童目錄
導 言/001
第一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015
2.文獻綜述/042
第二部分 父母外齣務工後留守兒童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兒童的人口學特徵/073
4.留守兒童的生活/085
5.留守兒童的學習/127
6.留守兒童的內心情感/145
第三部分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
7.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現狀/189
8.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需求/218
9.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社區意識/228
第四部分 留守兒童群體的多元性
10.不同性彆留守兒童的差異/239
11.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的差異/251
12.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的差異/268
13.父母不同外齣情況留守兒童的差異/284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兒童
14.外齣務工父母視角的留守兒童/297
15.非留守兒童視角的留守兒童/310
16.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兒童/319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7.大眾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影響/333
18.傢庭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作用/340
19.留守兒童的傢庭教育方式/348
20.留守兒童與農村學校教育/358
21.留守社區與留守兒童/370
22.留守兒童的成長風險/379
23.留守兒童的標簽化/389
24.留守兒童不等於問題兒童/397
25.農村傢庭生活的兒童中心論/408
附 錄/411
參考文獻/427

前言/序言

  自21世紀初,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持續關注勞動力流動與農村留守人口問題,並堅持開展學術研究,積極參與社會討論。自2005年齣版國內第一部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專著《關注留守兒童》之後,目前已齣版專著十餘部,發錶中英文文章近百篇。在這些研究成果中,2008年齣版的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係列成果《彆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獲得瞭較好的學術評價和社會反響,並先後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二等奬、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奬,其中《阡陌獨舞》還入選第五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推薦圖書。
  這次應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之邀,對這三部研究專著進行再版。我以為,再版既非簡單的加印,也非對原有研究徹底的更新。前者最為容易,無須作者和編輯下任何功夫,開動機器便可完成,但是對原著作的明顯缺陷不加任何訂正則很難為情;後者最為繁難,但是,若將近年來的思想進展與研究視角全部融入其中,則實為新著,且無法保持特定時期的作品所呈現的時代風格與外貌。然而,在此二者之間取一摺中,又豈是易事?思量再三,我們決定,基本保持原著作的特色,但是刪除一些略顯冗餘的章節——主要涉及留守人口的多元性和不同角色視角分析部分,並對其餘部分進行適當修訂。這樣,這三部專著仍可展現21世紀前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人口留守的現實及學術研究思考,能夠反映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與之相生相伴的農村留守人口社會問題。如此看來,再版此係列著作,確有其價值。
  以上溢美之詞,似有浮誇之意。在我看來,任何研究,若不能認清自己的局限,並不斷反思、批判和否定自己,則絕無可能開闢自己前進的道路。這三部研究專著,其局限性是很明顯的。這三部研究成果,是27位研究人員經過兩年的準備、實地調研、資料整理與分析、成果撰寫等緊張過程而完成的,是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現實世界的直觀呈現。從對農村留守人口“386199”的形象比喻以及“彆樣童年”“阡陌獨舞”和“靜寞夕陽”的書名,就可以看齣,該研究的主調還是對農村留守人口的悲情敘事,是對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對農村留守人口所産生影響的一種樸素描述。這一研究成果的確觸動瞭社會,打動瞭受眾,讓留守人口群體贏得瞭同情和關注。作為親曆研究過程的一員,我也心情沉重,因為與城市物欲橫流的生活相比,留守人口在農村的生活是如此艱辛和睏苦。在我們展示研究成果時,很多受眾無比感動,幾至潸然淚下。第一次將農村三大留守群體全麵展示給社會,或許是三部著作的時代貢獻,但同時也是其主要局限。這是因為,過度聚焦於對留守人口的生活及其所受影響進行展示和分析,難以脫離錶象層次,研究和解釋的深度顯得不夠。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對農村留守人口問題的思考,需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需要如福柯所言,“後退幾步,繞過那熟悉的事實,分析置身其中的理論和實踐的背景”。隻有這樣,我們的研究纔有可能從“是什麼”(如此三部著作所呈現的,留守人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受到什麼影響)推進到“為什麼”(即為什麼留守人口會承受那樣的生活,為什麼會受到那些影響)層次,這也是當前我們對這一主題進行探索與思考的重點。
  對農村留守人口現象之“為什麼”的探討,我們嘗試瞭反思發展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發展”為主鏇律,並通過話語體製,將之變成政府的目標、國人的信仰和社會的共識。時至今日,“發展”已經變成真正的“硬道理”,所有人都為之敬仰、為之狂熱、為之獻身。隻要一踏入今日之鄉村,我們就會深刻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鄉村躁動和鄉村人口創業賺錢的狂熱。這樣的“發展”已經演變成“發展主義”。根據許寶強的定義,發展主義是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的信念。它堅信應該通過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的手段實現快速的現代化和社會轉型。這種社會轉型在一定程度上錶現在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嚮城市社會轉變。這意味著,需要改造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村和農業,為此,農民、農村和農業必將承受轉型的陣痛和代價。而勞動力流動和農村留守人口現象,集中體現瞭農民在國傢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社會代價。今日之鄉村,那些以互惠為文化根基的鄉村共同體、以農業為生活方式的農民、以退卻方案為保障的鄉村生産安排,在“發展主義”的洗禮中,越來越失去存在和閤法性的空間。農村和農民的生産和生活被不斷地市場化和商品化,農村人口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經濟力量的無聲強製,無論是農村的男性,還是女性,均逃脫不瞭這一巨大壓力。“在農村沒有齣路”是農村年輕人對問題的最準確錶述,是生活和社會高度商品化之後農民和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農民多元的生計方式遭遇現代化和商品化時,留給他們的選擇已經不多瞭,除瞭外齣務工掙錢,以協助全球商品運轉外,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因此,農民必須外齣掙錢、養傢糊口。但是,為瞭農村傢庭的照料和生産需要,有人需要外齣流動,有人則需要留守,這些人也就是我們研究的流動人口和留守人口。
  因此,從反思現代化發展道路和商品化進程切入,對農村留守人口的研究可以進入新的高度。在此方麵,研究需要直麵亨利?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提齣的政治經濟學四大問題,即在流動與留守過程中,誰擁有什麼?誰從事什麼?誰得到瞭什麼?他們用獲得物做瞭什麼?對這些問題的迴答,可以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國傢發展主義的實踐過程中,農村留守人口付齣的巨大社會代價,也包括此代價在鄉城、代際和性彆之間的分配和轉移。例如,很多留守農村的兒童和老人,一方麵麵臨嚴重的照料赤字,另一方麵,其照料人又進城為城市人口提供照料服務,從而換取現金收入,這就是普遍存在的照料的鄉城轉移。再如,農村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彆分工規範、父權製和從夫居的文化實踐,以及傢庭中心主義,使得在流動與留守的決策和安排中,女性還承受著除強製商品化之外的性彆排斥,這進一步加重瞭現代文明社會中的性彆不平等。類似這樣的一些研究進路,可以拓寬和加深我們對農村留守人口的研究和思考。
  對農村留守人口現象之“為什麼”的研究,還需要生命政治的視角。人口流動與留守的決策和安排,離不開國傢在宏觀層麵對生命和生命體的管理,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如此。在城市化和工業化主導的中國發展過程中,國傢通過人口管理政策,將農村的人力資源源源不斷地配置給城市。很多學者把農村勞動力往城市流動稱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但是,嚴海蓉等的研究指齣,這些所謂的“剩餘”勞動力,大多是農村人口中受過較好教育的年輕人,是新型農業生産發展最需要的人。也就是說,每年外齣務工的上億農村勞動力並不是剩餘勞動力,留守在傢裏的或許纔可稱得上剩餘勞動力。對於那些進城的農民工來說,勞動是他們生存的唯一方式,一旦因惡劣的工作條件而患上慢性疾病,或因遭受傷殘而喪失勞動能力,返迴農村老傢就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因此,農村這個“大水庫”不停地放齣新鮮的勞動力,同時吸收傷殘病餘人口。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崇尚資本和市場的萬能作用思維下,政府對流動人口和留守人口既缺乏具體的社會保護政策,更缺乏製定特殊保護政策的意願;塔妮婭?李(Tania Li)認為,這是一種“使其生、任其死”的策略。的確,在現代化席捲全球的過程中,勞動被嚴重削弱,無數身強體壯的勞動力在強大的資本麵前,已經不再是馬爾薩斯意義上的“剩餘人口”,而淪為鮑曼意義上的“廢棄的生命”。
  除瞭上述研究與思考的轉變之外,農村留守人口麵對的現實在近幾年來也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在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的開始階段,外齣者大多為傢計所迫,賺錢是唯一目的,且大多為男性外齣;如今,外齣務工已經成為農村青年的成年禮和通過儀式,打工已經成為農村社區的主流文化,“城鄉兩棲”的打工生活已經成為農村青壯年的主流生活方式,大量女性外齣務工,在很多村莊幾乎找不到年輕人,尤其是離開學校的年輕未婚女性。凡留守鄉村者,每傢都有一個特殊的未外齣原因,但是,無論誰留守鄉村,也無論留守者與外齣者有無傢庭關係,他們都無法逃離與村莊整體勞動力外流的聯係,或直接,或間接;也無法避免勞動力外齣對他們的影響,或正麵,或負麵。因此,中國的鄉村就是一個一個的留守社區。這些鄉村劇變,既為研究者提供瞭經驗研究的機會,也對社會現實的學術解釋提齣瞭挑戰。也就是說,農村留守人口本身之變動性,要求研究者持續麵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堅持去鄉村變局中學習、思考和研究。
  針對農村留守人口問題,我們常常被問及“怎麼辦”。我以為,對於社會問題,其根源是人的問題,確切地說,是社會中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的利益與權力關係問題。隻要認識清楚社會問題的根源,尤其是其涉及的利益和權力關係,那麼要應對或解決社會問題,無非是要重新配置資源、調整利益和權力關係。這是政府決策部門最為擅長的行動,且不同部門的行動差異會很大。因此,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分析社會問題的根源,而“獻策”往往缺乏針對性,缺乏實施主體,也每每停留在美好願望的層麵。當然,這一認識取嚮或被麯解為對社會問題的“無解”。其實,對於社會問題,隻要思想上解決瞭認識問題,應對或解決起來真有那麼睏難嗎?相反,若沒有解決認識問題,即使得到研究者的“獻策”,又會采納或實施嗎?
  留守人口現象的齣現,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整體以經濟增長為主導目標、城市偏嚮的發展模式。因此,留守群體現象的徹底化解,從長遠來看,有賴於一個城鄉協同、權利平等、和諧交融,且以“人”的福祉為終極關懷的發展模式。簡單來說,這種發展模式要改變對農村和農民生存資源的擠壓與攫取,還原和重建鄉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停止以“現代化”和“效率”為名對農村土地、人力、資金、教育等各種資源進行汲取,杜絕以政策手段加劇農村社會的凋敝;同時,將財政投入和扶持政策真正嚮農村地區傾斜,以地方特色和農民意願為前提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農村居民實現本土生活的安定富足。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方式,製度乾預需要跳齣對市場和資本的依賴,更多側重於對人的關懷。
  然而,需要指齣的是,目前的農村發展現實是:農村社區越來越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特彆是在城市偏嚮、物質增長和商品觀念的主導下,農村的社會關係越來越物質化與商品化,這對於傢庭和社區支持網的建立、社區信任與活力的重建都是巨大的挑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農民被迫徵地上樓、教育進城、現代農業和資本下鄉……目前的發展政策仍然在以“現代化”的模式加速對農村共同體的瓦解。在這樣的村莊,很多村民感到的是空蕩、落寞和凋敝,遠不是農村留守人口能夠守望相助、獲得支持的宜居傢園。
  麵對沉重的農村留守人口問題,在我們的發展政策、思維意識和日常生活中,也許應該思考的最根本問題是,農村居民真正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國傢的發展又該還以他們一個怎樣的鄉村?我們能否在鄉村之中為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和農村生活留齣更多的空間?
  葉敬忠
  2014年9月於北京
  留守婦女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嚮城市流動,其中大量的農村已婚男性勞動力外齣到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婦女現象隨之開始齣現。學術界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關注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於勞動力流動的原因和影響的研究,後來關注農民工在城市的各種權利、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等問題。僅在最近兩年,留守婦女問題纔引起一些關注,這比留守婦女現象齣現的時間滯後瞭近20年。
  我們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始於2004~2005年開展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研究。在該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屬於單親監護類型,即父親外齣務工、母親留守在傢照顧兒童的情況。在探討留守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他們的母親——留守婦女所承受的繁重的勞動負擔和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引起瞭我們對留守婦女的關注。從那時開始,我們一直關注媒體和學術界關於留守婦女的討論和研究。自2006年11月,我們組成“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課題組,並開始對農村留守婦女展開全麵的研究。
  本研究在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齣最為集中的5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各選擇瞭1個縣,每個縣選取2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1個行政村,共計10個行政村作為研究社區。實地調研采用瞭問捲、個案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法,完成瞭每個調查地點的社區概況、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的問捲與案例、留守婦女不同相關群體的小組訪談以及縣、村乾部訪談等,獲得瞭豐富的一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瞭對在北京市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齣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介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文獻綜述;第二部分是丈夫外齣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以及丈夫外齣務工對留守婦女的影響,從人口學特徵、其他基本特徵、傢庭經濟、農業生産、傢庭關係與社會網絡、心理感受、閑暇娛樂與自我發展幾個方麵全麵展示瞭留守婦女的生活;第三部分是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分彆從留守婦女自身能動地應對麵臨的各種問題和睏難以及外部對留守婦女的支持兩個方麵進行瞭論述;第四部分是留守婦女的多元性分析,從年齡、丈夫務工情況、分傢及居住狀況三個維度論述瞭留守婦女群體內部的異質性;第五部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對留守婦女問題進行瞭審視,包括外齣務工丈夫、留守老人及其他角色;第六部分是專題討論,對實地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留守婦女相關的議題進行瞭思考和分析。
  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課題組成員曆時一年半的集體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設計階段,課題組成員連續兩個月討論和修改調查問捲和訪談提綱等設計方案。實地調查中我們始終與農民生活在一起,與農民朋友的同吃同住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觀察、體驗和感悟留守婦女的生活現實。在承擔著巨大的調查研究任務的同時,課題組成員經曆瞭農村生活的考驗與磨煉。試調查期間,課題組有的成員不適應當地飲食而鬧起瞭胃病,有的被蚊蟲叮咬得滿身是包、瘙癢難耐;正式調查期間,調查地區都處於炎熱的農忙季節,留守婦女白天都在田間忙碌,課題組成員或中午頂著暴曬的烈日或起早貪黑到傢中找人,很多時候則是蹲在田間地頭或與她們共同勞動中完成調研。實地調研結束後,課題組立即開始瞭問捲整理核對、錄入、數據輸齣、討論研究發現、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及討論與修改工作。在此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爭論、有衝突,但最終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更加清晰、更加深入,並達成瞭共識。正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夜以繼日的辛勞,纔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以及時齣版,在此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工作錶示感謝!
  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全麵、深入地展示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並藉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和關心。本研究在揭示農村丈夫外齣務工對留守婦女影響的同時,也對相關的社會政策與可能的乾預行動提齣瞭建議。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農村發展與婦女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農村婦女工作者尤其是各級婦聯組織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婦女工作實踐者提供一定的藉鑒,為政府和社會提供製定應對留守婦女問題政策的依據。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是吳惠芳、王伊歡、張剋雲、楊照、饒靜、黃穎、劉娟、辛允星、劉鵬、張亞鵑、潘璐、賀聰誌、李春艷、那鯤鵬、安苗、趙勇、趙康、王奕、範暘、孟祥丹、陳世棟、田坤、呼占平、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
  本研究得到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錶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彆感謝在調查過程中大力支持和配閤我們的省、縣、鄉、村各級的乾部,尤其是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帶領我們走鄉串戶訪問農民的村乾部們,也深深感謝盡己所能為我們提供飲食住宿條件的所有農戶!
  我們真誠感謝接受我們調查的留守婦女、非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外齣務工人員、地方乾部和村民!尤其要特彆感謝與我們真誠麵對的留守婦女!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無數次麵對留守婦女談到其留守生活時無法抑製的眼淚,我們的交流是為瞭瞭解更多的信息,卻因此觸動瞭她們生活的痛處,為此我們感到深深的內疚。她們在巨大的勞動負擔和心理壓力下,為瞭傢庭的生計獨自忙碌且能積極應對多種睏難與挑戰,在此,我們也嚮她們錶示深深的敬意!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丈夫外齣務工後,留守婦女獨自在農村承擔起傢庭的各種責任,因而背負著勞動的艱辛、心理的沉重和生活的無奈,但她們能以積極的能動性采取各種策略和行動,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睏難與問題,堅強地支撐著留守的傢庭。本書正是希望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這一書名來描繪和概括留守婦女的這種生活特徵和生活精神。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
  留守老人前言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也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中國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的規模遠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發達國傢、發展中國傢更龐大,獨特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和與之相聯係的戶籍製度,使得上億農村務工人員隻能“城鄉兩棲”“無根飄零”,也因此産生瞭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係還很不完善,農村地區仍然以傢庭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方式,而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青壯年勞動力彆鄉離土、長期在外,必然會動搖傢庭養老的基礎,影響到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時,由於子女外齣,農業生産、照看孫輩、人情往來等重負都壓到瞭留守老人身上,導緻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堪憂。留守老人問題,尤其是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不能迴避的沉重話題。
  然而,長期以來留守老人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盡管近年來開始有部分媒體報道、有少量研究涉及,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還隻是基於二手資料的推斷或簡單的定性描述,非常缺少建立在深入調查基礎上的係統研究。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們自2006年11月組織並開展瞭“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力圖通過深入的實地調研,對留守老人問題進行全麵、深刻的詮釋。
  本研究在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齣最為集中的五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各選擇一個縣,每個縣選取兩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一個行政村,共計十個行政村作為研究社區。實地調研采用瞭問捲、個案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法,完成瞭每個調查地點的社區概況、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問捲與案例、留守老人相關群體的小組訪談以及縣、村乾部訪談等,獲得瞭豐富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瞭對在北京市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齣務工子女視角的留守老人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該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介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文獻綜述;第二部分為子女外齣務工後留守老人的現狀與所受影響,包括對留守老人群體的人口學特徵與留守原因的分析,以及從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勞動負擔、代際關係、隔代監護等角度對留守老人生活狀況的全麵展示和子女外齣務工對這些方麵所産生影響的分析;第三部分為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分彆從留守老人自身能動地應對麵臨的各種問題和睏難以及外部對留守老人的支持兩個方麵進行瞭論述;第四部分是留守老人群體的多元性分析,從性彆、年齡、空巢與非空巢三個維度論述瞭留守老人群體內部的異質性;第五部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對留守老人問題進行瞭審視,包括外齣務工子女、留守兒童、非留守老人及其他角色;第六部分是專題討論,對實地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留守老人相關的議題進行瞭思考和分析。
  我們希望本研究可以全麵、深入地展現農村留守老人的真實生活世界,揭示子女外齣務工對留守老人産生的影響,錶達留守老人的現實需求,提齣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和乾預行動。我們希望本書的齣版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老人群體的關注和關心。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者以及從事農村老年人工作的實踐者提供一定的藉鑒,為政府和社會製定社會政策和采取乾預行動提供依據和參考。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是賀聰誌、王伊歡、張剋雲、李春艷、趙勇、安苗、陳世棟、呼占平、範暘、吳惠芳、楊照、潘璐、饒靜、那鯤鵬、黃穎、劉娟、辛允星、劉鵬、張亞鵑、趙康、王奕、孟祥丹、田坤、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本書是課題組成員曆時一年半的集體研究成果。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異常艱辛。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世界極其復雜,這一特殊群體不僅自身存在性彆、年齡、是否喪偶、是否監護孫輩等不同特徵,其外齣和不外齣子女的數量、關係、居住安排、是否分傢、外齣特徵等也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牽涉人口、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纏繞,我們不能簡單地對之加以分類,更難以找齣清晰的脈絡。或許正是因為老年人問題的復雜性,國內外關於這一群體深入的實證研究不多,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可供參考和藉鑒的文獻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課題組從概念界定、研究設計開始就陷入瞭重重睏難。我們用瞭數月的時間來查閱資料、進行研究設計,尤其是在2006年的寒鼕,大傢挑燈夜戰,共同斟酌、討論、爭論,經曆瞭一遍遍修改,最終纔確定瞭研究方案。而這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實地調查纔是更大的挑戰。每到一個調查地點,組員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多個群體的問捲調查和訪談。為瞭更能貼近和瞭解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大傢吃住在農戶傢裏,每天起早貪黑,步行穿梭於各個分散的村莊和住戶之間,忍受著炎炎烈日、蚊蟲叮咬和水土不服帶來的各種睏擾和煎熬,隨時提防被狗咬,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重負超乎想象。尤其是對每位老人的調查時間平均需要長達三個小時,老人群體極少有人會說普通話,方言加上老人由疾病以及聽力、智力等退化造成的特殊溝通障礙讓每個調查人員苦不堪言,對高齡老人進行調查更為睏難,一個簡單的問題往往需要扯開嗓門重復多遍。當結束調查、拖著疲憊的身體迴到住處時,每個人臉上都掛滿瞭苦澀,發齣的聲音都已沙啞。實地調研結束後,課題組立即開始瞭問捲整理核對、錄入、數據輸齣、討論研究發現、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及討論與修改工作。整個研究過程也是對每個課題組成員毅力、耐心和責任心極大考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傢有過疲倦和勞纍,有過睏惑和掙紮,有過爭論甚至是衝突,但最終達成瞭共識,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也更加清晰、更加深入。正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團結在一起、夜以繼日地辛勞和付齣,纔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以及時齣版,在此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工作錶示感謝!
  本研究得到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錶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彆感謝在調查過程中大力支持和配閤我們的省、縣、鄉、村的各級乾部,尤其是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帶領我們走村串戶訪問農民的村乾部們;也深深感謝盡己所能為我們提供飲食住宿條件的所有農戶,以及為我們充當“翻譯”的眾多村民!
  我們要真誠感謝所有接受過我們調查的留守老人、非留守老人、務工人員和其他村民。我們尤其要感謝我們的研究對象——留守老人。所到之處,這些或在傢操勞,或行走在路上,或忙碌於田間地頭的老人無不對我們的來訪錶示歡迎。他們放下手中的農活,熱情地端茶倒水,不厭其煩地迴答每一個問題,還在結束後往我們的手裏塞滿吃的、為我們指引道路。這些老人生活儉樸、拮據甚至貧睏,從子女處獲得的經濟支持甚少,或者根本就分文皆無。他們一邊要佝僂著身軀勞作於阡陌之間,一邊還要拉扯著孫子孫女,再次經曆撫養過程的勞纍。他們在默默操勞的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與擔憂、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孤獨與寂寞的煎熬。齣乎意料的是,老人們在說起這一切時竟都神態平靜、淡然置之,語氣中充滿的是對外齣子女的體恤和理解,極少有對現實生活的抱怨。隻有當被問及自己臥病在床的照料情況、獨守在傢是否孤單時,這些麵容溝壑縱橫、布滿滄桑的老人纔會驀然沉默、錶情僵凝,背過身去,有的形單影隻的女性老人已經在擦拭眼角。試問,誰願意自己辛勞一生,最終卻落個“老無所養”?誰在殘年沒有對兒孫繞膝承歡的天倫之盼?而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群體所錶現齣的對現實生活的隱忍和掙紮,對子女的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雖努力掩飾卻依舊從目光中流露齣的苦澀與無奈,以及被傢庭、社區、政府和社會忽略和遺忘的現實,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受震撼,心情因此而負重,也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陷入瞭對父母、對傢庭、對社會的責任的思考。
  人們常常用“夕陽”來比喻老年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農村留守老人毫無怨言地苦守田園、默默老去,同時又在竭盡所能釋放所有餘熱和能量的現狀,更應該被喻作“夕陽”,他們是靜默的、寂寞的“夕陽”。正是基於這樣的隱喻,本書最終定名為《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本書想傳達的是,農村留守老人這種群體性的隱忍和沉默,並不代錶他們就沒有對美好晚年和安享天倫的訴求,他們隻是把所有的渴盼都深埋在瞭心底,不料卻因此變得更加弱勢。麵對記憶中熟悉的留守老人,我們隻能以此書來迴報他們!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