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1):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

打眼(1):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片儿白 著
图书标签:
  • 古玩收藏
  • 收藏技巧
  • 鉴别
  • 文玩
  • 投资
  • 拍卖
  • 市场行情
  • 行业内幕
  • 经验分享
  • 收藏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90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收藏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高端商务人士、大众读者
  

  一时两肋插刀,转眼尔虞我诈;看似投桃报李,却是恩将仇报;
  有人贪婪,就有人做局;有人捡漏,就有人打眼
  ★马未都亲自作序,崔永元、纪连海、李嘉存、王铁成拍案推荐。鉴别古玩真假,参悟收藏真谛,触摸历史年轮。
  ★本书作者白明,是知名收藏家,从事古玩收藏行业三十余年,尤其以收藏“古瓷片”闻名圈内,人称“片儿白”。以三十余年收藏经验,专业讲述古玩圈内的尔虞我诈,所有故事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
  ★实话实说,揭秘古玩做局、造假那些事儿,一本书道尽个中真相,让广大收藏爱好者少走弯路。
  这是一本“受骗集锦”——作者与朋友亲身经历的29个打眼故事,生动描写收藏者的捡漏儿心理,再现打眼全过程,是一本给想在收藏上做发财梦的平头百姓的规劝书。
  这也是一本“破局指南”——以小力挣大钱的捡漏儿心理在所难免,防止打眼,需对骗术穷究其理,本书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免上当受骗,给你补课开眼。
  ★一本书囊括各类热门收藏:瓷器、家具、兵器、古画、青铜器……作者以三十余年的专业收藏知识,向读者讲述了众多收藏门类的知识与陷阱,既具有专业的收藏指导性,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同名系列微电影《打眼》,已正式上线!
  


  

海报:


  

内容简介

  俗语云:乱世的黄金,盛世的收藏。古玩收藏行业源远流长,渴望一夜暴富的人绵延不绝,当前,全民收藏热兴起,千千万万的人投入这惊心动魄的淘宝行业中。
  捡漏后一夜暴富的故事,常常是每个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殊不知,打眼后追悔莫及,甚至倾家荡产,才是这一行业的常态。
  古玩做局,以假充真,欲擒故纵,愿者上钩,却又欲罢不能。一局安百变,叵测是人心!一幕幕“受骗”的血泪史每天都在上演。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在故事的行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片儿白,本名白明。“片儿白瓷忆”品牌创始人,古陶瓷收藏家,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片儿白古瓷标本基因库”和“片儿白古瓷标本博物馆”创办人,北京语言大学海外孔子学院文化顾问。
  白明先生因收藏古瓷片而闻名收藏界,有三十余年收藏中国古代陶瓷碎片标本的经历,藏有顶级瓷片万余片,被业界誉为“片儿白”。
  已出版著作:
  《白门三代——一户老北京平民的百年家事》《打眼1——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儿》《片面之瓷——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和《雾里看花——片儿白谈文玩理财》。


精彩书评

  ★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从这点上讲,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本指导收藏的专业书籍。

  ——马未都


  ★收古玩不如收“退烧药”!

  ——崔永元


  ★收藏文玩虽可以打眼,历史知识却不可或缺。

  ——纪连海


  ★在今天的收藏界和古玩行里,为避免打眼,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眼力去判断去学习去欣赏。收藏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文化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李嘉存


  ★爱好文玩,戒之在得。

  ——王铁成

目录

引子 眼大还需要有“神”
1.“掏老宅子”之一:那只“明代”影子木香柜
2.“掏老宅子”之二:一皮箱的“老扇子”
3.“掏老宅子”之三:“二把刀”捐献的两把刀
4.“掏老宅子”之四:让我画不了句号的结局
5.一只“宣德大缸”的离奇故事
6.汝窑迷踪之一:开篇
7.汝窑迷踪之二:汝窑,我爱你的一切及其他
8.汝窑迷踪之三:吴仁兄的汝窑情结
9.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老李的两麻袋“釉里红”瓷片儿
10.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二:酱褐色釉四系小罐儿
11.Oh!My God!——黑色的、有孔的“不明古物”
12.劳力士手表与带着“古老包浆”的陶罐
13.在欧洲“爆炸”的土地雷
14.被刷满了油漆的“老古瓷”
15.“五十亿元”买回来的冬青釉盘子
16.一幅“手卷”设下的陷阱
17.油炸“老核桃”
18.古玩市场里的“跟屁虫儿”
19.“巴蜀大侠”老布的故事之一
20.“巴蜀大侠”老布的故事之二
21.老黄让碎碗碴儿给“扎”着了
22.老梁VS我,于是就PK了一回
23.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一:被卖主索回的“元青花”
24.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二:“谁在骗谁?”
25.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三:巴德大哥的一顶“战国头盔”
26.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四:“黑子”的故事
27.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五:别的干不了,就干“古玩”吧
28.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六:“包坑儿”
29.一个另类故事:元青花瓷片记忆着的生死别离
尾声 心魔

精彩书摘

  一只“宣德大缸”的离奇故事
  有一年的冬天,天儿冷得是嘎巴嘎巴的,想一个人捧杯热茶在家里“猫冬”都不让你待踏实了,偏有朋友哭着喊着叫我,说南城有个人家儿,藏了一只宣德年间的大缸要出手,某拍卖公司已经看上了,出价一百八十万,此缸的货主儿则表示:“三天之内,可以让利给朋友。”
  “宣德”瓷器?谈何容易。
  搞古陶瓷的人谁不知道,经过明代初叶洪武的这个过渡期,到了“永”(永乐)“宣”(宣德)年间,那可得说是进入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那会儿的青花瓷器,乃典范之作,人称“永、宣不分家”。这玩意儿一直以来为后人追仿,因为它们用的是进口钴料,叫“苏麻离青”,烧出来的颜色特“抓人”,虽将近六百年前的物件儿,那釉色清亮,花色在釉下发出淡淡的幽光,给“好古”之人迎面打出来俩字儿:养眼!再说那画青花的“苏麻离青”料,人说比蓝宝石都金贵,其产地一说是西亚地区的波斯,也有说是非洲的索马里。有史为证:明初时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是当时东西方过往商船的避风港,从西亚来的商船带着许多可居奇货在此进行贸易,正好郑和的船队路过这里,所以郑和于明永乐年间从南洋带回来的“苏料”,很可能就是在这些商船上获得的。您瞧瞧六百年前,三宝太监不经意间做了这么一笔买卖,到了今儿个还搅得一些人睡不着觉,一天到晚胡说八道的……
  我就懒洋洋地对来人说:一是这么冷的天儿,我不愿意动弹;二来我根本不相信咱们寻常百姓的家里会有这等好事儿!
  但经不住来人的软磨硬泡,只好顶着凛冽的寒风,跟着那人去了。
  在车上我就闭着眼睛想:说来也是奇了怪,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在南城发生,我寻思着,可能是这些年来北京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后,剩下的老胡同就数南城多了,胡同多自然故事就多,要不怎么有个电影《城南旧事》呢……还没容得我接着胡思乱想,那朋友就捅了我一下:“嘿,别睡了,到地方啦!”
  我懵懵懂懂地随着他走进一条小胡同儿,寒风迎面吹来,打了个冷战,醒了。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保不齐也有奇货可居的意外发生呢……
  转眼间来到了一户人家儿,大门口站着三位老爷们儿,虽然个个捂得严严实实,仍旧冻得直流清鼻涕,看来是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了。看见我们过来,这三位就热情相迎,拥进屋子里。
  我那朋友说:“各位,给你们介绍一下这就是白先生,古代陶瓷鉴定专家。今天您家里的玩意儿是真是假,他说了算!”屋子里的人都冲着我来了,嘘寒问暖的,所有人的眼中都流露出一种期待的目光。
  我把朋友拉到一旁,小声说:“孙子哎,有你丫这么办事儿的吗?大冷天儿的出来是给你帮忙,怎么我倒成了主角儿啦?说他们家的东西是真的,我买不起;说是假的,我还能从这屋子里站着出去吗?我可是上有老下有小……”
  朋友和屋里所有的人都笑了,说:“瞧您说的,把我们家当成威虎山了吧?咱可都是自家人,他是我表弟。”主人一指我那朋友。
  我说:“各位大爷,是表兄也好,表弟也罢,等会儿我走了以后你们到家谱上论去。我只是个陶瓷爱好者,懂的一点儿都不比你们多,老王(我那朋友姓王,下文称老王)带我来是想跟大家一起切磋,大家千万别把我当专家!”
  老王起哄架秧子地说:“您就别瞎客套了。您都开博物馆了,都上电视了,在这儿您就是专家!你们说是不是?”
  一家子人都嚷嚷着:“对!对!表弟说得没错儿。白老师,里边儿请啦您哪……”
  要说起来,我这个人还是真有点儿毛病,禁不住人家忽悠,其实骨子里没有一天不希望人家叫我老师或者专家。想起小时候我爸语重心长的“庭训”: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受罪!如今我真的是“人前显贵”了?可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唉!我好想我爹……
  看着我忽然之间陷入了沉思,大伙儿就更把我当事儿了,气儿都不敢大喘。老王就说:“嘿!您别得了便宜卖乖,我们这儿没有金盘子,要是有的话,一准儿把您给托起来。就别小丫鬟献茶端着啦!还不给他们讲两句话?”
  我狠狠地瞪了老王一眼,对大伙儿说:“同志们,我真不是专家。什么叫专家你们知道吗?低着头在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里义无反顾地前进,知道这条胡同里的事儿自然就比别人越来越多的那个人,就叫专家!我不是喜欢钻死胡同的人,不想一条道儿走到黑,所以我不是专家。”
  人们就挑起了大拇哥,面面相觑地说:“啧!啧!深刻,太深刻了,看来咱们今儿个是遇上真人啦!”
  吸着主人热情为我点燃的香烟,我才发现原来这小屋子里挺温馨的,干净利落不说,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细心人。为了招待我们,人家不仅沏好了香茶,而且还摆放好水果、香烟、巧克力、糖块儿。别忙这不像是请我来看东西呀,倒像是参加表舅妈家兄弟媳妇她二哥的侄子的婚礼。
  盛情之下,我感到十分诚惶诚恐。
  我对老王说:“他表弟,这儿不像是请我来看东西,倒像是迎新亲,回头别把我给当成姑爷了吧?”
  老王说:“哼,美死你!人家这是客气,拿你当事儿,也是拿自己的宝贝当事儿。”
  我对主人家说:“那您就千万别拿我当事儿了,有什么宝贝您直说,我看得了就给您看看,看不了您再另请高人。”
  屋里的人就聚到一起,嘀嘀咕咕,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白先生呀,今儿个让您看的这件东西,可能是您这辈子再也看不着第二件的宝贝,是一口明代宣德年间的大缸,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怕招事儿,我们家老爷子把它用蜡封好,埋在院子里。老人家临死前要我们给挖出来,现在这房子要拆迁,我们哥儿几个也该分家了,所以决定卖掉。有个拍卖公司看上了,出价一百八十万,可我们哥儿几个想了想,觉得卖给朋友更保险一些……”
  这故事编的,从哪讲都不能让人信服,整个儿是一个胡说八道,糊弄傻小子呢。但我还必须得听着,还必须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烟也抽了,水也喝了,不把人家的故事听完不礼貌。
  这家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把他们家的家世说得是天花乱坠,估计我已经进入角色了,这才把我引进内室,准备欣赏当我看到他们家那“宝贝”时激动不已的神色,然后跟我或者我的其他什么朋友一起,到银行提取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
  内室的正中间是一块地毯,地毯的正中间堆着一座“小山”,上面披霜盖雪地遮了一床白被单子,远看像魔术道具,近看像医疗垃圾,瞧着有点儿吓人。主人家小心翼翼地、郑重其事地掀开了白色的被单,那惶恐劲儿好像是稍不留神就会得罪了他们家的祖宗。
  待那个“宝贝”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时候,我盯着这口大缸看,别人就盯着我的脸看,我没看出这个“宝贝”跟大明朝的宣德年间有什么关系,当然他们家人也就没从我的脸上看到激动不已的神色。
  这是一口深褐色的大缸,高约有一米,口径也得有八十多公分,缸的四周用“立粉”的方法绘出松树、仙鹤、宝塔、和尚等图案,看着就觉着特别丧气。缸的口沿有一圈一圈的“封盖”,就像老北京用的煤球炉子上箍的一个个铁圈儿。说它是盛水的吧,不合制式,说它是腌菜的吧,又太讲究了。玩儿了二十多年的瓷器,这玩意儿我还真是头回见着,但我心里却明白它大概是个什么物件儿,只是不敢随便说出来,如果说明了,就怕人家一脚把我给踹出去。
  看我老半天没反应,这家的主人就按捺不住了,挺不客气地问道:“白先生,您是懂瓷器的吗?在这宝贝面前您可是真沉得住气!不会是把您给镇住了吧?”
  我说:“恕我眼拙,我还真被它给镇住了。敢问这是个什么东西呀?”
  主人说:“什么东西?听好了这是大明朝皇宫里给皇上养金鱼用的大缸!宣德年间的。没见过吧?宝贝!”
  我差一点儿把喝进嘴里的茶水给喷喽,心说你们家的皇上才用这丧气玩意儿养金鱼呢!可又不便表现出来,只好顺应着说:“对!对!是宝贝。”就想离开。
  主人一把拦住我说:“别价,您别走哇,大老远的请您过来是想听听您的见解。其实我们不懂瓷器,只是听老家儿这么说的,您就别跟我们打哑谜啦!”
  我看了老王一眼,老王就说:“你实话实说吧,这儿就你是真行家。”
  我琢磨着今天不给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看来我是走不了了,再加上我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想叫人家小瞧我。于是坐下来点了支香烟,特平静地说:“各位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可……怎么说呢?这东西……它实在不是个正经东西。”
  “嘿!您这是怎么讲话呢?什么叫‘不正经’呀?”主人家明显有点儿急了。
  我也豁出去了,说道:“这东西第一它不是鱼缸,第二跟明代不搭界。说明白了你们可别打我,这玩意儿是一尊装死人用的肉身瓮。过去庙里的僧人圆寂了以后,要以坐姿摆好放入瓮中,然后一层层地把盖子盖好,再糊上石灰,或埋入地下或藏于窑洞,这是出家人的一种丧葬形式,当年我学考古的时候在南方见过类似的东西,你们仔细看看这缸上的图案就明白了。”
  没等我把话说完,他们家的女主人“噢”的一嗓子先就叫起来了,并跳着脚地骂:“缺德鬼呀,我说这玩意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呢,原来是装死人用的瓷棺材!你们把这么个野鬼给招到家里来了,还当成祖宗似的供着,晦气死啦!”
  我劝说道:“大嫂您别着急,兴许当年老家儿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看着好玩儿就收回来的。”
  那大嫂又骂道:“什么老家儿不老家儿的,跟他们的爸爸没关系!是这几个缺德鬼上礼拜花了十八万块钱,不知道是从哪里买回来的,愣说是明代的鱼缸,值一百八十万。这心眼儿缺的,都缺到非洲去了……”说着话儿她就使劲儿地拍打衣服,像是要把晦气给拍出去。
  得!这故事一下子就被他们家的女人给“穿帮”了。
  我说:“大嫂呀,您也不至于的,咱们可都是唯物主义者,您不用害怕。”
  那边的几位大爷(包括老王)已经是呆若木鸡,烟屁都快烫手了还在指头缝里夹着。看他们这副德行样儿,我忽然觉得挺可怜的,就开导说:“没事儿啊,没事儿!不是有个拍卖行要吗?别说一百八十万,就是给一万八都卖,赶紧的!”
  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出来就把哥儿几个给说哭了。老大抽抽噎噎地说:“咳!上哪儿找拍卖行去呀?我们上当了,我们哥儿几个每人凑了六万块钱,卖主说这东西能翻十倍,您看这事儿闹的。要不您……您再仔细看看?”
  我无言以对,只能陪他们长吁短叹。
  过了一会儿,他们当中有人问我:“白先生,就算您说得对!它就是个瓷棺材!可……它是不是也有点儿年份?”
  我只好说:“对,它确实有……有点儿年份。”
  那人又说:“好!有年份就成!收着它早晚就是古玩了。”
  这时候,我说了几句最操蛋也是最实在的话:“哥儿几个,咱可别再自欺欺人了。您想想看,把八宝山那个最漂亮的骨灰盒儿买回来,放上二百年,它也成不了文玩清供。它……它还得叫骨灰盒儿不是?”
  “哇!”这回是他们家连男带女的全哭了,估计老人家儿过世的时候,都没这么伤心过……
  顶着寒风,我拉着老王往回走。
  老王一甩胳膊就跟我翻脸了,说:“姓白的呀,今儿你可是太不道德了,你不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瞧把他们给难过的,如丧考妣!另外,虽然他们编了个挺没谱儿的故事,可……可这只大缸哥儿几个刚搬回来的时候我也看了,觉得……还是一件老货呀。怎么到了你这儿就成了骨灰盒儿啦?”
  我白了老王一眼说:“我这可是救人于水火,胜造七级浮屠。让他们一天到晚地守着个类似骨灰盒儿的东西做发财梦,那才叫不道德呢!打眼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听劝告一再地打眼、执迷不悟地打眼、将打眼进行到底!”
  那老王就虎着脸,跟吃了只苍蝇似的咧着嘴说:“你骂我?你怎么知道我这外号儿的?”
  将打眼进行到底?!
  本回提示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实乃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精绝之品,非一般收藏者信手可及。岂不知求者万千,得者盖寡,世人稍微冷静思考便可明了此理。求真品却不从研习、实践中获取真知,就好像“人皆好生,却不好养生之道”。卖假货编故事骗人骗己,就好像“人皆恶死,却不恶作死之为”。
  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此之谓也!
  ……

前言/序言

  序
  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新上路者往往像一个踌躇满志的猎人,刚愎自用,趾高气扬,无视路途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满眼只有猎物,没有危险;而长途跋涉者遭遇过蛇咬,变得缩手缩脚,常怀井绳之虞。依愚之见,这门课程的复杂与深奥超出任何初学者的想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绵不绝的是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逾五千年,况且今天许多收藏品还早于这个时代。各类新石器时期文化的证物至今还在收藏者中流传,传递着古老而诱人的文化信息。面对这样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文物信息系统,每一个智者都渺小得不能再渺小,所掌握的知识再丰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文明的积累在此刻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掀翻任何蔑视它的好事之徒。
  这个好事之徒就是我们自己。在物阜民丰时代,收藏的乐趣在坊间传播蔓延,据古人之物为今人所有,此乐趣妙不可言。人性的弱点就在这妙不可言中一点点展现,面对诱惑,不再评估自己的能力,孤注一掷,以博弈心态上场,后果甘苦自知。
  官方提倡的全国性收藏热自北宋、晚明、康乾、民国至今已是第五次,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历代仿品尽在其中。此次收藏热度之高、幅度之广超过历次。稍有不同的是,作伪的质量、做套的手段花样翻新,前无古人。收藏本是个人与千军万马作战,不死已是英雄,别奢望再不负伤。负伤对一个明智的收藏者不是耻辱,而是一种光荣。
  白明学兄将自己在途之伤展现于世,是他的高明之处。按旧时古玩的习惯做法,打眼后往床下一塞,眼不见为净,羞于见人。有勇气讲述自己可能被别人耻笑历史的人,令人尤其令我钦佩。不要说业余爱好收藏者,即便专业人才,即便国宝大师,打眼看错也是家常便饭。几十年来,我经历我看过的不计其数。这个领域没有神仙。
  私有意识出现于人类社会那一刻起,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戒贪。人性的弱点是会被人利用的。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从这点上讲,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本指导收藏的专业书籍。读者应该珍重白明先生的经验之谈、切肤之痛。勇于面对收藏之路上的荆棘乃至陷阱,关键是事后要总结修正。读此书不单是听别人上当的故事,更是要弄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
  我说过,文化的乐趣是终身的乐趣。从这点上讲,打眼也是一种乐趣,体味痛苦,充实知识。古人云,不冤不乐,就是这个意思。
  是为序。
  马未都


沉船寻踪:海洋考古的秘密与发现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海伦娜·科瓦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深蓝探险出版社]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1-56789-012-3] --- 内容简介 《沉船寻踪:海洋考古的秘密与发现》是一部带领读者潜入蔚蓝深处,探索海底世界遗迹的纪实性著作。本书超越了寻宝的浪漫想象,深入剖析了海洋考古学的科学方法、伦理困境以及其对人类历史理解的深远意义。从古代腓尼基人的贸易航线到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残骸,再到二战时期沉没的战舰,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时间凝固的巨大博物馆。 本书的叙事围绕着三位核心人物的真实经历展开:一位是毕生致力于利用声纳和遥控潜水器(ROV)进行精确测绘的资深海洋考古学家;一位是专注于文物保护与水下发掘的化学家;以及一位是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试图平衡商业打捞与科学保护的海洋探险家。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将得以窥见水下遗址的脆弱性,以及每一次成功打捞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智慧抉择。 第一部分:深蓝的召唤——海洋考古学的诞生与演进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海洋考古学的起源,从早期的“寻宝热”转向基于科学和历史研究的学科构建过程。我们将探讨早期的水下测绘技术如何从简单的潜水钟发展到高精度的多波束声纳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侧扫声纳和磁力仪如何帮助考古学家在广阔的海底环境中精准定位“幽灵船只”的残骸。 特别着重介绍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1960年代对土耳其乌鲁布伦(Uluburun)沉船的发掘。这次发掘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打捞,它是一次水下史诗般的“剥洋葱”过程,系统性地揭示了公元前14世纪青铜时代的国际贸易网络。作者详尽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记录每一个陶罐、金属锭和象牙的位置,这些微小的数据如何拼凑出古代世界互联互通的宏大图景。 第二部分:技术前沿——无声战场上的科学博弈 海洋环境的极端性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无与伦比的挑战。本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最尖端的水下技术。我们不仅会了解如何使用水下机器人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建模,更会揭示文物在海水中保存的化学机制。 海洋沉积物中的盐分、氧气缺乏、生物腐蚀以及水流压力,都对有机物(如木材、皮革)和金属(如青铜器、铁器)的保存状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书中详细记录了从海水中打捞出来的有机物如何经历脱水、固化和稳定处理的全过程,以确保它们在重返空气后能够维持形态。读者将看到一个生锈的铁锚如何通过电解还原技术恢复其结构,以及腐烂的木制船体如何在聚乙二醇(PEG)浴中被精心挽救。 第三部分:历史的碎片——跨越时空的个案研究 本书通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展现了海洋考古如何改写历史记录: 1. 地中海的贸易枢纽: 考察了一批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运酒船残骸。通过分析船上陶罐的残余物,考古学家确定了特定产区的葡萄酒风格和贸易路线的季节性变化,为我们理解古代地中海的经济地理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 2. 大航海时代的残酷遗产: 深入研究了一艘17世纪西班牙大帆船在加勒比海的最终命运。这本书不再仅仅关注船上装载的黄金白银,而是重点分析了船员的居住条件、携带的医疗用品以及船只的工程设计,从而重现了远洋航行中普通水手的真实生活和他们所面对的致命风险。 3. 现代战争的冰冷纪念碑: 探讨了对一艘二战中被鱼雷击沉的驱逐舰的科学考察。这里的关键在于伦理考量——如何在不干扰船上人员遗骸和纪念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取证以确定沉没的准确过程。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战争墓地”的特殊地位,以及国际法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第四部分:谁是遗产的守护者?——伦理、法律与未来 海洋考古学始终伴随着一个核心的冲突:科学研究与商业打捞之间的界限。本书严肃地探讨了“打捞”与“发掘”的本质区别。商业打捞往往关注高价值的商品,而海洋考古学的核心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历史的重建。 本章讨论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实施挑战,以及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对水下文物的管辖权争议。作者还探讨了“数字海洋考古学”的未来方向——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公众在不损害遗址的情况下,体验水下的发现,实现知识的最大化传播。 《沉船寻踪》是一部关于耐心、精确和对人类过去永恒好奇心的颂歌。它揭示了海洋深处不仅仅是沉船的坟场,更是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连接的无声证言。这是一场深入历史核心的探险,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并保护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博物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是一个单一的知识集合,而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实战手册”。从最初的入门准备——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到中期面对不同材质(玉器、书画、杂项)时的特定陷阱识别,再到后期的价值评估和合法交易的注意事项,逻辑脉络清晰得让人佩服。特别是在谈论“市场水深”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好几个真实的案例,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那种描述的场景和对话的细节,让人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使得那些理论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有了鲜活的背景支撑。读完这些案例,我甚至能想象出自己在面对那些“高仿”时,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如何提出关键性的质疑,而不是被对方的气场给压倒。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工具书,最终极的衡量标准是它能否让你的“眼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是超乎预期的。它不是教你死记硬背历史数据,而是训练你的“直觉”和“判断力”。作者反复强调,真正的行家不是记住了一万件真品的特征,而是对“不对劲”的地方有敏锐的感知。这种感知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陷阱”的深入了解。书中对高仿手段的描述,细致到了连化学试剂处理的痕迹都能被捕捉,这对于那些想在拍卖行或古玩市场淘到真货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直接的武器。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拿着这本书去逛一趟周末的古玩市场,检验一下新学到的“防骗秘籍”到底有多管用。这种学完就能用的即时反馈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那种浮夸的色彩和夸张的字体,给人的感觉就是“靠内容说话”。我本来对古玩鉴赏类的书籍一直持观望态度,总觉得很多书都太侧重于理论的堆砌,或者把水搅得太浑,让人看了之后还是抓不住重点。但是这本的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实话实说”四个字,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作者似乎很有自信,敢于揭开一些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让人有一种终于等到一本真材实料的书的感觉。初读目录时,我就被其中一些章节标题吸引了,它们没有用那些文绉绉的古玩术语,而是用非常口语化、接地气的方式来描述那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怎样避免一上来就被‘宰’掉”之类的,这种直白的叙述方式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在实际交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实用技巧,而不是那些只能在博物馆里炫耀的“高大上”知识。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部分古玩指南都有一个共同的槽点,那就是它们总是把“运气”和“机缘”看得比技术还重。仿佛进入这个圈子,不靠祖上积德,就等着被骗。但这本书的立场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反复强调的理念是:专业知识才是你最坚固的护城河。作者在讲解如何分辨特定时期铜器的包浆时,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每一个锈色的层次、每一个氧化斑点的形态,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投资心态”的剖析。他没有鼓吹一夜暴富,而是冷静地指出了收藏的长期性和风险性,告诫读者,每一次出手的背后,都应该有充分的研究支撑,而不是一时冲动下的“赌博”。这种成熟理性的态度,对于初入此道的我来说,是极大的警醒和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作者在讲述经验时,似乎是坐在你对面,泡着一壶茶,娓娓道来他年轻时第一次“打眼”的窘态,以及后来如何一步步摸爬滚打建立起自己的火眼金睛。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有效。它不卖弄学问,而是专注于如何将复杂的鉴伪知识,转化为普通爱好者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步骤。比如,在谈到瓷器胎土的观察时,作者没有直接罗列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描述不同窑口胎土在光线下呈现出的那种“呼吸感”和“颗粒感”,让人瞬间就能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生动的画面。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接受一位资深行家的私房小灶,那种被“倾囊相授”的感觉,让人倍感踏实和兴奋。

评分

恩,挺有意思,准备问价,却发现摊主不见。旁边摊位的老板搭讪:出去抽烟去了,你等会再来。

评分

绕了两圈,回到那个摊位,摊主还不在。

评分

今天上午到货,包装完好无损,正版图书一次愉快的网购哦。

评分

看上去不错 介绍的也很好

评分

可是我是有原则的人,忍痛的事情做多了,容易败家。所以要克制,一次痛都不能忍,根本不让痛有发生的机会。我从看第一眼就想,超过50打死我都不要。但并不妨碍我多跑几趟,多问几次,反正潘家园就是拿来逛的。

评分

不错,很好看

评分

捡漏打眼故事十分精彩,已经把二也买了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一定收藏必看马未都,但收藏一定得看打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