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以20世纪后50年中国史学重要事件和重要著作为主,凡与史学变化发展有关之文化、政治、社会等重大事件也酌予收入。《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按年系事,再由事系人,由人及学,力图全面、细致地反映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概貌。《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取材力求广博,基本涵盖百年史学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展现其整体学术面目,同时也有所倾斜和侧重,凸显史学演进的趋势和主流。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员,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新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主编有《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精美,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棒,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下了功夫。尤其是版式设计,清晰明快,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最近一直在找能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发展脉络的著作,市面上的选择不少,但大多侧重于理论思潮的探讨,或者只是简单罗列重要的学术成果。真正能做到“编年”性质,将史学事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期待,它承诺了一个横跨五十年的时间轴,记录了史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政治风云的洗礼,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寻求突破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能体现出“编年”背后的内在逻辑和时代驱动力,比如某一年的重要会议如何影响了课题的设立,某个重要学者的去世或调动如何引发了研究方向的转移。这种纵深感和历史的现场感,是纯粹的理论分析难以提供的。翻开第一页,那种翻开历史长卷的庄重感就扑面而来,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同样令人满意,尤其是对早期(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史学界如何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改造”与“重建”的描摹。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史学史著作往往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容易陷入“谁在做什么”的流水账记录。真正优秀的作品,应当能提炼出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对于1950到2000这五十年,最核心的挑战无疑是如何处理“历史叙事的政治化”与“学术自主性”之间的永恒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我能定位到,在不同的历史关口,史学研究的“自主性”究竟退到了何种程度,又是如何缓慢地重新争取空间的。特别是对1966年到1976年那个特殊阶段,如果能翔实地记录下当时史学研究的断裂与扭曲,以及随后拨乱反正的过程,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不应该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需要阐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暗示出“这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哪些未解的遗产”。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度挖掘,才是衡量一本编年史厚重与否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令人敬畏,上下两册,想必是对学术史料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和整合。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专业史学领域的研究动向,比如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这几个分支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变化。例如,在1980年代初,当研究重心开始从政治史转向社会经济基础时,史学界对旧有档案和新发现史料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具体变化?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所侧重,提供更细致的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我并不期望它能面面俱到,但希望能有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被挑选出来,并置于当时的学术争鸣环境中进行分析。毕竟,史学史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历史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仅仅被“发现”的。所以,对那些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的个案研究的记录,我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和灵感。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年份相对较新,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整理资料时,能够接触到一些前些年尚未公开或难以获取的内部资料。这一点对于梳理近五十年史学史尤其关键,因为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纪要、内部讨论文件,甚至尚未正式出版的内部报告,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科的走向。我希望作者能够利用这些“新”的材料,来填补以往研究中因信息不对称而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对1990年代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史学研究在体制和研究方法上所经历的微妙转型,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记录。一个优秀的编年史,应当是“时代的镜子”,它不仅记录了史学界的光荣与挫折,也无意中折射出整个知识界的生存状态。因此,我更看重它对学术共同体内部互动和自我调适过程的细致刻画,而非仅仅是成果罗列。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这个《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定位似乎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叙述的可读性。我真正好奇的是,史学界内部的“口水仗”和观念的“易帜”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举例来说,某个时期对“阶级分析法”的强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风向转变,它必然也影响了具体史料的选用和论据的组织方式。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种微观层面的学术生态变化,那就太成功了。我尤其关注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史学界如何逐步与国际对话,如何开始重新发掘和评价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边缘化的史学流派或学者。那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叙事走向多元探讨的转变过程,才是最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所在。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脉络,帮我梳理清楚,在那些高层决策的幕后,具体的历史学家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或调整自己学术信仰的。
评分好书 真的好书 王学典老师经典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沟通中达成共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2014-06-15 10:00
评分这本书非常好,是全新正版,我很满意。京东自营就是不错,下次一定还来!
评分在漫长的编撰过程中,本书有幸得到多个基金的资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提供的后期资助,特别是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对书稿所提出的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本书的修改、提升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山东大学“985工程二期”及“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基金”,也先后对本书提供了资助,没有这些资助,本书的编撰将寸步难行。笔者在此代表这个编撰团队,对山东大学社科处历任主政诸公表示诚挚的谢意。
评分一种人说:我们延安并没有等级制度;这不合事实,因为它实际存在着。另一
评分姜萌作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目前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特别勤奋又能吃苦, 并有相当的悟性,我们期待着他在“清末民初学术史”研究领域破土而出。除上述三人外,张富祥先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平生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关注着本书的编撰,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李扬眉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李梅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俞艳庭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海升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杨华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黄广友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宜山博士(《山东大学报》主编)、王绍樱硕士(《文史哲》英文版行政助理)等,都程度不等地为本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在笔者这里变为事实。我为自己与这批英才结下师生缘份而深感荣幸!
评分一种人说:我们延安并没有等级制度;这不合事实,因为它实际存在着。另一
评分得这有些讽刺画意味;但与他们谈话时,我底理性和良心却叫我永远以最温和的
评分好书 真的好书 王学典老师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