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学界对于文化区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形式文化区。那种研究看起来很客观,因为每个区都是根据某项具体指标而划出来的,不是主观认同出来的。但选取指标本身是一项不免主观的工作。况且,就资料而言,现存史料的分辨率显然不可能一致。例如《史》、《汉》中记中原地区的风俗连宋、卫都可以分得很清楚,而广大的南方楚越之地则大而化之。因此笔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区域的研究,感觉文化区比形式文化区更有意义。因为前者是通过古人的认同而复原出来的,它本身就是当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结构性的一部分。曾经用于指导古人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形式文化区当然也有意义,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求证的意义;它对今人的意义可能更大于对古人的意义。
评分二、古人笔下的鸟禽言语
评分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评分京东售后太差 我的图书退货后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五天 还是不给处理 给京东客服打电话打了五六个 一直让耐心等待 导致我现在根本无法报销 作为一个在京东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图书的忠实顾客 我真的太失望了 售后差 态度恶劣 问题得不到解决 现在根本没地方说 只能等者 然胡我现在就没办法报销 一直压着
评分A. 氵纍水(今浑河)
评分书名很吸引人,但内容不如预想的好,真正讨论“地理意象”的内容并不多,且对此类意象在中古文学中的存在情形及其深层意蕴讨论得过于松散。另外,书中有个别地方的讨论较薄弱。比如:第83页最后一段提到“中唐以后蜀地的文教水平也颇受称道”,该段所举诸例与此关系并不密切。
评分三、“鸟言”与其特定的生态
评分《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第三章“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第四章“‘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评分2. 浑河(7世纪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