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齐柏林飞艇”乐队是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的鼻祖,同时也是20世纪流行和拥有大的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给音乐工业和后辈乐队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几乎没有乐队能与之比肩。虽然很多畅销书中都记载了该乐队的辉煌历史,但还没有任何一位成员曾经提笔写下回忆录,或者与媒体或传记作者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如今,在《光与影》这本书中,吉米·佩奇,该乐队中沉默寡言也高深莫测的一位成员,终于对布莱德·托林斯基开口诉说,他用大量的细节,从深刻的切入点,首次对公众展现了他一生非凡的音乐生涯。 作者简介
布莱德·托林斯基在全世界最好的乐手专供杂志《吉他世界》(Guitar World)担任首席编辑长达二十年。他采访、描述过大部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吉他手,包括埃里克·克拉普顿、B.B.金、爱德华·范海伦、杰克·怀特与杰夫·贝克。除了《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外,他还为英国创世纪出版社另写过两本精装艺术书籍:《经典亨德里克斯:终极亨德里克斯体验》与《脸孔乐队:1969——1975》。
目录
1 我们的每场演出上几乎都有人打架
2 我想弹得石破天惊
3 我充分利用了它们
4 我希望能在艺术上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5 让60年代见鬼去吧,我们将统治70年代
6 他们说我们是在自取灭亡
7 那些巡演完全就是纯粹的享乐主义
8 这就是我的生活——神秘学与音乐的融合
9 我被彻底打垮
10 关于音乐,我还有很多要说
11 我们老了,也更有智慧了
终场演奏
致谢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序/布莱德·托林斯基
50多年来,集吉他手、作曲家、制作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吉米·佩奇,对其所在时代的音乐产生了多重意义上的影响。年轻时,他与另外几位音乐人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将美国的布鲁斯音乐带到了不列颠群岛,所掀起的音乐革命为滚石、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奶油(Cream)等乐队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他在数不胜数的伴奏带中刻下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吉他技巧。他曾与妮可(Nico)、乔·库克(Joe Cocker)、多诺万(Donovan)和“他们”乐队(Them)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家合作,也帮助当时最受年轻人推崇的“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制作了原声。他和齐柏林飞艇开创性的演奏、作曲和制作不仅在70年代名列前茅,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依然不断引起共鸣。
即使到现在,佩奇的创造才华依然让世人惊叹。他的上一部摄影自传《吉米·佩奇自选集》(Jimmy Page by Jimmy Page),是对他的生活和事业最原始也最美好的解说;而他的新网站jimmypage�眂om,图像和信息都十分丰富,也算能满足他那遍布世界各地的粉丝对他工作和生活的好奇心。
考虑到他的成就与经历皆多姿多彩,大家或许以为关于他的书不会少。然而事实上,吉米·佩奇的个人世界始终远离公众视线。
听起来似乎是又一个“齐柏林飞艇之谜”齐柏林飞艇的职业生涯神秘色彩浓厚,有诸多传言流传于世,虚实难辨,故称“齐柏林飞艇之谜”。,但这一个倒没什么故弄玄虚——主要是因为吉米·佩奇惯于保持沉默,毕竟他是那个在乐队1976年的音乐会电影《歌声依旧》(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中乔装成隐者的人啊。更重要的是,佩奇与音乐记者及乐评人曾有过一段不和睦甚至可说是敌对的历史。而音乐记者或者乐评人,正是那批想写摇滚传记的人。
到底是怎么搞僵的呢?说起来可能有点荒谬——在70年代早期,当齐柏林飞艇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时,热衷跟风的摇滚出版界对齐柏林飞艇的音乐总是——说得好听些——没什么兴趣,纵使现在它已广受推崇。
当时的《滚石》杂志特别蛮不讲理。1968年,乐评人约翰·门德尔松(John Mendelsohn)写了一段关于齐柏林飞艇第一张专辑的389字解析,断言这张专辑的价值“与它的大哥乐队‘杰夫·贝克组合(Jeff Beck Group)’不可同日而语,基本是在炒杰夫·贝克组合的冷饭”。几个月后,《滚石》又请这位门德尔松来评价《齐柏林飞艇Ⅱ》,而他用一句“整张唱片里只有那首特别重型的歌值得一听”把他们打发了。
《滚石》绝不是当时唯一一个挑刺的。1970年12月,底特律传奇摇滚杂志Creem刊登了一篇针对《齐柏林飞艇Ⅲ》的差评,臭名昭著。乐评人亚历山大·爱斯奈(Alexander Icenine)佯装自己吸毒过后思绪不清,以混乱的笔调来表达他对这张专辑的蔑视:
骑玻璃飞艇?那是什么?每次睡下,我常常就此扪心自问。有时候我又想,为什么他们不叫Red Zipper或者Load Zoppin�瞫ky Red Zipper与Load Zoppinsky,发音均相近。呢?然而论问几次,都没有答案,他们也从不回答。
面对这样礼的评价和其他所谓“理性客观”的评论,吉米·佩奇是怎么做的呢?他干脆彻底视了整个乐评圈。
随着乐队的日益走红,评论也逐渐变得积极,佩奇对出版界冷漠的态度亦有所缓和——但是不管怎么说,裂痕都是难以修补的。老牌摇滚作家扬·乌赫茨基(Jaan Uhelszki)仍然记得齐柏林飞艇1977年巡演期间她对吉米·佩奇进行的一次采访,过程很有趣。
“当时,在整整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和乐队始终待在一起,但我就是没法让吉米给我一次采访的机会。终于,他在巡演最后一天同意做采访,不过有一个条件:他的公关人员必须在场。一开始我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意思,直到采访的时候我才明白,吉米规定我必须先把我的问题说给公关人员听,然后再由她把这个问题转达给他——即便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只有6英尺。我们的采访就以这种形式持续了大约1个小时。”
不过吉米也有权将自己禁锢起来——毕竟大部分记者只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吸毒、是不是和骨肉皮(groupie)大搞危险性爱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和撒旦签订恶魔契约。事实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记者能够在对待他或者他的乐队时,像对待约翰·列侬(John Lennon)、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和彼得·汤显德(Pete Townshend)那样严肃认真。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这些都不重要了。吉米那不为人知的私生活也成了环绕于其身的重重谜题的一部分——他成了摇滚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
而之后就该我登场了。
1993年,我第一次和佩奇说上话。作为《吉他世界》(Guitar World)杂志的首席编辑,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即采访佩奇,和他聊聊那时他与白蛇20世纪80年代著名流行金属乐队。(White Snake)的大卫·科沃戴尔(David Coverdale)那颇有争议的合作。但说实话,我感兴趣的是更加私人化的部分——作为一个从7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我是听着佩奇的音乐长大的,他和新兵(Yardbirds)、齐柏林飞艇的作品嵌在我的基因里。我一直都很钦佩他作为吉他手、作曲家和制作人的创造力。他能当上制作人,全是凭借着他不输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和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记者,我一直都很好奇,怎么就没人问他那些事情呢?这正是我想读到或者想写下的东西。
佩奇总是对记者发脾气,这一点对我而言当然不陌生,所以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采访过程虽说不上相谈甚欢,但我可以看出他很高兴我能和他聊一些十分专业和复杂的技术及音乐问题。我们第一次的采访进行了几个小时,当他假装被我那极具挑战意味的提问搞得精疲力竭时(倒是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我们稍微放慢了一点速度。但我偏向虎山行,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进行更深一层的访问。奇迹般地,这轮采访又坚持了一个小时,而且佩奇也丝毫没有摆出摇滚大牌的架子。能感觉到他很高兴能好好地谈一谈他的音乐——不止是齐柏林飞艇,还有他和科沃戴尔超过一年的合作。
这也就是我写《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的目的。其实这本书是我们初次会面后极为自然的衍生品。我认为吉米·佩奇是上个世纪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吉他手之一。我想也没想就把他和那些艺术奠基人,如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和查克·贝里(Chuck Berry)等在艺术和商业成功之间架起桥梁的梦想家排在一起。他的音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仍在持续激励着那些在齐柏林飞艇解散后出生的年轻乐迷们。他的话和故事都很有历史意义。
我尽力诱使这位以擅长保护隐私而闻名于世的大师尽量多谈些他那绵延多年、丰富跌宕的事业经历。感谢我在《吉他世界》的职务,使我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不少机会能和吉米聊聊天。虽然我觉得我们算不上朋友,但至少我们的关系是很友好的,我们在彼此的专业性之上建立起了相互尊敬的桥梁。
“专业性”是指,他随和亲切、举止礼貌、对我尊重——只要我不故意触碰禁忌。他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只讨论客观事实。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这一点,我们的话题都只集中在音乐上。只要我遵守这些规则(当然不能明说),他便会和蔼可亲,且很真诚地接受采访。
让他推测他人对他音乐的态度的开放性问题,或者试图让他对其他音乐人做出消极的评价的问题,都是他所讨厌的。只要你问了其中一种,就会让原本进行得十分顺利的访问唐突地停下来,并且难以重新开始。作为一个作家,这些限制虽然会给我带来束缚,但是面对音乐这片肥沃的土壤,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说到禁忌话题,绕不开的便是佩奇对神秘学的狂热兴趣(这也是人们一听说我能和他见面就立刻问我的问题)。与大众的想象截然相反,他从来没有隐藏自己对魔法(magick,英国神秘学家阿雷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为将魔法与魔术区分开而选取的拼法)和玄学的痴迷,这种痴迷也表现在了他的音乐里。但他发现很难深入地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论他说什么,最后都会被人故意曲解或者断章取义得耸人听闻——他觉得这样不仅侮辱了对他而言重要的东西,也会显得他是个神经病。这么想也没错。
不过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这方面的学问,分明是他的艺术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在必要的时候,他能多谈论一些他的兴趣爱好。搞不好这些信息还能让那些喜爱魔法仪式、玄学和占星术的人茅塞顿开呢。
除了魔法,《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全盘揭秘型的传记,而是(至少我希望是)一本清晰的、由摇滚天才自己讲述的音乐人生,而它能给予读者些许启发。在音乐纪录片《吉他英雄》(It Might Get Loud)中,吉米简单地提到了对他而言“光与影”是什么:
“力量十足的……雷声;让你陶醉的声音。吉他之所以如此让我着迷,是因为它有其他物体没有的特性。每个人弹吉他都具有自己的风格,这和他们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把这本书想作是建筑在此观念的基础之上,一次倾听艺术大师讲解他的音乐的难得机会吧。
你会发现佩奇虽然是这本书的主角,但他绝不是这本书里唯一的声音。本书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经历和音乐方面,作为旁观者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话也可以为佩奇的叙述增添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之所以把约翰·瓦尔瓦托(John Varvato)关于佩奇对时尚的影响的看法也写了进来,是因为我觉得他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而这也是佩奇给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想这些材料中所呈现的,即是一个复杂的男人身上如吉米所言的那种被称为“光与影”的东西。 前言/序言
序/布莱德·托林斯基
50多年来,集吉他手、作曲家、制作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吉米·佩奇,对其所在时代的音乐产生了多重意义上的影响。年轻时,他与另外几位音乐人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将美国的布鲁斯音乐带到了不列颠群岛,所掀起的音乐革命为滚石、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奶油(Cream)等乐队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他在数不胜数的伴奏带中刻下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吉他技巧。他曾与妮可(Nico)、乔·库克(Joe Cocker)、多诺万(Donovan)和“他们”乐队(Them)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家合作,也帮助当时最受年轻人推崇的“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制作了原声。他和齐柏林飞艇开创性的演奏、作曲和制作不仅在70年代名列前茅,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依然不断引起共鸣。
即使到现在,佩奇的创造才华依然让世人惊叹。他的上一部摄影自传《吉米·佩奇自选集》(Jimmy Page by Jimmy Page),是对他的生活和事业最原始也最美好的解说;而他的新网站jimmypage�眂om,图像和信息都十分丰富,也算能满足他那遍布世界各地的粉丝对他工作和生活的好奇心。
考虑到他的成就与经历皆多姿多彩,大家或许以为关于他的书不会少。然而事实上,吉米·佩奇的个人世界始终远离公众视线。
听起来似乎是又一个“齐柏林飞艇之谜”齐柏林飞艇的职业生涯神秘色彩浓厚,有诸多传言流传于世,虚实难辨,故称“齐柏林飞艇之谜”。,但这一个倒没什么故弄玄虚——主要是因为吉米·佩奇惯于保持沉默,毕竟他是那个在乐队1976年的音乐会电影《歌声依旧》(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中乔装成隐者的人啊。更重要的是,佩奇与音乐记者及乐评人曾有过一段不和睦甚至可说是敌对的历史。而音乐记者或者乐评人,正是那批想写摇滚传记的人。
到底是怎么搞僵的呢?说起来可能有点荒谬——在70年代早期,当齐柏林飞艇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时,热衷跟风的摇滚出版界对齐柏林飞艇的音乐总是——说得好听些——没什么兴趣,纵使现在它已广受推崇。
当时的《滚石》杂志特别蛮不讲理。1968年,乐评人约翰·门德尔松(John Mendelsohn)写了一段关于齐柏林飞艇第一张专辑的389字解析,断言这张专辑的价值“与它的大哥乐队‘杰夫·贝克组合(Jeff Beck Group)’不可同日而语,基本是在炒杰夫·贝克组合的冷饭”。几个月后,《滚石》又请这位门德尔松来评价《齐柏林飞艇Ⅱ》,而他用一句“整张唱片里只有那首特别重型的歌值得一听”把他们打发了。
《滚石》绝不是当时唯一一个挑刺的。1970年12月,底特律传奇摇滚杂志Creem刊登了一篇针对《齐柏林飞艇Ⅲ》的差评,臭名昭著。乐评人亚历山大·爱斯奈(Alexander Icenine)佯装自己吸毒过后思绪不清,以混乱的笔调来表达他对这张专辑的蔑视:
骑玻璃飞艇?那是什么?每次睡下,我常常就此扪心自问。有时候我又想,为什么他们不叫Red Zipper或者Load Zoppin�瞫ky Red Zipper与Load Zoppinsky,发音均相近。呢?然而论问几次,都没有答案,他们也从不回答。
面对这样礼的评价和其他所谓“理性客观”的评论,吉米·佩奇是怎么做的呢?他干脆彻底视了整个乐评圈。
随着乐队的日益走红,评论也逐渐变得积极,佩奇对出版界冷漠的态度亦有所缓和——但是不管怎么说,裂痕都是难以修补的。老牌摇滚作家扬·乌赫茨基(Jaan Uhelszki)仍然记得齐柏林飞艇1977年巡演期间她对吉米·佩奇进行的一次采访,过程很有趣。
“当时,在整整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和乐队始终待在一起,但我就是没法让吉米给我一次采访的机会。终于,他在巡演最后一天同意做采访,不过有一个条件:他的公关人员必须在场。一开始我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意思,直到采访的时候我才明白,吉米规定我必须先把我的问题说给公关人员听,然后再由她把这个问题转达给他——即便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只有6英尺。我们的采访就以这种形式持续了大约1个小时。”
不过吉米也有权将自己禁锢起来——毕竟大部分记者只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吸毒、是不是和骨肉皮(groupie)大搞危险性爱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和撒旦签订恶魔契约。事实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记者能够在对待他或者他的乐队时,像对待约翰·列侬(John Lennon)、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和彼得·汤显德(Pete Townshend)那样严肃认真。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这些都不重要了。吉米那不为人知的私生活也成了环绕于其身的重重谜题的一部分——他成了摇滚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
而之后就该我登场了。
1993年,我第一次和佩奇说上话。作为《吉他世界》(Guitar World)杂志的首席编辑,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即采访佩奇,和他聊聊那时他与白蛇20世纪80年代著名流行金属乐队。(White Snake)的大卫·科沃戴尔(David Coverdale)那颇有争议的合作。但说实话,我感兴趣的是更加私人化的部分——作为一个从7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我是听着佩奇的音乐长大的,他和新兵(Yardbirds)、齐柏林飞艇的作品嵌在我的基因里。我一直都很钦佩他作为吉他手、作曲家和制作人的创造力。他能当上制作人,全是凭借着他不输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和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记者,我一直都很好奇,怎么就没人问他那些事情呢?这正是我想读到或者想写下的东西。
佩奇总是对记者发脾气,这一点对我而言当然不陌生,所以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采访过程虽说不上相谈甚欢,但我可以看出他很高兴我能和他聊一些十分专业和复杂的技术及音乐问题。我们第一次的采访进行了几个小时,当他假装被我那极具挑战意味的提问搞得精疲力竭时(倒是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我们稍微放慢了一点速度。但我偏向虎山行,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进行更深一层的访问。奇迹般地,这轮采访又坚持了一个小时,而且佩奇也丝毫没有摆出摇滚大牌的架子。能感觉到他很高兴能好好地谈一谈他的音乐——不止是齐柏林飞艇,还有他和科沃戴尔超过一年的合作。
这也就是我写《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的目的。其实这本书是我们初次会面后极为自然的衍生品。我认为吉米·佩奇是上个世纪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吉他手之一。我想也没想就把他和那些艺术奠基人,如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和查克·贝里(Chuck Berry)等在艺术和商业成功之间架起桥梁的梦想家排在一起。他的音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仍在持续激励着那些在齐柏林飞艇解散后出生的年轻乐迷们。他的话和故事都很有历史意义。
我尽力诱使这位以擅长保护隐私而闻名于世的大师尽量多谈些他那绵延多年、丰富跌宕的事业经历。感谢我在《吉他世界》的职务,使我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不少机会能和吉米聊聊天。虽然我觉得我们算不上朋友,但至少我们的关系是很友好的,我们在彼此的专业性之上建立起了相互尊敬的桥梁。
“专业性”是指,他随和亲切、举止礼貌、对我尊重——只要我不故意触碰禁忌。他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只讨论客观事实。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这一点,我们的话题都只集中在音乐上。只要我遵守这些规则(当然不能明说),他便会和蔼可亲,且很真诚地接受采访。
让他推测他人对他音乐的态度的开放性问题,或者试图让他对其他音乐人做出消极的评价的问题,都是他所讨厌的。只要你问了其中一种,就会让原本进行得十分顺利的访问唐突地停下来,并且难以重新开始。作为一个作家,这些限制虽然会给我带来束缚,但是面对音乐这片肥沃的土壤,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说到禁忌话题,绕不开的便是佩奇对神秘学的狂热兴趣(这也是人们一听说我能和他见面就立刻问我的问题)。与大众的想象截然相反,他从来没有隐藏自己对魔法(magick,英国神秘学家阿雷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为将魔法与魔术区分开而选取的拼法)和玄学的痴迷,这种痴迷也表现在了他的音乐里。但他发现很难深入地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论他说什么,最后都会被人故意曲解或者断章取义得耸人听闻——他觉得这样不仅侮辱了对他而言重要的东西,也会显得他是个神经病。这么想也没错。
不过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这方面的学问,分明是他的艺术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在必要的时候,他能多谈论一些他的兴趣爱好。搞不好这些信息还能让那些喜爱魔法仪式、玄学和占星术的人茅塞顿开呢。
除了魔法,《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全盘揭秘型的传记,而是(至少我希望是)一本清晰的、由摇滚天才自己讲述的音乐人生,而它能给予读者些许启发。在音乐纪录片《吉他英雄》(It Might Get Loud)中,吉米简单地提到了对他而言“光与影”是什么:
“力量十足的……雷声;让你陶醉的声音。吉他之所以如此让我着迷,是因为它有其他物体没有的特性。每个人弹吉他都具有自己的风格,这和他们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把这本书想作是建筑在此观念的基础之上,一次倾听艺术大师讲解他的音乐的难得机会吧。
你会发现佩奇虽然是这本书的主角,但他绝不是这本书里唯一的声音。本书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经历和音乐方面,作为旁观者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话也可以为佩奇的叙述增添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之所以把约翰·瓦尔瓦托(John Varvato)关于佩奇对时尚的影响的看法也写了进来,是因为我觉得他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而这也是佩奇给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想这些材料中所呈现的,即是一个复杂的男人身上如吉米所言的那种被称为“光与影”的东西。
……
《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 音符之外的史诗 吉米·佩奇,一个名字,一种传奇。他不仅仅是Led Zeppelin这支定义了硬摇滚和重金属的伟大乐队的核心人物,更是一位跨越时代的音乐织梦者,一位用吉他创造出无数经典瞬间的灵魂工匠。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镌刻着音乐的辉煌,也映射着时代的变迁。而《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正是这部史诗最直接、最真切的记录——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来自当事人口中的,鲜活而深刻的回响。 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将吉米·佩奇的音乐人生剥茧抽丝的探索。通过他亲口讲述,我们得以窥见 Led Zeppelin 那些石破天惊的乐章是如何在脑海中孕育,又如何在录音棚中被赋予生命。从《Whole Lotta Love》中那标志性的吉他riff,到《Stairway to Heaven》那令人心神荡漾的史诗般构建,佩奇的回忆如同一部纪录片,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创作过程,化为了触手可及的细节。他会告诉你,一个灵感火花是如何点燃创作的引擎,一个简单的旋律片段如何在反复的打磨中演变成流传千古的经典。他的叙述,充满了音乐人的直觉、实验精神以及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然而,佩奇的音乐之旅并非止步于 Led Zeppelin 的辉煌。在加入乐队之前,他曾是英国顶尖的录音室吉他手,为无数名垂青史的歌曲贡献过精湛的演奏。从早期的R&B、布鲁斯到后来的迷幻摇滚,他在各种音乐风格中游刃有余,这为他日后在 Led Zeppelin 中融合不同音乐元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会带你穿越那个充满活力的音乐年代,感受那个时代音乐人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了解佩奇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磨练技艺,积累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他讲述的那些与同时代音乐人的合作经历,那些幕后的故事,往往比舞台上的光鲜更加引人入胜,也更能揭示他音乐理念的形成过程。 Led Zeppelin 的崛起,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摇滚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书中,佩奇会坦诚地回忆乐队初创时的探索与挑战,成员之间如何磨合,如何在一个新的音乐框架下找到彼此的定位。《I Can't Quit You Baby》的原始力量,《Dazed and Confused》的迷幻张力,《Since I've Been Loving You》的蓝调深情……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凝聚着乐队成员的心血与智慧。佩奇不仅仅是一个吉他手,他更是乐队的制作人、编曲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乐队音乐方向的掌舵者。他会细致地讲述他如何理解歌曲的结构,如何通过录音技术去放大音乐的情感,如何在混音过程中追求极致的声音效果。这些关于录音技术的讨论,对于理解 Led Zeppelin 那些“庞大”且“立体”的声场至关重要。 Beyond the music itself, the book delves into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shaped the artist. Page's reflections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 pressures and excitements of life in the spotlight, the creative highs and the inevitable lows. He speaks candidly about the challenges of maintaining artistic integrity in the face of commercial success, and the constant striving to push boundaries and explore new sonic territories.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he roar of the stadium crowd, but also about the quiet introspection of an artist wrestling with his craft. The book also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impact of Led Zeppelin. Their music transcended genres and resonated with a generation. Page's insights shed light on how the band's art intersected with the prevail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urrents of the time, influencing fashion, attitudes, and the very fabric of popular culture. He discusses the visual aspects of the band’s presentation, from album artwork to stage design, and how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mythology of Led Zeppelin. Furthermore, 《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 would not be complete without exploring the deeper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his artistic vision. Page's fascination with occultism, folklore, and ancient mysticism is well-documented, and the book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him to elaborate on how these interests informed his songwriting and the thematic content of Led Zeppelin's work. The enigmatic lyrics, the often-mythological imagery, and the sense of otherworldly grandeur in their music are all illuminated through his personal narratives. He might touch up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hind certain song titles or album covers, revealing layers of interpretation that have long intrigued fans and scholars alike. For aspiring musicians and guitarists, this book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Page's technical insights, his approach to improvisation, and his philosophy on composition offer a masterclass in musical artistry. He shares his thought process behind iconic solos, explaining the harmonic choices, the rhythmic complexities, and the emotional intent that drove his playing. His dedication to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experimentation, even at the height of his fame, serves as an inspiring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artistic growth. Ultimately, 《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 is more than just a book about music; it is a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creativity, legacy, and the enduring power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t’s an invitation to step behind the curtain, to understand the man behind the legend, and to appreciate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influences, dedication, and sheer talent that made Jimmy Page a titan of modern music. The narratives woven within its pages offer a rich and detailed portrait of a life dedicated to sonic exploration, a life lived in the exhilarating inter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of raw power and delicate nuance, forever etched in the annals of rock history.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fact that the greatest music often emerges from the deepest wellsprings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an unyielding commitment to the art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