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么振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4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01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7
字数:4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自然灾害始终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人类也在与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总体上来讲,唐代气候是偏温暖湿润的,唐代的垦荒和经济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破坏,而官吏渎职行为及战争则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唐朝廷对自然灾害的赈救,体贴民情的民本思想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还是为了实现其控制社会、稳定统治的目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使灾害并未在实质上危及唐朝统治。直到最后曾经辉煌繁盛的唐王朝走下历史舞台之时,当时的旱蝗之灾也只是在唐朝统治已趋于瓦解的情况之下,对亡唐起到了某种催化剂的作用。
  有关唐代灾害的情况及其防灾、救灾举措等,在正史、政典、会要、诏令、文集中都有所记载,在墓志、笔记小说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中么振华正是通过较丰富的唐朝灾荒资料,对唐代五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搜查、研究;并探索了唐代社会各阶层在防灾、抗灾中的活动以及他们与自然灾害的互动情况。

内容简介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以唐代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唐代不仅是中国中古社会强盛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而且其雄伟气魄与博大胸怀亦为后辈中国人所仰慕。因此,对唐朝主要自然灾害的情况,唐代朝廷、官员到广大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唐代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预防和救济办法,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互动情况,成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加深对大唐帝国的认识和从唐人防灾、减灾、救灾中获取有益启示。

目录

编纂缘起

导言
一、自然灾害不仅仅是自然的
二、学术史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唐代自然灾害发生探源
第一节 唐代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气候变迁与唐代灾害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唐代灾害
第二节 唐代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
一、垦荒行为及其影响
二、官吏渎职与自然灾害
三、战争对灾害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一节 唐代旱灾
一、旱灾的时空特征
二、旱灾的后果
第二节 唐代蝗灾
一、蝗灾的特征
二、蝗灾的危害
第三节 唐代水灾
一、水灾类型
二、水灾的时空特征
三、水灾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地震
一、地震的时空特征
二、地震的灾况及其影响
三、唐人对地震原因的探讨
第五节 唐代疫灾
一、唐代疫灾概况及影响
二、疫灾的原因与特征
三、疫灾的救治
四、牛疫
第六节 唐代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对灾民和灾区农业的影响
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三、对军事的影响
四、饥荒对灾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的祈祷禳灾
第一节 唐人对致灾原因的认识
一、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观
二、天灾示警
第二节 唐代的祈祷禳灾
一、祷祭禳灾及其礼仪
二、从敬蝗到灭蝗、食蝗
三、雩雨.以龙祈雨.禁城门
四、开闭坊市门·徙市·占卜·断屠
第三节 唐代的弭灾政治
一、反省自责
二、申理冤狱
三、厉行节俭
四、罢免官员
五、求直言极谏
六、出宫人
第四章 唐代的荒政
第一节 灾前的预防措施
一、仓储备荒
二、水利兴修
三、绿化环保
四、刘晏救灾
第二节 灾中的救援措施
一、赈贷粮物
二、调粟之法
三、遣使宣慰
四、养恤之方
五、灭蝗四法
六、以工代赈
七、市场救灾
第三节 灾后的恢复措施
一、蠲复制度及其他
二、因灾蠲免程序
三、自然灾害与文官考课
四、囚灾蠲免实效
第五章 唐代民间救济行为
第一节 僧道的慈善救灾
一、植树造林
二、慈善救灾
三、法术禳灾
第二节 个人与家族对灾害的预防自救
一、百姓度荒
二、乡里义举
三、百姓禳灾
结语
一、唐代自然灾害总况
二、唐代救灾利弊
三、唐代救灾的若干启示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唐代A然灾害发生探源
  中国自古灾害不断,不惟唐代,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然地理因素,中国土地广袤而气候、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二是人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如吏治、战争、水利等问题的影响。这是由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如环境史家所述,自然环境不仅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静止的布景,而是表演历史的一个角色,而社会因素对探讨自然灾害的原因至少与自然因素同等重要。灾害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原因所致,但它是否造成严重影响,能否形成灾荒,则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本章主要从气候、自然生态变迁与人文环境变迁角度出发,探讨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这里的人文环境变迁,指对相关社会人为因素的探讨,主要涉及屯田垦荒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官吏的无能、渎职及战争等军事活动对自然灾害的促发或加剧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这与自然灾害的活跃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①地心张角②、节气③及气候变迁等都有很大关系。据研究,“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④自然因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只能束手待毙,人类在了解灾害规律后,可以采取某些做法和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从而减轻其成灾后果;相反,在不了解灾害规律的情况下,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也可以诱导灾害的发生,或者起到加强成灾程度的作用。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社会能够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要以人类社会本身的内在条件为依据,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种缺陷,会给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沉重打击创造条件。这样,在一定情况下,如苛政、战争、技术工程落后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就失去了对导致灾害发生的一些自然条件的有效调控,自然灾害的影响就会加大。
  ……

前言/序言

  自然灾害,从人类出现便始终伴随着人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而人类正是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成长、发展的。中国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之多,破坏强度之烈和灾害种类之繁多,都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探讨、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以及前人在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选题含意深厚。
  本书以唐代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唐代不仅是中国中古社会强盛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而且其雄伟气魄与博大胸怀亦为后辈中国人所仰慕。因此,对唐朝主要自然灾害的情况,唐代朝廷、官员到广大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唐代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预防和救济办法,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互动情况,成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加深对大唐帝国的认识和从唐人防灾、减灾、救灾中获取有益启示。
  有关唐代灾害的情况及其防灾、救灾举措等,在正史、政典、会要、诏令、文集中都有所记载,在墓志、笔记小说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么振华正是通过较丰富的唐朝灾荒资料,对唐代五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搜查、研究;并探索了唐代社会各阶层在防灾、抗灾中的活动以及他们与自然灾害的互动情况。
  全书近35万字,述说有条理。论述中所用资料丰富而准确,分析有深度。其研究面广而深入细致,对学术史掌握贴切,关注学术动态,尊重同行学术成果。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操守。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格,而有效采用了多种学术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是今后学术研究应当推广和发扬的。书中充分运用表格来透视深层次学术问题。这也是应予重视的。当然,由于研究范围广,难免影响到个别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这是瑕不掩瑜,作者亦已有所察觉。
  么振华女士,本世纪初在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并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还到上海师范大学做博士后。在硕士生期间,她便关注唐代自然灾害问题,大量翻检、查阅和认真研读了关于有唐一代自然灾害的文献资料,并不辞辛劳地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她研究唐代自然灾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她所以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是与她勤奋刻苦学习,抓住重大课题锲而不舍进行学术研究、用心钻研分不开的。值此振华大作付梓之际,仅以为序。
  施建中2014年5月于三亚寓所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