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梁启超1902年流亡日本期间,受邀去美国游访,途经各地的见闻,中西对比的想考,至今都令人发聩的反思。
井上靖擅长以古朴幽深的文字再现宿命的悲凉感——犹如他在《敦煌》里透露着对中国佛教的探测与向往,书中人物的佛缘也是因缘际会,而无意中促成了敦煌佛经完好保存的历史大事,仿佛这是宿命促成的缘——这一缘亦是井上靖自身历程的体现——兴许是因为他年幼时的艰苦,而把这种与现实脱离的精神寄托在遥远的异国西域里,方能解忧,对西域的这种痴迷不知从何而起,亦是一种缘。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看看当年的晚年梁启超是怎么看待民主体制和世界思潮的。
评分 评分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从选择图书开始,然后,是阅读自己选择的图书,这里的阅读,钱伯斯特别打了一个引号,因为在英文里面read这个词主要是指书面阅读,而钱伯斯认为,儿童阅读绝不仅仅包括书面阅读。他理解中的阅读这个词应该是,把文字从书本上抽取到脑子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是听读,也可以是自己读,最后的阅读反应,实际上就是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自发思考,不管是提出各种为什么啊为什么的问题,还是闲聊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只有具备了这个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整个儿童阅读循环才宣告结束,儿童阅读的体验,才是完整的,并且才可能产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评分西域在井上靖的心中是个遥远而执着的梦,如何用文字呈现出他内心的这个梦,使得他更为斟酌慎重。他选择了隐忍与克制,不让浪漫情怀使之虚化——与其说他是个历史小说家,不如说在对待他心中的西域时,他更愿意做一个尽量描出真实楼兰的记者。井上靖对楼兰、敦煌的认识与了解如此充实于心,乃至于看到他在描述楼兰的时候,甚至让人感觉楼兰是他去过、遇到过、阅历过的一个故国。
评分五六年前,偶读井上靖的《狼灾记》,写的是在公元前300年的秦代,远戍边境的秦军队长陆沈康与一个异域女子缠绵七天七夜之后化身为狼的故事——听来如此神秘,但是井上靖真实淡然的文笔娓娓道来,甚至让我一度以为陆沈康及其友张安良是真实存在过的古人!从此对井上靖的书一发不可收拾,但当时苦无纸质书,只好在网上买了复印本;今日得了新经典出的新版,总算遂了心愿。
评分真是高大上,都不舍得写写划划。
评分1958年,53岁的他写出了《楼兰》与《敦煌》,直至1977年他才第一次踏上敦煌,皑皑白发之际终于圆了他的西域之梦,叹称:“23年前我就写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头一次见到它,却一点儿也觉不出陌生。我与中国太相通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实与想象别无二致的情况,一则是他与中国西域之间沉淀多年的缘,二则是他不断的搜寻史实资料,在自己的脑中填充、修补对西域的理解。他终其一生对西域的追寻回应了西域对他的召唤,也因此他笔下的楼兰敦煌,对照现实犹如明镜反射般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