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是首本关於梅艷芳的评论集。梅艷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标誌了香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时代。此书由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艷芳,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九七政治、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讨论。亦包括深度访问,受访者包括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张学友、郑裕玲等,谈论梅艷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和他们的合作经验。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二○一三年是梅艳芳逝世十周年。十年以来,从坊间、传媒到学术界对梅艳芳的讨论,早已超出对一个已故明星的纯粹怀念。不少人指出,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的代表性,标志了香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时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部份。
在音乐方面,梅艳芳歌路纵横,形象百变;她有「东方麦当娜」之称,同时大量改编日本歌曲,又翻唱国语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时,梅艳芳却建立个人风格──那是香港溷杂文化的代表。在当过多届歌后、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均破纪录的背后,梅艳芳身上铭刻了香港文化。
电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极高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游走不同电影类型而都获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员:文艺片《胭脂扣》、喜剧《审死官》、动作片《东方三侠》都非常成功。这跟她舞台上的百变形象有关,也跟当时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质关係甚大。
这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人更了解梅艳芳,而是从她身上了解整个香港文化的独特性。本书旨在对梅艳芳作深入的评论及赏析,尝试深入浅出,并以多元角度讨论。
-深度访问:
访问曾跟梅艳芳合作的音乐製作人、导演及演员,包括黎小田、伦永亮、关锦鹏、许鞍华、许冠文、许志安、郑裕玲等,谈论梅艳芳的歌唱技术、舞台风采、角色演绎、专业精神等,娓娓道来他们与梅艳芳的合作经验,釐清坊间对梅艳芳的不实传闻。
-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
由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艳芳,例如从性别、流行文化、明星研究、九七政治、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
-随书收录
梅艳芳逝世当年,各届人士纷纷撰文悼念,道出她对整个影坛、歌坛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此书重新收录当中部份文章,当中包括张五常、李碧华、陶杰、张敏仪、吴霭仪、黄霑等人的文章。
(此书作者收益扣除基本开支后作慈善用途)
这本书有很多不同人士的访问,受访者全部都是曾经跟梅姐有交集的,音乐上的拍档、电影上的拍档、人生上的重要人物(母亲、朋友、歌迷等),还有学术性的评论文章和纪念文章。
你会知道很多梅姐的幕后故事和成长点滴,会知道很多她的优点和小小缺点。你会知道她为身边的工作夥伴、亲人和朋友,带来了什麼影响。
你会知道一个有血有肉的梅艳芳
没有什麼?
绯闻、八卦、是非 通通没有
一般般
评分一代巨星的演艺人士,据说比港台版删减了内容,不过这个装订是第一次看见,不错,就是书寄来时边角有点折了
评分评分
宗上所述: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即文学是呈现在话语蕴藉中审美的意识形态。
评分关于梅艳芳传奇人生的一本好书
评分卓男,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主修比较文学。曾任《电影双週刊》编辑。2002年起担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行政经理。期间以自由写作人身份,参与编辑、资料搜集、宣传、统筹及策划等工作。2004年至2008年,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综合节目组製作的《百年梦工厂》、《香港电影月》及《艺文部落》担任资料搜集,并统筹「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颁奖礼。2007年出任《香港电影》杂志助理总编辑。编辑书籍包括《十面埋伏製作全纪录》、《电影通识行》、2005至2007年《香港电影回顾》、《电影工作室创意非凡廿五年》、第24至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特刊》等。多年来参与编辑、资料搜集、宣传、统筹及策划等与电影有关的工作。编辑书籍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特刊》、《童星.同戏──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童星》等。着有《李小龙Bruce Lee My Brother──李振辉回忆录》。现职节目策划。
评分还好吧不错
评分《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是第一本关於梅艷芳的评论集。梅艷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标誌了香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时代。此书由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艷芳,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九七政治、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讨论。亦包括独家深度访问,受访者包括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张学友、郑裕玲等,谈论梅艷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和他们的合作经验。
评分不错 很好 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