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勒卡雷是像007这种玩器材的,我们还要替他担心,所幸他为数众多的小说比拼的是智力和呈现的是人性,所以至少我会等着看下一本,塑料皮就塑料皮吧。
评分一下买了几本勒卡雷老爷子的书,他们在送来的路上的时候我看完了了“头号罪犯”,感觉不是特别精彩。希望这几本好看一点吧!
评分约翰·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David Cornwell)。1931年生于英国。18岁便被英国军方情报单位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之后于伊顿公学教授法文与德文。1959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同时开始写作。1963年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谍影》一举成名,知名小说家格林如此盛赞:“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间谍小说!”从此奠定文坛大师地位。迄今共著书22部,有3部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十佳间谍小说”,4部入选“百佳犯罪推理小说”,获奖无数,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
评分如果拿看好莱坞动作片的心情来阅读肯定很辛苦,就像看钱德勒那些侦探小说一样,漫长的铺垫只为了最终让你掩卷长叹。一开头就是主角利玛斯埋在东柏林的间谍种子准备跨越围墙逃亡的失败过程。一页页往下翻,尽是灰色、阴郁的失败与挫折。中间还真睡着了几回,要不是之前看过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个布局精密的连环计,实在想丢下看部傻动作片也好。果然在书2/3的地方连环计开始动起来(后来真没再睡着了),结局是一扫阴霾的漂亮。
评分 评分第三幕衔接点:在其它选美比赛选手的帮助下,桑德拉被七拼八凑地化好妆参加选美决赛。被一度不相干的选美选手们所接受,而且确信女孩们是真的关心她的情况下,桑德拉重新焕发了生机。选美选手们帮助桑德拉,其实就是帮她们自己。
评分实是,迄今为止,在我的十四部作品中,有五部与冷战无关。作为一个作家,相比同道中人,我感觉更加幸福,因为,柏林墙终于倒下了,而我也可以将目光聚焦到我们时代其他的方方面面。那些研究苏联政体的学者,那些纸上谈兵的文人,还有那些防务记者,此刻,他们都在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疆土。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划定了我的地盘。创作于1981年到1982年间的《小鼓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冷战还处于如火如荼的时期。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乔治·史迈利,这个故事里面的角色全部都是新面孔。冷战,充其量说,也就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个故事却发生在一个真实的舞台上。借用我书中的主角约瑟夫的话,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民族——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长期的战争。停!停!抱歉,我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偏见。在那些年月里,在以色列,不断有人向我灌输以下的观点:巴勒斯坦不是一个民族;巴勒斯坦
评分B故事:这里实际上是桑德拉和其她参赛女孩之间的感情故事。为什么?因为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女孩温柔的天性,而桑德拉对此一窍不通。女孩温柔的天性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每个参赛女孩都有各自的才艺和个性,而让桑德拉感到奇怪的是,每个女孩都需要她、喜欢她。正是桑德拉和女孩们之间的互动承载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是影片的核心。桑德拉在影片结尾吻本杰明,是由于她跟女孩们学习、成长并发现自己女性一面的结果。
评分勒卡雷既是“冷战时代的小说家”,也是当代一流的国际观察家,富有想象力的社会历史学者。曾是阿拉法特的座上宾,小布什的批评者,至今仍以他清醒的洞见对当今世界发挥着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