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著,盛杨燕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0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4014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湛庐文化
外文名称: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大家都认得出好创意。印刷机、铅笔、抽水马桶、电池、互联网、GPS、Google——这些都是绝妙的创意。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被喻为“科技界的达尔文”的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提供了深具启示意义以及有论证实据的答案。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TED演讲人史蒂文·约翰逊经典力作。他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从神经生物学、都市研究,到网络文化,找出了独特创新背后的7大关键模式,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找寻它们的踪迹。他检视了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创新进程、实体环境,以及如何使众人与创意齐聚一堂,从而造就出伟大的创意。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你知道印刷机的创意其实来源于葡萄酒榨汁机吗?你知道化学家凯库勒是在梦里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吗?你知道设计出空调的伟大发明家开利,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调节空气的湿度吗?你能想到格雷特巴奇是把人的心脏想象为一台不能正常发送或接收信号的收音机,从而发明了心脏起搏器吗?你知道为什么三个男人能在6个月的时间里创建出YouTube,而一大批专家委员会和电子企业却花了20年的时间才使高清电视成为现实?《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将为你揭开这些好创意的奥秘。
  作者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首度揭开创新源起的7大关键模式。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从神经生物学、都市研究,到网络文化,找出了独特创新背后的7大关键模式,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找寻它们的踪迹。他检视了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创新进程、实体环境,以及如何使众人与创意齐聚一堂,从而造就出伟大的创意。
  从达尔文到苹果(Apple),从万维网到Google,作者审视了近代的创新枢纽,汲取出适用法则,以及出现在创新过程中的共通点。他的发现不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创新的根源,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策略,以培养突破性的创意。



作者简介

  史蒂文·约翰逊,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展望》杂志(Prospect)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TED演讲人。
  其著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包括《涌现》(Emergence)、《幽灵地图》(The Ghost Map)等8部畅销书,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创立了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网站——包括新近成立的outside.in,并为《時代周刊》、《连线》、《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虽然有评论指出,作者所考察的大量创意发明故事都早于1930年,但我觉得这恰是本书的亮点。创意需要深厚的土壤。创意的萌发和涌现,需要经年累月的专注和耕耘,所结出的果实,或许看上去是机缘巧合,或许常常是“有心栽花”的坚守与“无心插柳”的偶然——但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折射出“深厚土壤”并非一蹴而就的虚浮,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焦躁。作者看似轻松、流畅的故事讲述,背后则是创新土壤的朝夕之功和日垒层土的历史积淀。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描摹了人类接近神明的一次次努力!或许我们无法从这些羚羊挂角、神龙一现的璀璨中学到某种方法,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极限,从而兴奋而又深刻地沉醉在整体的伟大中。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史蒂文·约翰逊是“科技界的达尔文”。他以引人入胜的观察与独树一帜的见解,引领我们认识创意的起源。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创新的环境与网络?约翰逊发现的7大关键模式提供了答案。

  ——沃尔特·艾萨克森 畅销书作家,《史蒂夫·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作者


  ★这是一本光芒四射的著作!约翰逊是后分类时代的模范。“长焦距视角”使本书成为了解当今世界的有力工具,也使本书的论点极具说服力。

  ——《纽约时报书评》


  ★史蒂文·约翰逊是一位博学之士。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追随他神秘莫测的思路而行的过程,让阅读充满趣味。为了解释某些创意之所以能改变世界的缘由,他援引了众多学科的实例,内容涉及化学、社会史、地理,乃至生物学。

  ——《洛杉矶时报》

目录

中文版序 为什么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I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络 /001

第 1 章 创新就是一扇不断打开的门 /021
创新模式 1:相邻可能

相邻可能有一种奇异的美,因为一旦对它的边界进行新的探索,之前的边界就会重新扩展。新的组合变化为另一些变化,提供了进入可能空间的钥匙。就好像是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式的美景。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从小鸡孵化器、婴儿恒温箱到育婴器
让创新的边界无限扩展
独立重复与创新的可能性
超前的想法与创新的受限性

第 2 章 在思想的大池中让信息外溢 /041
创新模式 2:液态网络

让信息得到流动,从而把一种“固态”网络转变成一种利于好创意出现的“液态”网络,有时候只要推开一扇门就足够,但是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移动一座墙,给思想一个可以流动的空间。

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也是一个群体
连接模式与随机性环境,生命起源的创新
实验室会议,好创意诞生的地方
MIT 的 20 号楼和微软的 99 号楼

第3 章 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 /063
创新模式 3:缓慢的灵感
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地培育它,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式的辛苦耕耘。只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并且让它生长在能让根须建立新连接的肥沃的土壤里,然后,给它时间,静待开花结果。

掉进黑洞的 “凤凰城备忘录” 与 “明尼苏达式猜想”
让灵感在时间的滋养中慢慢成形
马尔萨斯顿悟
摘录,让旧灵感与新思考生出新连接
探询一切的万维网
20%创新时间

第4 章 机缘巧合的力量 /091
创新模式 4:意外的收获

就像在一个正在煮沸的思想大锅里,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创意不断翻滚着、沸腾着,于是种种新奇的活动便出现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一瞬间,各种想法的新连接形式便会形成。于是处处所见的都是一些不曾预设过,且出人意料的新的活动或连接形式。

梦境,孕育创意的“原始汤”
大脑,在噪音中不断形成新的连接
意外收获从哪里来
DEVONthink,我的创新工具
网络,发现更多意外收获的引擎
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

第 5 章 绝佳的创新实验室总是有“污染”的 /119
创新模式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人类的错误史也许要比那些发明更有价值、更有趣。真理是千篇一律的,你需要怀有一种被动的倾向才能寻找到它,而错误是变幻莫测的。正确的想法会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


三极管,接二连三失败的产物
格雷特巴奇与心脏起搏器
噪声、异议和创造力的关系
错误铸就了人类

第 6 章 让完全不相关变成相关 /135
创新模式 6:功能变异

当你打开一扇门,发现里面有一堆木头和一个壁炉时,那些用以照亮黑暗房间的火柴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功能,这种可以帮助你看清事物的工具最终却给你带来了温暖。

从葡萄酒榨汁机到古腾堡印刷机
城市、第三空间与功能变异
将一种媒介中设计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咖啡馆模式,弱关系下的创意空间
苹果公司的壁垒模式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具备关联性思维的人

第 7 章 在生态圈中不断成长 /155
创新模式 7:开放式“堆叠”平台

平台建造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不仅在融合的可能性方面打开了大门,更打造了全新的场所。旧观念有时会使用新房子。新创意必须使用旧房子。“堆叠”平台的真正好处在于,你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正如燕雀不必付出钻洞和推倒大树的代价,它只需懂得怎么鸣叫就够了。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
GPS 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Twitter,最具生产力的开放式平台
平台的循环利用
用污染和海水建造水下城市
构建网格生态系统

结语 第四象限,伟大创意的诞生 /181
附录 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1400—2000) /205

精彩书摘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络  当想象力  使未知事物有了形状  当诗人的笔  让它们成形  并给空中的虚无,一处居所,一个名号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5幕第1景第14~17行  达尔文的悖论  1836 年 4 月 4 日,在印度洋东部广阔的海面上,东北季风已慢慢停息。夏天的海面风平浪静。基林群岛(Keeling Islands)由两个小环礁合围而成,包括离苏门答腊岛以西970公里的27个珊瑚岛。群岛边,蓝蓝的海水平静无波,触手温润,令人沉醉;解体珊瑚上的白沙闪闪发亮,令海水增加了几分蓝意。在一处岸边,平常都会见到更大一些的海浪,而那一天,却异常平静。在热带广袤无边的蓝天下,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走到水边,看到了岛边围绕的活珊瑚。  几个小时的时间,达尔文走走停停,仔细观察着那些长势极好的珊瑚。那一年,达尔文 27 岁。在远离伦敦约 11 300 公里的这个小岛上,他站在悬崖上——双脚踩在根基位于海洋深处、而顶部几乎触及海面的海底山顶,思维徘徊在关于这座山峰如何形成的想法边缘。在他的脑海里,一个猜想即将破土而出。这个猜想可以解释这座山峰的形成原因,也将被证明是他科研生涯中第一个伟大的突破。同时,他也开始对另一个灵感进行探索,虽然它有些模糊,还没有完全成形。但这个灵感最终引领达尔文登上了 19 世纪知识殿堂的顶峰。  在达尔文的四周,珊瑚生态系统里的各种生物迅速移动,闪闪发亮。种类之多让人惊叹不已,有蝴蝶鱼、雀鲷、鹦嘴鱼、拿破仑鱼、神仙鱼;此外,还可以看见金色的小鱼群“仰仗”盛开的珊瑚花上的浮游生物为生,以及长有尖刺和触手的海胆与海葵。虽然眼前的奇景令达尔文眼花缭乱,但他的思绪却已穿过表面,去探寻更深处的秘密。4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The Voyage of the Beagle)。在书中,他写道:“热带海洋里到处是有机生物,数不胜数。对这些生物充满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很多自然学家在描述那些海底洞穴里的美景时,用词不实,过于渲染。”  从那一天开始到几周以后,达尔文并非只是沉醉于所见到的海底奇景,而是一直思考着一些问题,并试图解开那些不计其数的生物背后的秘密。在基林群岛的地面上,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并不多。就植物而言,只有少量椰子树、苔藓和杂草。他写道:“陆地上的动物,比植物还贫乏。”只能见到少量蜥蜴,很难见到真正的陆地上的鸟类。此外,就是一些随着欧洲的船只漂洋过海“移民”到当地的老鼠。达尔文对这种情况不屑地摇头说:“除了猪,再也看不到任何本土四足动物了。”  然而,在距离这片生物稀少的陆地几米远的珊瑚礁里,现象却千奇百怪,成千上万的生物都在蓬勃生长,其壮观程度堪比热带雨林。这真是一个谜。为什么环状珊瑚岛边的水域里可以有这么多的生物存在?从印度洋里任何一处取 1 万立方米的水,全面调查一下水中能找到的生物,可以发现,生物种类与达尔文笔下基林群岛上动物的情况一样,非常贫乏。倘若足够幸运,那么在取出的水中可以见到几十条鱼。然而,在达尔文观察的珊瑚礁边,上千条鱼却随处可见。根据达尔文自己的讲述,在海洋中遇到一片珊瑚礁生态系统,就像在沙漠里遇到一片葱茏的绿洲。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达尔文的悖论 ”(Darwin’s Paradox)——在营养极少的水域里却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的数量多得惊人。珊瑚礁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1 000,然而约占海洋生命种类 1/4 的物种都生长在珊瑚礁边。当 1836 年达尔文站在珊瑚礁边时,上面的这些数据他还无法取得。但在那之前,他乘坐“小猎犬号”航行了 4 年,所见所闻足以让他对珊瑚礁边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研究兴趣,他知道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并非偶然。  第二天,达尔文与“小猎犬号”的船长、海军中将詹姆斯·菲茨罗伊 (James FitzRoy)一起,去勘察环状珊瑚岛的向风地带,只见冲天巨浪冲刷着珊瑚礁的白色边沿。对于见多了英吉利海峡或地中海平静海面的人,会本能地为眼前翻滚的波涛所震惊(达尔文观察到那些碎浪的力量“近似温带地区的烈风,且绝不会停止肆虐”)。但吸引达尔文注意力的并非海浪的壮观,而是抵御海浪的神秘力量——组成珊瑚礁的那些微生物。  大海波涛翻涌,越过宽大的珊瑚礁,力量之大似乎无可匹敌。奇怪的是,它却遇到了克星。这些克星表面上毫无抵抗力,似乎一攻即破。然而,并非是大海饶了珊瑚礁,相反是它死攻不下。巨浪冲过珊瑚,形成猛烈的碎浪,扑上沙滩,砸上高高的椰子树,树干都弯曲甚至折断了,可见海浪威力之凶猛……然而,那些其貌不扬、个头低矮的珊瑚礁却屹立不倒,久攻不败。为什么呢?因为有另一种力量参与其中,并与海浪博弈。这种神秘的力量将碳酸钙的原子与碎浪阻隔开,并把那些原子拼排成一种对称结构。尽管飓风把海浪撕扯成无数碎浪,但这种神秘的力量像建筑家一样,一直在修筑能抵抗海浪的结构,因此,珊瑚礁安然无损。  “小猎犬号”的此次出航是为了完成一些科学探索。那些微小的“建筑师”们吸引了达尔文的注意,他甚至认为它们就是解答那些问题的关键。在海军中将詹姆斯·菲茨罗伊批准出航的公文中记录了探索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调查环状珊瑚岛的成因。达尔文的导师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他提出一种新论断,认为地壳的猛烈运动导致了海底火山的爆发,然后,珊瑚群沿着火山口周边生成了珊瑚礁。因为火山口的形状是圆的,所以形成的珊瑚岛便为圆环状。虽然导师赖尔关于地壳深处运动的理论对达尔文的影响十分深刻,但站在海滩上,看到层层碎浪撞击珊瑚时,他知道导师关于环状珊瑚岛成因的论断并不正确。达尔文认为,简单的地质运动并不能解释眼前的一切,答案应该是一种绝不屈服的生命创造力。达尔文沉思了一会儿后,脑子里闪过一些想法,那些想法似乎正在慢慢聚集,合并成一种理论,以解释那种伟大的生命创造力。一些思考和问题的答案,虽然尚未成形,却正在渐渐地变得清晰。  几天的考察结束后,达尔文回到“小猎犬号”上再次翻看考察日志时,他陷入了沉思,那些海浪撞击珊瑚礁的画面一直在他眼前不断地浮现。他在日志上添加了一句话:“虽然我现在并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我认为那些珊瑚岛海岸水域里的壮观景象一定有其成因。” 这一句话将在30年后出现在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最终,达尔文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超线性城市  瑞士科学家马克斯·克莱伯(Max Kleiber)从小就成了拷问传统和规则的小怪才。20 世纪初期,克莱伯在苏黎世大学读本科,白天他在街头行走时的着装让人们大为惊叹。通常他只穿着凉鞋,衣领大开,这种装扮在正式场合是较为少见的。克莱伯在瑞士军队中服役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长官们将情报出卖给德国军方,而瑞士官方早已公开表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这种情况让他非常惊恐,于是,在下一次征集令传到时,他悄悄地躲了起来。最终,他因此获刑几个月。几经辗转,当克莱伯终于在农业科学领域里一展抱负时,他早已对苏黎世社会中的种种规则与限制忍无可忍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无数的反传统人士和反战运动者们都效仿克莱伯的着装法,仅穿一双凉鞋就在大街上大步行走。后来,克莱伯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居住。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处沃野千里的美国中央谷(Central Valley)中心区域。在该分校区的农业学院里,克莱伯在事业上取得了初步成就。起初,他的研究对象是牛,主要测量动物体重与其新陈代谢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机体燃烧能量的速度。测定新陈代谢率对养牛业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该数据能帮助牛农们合理地估算出牛群需要的食物量,同时,估算出在屠宰这些牛后,最终能产出多少牛肉。克莱伯刚到戴维斯分校不久,在研究中就发现了一条奇特的规律。为了验证这条神奇的数字规律的适用范围,克莱伯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牛以外的各种不同生物,包括老鼠、鸽子、狗,甚至是人。  科学家和一些热爱动物的人们很早之前就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生物体的体积越大,它的生命进程就越慢。比如,苍蝇的生命短则数小时,长则几天,但大象却可以生存半个世纪之久。鸟类和其他体积小的哺乳动物,其心脏传输血液的速度非常快,是长颈鹿和蓝鲸的数倍。但生物体的体积与其生命长短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线性的。比如,马的体重可能是兔子的 500 倍,但马的脉搏速度却并非兔子的 1/500。克莱伯在戴维斯实验室中做了大量的测量,最终发现在这种标度现象中,隐藏着一条不变的数学关系——克莱伯定律(Kleiber’s Law)。如果将所测得的质量数据和新陈代谢率画到对数坐标中,将得到一条由低点往高点延伸的完美的直线——从位于低端的老鼠和鸽子到位于高端的公牛和长颈鹿。  在物理学家们的研究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美丽的方程式。但生物学研究的现象却要复杂和混乱得多,要得出完美的数学定律是极其困难的。随着克莱伯和他的研究团队们所研究物种的数量的增加,这条定律也更加清晰: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率与其体重的 1/4 次幂呈反比。算法可简单表示为:(1)先将1 000 进行开平方根运算,运算结果约为 31。(2)再将 31 进行开平方根运算,运算结果约为 5.5。比如,奶牛的体重大约为土拨鼠的 1 000 倍,那么一般情况下,奶牛的生命比土拨鼠长 5.5 倍,而土拨鼠的心率却比奶牛快 5.5 倍。科学作家乔治·约翰逊(George Johnson)曾指出,克莱伯发现的定律中有一“可爱”之处,即不同物种之间的心跳数差异有一定的稳定性,较大体积的动物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耗尽其心跳总数。  在克莱伯发现这条定律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发现这一定律对细菌类微生物体和细胞的新陈代谢率也适用。人们甚至发现连植物的生长也遵循克莱伯定律。生命个体需要寻找适当的分配能量的方式,克莱伯定律就是这些生命个体发展过程中共同“遵守”的一条规律。  几年前,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决定考察克莱伯发现的这条定律是否适用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即人类修建的超级有机体城市。城市的发展会不会引起其“生命的新陈代谢率”降低?大都市的“生命系统”里是否存在一些发展规律?杰弗里 · 韦斯特在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研究所担任总负责人,这家研究所就是后来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韦斯特召集了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共同组建了一个团队,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收集数据,了解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犯罪率、家庭用电量情况、新发明的数量、汽油的消耗情况等。  最后,当韦斯特的团队在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克莱伯定律也适用于城市的能源和交通增长。这个发现证实了韦斯特之前的猜测,令他露出欣慰的笑容。能量在生物体体内消耗的速度遵照一定的规律,这条规律也同样支配城市“生命系统”内的各个部件,比如,加油站的数量、汽油消耗情况、公路的宽窄、电缆的长度等。从能量消耗的情况来看,如果把大象比作一只“放大”的老鼠,那么城市就是一头“放大”的大象。  在韦斯特团队的研究结果中,有一些数据并不遵照克莱伯定律,这一点最令人震惊。在他们取得的海量城市调查数据库中,还发现了另一条能量消耗的规律。根据这个团队取得的数据,各种与创造性相关的活动,包括专利发明、研发预算、“高创新性”的职业、发明创造等,都遵循另一条幂指数定律。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能力的幂指数大于1。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大 9 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 倍,而是要高出 16 倍;而如果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规模是一个小镇的 50 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 倍。  克莱伯定律表明,当生命体的体积增大时,它的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商品还是不错的,发货也很快,快递员赞一个!

评分

包装不错,还没开始看。。。。。

评分

rzuzururzzruzruusrur

评分

包装完好,看完后再追加内容。

评分

不错,速度快。

评分

貌似内容不错的样子,。。。

评分

书很好是正品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不过京东物流太不靠谱

评分

买了好多书慢慢看吧……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