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錶揚”為基礎的教育,纔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
◆日本國民級奇跡教育法!上市僅2年,創造銷量奇跡!
◆越錶揚,孩子越自信、越積極!越批評,孩子越自卑、越叛逆!
◆育兒的理想目標,不是培養服從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養為瞭得到奬勵纔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過強化孩子的內部動機,培養齣“自覺主動的孩子”。
◆一受到批評,孩子就亂發脾氣、又哭又鬧;再三糾正,他還是不長記性,下次仍然犯同樣的錯誤……孩子的所有行為問題,其實都與您的處理方式密切相關!
一受到批評,孩子就亂發脾氣、又哭又鬧;再三糾正,他還是記不住,下次仍然犯同樣的錯誤……孩子的所有行為問題,其實都與您的處理方式密切相關!
“為什麼要把脫下來的衣服到處亂扔呢?”“為什麼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啊?”,類似這樣的問題,媽媽隻應該自己在心裏思考一下,而不應該直接去問孩子,因為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迴答。其實,媽媽隻不過是把自己解決不瞭的難題發泄到瞭孩子身上而已。要想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父母就需要明確告訴孩子具體該怎麼做,纔能代替孩子已經做齣的不當行為。
孩子喜歡摸自己的小雞雞——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就說明他可以玩的東西太少瞭。這時,不能敷衍瞭事地批評孩子一句“彆摸瞭”就算瞭,若無其事地讓孩子去做費勁的事纔是有效的處理方式(比如,讓孩子去洗手)。另外,還要適當豐富孩子的室內活動,或者允許孩子渾身沾滿泥巴、跑來跑去地自由玩耍。
……
很多時候,孩子的壞習慣正是在傢長的“批評”中養成的。被批評時,孩子不會馬上改正,還會産生抗拒情緒,反而更難達到教育目的。隻有以“錶揚”為基礎的教育,纔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
奧田健次,日本臨床心理專傢,專業行為治療師、臨床心理谘詢師。現任日本櫻花學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日本傢庭齣診型療法“自閉癥兒童的傢庭介入型指導(home-based intervention)”的開創者,在全國各地進行傢庭援助。提齣瞭ABA應用行為分析療法,不僅在日本國內深受好評,還受到瞭來自世界各國的診療邀請。解決行為問題時嚴謹的觀點、技術以及指導方案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受到國內外專傢的一緻贊許。
先後榮獲1999“日本行為療法學會奬”、2003“日本教育實踐學會研究奬勵奬”、2008“日本行為分析學會學會奬”,是當今日本炙手可熱的育兒暢銷書作傢。
第1章 “不批評”纔能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恰當的贊美和錶揚,能培養齣“喜歡收拾房間”的孩子
案例1 客廳弄得亂七八糟也不收拾
·父母的贊賞和認可,輕鬆幫孩子養成新的習慣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並盡力“錶揚”他
·批評不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即使孩子沒做到最完美,也可以誇他“努力嘗試”和“有進步”
·隻要“糖塊”,不要“棍棒”
·多說“做得不錯!”“非常棒!”,能幫助孩子學會新的行為
·隻有意識到錶揚的重要性,纔能學會錶揚
·奧田老師應用題:不滿1歲、還不能完全聽懂媽媽話的孩子,該怎麼錶揚呢?
與其在孩子做不到時批評他,不如在他完成後錶揚他
案例2 孩子總是不主動刷牙
·為孩子定規矩的父母是否扮演瞭“警察”的角色?
·父母和老師不能成為隻懲罰不錶揚的警察
·隻要不覺得“理所應當”,就會經常錶揚孩子
·“禁止規則”不利於好習慣的養成
·不放過任何一個錶揚孩子的機會
案例3 孩子不能按時洗澡
·降低期望值,纔能輕鬆育兒
案例4 早上不能按時起床
·看到孩子小小的進步,纔能不斷地錶揚孩子
抓住“偶然”的機會,纔能培養齣“自覺主動型孩子”
案例5 孩子不會主動幫助他人
·你希望孩子隻做分內的事,還是能夠主動幫助他人?
·媽媽的一聲“謝謝”,是對孩子莫大的鼓舞
·“主動做事”與“為瞭不挨罵而做事”的區彆
·為什麼會培養齣“得過且過型孩子”?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要命令孩子做這做那,要學會剋製!
·奧田老師應用題:希望孩子能主動給老人讓座,該怎麼做呢?
想方設法錶揚孩子的認真和努力
案例6 孩子總愛說“媽媽幫我”,不願意自己去做
·培養自信比糾正錯誤更重要
·隻要用心,錶揚孩子的機會就無處不在
·學會花樣百齣地錶揚孩子
·即使孩子失敗瞭,也要錶揚他“Good try!”
·在孩子12歲之前,請費盡心思錶揚他
·父母的價值觀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孩子
第2章 彆給孩子的性格貼標簽,所有問題都隻是具體的行為問題
怎樣纔能幫孩子改掉危險的習慣?
案例7 孩子有時會突然掙開我的手亂跑起來,我想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
·對危險的行為,要“絕對不允許”
·即使孩子嘗試100次,也無法掙脫
案例8 兩歲的兒子不愛刷牙
案例9 孩子不喜歡吃藥,一到吃藥時總是跑開
案例10 孩子喜歡當眾摳鼻子
案例11 孩子不管在什麼場閤都喜歡摸自己的小雞雞
……
女兒今年6歲。每次看到3歲的弟弟玩她的玩具時,她總是會故意奪過來,惹得弟弟大哭一場。因為經常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就問她:“為什麼不能給弟弟玩一下?”“為什麼故意惹弟弟哭?”可是,女兒總是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孩子的這種態度讓我很擔心。
比起孩子的態度,我其實更擔心這位媽媽的態度。
每位媽媽都希望孩子能成長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我想應該沒有哪位媽媽沒有這種願望吧。媽媽希望孩子“對弟弟好一些”或者“能守規矩”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當媽媽希望女兒“對弟弟好一些”,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時,就會質問女兒:“為什麼不能給弟弟玩一下?”“為什麼故意惹弟弟哭?”這位媽媽之所以這樣問,可能是考慮到“這樣下去對女兒的成長不利”,或者“孩子肯定是有什麼原因纔這麼做的”。
但是,類似“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媽媽隻應該自己在心裏思考一下,而不應該直接去問孩子,因為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迴答。
其實,媽媽隻不過是把自己解決不瞭的難題發泄到瞭孩子身上而已。比如:“為什麼要把脫下來的衣服到處亂扔呢?”“為什麼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啊?”“為什麼不和鄰居田中先生打招呼啊?”,等等。
即使把這些問題丟給孩子,也不會得到任何答案。
有一個詞叫做“愚蠢透頂”。本來應該自己在心裏暗暗思考的問題,非要拿齣來質問孩子,讓我說這就是一種愚蠢透頂的做法。實在對不起,我忍不住用瞭“愚蠢透頂”這個詞,但我想,應該會有很多父母會想到“啊,我也經常這麼問孩子!”的吧。如果父母能不斷地反省自己,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就不再是愚蠢透頂,而是會逐漸領悟到育兒的真諦。
其實,“為什麼……”隻不過是媽媽把自己想說的話用“為什麼……”的句式錶達齣來,用提問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孩子如果一直被媽媽追問“為什麼……”,那麼,不管是經過3年還是10年,孩子都不會有任何成長。
不僅如此,父母還會對孩子越來越失望,而孩子雖然知道父母是在批評他,卻不知如何是好,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要想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父母就需要給孩子提齣具體的行為方案,來代替孩子已經做齣的不好的行為。
比如,當看到女兒從弟弟手中搶迴玩具時,可以對她說:“2點45分到3點之間,把玩具藉給弟弟玩一下好不好?”這時,可以讓孩子看一下錶或者計時器,並對她說:“讓弟弟玩15分鍾左右可以吧?”如果女兒同意瞭,媽媽一定不要忘記對她說一聲“謝謝”。
如果孩子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張物品清單,並告訴他:“上學之前,自己要先確認一下東西有沒有帶齊哦。”將鉛筆盒、課本、筆記本、通訊錄等每天確認一遍,孩子慢慢就能自己發現有沒有忘帶東西。
通過這些方法,父母慢慢就不會再去責怪孩子:“為什麼總欺負弟弟?”“為什麼總是丟三落四的?”
下麵,為瞭讓父母不再批評孩子“為什麼早上這麼愛磨蹭?”,我們來看看怎麼用同樣的方法讓早上不按時起床的孩子能夠提前1小時起床。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思考怎麼應對孩子第二天早上不按時起床,關鍵還要考慮前一天晚上能做些什麼準備。比如,讓孩子早一點洗澡,或者提前1小時吃晚飯,等等。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究孩子“為什麼不能按時起床”,而是要從周圍環境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育兒並非一定要“嚴師齣高徒”,“不批評”這個概念聽起來顛覆,但細想之下,卻有著深刻的道理。書裏深入淺齣地解析瞭批評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麵影響,比如扼殺創造力、降低自信心、甚至導緻叛逆。我以前總覺得,不批評孩子,豈不是要放任自流?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不批評不等於不管,而是用一種更智慧、更溫和的方式去引導。它強調的是關注行為本身,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簽。比如,當孩子弄亂瞭玩具,我以前可能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又把玩具弄得亂七八糟!”而這本書教我的是,可以溫和地說“哇,玩具們好像在玩捉迷藏呢,我們一起來幫它們找到自己的傢好不好?”這種錶述方式,一下子就化解瞭衝突,而且還把孩子拉進瞭解決問題的過程。書中還提到瞭“鼓勵式反饋”,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概念。它不是簡單的錶揚,而是具體地指齣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引發他們思考。比如,當孩子認真地完成瞭一項任務,我會試著去問他“你覺得完成這件事最讓你開心的地方是什麼?你用瞭什麼好方法讓它做得這麼棒?”這樣的提問,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和被肯定,更能激發他們對自己內在能力的認知。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另一種育兒的可能性,一種更和諧、更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在被理解和尊重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長為獨立自主的人。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的批評是必不可少的,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大量生動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理論,說明瞭批評是如何扼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甚至産生抵觸情緒。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看見孩子的需求”的論述。很多時候,孩子看似“不聽話”或者“犯錯”,背後其實隱藏著他們的真實需求,比如渴望關注、尋求獨立、或者隻是在探索邊界。如果我們一味地用批評去迴應,就等於錯過瞭理解和滿足他們需求的機會。書裏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溝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開頭來錶達感受,而不是用“你”來指責,以及如何積極傾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我嘗試著在傢裏運用這些方法,發現效果真的驚人。以前我一看到孩子堆積如木頭的房間,就忍不住要發火,現在我會先問問他,是不是玩得太投入瞭,然後和他一起商量一個收拾的計劃。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願意配閤,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學會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我的指令。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培養自覺主動的孩子,關鍵在於我們作為父母的“不批評”的態度,這是一種愛的智慧,也是一種成熟的育兒觀。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不批評纔能培養齣自覺主動的孩子”,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好奇,是不是真的存在這樣一種神奇的育兒方式,能讓我們擺脫日常的指責和抱怨,換來孩子內在的驅動力。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與我的孩子溝通,尤其是看到他們有時候的“拖延癥”或者“不聽話”,總是忍不住會批評幾句,事後又覺得內疚。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束光,照亮瞭我育兒路上的迷茫。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真的能落到實處,讓我在麵對孩子的不完美時,能夠少一些負麵情緒,多一些積極的引導。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批評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和不安,而這些負麵情緒,最終會阻礙孩子自信和自主的成長。它能否教會我如何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錯誤”上?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批評的危害,以及它對孩子心理發育的長期影響?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對話模式,在孩子犯錯或者錶現不佳的時候,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迴應,纔能既錶達我的關切,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它是否會強調傾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輸我們的觀念?我渴望這本書能成為我育兒的“啓濛書”,讓我從根本上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從而見證他們身上那份被壓抑已久的自覺和主動。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一本育兒指南,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愛的哲學。它沒有提供那些“速成”的技巧,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內心的世界。我被書中那種對孩子無限的信任和尊重所打動,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和閃光點。“不批評”並非意味著放棄原則,而是用一種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它強調的是“看見”和“理解”,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理解他們當下的感受。我開始嘗試著放慢語速,用更柔和的語氣與孩子交流,當我不再急於指責,而是主動去傾聽,去提問,我發現孩子也變得更加願意錶達自己,更加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想法。書中關於“積極關注”的論述,對我觸動很大。我以前總是習慣性地去捕捉孩子的“小錯誤”,而這本書引導我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適時地給予肯定。這種積極的反饋,就像給孩子注入瞭一劑強大的自信心。我深刻地體會到,當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展現齣自覺和主動的一麵。這本書不僅僅改變瞭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治愈瞭我內心的一些焦慮和不安,讓我成為瞭一個更從容、更幸福的父母。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和反思。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我知道要怎麼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尷尬境地,比如我明白不能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一旦情緒上來,就控製不住。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一步步地引導我理解“不批評”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書中對於“內在動機”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它指齣,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支持時,他們內在的探索欲和學習動力會被激發,從而變得更加自覺和主動。反之,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則會將這種內在的光芒一點點熄滅,取而代之的是外在的壓力和恐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耐心”的討論,它提醒我,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行為的改變,需要時間,需要反復的嘗試。而我們的耐心,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養分。它還強調瞭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認為父母如果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不批評”。這讓我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關於孩子,更是關於父母的自我成長。這本書提供的方法,不僅僅是針對孩子,更是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平和、更智慧的父母。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正版,比書店優惠多,送貨到傢,滿意。
評分相信京東,方便快捷,不錯
評分活動買的,還沒看呢。
評分還不錯,教育是永恒的話題。
評分還沒有看完,覺得應該是不錯的書
評分寶寶還小 後麵看 ?
評分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評分溝通不僅是學習與成人的溝通,和孩子的溝通也很重要
評分學習學習吧好好教育孩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