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日本国民级奇迹教育法!上市仅2年,创造销量奇迹!
◆越表扬,孩子越自信、越积极!越批评,孩子越自卑、越叛逆!
◆育儿的理想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不长记性,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记不住,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类似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当行为。
孩子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就说明他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这时,不能敷衍了事地批评孩子一句“别摸了”就算了,若无其事地让孩子去做费劲的事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比如,让孩子去洗手)。另外,还要适当丰富孩子的室内活动,或者允许孩子浑身沾满泥巴、跑来跑去地自由玩耍。
……
很多时候,孩子的坏习惯正是在家长的“批评”中养成的。被批评时,孩子不会马上改正,还会产生抗拒情绪,反而更难达到教育目的。只有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奥田健次,日本临床心理专家,专业行为治疗师、临床心理咨询师。现任日本樱花学园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日本家庭出诊型疗法“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介入型指导(home-based intervention)”的开创者,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援助。提出了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不仅在日本国内深受好评,还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诊疗邀请。解决行为问题时严谨的观点、技术以及指导方案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许。
先后荣获1999“日本行为疗法学会奖”、2003“日本教育实践学会研究奖励奖”、2008“日本行为分析学会学会奖”,是当今日本炙手可热的育儿畅销书作家。
第1章 “不批评”才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恰当的赞美和表扬,能培养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
案例1 客厅弄得乱七八糟也不收拾
·父母的赞赏和认可,轻松帮孩子养成新的习惯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尽力“表扬”他
·批评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即使孩子没做到最完美,也可以夸他“努力尝试”和“有进步”
·只要“糖块”,不要“棍棒”
·多说“做得不错!”“非常棒!”,能帮助孩子学会新的行为
·只有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才能学会表扬
·奥田老师应用题:不满1岁、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话的孩子,该怎么表扬呢?
与其在孩子做不到时批评他,不如在他完成后表扬他
案例2 孩子总是不主动刷牙
·为孩子定规矩的父母是否扮演了“警察”的角色?
·父母和老师不能成为只惩罚不表扬的警察
·只要不觉得“理所应当”,就会经常表扬孩子
·“禁止规则”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
案例3 孩子不能按时洗澡
·降低期望值,才能轻松育儿
案例4 早上不能按时起床
·看到孩子小小的进步,才能不断地表扬孩子
抓住“偶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案例5 孩子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还是能够主动帮助他人?
·妈妈的一声“谢谢”,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
·“主动做事”与“为了不挨骂而做事”的区别
·为什么会培养出“得过且过型孩子”?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要命令孩子做这做那,要学会克制!
·奥田老师应用题:希望孩子能主动给老人让座,该怎么做呢?
想方设法表扬孩子的认真和努力
案例6 孩子总爱说“妈妈帮我”,不愿意自己去做
·培养自信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只要用心,表扬孩子的机会就无处不在
·学会花样百出地表扬孩子
·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表扬他“Good try!”
·在孩子12岁之前,请费尽心思表扬他
·父母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第2章 别给孩子的性格贴标签,所有问题都只是具体的行为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改掉危险的习惯?
案例7 孩子有时会突然挣开我的手乱跑起来,我想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对危险的行为,要“绝对不允许”
·即使孩子尝试100次,也无法挣脱
案例8 两岁的儿子不爱刷牙
案例9 孩子不喜欢吃药,一到吃药时总是跑开
案例10 孩子喜欢当众抠鼻子
案例11 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女儿今年6岁。每次看到3岁的弟弟玩她的玩具时,她总是会故意夺过来,惹得弟弟大哭一场。因为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所以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可是,女儿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孩子的这种态度让我很担心。
比起孩子的态度,我其实更担心这位妈妈的态度。
每位妈妈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我想应该没有哪位妈妈没有这种愿望吧。妈妈希望孩子“对弟弟好一些”或者“能守规矩”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妈妈希望女儿“对弟弟好一些”,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时,就会质问女儿:“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这位妈妈之所以这样问,可能是考虑到“这样下去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或者“孩子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
但是,类似“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比如:“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为什么不和邻居田中先生打招呼啊?”,等等。
即使把这些问题丢给孩子,也不会得到任何答案。
有一个词叫做“愚蠢透顶”。本来应该自己在心里暗暗思考的问题,非要拿出来质问孩子,让我说这就是一种愚蠢透顶的做法。实在对不起,我忍不住用了“愚蠢透顶”这个词,但我想,应该会有很多父母会想到“啊,我也经常这么问孩子!”的吧。如果父母能不断地反省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不再是愚蠢透顶,而是会逐渐领悟到育儿的真谛。
其实,“为什么……”只不过是妈妈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为什么……”的句式表达出来,用提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孩子如果一直被妈妈追问“为什么……”,那么,不管是经过3年还是10年,孩子都不会有任何成长。
不仅如此,父母还会对孩子越来越失望,而孩子虽然知道父母是在批评他,却不知如何是好,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来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好的行为。
比如,当看到女儿从弟弟手中抢回玩具时,可以对她说:“2点45分到3点之间,把玩具借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这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下表或者计时器,并对她说:“让弟弟玩15分钟左右可以吧?”如果女儿同意了,妈妈一定不要忘记对她说一声“谢谢”。
如果孩子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物品清单,并告诉他:“上学之前,自己要先确认一下东西有没有带齐哦。”将铅笔盒、课本、笔记本、通讯录等每天确认一遍,孩子慢慢就能自己发现有没有忘带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慢慢就不会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总欺负弟弟?”“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的?”
下面,为了让父母不再批评孩子“为什么早上这么爱磨蹭?”,我们来看看怎么用同样的方法让早上不按时起床的孩子能够提前1小时起床。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思考怎么应对孩子第二天早上不按时起床,关键还要考虑前一天晚上能做些什么准备。比如,让孩子早一点洗澡,或者提前1小时吃晚饭,等等。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究孩子“为什么不能按时起床”,而是要从周围环境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育儿并非一定要“严师出高徒”,“不批评”这个概念听起来颠覆,但细想之下,却有着深刻的道理。书里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批评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扼杀创造力、降低自信心、甚至导致叛逆。我以前总觉得,不批评孩子,岂不是要放任自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不批评不等于不管,而是用一种更智慧、更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它强调的是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当孩子弄乱了玩具,我以前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而这本书教我的是,可以温和地说“哇,玩具们好像在玩捉迷藏呢,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好不好?”这种表述方式,一下子就化解了冲突,而且还把孩子拉进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书中还提到了“鼓励式反馈”,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具体地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引发他们思考。比如,当孩子认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会试着去问他“你觉得完成这件事最让你开心的地方是什么?你用了什么好方法让它做得这么棒?”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被肯定,更能激发他们对自己内在能力的认知。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育儿的可能性,一种更和谐、更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在被理解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爱的哲学。它没有提供那些“速成”的技巧,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我被书中那种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尊重所打动,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闪光点。“不批评”并非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用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行为。它强调的是“看见”和“理解”,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理解他们当下的感受。我开始尝试着放慢语速,用更柔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当我不再急于指责,而是主动去倾听,去提问,我发现孩子也变得更加愿意表达自己,更加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想法。书中关于“积极关注”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去捕捉孩子的“小错误”,而这本书引导我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肯定。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给孩子注入了一剂强大的自信心。我深刻地体会到,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展现出自觉和主动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改变了我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治愈了我内心的一些焦虑和不安,让我成为了一个更从容、更幸福的父母。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反思。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我知道要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尴尬境地,比如我明白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一旦情绪上来,就控制不住。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不批评”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书中对于“内在动机”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它指出,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支持时,他们内在的探索欲和学习动力会被激发,从而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反之,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将这种内在的光芒一点点熄灭,取而代之的是外在的压力和恐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耐心”的讨论,它提醒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的尝试。而我们的耐心,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养分。它还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认为父母如果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批评”。这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父母的自我成长。这本书提供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更是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平和、更智慧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好奇,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神奇的育儿方式,能让我们摆脱日常的指责和抱怨,换来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我的孩子沟通,尤其是看到他们有时候的“拖延症”或者“不听话”,总是忍不住会批评几句,事后又觉得内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茫。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的能落到实处,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能够少一些负面情绪,多一些积极的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批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不安,而这些负面情绪,最终会阻碍孩子自信和自主的成长。它能否教会我如何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错误”上?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批评的危害,以及它对孩子心理发育的长期影响?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模式,在孩子犯错或者表现不佳的时候,我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应,才能既表达我的关切,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它是否会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我们的观念?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的“启蒙书”,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从而见证他们身上那份被压抑已久的自觉和主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说明了批评是如何扼杀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看见孩子的需求”的论述。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听话”或者“犯错”,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们的真实需求,比如渴望关注、寻求独立、或者只是在探索边界。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批评去回应,就等于错过了理解和满足他们需求的机会。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开头来表达感受,而不是用“你”来指责,以及如何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我尝试着在家里运用这些方法,发现效果真的惊人。以前我一看到孩子堆积如木头的房间,就忍不住要发火,现在我会先问问他,是不是玩得太投入了,然后和他一起商量一个收拾的计划。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愿意配合,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会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的指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关键在于我们作为父母的“不批评”的态度,这是一种爱的智慧,也是一种成熟的育儿观。
评分很有收获的一本书
评分还不错,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评分还不错的育儿书,废话少重点多,值得定期充电学习
评分很好 非常实用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妈妈,我有两个孩子,原来父母在对孩子教育上真的需要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好孩子是好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好父母,需要好方法
评分商品图片写着3到12岁,收到的书封面写着6到12岁
评分21个案例教给家长怎样不批评培养孩子。个人觉得最适合家有6-12岁阶段里,小点年龄孩子的家长。大点的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书里面也有借鉴的地方。
评分很好用的。。。。。。!!!!
评分不错的,屯着,每次京东图书惠都忍不住买买买,这次是600-400,聚划算,又买了好多,慢慢看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