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奥田健次 著,李友敏 译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心理学
  • 正面教育
  • 儿童教育
  • 沟通技巧
  • 自我意识
  • 自主性培养
  • 家庭教育
  • 积极引导
  • 成长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9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3497
品牌:读客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日本国民级奇迹教育法!上市仅2年,创造销量奇迹!
  ◆越表扬,孩子越自信、越积极!越批评,孩子越自卑、越叛逆!
  ◆育儿的理想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不长记性,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内容简介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记不住,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类似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当行为。
  孩子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就说明他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这时,不能敷衍了事地批评孩子一句“别摸了”就算了,若无其事地让孩子去做费劲的事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比如,让孩子去洗手)。另外,还要适当丰富孩子的室内活动,或者允许孩子浑身沾满泥巴、跑来跑去地自由玩耍。
  ……
  很多时候,孩子的坏习惯正是在家长的“批评”中养成的。被批评时,孩子不会马上改正,还会产生抗拒情绪,反而更难达到教育目的。只有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作者简介

  奥田健次,日本临床心理专家,专业行为治疗师、临床心理咨询师。现任日本樱花学园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日本家庭出诊型疗法“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介入型指导(home-based intervention)”的开创者,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援助。提出了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不仅在日本国内深受好评,还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诊疗邀请。解决行为问题时严谨的观点、技术以及指导方案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许。
  先后荣获1999“日本行为疗法学会奖”、2003“日本教育实践学会研究奖励奖”、2008“日本行为分析学会学会奖”,是当今日本炙手可热的育儿畅销书作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不批评”才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恰当的赞美和表扬,能培养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
案例1 客厅弄得乱七八糟也不收拾
·父母的赞赏和认可,轻松帮孩子养成新的习惯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尽力“表扬”他
·批评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即使孩子没做到最完美,也可以夸他“努力尝试”和“有进步”
·只要“糖块”,不要“棍棒”
·多说“做得不错!”“非常棒!”,能帮助孩子学会新的行为
·只有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才能学会表扬
·奥田老师应用题:不满1岁、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话的孩子,该怎么表扬呢?
与其在孩子做不到时批评他,不如在他完成后表扬他
案例2 孩子总是不主动刷牙
·为孩子定规矩的父母是否扮演了“警察”的角色?
·父母和老师不能成为只惩罚不表扬的警察
·只要不觉得“理所应当”,就会经常表扬孩子
·“禁止规则”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
案例3 孩子不能按时洗澡
·降低期望值,才能轻松育儿
案例4 早上不能按时起床
·看到孩子小小的进步,才能不断地表扬孩子
抓住“偶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案例5 孩子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还是能够主动帮助他人?
·妈妈的一声“谢谢”,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
·“主动做事”与“为了不挨骂而做事”的区别
·为什么会培养出“得过且过型孩子”?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要命令孩子做这做那,要学会克制!
·奥田老师应用题:希望孩子能主动给老人让座,该怎么做呢?
想方设法表扬孩子的认真和努力
案例6 孩子总爱说“妈妈帮我”,不愿意自己去做
·培养自信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只要用心,表扬孩子的机会就无处不在
·学会花样百出地表扬孩子
·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表扬他“Good try!”
·在孩子12岁之前,请费尽心思表扬他
·父母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第2章 别给孩子的性格贴标签,所有问题都只是具体的行为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改掉危险的习惯?
案例7 孩子有时会突然挣开我的手乱跑起来,我想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对危险的行为,要“绝对不允许”
·即使孩子尝试100次,也无法挣脱
案例8 两岁的儿子不爱刷牙
案例9 孩子不喜欢吃药,一到吃药时总是跑开
案例10 孩子喜欢当众抠鼻子
案例11 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精彩书摘

  女儿今年6岁。每次看到3岁的弟弟玩她的玩具时,她总是会故意夺过来,惹得弟弟大哭一场。因为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所以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可是,女儿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孩子的这种态度让我很担心。
  比起孩子的态度,我其实更担心这位妈妈的态度。
  每位妈妈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我想应该没有哪位妈妈没有这种愿望吧。妈妈希望孩子“对弟弟好一些”或者“能守规矩”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妈妈希望女儿“对弟弟好一些”,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时,就会质问女儿:“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这位妈妈之所以这样问,可能是考虑到“这样下去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或者“孩子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
  但是,类似“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比如:“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为什么不和邻居田中先生打招呼啊?”,等等。
  即使把这些问题丢给孩子,也不会得到任何答案。
  有一个词叫做“愚蠢透顶”。本来应该自己在心里暗暗思考的问题,非要拿出来质问孩子,让我说这就是一种愚蠢透顶的做法。实在对不起,我忍不住用了“愚蠢透顶”这个词,但我想,应该会有很多父母会想到“啊,我也经常这么问孩子!”的吧。如果父母能不断地反省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不再是愚蠢透顶,而是会逐渐领悟到育儿的真谛。
  其实,“为什么……”只不过是妈妈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为什么……”的句式表达出来,用提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孩子如果一直被妈妈追问“为什么……”,那么,不管是经过3年还是10年,孩子都不会有任何成长。
  不仅如此,父母还会对孩子越来越失望,而孩子虽然知道父母是在批评他,却不知如何是好,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来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好的行为。
  比如,当看到女儿从弟弟手中抢回玩具时,可以对她说:“2点45分到3点之间,把玩具借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这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下表或者计时器,并对她说:“让弟弟玩15分钟左右可以吧?”如果女儿同意了,妈妈一定不要忘记对她说一声“谢谢”。
  如果孩子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物品清单,并告诉他:“上学之前,自己要先确认一下东西有没有带齐哦。”将铅笔盒、课本、笔记本、通讯录等每天确认一遍,孩子慢慢就能自己发现有没有忘带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慢慢就不会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总欺负弟弟?”“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的?”
  下面,为了让父母不再批评孩子“为什么早上这么爱磨蹭?”,我们来看看怎么用同样的方法让早上不按时起床的孩子能够提前1小时起床。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思考怎么应对孩子第二天早上不按时起床,关键还要考虑前一天晚上能做些什么准备。比如,让孩子早一点洗澡,或者提前1小时吃晚饭,等等。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究孩子“为什么不能按时起床”,而是要从周围环境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

前言/序言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一种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亲子沟通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不批评”作为一种强大的育儿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积极主动的特质。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详细阐述了批评对孩子成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家长如何转变育儿思维,用理解、接纳和鼓励取代指责和评判,从而在亲子关系中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核心理念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当孩子感受到被无条件接纳和理解时,他们更容易发展出自觉性和主动性。批评,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常常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畏惧、逆反或习得性无助,从而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变得被动和依赖。相反,不带评判的观察和反馈,能够帮助孩子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行为,理解其后果,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第一部分:看见批评的阴影——为什么我们一直在伤害孩子? 童年阴影的烙印: 作者首先回顾了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的被批评的场景,例如“你怎么这么笨?”“别给我添乱!”“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等,这些话语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影响了他们自我认知的形成。 批评的心理机制: 详细分析了批评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 打击自信心: 批评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认可,从而削弱其内在的价值感。 引发恐惧和焦虑: 孩子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避免惩罚上,而非学习本身。 滋生逆反心理: 长期被批评的孩子,可能会以对抗、逃避或故意犯错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控制。 形成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反复尝试却总是遭受批评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做不好,从而放弃努力。 破坏亲子关系: 批评 Creates emotional distance and can lead to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好意”的陷阱: 分析了家长们常常怀着“为孩子好”的初衷去批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的原因。很多时候,家长将自己的期望、焦虑和未实现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用批判的方式去“纠正”孩子,殊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发展的权利。 环境的暗示: 探讨了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中普遍存在的评判性思维对育儿方式的影响,以及家长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坚持不批评的育儿理念。 第二部分:重塑连接——如何用“不批评”开启自主之门? 倾听与理解的艺术: 强调了“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的重要性。不批评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放下评判,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即使这些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识别孩子的感受: 学习识别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例如沮丧、生气、失望、兴奋等,并用言语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你懂他。 探寻行为背后的需求: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无论是被关注、被认可、自主权还是安全感。理解了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而非简单地否定行为。 好奇心取代评判: 将“为什么这么做?”的评判性问题,转化为“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或“你当时是什么感觉?”的好奇性提问。鼓励家长用探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将其视为了解孩子的机会。 描述性反馈的力量: 提出用描述性语言代替评判性语言。例如,与其说“你太懒了,怎么还不写作业?”,不如说“我看到作业本还放在那里,时间已经不早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描述性反馈客观地呈现事实,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家长将注意力从孩子的最终成绩或表现,转移到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过程中的思考和学习上。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尝试,这比单纯的表扬或批评更能激励孩子。 引导式提问的智慧: 介绍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指令。例如,当孩子犯错时,可以问:“你觉得这次这样做,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吗?”“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接纳不完美: 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人是完美的。家长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足和错误,将它们看作是成长的契机,而非定性的标签。 设立清晰而有弹性的界限: “不批评”并非没有规矩。本书会详细讲解如何在不使用批评的前提下,设定清晰、合理且能够被孩子理解的界限。强调界限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非控制。 榜样力量的重塑: 家长自身的行为模式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家长能够自我反思,减少自我批评,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时,孩子也会从中学习。 第三部分:从被动到自觉——培养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内在动机的激活: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自主选择与责任感: 探讨了赋予孩子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如何让他们在规则框架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被允许犯错并从中学习时,他们会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信心。本书会提供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成人。 自信心的基石: 强调了不批评的育儿方式如何成为孩子自信心的坚实基石,让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合作与同理心的培养: 当亲子关系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之上时,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同理心,学会与人合作,更好地融入集体。 积极的自我对话: 引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模式,让他们能够用鼓励和支持的声音来与自己沟通,而不是自我否定。 成为孩子成长的“导航员”而非“指挥官”: 最终,本书的目标是帮助家长转变角色,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成为一个在孩子身后默默支持、适时引导的导航员,让他们能够安全而自主地驶向人生远方。 本书特色 实践性强: 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技巧、对话示例和练习,帮助家长将理论融入日常生活。 科学严谨: 结合了儿童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温情脉脉: 文字充满爱与理解,引导家长看到孩子身上闪光的美好。 案例丰富: 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目标读者 所有希望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信、有责任感、自主主动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士。 结语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是一本关于爱、理解与成长的实践指南。它倡导了一种超越传统界限的育儿哲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这份潜能的绽放,恰恰需要家长放下评判,用信任和支持铺就坚实的道路。这是一次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旅程,也是一次重塑自我、与爱深刻连接的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育儿并非一定要“严师出高徒”,“不批评”这个概念听起来颠覆,但细想之下,却有着深刻的道理。书里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批评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扼杀创造力、降低自信心、甚至导致叛逆。我以前总觉得,不批评孩子,岂不是要放任自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不批评不等于不管,而是用一种更智慧、更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它强调的是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当孩子弄乱了玩具,我以前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而这本书教我的是,可以温和地说“哇,玩具们好像在玩捉迷藏呢,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好不好?”这种表述方式,一下子就化解了冲突,而且还把孩子拉进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书中还提到了“鼓励式反馈”,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具体地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引发他们思考。比如,当孩子认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会试着去问他“你觉得完成这件事最让你开心的地方是什么?你用了什么好方法让它做得这么棒?”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被肯定,更能激发他们对自己内在能力的认知。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育儿的可能性,一种更和谐、更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在被理解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爱的哲学。它没有提供那些“速成”的技巧,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我被书中那种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尊重所打动,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闪光点。“不批评”并非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用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行为。它强调的是“看见”和“理解”,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理解他们当下的感受。我开始尝试着放慢语速,用更柔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当我不再急于指责,而是主动去倾听,去提问,我发现孩子也变得更加愿意表达自己,更加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想法。书中关于“积极关注”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去捕捉孩子的“小错误”,而这本书引导我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肯定。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给孩子注入了一剂强大的自信心。我深刻地体会到,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展现出自觉和主动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改变了我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治愈了我内心的一些焦虑和不安,让我成为了一个更从容、更幸福的父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反思。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我知道要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尴尬境地,比如我明白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一旦情绪上来,就控制不住。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不批评”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书中对于“内在动机”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它指出,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支持时,他们内在的探索欲和学习动力会被激发,从而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反之,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将这种内在的光芒一点点熄灭,取而代之的是外在的压力和恐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耐心”的讨论,它提醒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的尝试。而我们的耐心,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养分。它还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认为父母如果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批评”。这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父母的自我成长。这本书提供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更是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平和、更智慧的父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好奇,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神奇的育儿方式,能让我们摆脱日常的指责和抱怨,换来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我的孩子沟通,尤其是看到他们有时候的“拖延症”或者“不听话”,总是忍不住会批评几句,事后又觉得内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茫。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的能落到实处,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能够少一些负面情绪,多一些积极的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批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不安,而这些负面情绪,最终会阻碍孩子自信和自主的成长。它能否教会我如何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错误”上?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批评的危害,以及它对孩子心理发育的长期影响?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模式,在孩子犯错或者表现不佳的时候,我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应,才能既表达我的关切,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它是否会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我们的观念?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的“启蒙书”,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从而见证他们身上那份被压抑已久的自觉和主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说明了批评是如何扼杀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看见孩子的需求”的论述。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听话”或者“犯错”,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们的真实需求,比如渴望关注、寻求独立、或者只是在探索边界。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批评去回应,就等于错过了理解和满足他们需求的机会。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开头来表达感受,而不是用“你”来指责,以及如何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我尝试着在家里运用这些方法,发现效果真的惊人。以前我一看到孩子堆积如木头的房间,就忍不住要发火,现在我会先问问他,是不是玩得太投入了,然后和他一起商量一个收拾的计划。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愿意配合,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会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的指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关键在于我们作为父母的“不批评”的态度,这是一种爱的智慧,也是一种成熟的育儿观。

评分

很有收获的一本书

评分

还不错,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评分

还不错的育儿书,废话少重点多,值得定期充电学习

评分

很好 非常实用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妈妈,我有两个孩子,原来父母在对孩子教育上真的需要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好孩子是好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好父母,需要好方法

评分

商品图片写着3到12岁,收到的书封面写着6到12岁

评分

21个案例教给家长怎样不批评培养孩子。个人觉得最适合家有6-12岁阶段里,小点年龄孩子的家长。大点的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书里面也有借鉴的地方。

评分

很好用的。。。。。。!!!!

评分

不错的,屯着,每次京东图书惠都忍不住买买买,这次是600-400,聚划算,又买了好多,慢慢看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