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较为生动,有一定的学术和出版传播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观剧漫忆
且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三大露天剧场
忆长安戏院
忆进康剧场
且说二路老生
且说剧场的掌声和叫好声
回忆在前门一带的老剧场戏院看的戏
纪念著名铜锤花脸王泉奎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我看的《龙凤呈祥》
我看的《四郎探母》
想起《□蜡庙》
绝唱《战宛城》
1957年初北京梨园界的一次盛会
一场很冷的戏
我看筱翠花的几场戏
我看梅、尚、荀
为纪念景荣庆先生而作
我看杨、奚
我所知道的雪艳琴
我最喜欢的北京市京剧二团
我看到的李万春
我看过的马连良剧团的四出戏
北京市京剧三团的几场戏
北京市京剧四团印象
我看“小孩儿戏”
1955年的北京菊坛
北京京剧团的小班
从1957年夏言慧珠来京说起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上)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下)
北京京剧团的两出立住了的大戏
由《官渡之战》说起
被称为“疯狂”的1958年春节观剧简忆
50年代末60年代初看张先生的戏
我看裘盛戎先生的演出
从“燕鸣”到“北京京剧团”
1954年中国京剧团观剧印象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一)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二)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三)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一)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二)
“文革”前最后一次听的传统京剧
“文革”磨难后重进京剧剧场
“文革”后看“马、谭”
回忆纪念梅先生逝世20周年的演出
杨荣环的((乾坤福寿镜》——兼谈1981年天津京剧团的阵容
告别北京的老戏园子
剧场观剧速记
张建峰《焚绵山》
杨少彭《三家店》
五十年后再看《水淹七军》
看奚中路((长坂坡》、《状元印》
一年一度赏菊声
“五一”期间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四郎探母))
看唐禾香专场((痴梦》、《穆柯寨》
张建峰《范进中举》
看穆雨《四进士》的杂感
看《翠屏山》
看“纪念郝寿臣先生专场”
纪念赓扬集演出999场
“麒韵高扬”小麟童先生专场
纪念李万春先生百年诞辰专场
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再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七夕”之夜在长安看“戏结良缘”
看姜亦珊((状元媒》随想
2011年8月17日纪念马连良演出第一场
看周利的《绿衣女侠》
2011年8月21日看青年擂台赛武生折子戏专场
看张建峰的《白帝城》
魅力春天擂台赛圆满结束
谭、程两派奏佳音——看吕洋、谭孝曾《牧羊卷》
霜叶红于二月花——记第五届京剧老艺术家重阳演唱会
2011年国庆期间看《法门寺》
11月5日看詹磊的《秦英征西》
2011年11月9日在长安看武生擂台赛收关之作
看刘铮《天女散花》、《二进宫》随想
在长安看青年丑角演员刘宸的三折戏
“百年风华”——记昆曲大师侯永奎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
菊声今岁放三葩(一)——奚中路专场
菊声今岁放三葩(二)——难得一见((走麦城》
菊声今岁放三葩(三)——赵永伟的《长坂坡·汉津口》
长安戏院看谭正岩的((四郎探母))
岁末再看《群·借·华))
2012年首次剧场观剧——封箱大戏
在梅兰芳大剧院看王璐、刘大可《通天犀》
3月18日在长安看《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
泪眼模糊看程婴
杨少彭《杨家将》
3月29日看魏学雷《小商河》、《恶虎村》双出
青春魅力盈满园
看朱强的《二堂舍子》和((胭脂宝褶》
看第五届青研班武生折子戏专场
好一个《奇双会》
5月7日看《三击掌》、《游龙戏凤》和《悦来店》
看梁谷音、计镇华((烂柯山》——一场((痴梦》使人痴
看梁谷音、计镇华《琵琶记》
5月里看三场昆曲引发的联想
端午节看杜镇杰《春秋笔》
看上海昆剧团的新编昆剧《班昭》
纪念李盛藻先生诞辰100周年——看全本《庆顶珠》
9月23日看詹磊((十一郎》
《大破铜网阵》
10月3日梅兰芳大剧院看((大·探·二》
11月17日看中国昆曲名家雅集
12月8日在长安看京韵专场
第七本《戏迷家庭》和((十演九龙杯》观后
2月12日(正月初三)在长安看张建峰((杨家将》
2013年“五一”前夕在长安看老生专场
端午节在国家大剧院看“看戏话三国”专题的《失·空·斩》
2013年6月26日看薛亚萍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望江亭》
荧屏观剧后记
看电影《荒山泪》随想
看宋奕萱《辛安驿》及引发的联想
从《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看今日丑角人才的衰微
看“空中剧院”播《春秋笔》随想
我看到了一出好戏——全部《三娘教子》
2009年11月看穆宇前部《赵氏孤儿》
2010年1月看唐禾香((鱼藻宫》
2010年3月看张克((洪羊洞》
2010年3月看音配像老侯爷之((法门寺》
2010年3月看音配像张君秋《凤还巢》“洞房”一场随想
2010年4月看“空中剧院·天津行”最后一场
2010年4月看“纪荀”专场
听金福田先生音频所想
难得一见的《南天门》
喜看高盛麟、裘盛戎((连环套》音配像
看天津两团《沾水流芳》演唱会随想
2010年端午节看张火丁((白蛇传》
2010年7月看黄桂秋先生音配像
看“空中剧院”转播杨少彭折子戏专场
2010年8月看张建国、邓沐玮《杨家将》随想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摘缨会》
2010年9月看音配像((二堂舍子》
2010年9月看“空中剧院”播《杨门女将》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朱砂井》
2010年9月看上海京剧院折子戏
2010年10月看老生专场
2010年10月看改编本《翠屏山》
201O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首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二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三场
“学京赛”大专组第一场观后
冬寒室暖赏梅音
喜看老树泛碧青
看“空中剧院”播出的两折好戏
2011年1月看“空中剧院”播《白帝城))
看“空中剧院”播((白水滩》、((三岔口》
看音配像((躇球山》兼谈音配像发展的余地
看音配像((定计化缘》随想
一轮明月照窗前
看李阳鸣《九江口》
看音配像《青梅煮酒论英雄》
看“空中剧院”播出《黄一刀))随想
且说《樊江关》
2012年2月4日看唐禾香《狮吼记》
看王飒瑜《桑园寄子》
看王飒瑜《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所想
看杜、叶、袁合演《凤还巢》的音配像
四天大戏后的思考
2013年2月2日晚看“空中剧院”直播的《龙凤呈祥》
看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梅玉配》录像
2013年6月19日看“空中剧院”播出刘桂娟、刘淑云的《碧玉簪》
跋
精彩书摘
忆进康剧场
上世纪50年代早期,我尚未完全痴迷上京剧的时候,经常光顾进康剧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西长安街西口路南,老长安东边一点,老北京著名的天源酱园旁边。一个不大的门面,里边有台球厅。那时台球是很贵族化的玩意儿,里边还有陪着顾客打球的小姐。进门不几步,是售票窗口,内有座位图,谁买了票就在图上画掉那个号。不同于长安一场换一张座位图的是,进康会精打细算,把座位图压在一块玻璃板下边,只在板子上画记号,卖另一场票只要把玻璃板擦干净就行了。这样有两块座位牌,可以无限期的用下去。更不像现在,售票窗口里显示座位图的电脑总开着。
我在进康剧场只听过一回京剧,是《红鬃烈马》。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准唱《银空山.大登殿》,而在进康却贴了这从《武家坡》到《大登殿》的全出。大概是私营剧团,又是私营剧场的缘故吧。挑梁的是位女老生,叫姜俊卿(好像听人说过,她是著名相声演员高德明的夫人,不知确否)。那时正赶上“三反”、“五反”运动,上座很不好,剧场里有位中年女观众,起劲地给姜俊卿叫好。姜也很卖力气,并不因为上座儿少而松懈。那是我第一次看《大登殿》,对薛平贵的“龙凤阁内把衣换”、“二梓童搀岳母待王拜见”、“朝事已毕把班散”几句的词和腔,记得特别清楚。后来别人唱得与此不同,我还曾不以为然,“先人为主”这几个字还真说得不错。
进康剧场不大,坐满了也就四五百人,都是长条木钉的长椅,一条椅子上可坐四个人。椅背后有一条木板,可以放茶壶茶碗,有需要的可以向茶倌说明,他便把茶沏好送来。剧场外是一条狭长的过道,可通里面的台球厅。
我在这里看得最多的是曲剧和话剧(这里的曲剧是北京最早出现的)。领衔的叫车锦如,以“青衣”的身份出现,另一位叫吴韵亭,以“花旦”的身份出现。比如演《西厢记》,车锦如饰莺莺,吴韵亭饰红娘。演《白蛇传》,车饰白素贞,吴饰小青。相声演员一一佟大方的搭档杜三宝在这里担任过“小生”。记忆中我对他们的《西厢记》极感兴趣。我身边的一位长辈对我说,那演莺莺的“会害羞”。
……
前言/序言
近四年来总不吋有朋友向我打听,问我“咚咚锵”网站下的“中国京剧论坛”里有位网名“老田”的网友是哪路高人。
“老田”的确是位高人。这位老先生自2009年6月开始在我开办的“中国京剧论坛”里发表漫议京剧的系列文章,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文革”之前在北京各戏园子(剧场)看过的好角儿、好戏。这些文章在论坛上一发表,即引起了戏迷网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说半年之内“老田”就成了网络红人,这种说法毫不为过。在“京剧戏考”网站的创办人、加拿大网友小豆子总结的《2009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中,《老田漫忆文章受热捧》榜上有名,可见“老田旋风”当年的热度!我在“咚咚锵”网站专门为“老田”开辟了专栏,用来收录、保存他的这些网络文章,以方便网友们随时检索、查阅。
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老田”到剧场看戏的次数逐渐增多,与时下热点演出同步的剧评文章成了他文章的又一大“卖点”,而且他发文速度极快,一般头天的演出,次日上午剧评必定在论坛发布。这些文章不但受到很多戏迷网友追捧,甚至很多演员、专家都非常关注。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老田”的文章如此受欢迎呢?
我认为“老田”先生的回忆文章和剧评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描摹生动。“老田”先生的文章,对现场的表演及演出气氛的描写,往往能复原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十分过癮。
二、记录翔实。回忆类文章,对于几十年前的演出盛况,记忆准确,如数家珍,令人心驰神往。
三、评论公正。“老田”剧评没有火药味儿,也没有阴阳怪气,往往是正面评述演员台上的亮点、绝活儿,完全没有八卦和胡吹乱捧,纯粹是在谈艺术。要想写出这样的剧评文章首先要把心摆正,无欲则刚,这也是如今很多顶着“戏剧评论家”光环的人写不出令人接受的剧评文章的主要原因。
四、有情有“爱”。从剧评文章可以看出,“老田”先生十分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这些年轻人的艺术,总是发现一点优点就立即表扬,对于他们台上的不成熟和疏漏之处,也是点到即止,从不过分责难。从中不难看出老先生对于青年演员的关爱之情。
说了这么多,“老田”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位老先生姓古名振威,年逾古稀,是著名的牛栏山一中退休的高中历史语文教师,从青少年时代起便热爱京剧,可以说是京剧的超级粉丝。这几年在“咚咚锵”网站的“中国京剧论坛”以及中国京剧艺术论坛、CCTV戏曲频道论坛陆续发表剧评和回忆文章,早已成为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草根剧评家。
上个月“中国京剧论坛”网友钮季冬先生(网名钮二可)自费将自己收藏的京剧老戏单印刷出版以来,“老田”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愿将自己文章整理出来自费出版,这对一个收入不高的退休教师来说十分不易。与钮先生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爱京剧的人。
我如其他戏迷网友一样,祝贺“老田”的文集的问世,那些文字中有京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情、有爱。
“老田”先生命我为他的文集写序,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实在是诚惶诚恐、勉为其难,拉杂谈了这么多,是为序。
孙觉非
2013年5月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毛边,喜欢,比其它网便
评分
☆☆☆☆☆
毛边,喜欢,比其它网便
评分
☆☆☆☆☆
老田先生是位高人,佩服!!!本不想要毛边本,偏偏寄来了毛边本,毛边本就毛边本吧。冯先生是现代作家里,我最早仰慕的一位。从小就读了冯先生的《酒婆》、《神鞭》,冯先生为我这个乡野小民展现了京津的市井风味。这部《三寸金莲》老早就听说大名,直到最近才翻书找来一睹。 初读此书,那可真是惊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也知道这三寸金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看到冯先生真真把它写出来了:八岁的女孩被奶奶强着勒断脚骨,为了塑个好形,还要拿擀面杖把脚骨细细锤碎,真是可怖,可怖!
评分
☆☆☆☆☆
戏迷的好书!订的毛边本,但送来的是普通本。遗憾。
评分
☆☆☆☆☆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评分
☆☆☆☆☆
老田先生是位高人,佩服!!!本不想要毛边本,偏偏寄来了毛边本,毛边本就毛边本吧。冯先生是现代作家里,我最早仰慕的一位。从小就读了冯先生的《酒婆》、《神鞭》,冯先生为我这个乡野小民展现了京津的市井风味。这部《三寸金莲》老早就听说大名,直到最近才翻书找来一睹。 初读此书,那可真是惊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也知道这三寸金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看到冯先生真真把它写出来了:八岁的女孩被奶奶强着勒断脚骨,为了塑个好形,还要拿擀面杖把脚骨细细锤碎,真是可怖,可怖!
评分
☆☆☆☆☆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评分
☆☆☆☆☆
这本书定价超贵,一本印刷平平的平装书,居然78元,出版社真黑心,有谱没有?有人监管没有???
评分
☆☆☆☆☆
毛边,喜欢,比其它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