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作者安塞尔姆?格林是德国著名作家、心灵导师、精神顾问,他的许多作品畅销全世界,影响深广。
2. 《心灵的平静》围绕“心灵的平静”娓娓道来,各章节及其精炼的字句中处处透出智慧的光亮抚慰读者焦躁的身心。
内容简介
《心灵的平静》的作者对自己接触到的一些焦躁不安的人做过观察和思考,透过这种个人经验,某些典型的时代现象变得更为清晰,作者领悟到:心灵的平静需要通过精神修炼而获得。
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会心神不宁,有外在经济状况或社会环境的原因;还有剥夺了人们内心宁静的心理原因。有时引起人们不安的外部和内在原因缘自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以往的创伤性经历;有些病态的不安只能由医生和心理学家来进行治疗。
作者简介
作者:安塞尔姆?格林(Anselm Grün),1945年出生,德国著名作家、心灵导师、精神顾问,开设冥想、深层心理学释梦、斋戒等课程,已出版约300部书,在西方得到广泛阅读和传播,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心灵导师。格林的许多书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量超过1500万册。
译者:何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获德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获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应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邀请赴德国科隆大学研修。已出版多部翻译作品,主要有:《米切尔?恩德作品集》、《在时间的长河里》、《宫廷文化》。
目录
序言: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
第一章 当代人缘何心神不宁
第一节 社会和经济环境
第二节 不安的心理原因
第二章 通向平静之路
第一节 呼吁无忧无虑
第二节 邀你走向平静
第三节 走入安息日的安宁
第四节 通向心灵平静之路
第五节 平静与不安
第六节 不安的心
第七节 今天通向安宁的道路
结语: 在树荫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当代人缘何心神不宁
如今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心神不宁?仔细探究,我们会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有外在的原因,诸如经济状况或社会环境;还有剥夺了人们内心宁静的心理原因,心理学家们提到神经官能症方面的心神不宁。有时引起人们不安的外部和内在原因缘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以往的创伤性经历。有些病态的不安只能由医生和心理学家来进行治疗。由于能力所限,我无法对人在哪个时间段会感到不安进行适当的分析,只想针对自己接触到的一些焦躁不安的人做一点观察和思考,但我的这些观察和思考并没有通过实验来论证,而是在我上课时与别人反复交谈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我希望即便是透过这种有限的个人经验,也能使某些典型的时代现象变得更为清晰。
第一节 社会和经济环境
如今,许多人都承受着经济压力,尤其是企业的负责人。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再也无法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而是不得不时刻留意是否失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密切关注企业收支是否平衡,自己是否对当下的需求做出了正确的反应。而这些需求瞬息万变,企业不能总是吃老本,必须不断寻求新的生存之道,经营者只好马不停蹄地赶去参加一个又一个会议。这些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而是无所顾忌、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对于企业的创造力和企业员工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各种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也都在探讨此类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公司不断改组、员工角色不停转换、不断对员工采取新的培训措施。企业频繁地改变结构使得员工焦虑不安,他们再也无法平心静气地投身到工作中去。企业为短期利益所付的代价是员工的不满,这些利益是靠剥削他们的身心换来的。企业负责人的焦虑更会进一步给公司带来紧张忙碌的气氛,其压力便会转嫁到下属身上。压力似乎往往是领导者不知所措的表现,因为忙碌只是看起来似乎在解决问题,让员工以为领导给出了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合适答案。但由于他无法心平气和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所以会使所有的员工都越来越手足无措。而今,只有极少数的人还知道,究竟如何才能从紧张不安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走出来。
此外,当下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所呈现出的表面的灵活性。在今天,若想找到工作,就必须懂得灵活变通,必须时刻准备搬家,于是现代人在哪里都无法扎下根来,也无法在任何地方得到安宁。只要稍稍注意一下现在高速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就能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所特有的不安。对工作岗位采取灵活的态度,是因为人们不想错过任何机遇。很多人不在家乡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而是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或者干脆飞到远处度假。但是这种休假并无安宁可言,而更多的是充满紧张和不安。旅游公司的人让度假者马不停蹄,而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则不断阻碍我们与自己接触,因为他们不断在我们与我们的心灵之间做些文章,我们的闲暇时间处于一种不停歇的运动中。于是,度假归来不是焕发了精神,而是更加疲惫。休假留下的最后一点精力也在返程拥堵的车流中消失殆尽。
前言/序言
序言: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
“从前,有个人很讨厌自己的影子,也不喜欢自己的脚印,为此他下决心想摆脱它们。后来,他想出了个点子:干脆甩掉它们得了,于是拔腿便跑。但是每当脚一落地,就有了脚印,影子也毫不费力地紧随其后。他心想:我得再跑快些,接着便发足狂奔,最后……竟活活累死了。其实想当初,要是他走到树荫底下,影子就会消失;要是他坐下来,也就没有了脚印,可他却没想到这点。”
现如今,许多人都想不到干脆到树荫下静息,他们更愿意奔波不止,就像庄子故事里的这个人一样。然而,想靠快跑摆脱影子的人,就是在奔向死亡,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再也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了。这大概就是眼下许多人的生命状态,他们简直是在奔命,只是因为害怕遇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令自己不快的一面。他们想甩掉这令人烦恼的影子,却从此变得永无宁日,而这种不得安宁的状态常常表现为心脏问题。如今,心血管疾病成为最常见的死因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一颗心从不安宁,超负荷运转,那终有一天会出问题。得心脏病的大部分是男人。有些人的心脏十分健康,但他们同样担心有朝一日心脏会不听使唤,会要了他们的命。心脏病常常与恐惧有关,人们总想逃避某些东西。心脏首先象征情感的所在,而往往是没有得以释放的爱恨情仇之类的情绪导致了心脏病,诸如心律失常和心悸。心脏会不断提醒那些想逃避它的人,让他们不得不去面对自己的心脏。有些人被诊断为得了心脏神经官能症,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心脏上,并时刻担心心脏会停止跳动。心脏病人通常给人一种坚韧顽强的印象,就像上述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他们无法停下来休息并享受生活,也无法到树下小坐。因此人们会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经理病(Managerkrankheit,由于工作负担较重、精神过分紧张而引起的循环系统严重失调症。——译注)。他们必须总是去做最重要的事情,与自己的影子打交道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琐事,相反,他们更愿意长期跟自己的心脏病纠缠不休。
早期隐修生活中描述的那种寻求心灵平静之道,在当下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因为心神不定成了一种时代病。无数人都在抱怨自己无法获得安宁。早期修士由自己的经验得知,如果缺少劳动,人是无法轻易获得平静的。寻找心灵平静的道路是漫长的,它引领我们通过认识自我、与自我相遇,最终走到上帝面前——像圣奥古斯丁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我们这颗不安的心在上帝那里找到最终的平静。修道士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充满吸引力的路,因为它预言,我们能在人世的纷繁中很快走进并享受上帝的安息。所以在本书中我想再谈谈修士们的体验,这不仅仅因为我本人就是修道士传统培育出来的,而且还因为我相信,这些体验在当下这个时代不仅能教育我们,而且能指导我们的生活。我首先要提到的是东方修道生活中最重要的著述家埃瓦格里乌斯(Evagrius Ponticus,345-399年。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著述家——译注)和卡西安(Johannes Cassian,约360-430/435,基督教神学家。其著作《隐修生活规则》对整个西方隐修制度影响颇深——译注)。卡西安到埃及的荒漠去修行,希望把当地修士们的修行体验传播到西方。作为修士我一直遵从本笃会的会规(约480-547),而这些规则自中世纪以来也成了许多俗士的人生指南。一直以来修士所遵从的规则都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之上。因此,我想对《圣经》中那些给我们带来心灵平静的语录做深入的思考。耶稣显然看到了众生的苦难、恐惧和不安,因此想引导人们在他这里找到真正的安宁。
近年来,在与教友的谈话中我都注意到了心神不宁这个问题。总是有人找我诉苦,抱怨自己根本无法平静下来。许多人失去了平和的心境,甚至连睡眠都无法保障。他们为孩子忧心忡忡,有的担心孩子有心理问题,有的担心孩子走上了一条与自己在教育中设计的完全不同的道路。还有些人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失业也会使人无法安然入睡,因为假使一直找不到工作,一家之主就无法养家糊口,无法偿还房贷。还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担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是否正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他们绞尽脑汁想知道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有时候这种担忧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比如,某位女士今天去商店买东西,碰上一位不友好的售货员,也许这位售货员只是因为前天夜里没有睡好,可这位顾客却会马上联想到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整整一天她会不停地想,到底自己有什么地方让这个售货员看不顺眼,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洋相,是不是哪句话说得不得体。接着她会给朋友打电话,诉说自己的遭遇。于是这件毫无真实缘由的小事就成了这位女士无法摆脱的梦魇,而这件事情的整个症结仅仅在于她过分担心自己的名声。
特别是那些身居领导职位的人,更是经常抱怨自己不能平静,因为别人总是要从他们那里谋求些什么。他们会考虑,自己对别人的要求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反应,所做的决定是否对企业有利,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晚上回到家中,他们很想放松下来却依然无法平静,因为无法转移注意力。就连外出度假都不能放下心来,会还是不停地冥思苦想,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事情是否真的会顺利进行,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由于无法松弛下来,所以即便是最好的休假对他们也毫无补益。他们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单调乏味的工作又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这种苛求而崩溃。
还有的人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无事可做。他们害怕在宁静中面对自己的真实生活。一旦失去了那些牢牢握在手里的东西,对生活的全部失望就会冒出来,那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无以依存,对别人的所有投入都毫无意义,所能做的只是摆脱自己的绝望。他们其实不再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也不认为自己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们很想要摆脱这种徒劳的空虚。或者他们会良心不安,负罪感也可能油然而生。他们对此心怀恐惧,所以想逃离平和与宁静。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最糟糕的事莫过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回避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而拼命找些事情来做。就这样,闲暇时间也成了一种压力。人们必须用数不清楚的事情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这些要逃避自己真实现状的人其实是在不断逃避自己,然后又抱怨自己疲惫不堪。他们不停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无法走向平静,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根本不想这样,是内心深处的恐惧驱使他们不断地这样周而复始。
一方面,人们没有能力获得宁静,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能发发呆,让自己平静下来。声称能告诉人们怎样获得内心平静的讲座比比皆是,人们期望能从心理学方法、身体放松的技术手段中获得自己渴求的平静。但是,凭借表面的放松手段是无法使人获得安宁的。心灵的平静是精神修炼产生的结果。早期修士的目的是将人们带入神赐的宁静之中。静默(Hesychia)是令修士们神往的伟大字眼。的确,从三世纪起,修士的活动就被称之为静修(Hesychasmus)——通往内心平静之道。修士们所提到的宁静,决不是类似巴伐利亚人酒后的放松这种不愿被人打扰的安静,因为这种摆脱所有人后得到的平静,更多的是一种酒足饭饱后的自我麻痹,是对现实的逃避。修士们所指的平静是内心的平静,处在这种平和心境中的人不再担惊受怕,而是神清气爽。归根结底,平静是神赐予的一种永恒安息的体验。谁在祈祷和冥想中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谁就能由里到外获得平静,就能回归自我,并与自身达成和谐。修士的灵修之道对于我来说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疗法,其中所包含的治疗作用的精髓今天已被许多心理学家重新发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条在眼下非常实用的道路,只要我们将其精髓也翻译成我们的语言,我们就能像他们一样走上同一条路。
因此,本书旨在请读者诸君和我们一起,坐到上帝为我们提供的树荫下。神邀我们去领受他的呵护和庇佑(参见赞美诗61,5)。他是磐石,在他的恩荫中我们找到平静。在上帝之爱的庇佑下,我们就敢于面对自己的阴影,而不会被吓倒。置身于上帝的庇佑之下,在那里找到故乡和安宁,在那里归于平静,这些即便在今天,也是我们这个失去安宁的时代一个值得追寻的希望。
心灵的平静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如今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心神不宁?仔细探究,我们会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有外在的原因,诸如经济状况或社会环境;还有剥夺了人们内心宁静的心理原因,心理学家们提到神经官能症方面的心神不宁。有时引起人们不安的外部和内在原因缘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以往的创伤性经历。有些病态的不安只能由医生和心理学家来进行治疗。由于能力所限,我无法对人在哪个时间段会感到不安进行适当的分析,只想针对自己接触到的一些焦躁不安的人做一点观察和思考,但我的这些观察和思考并没有通过实验来论证,而是在我上课时与别人反复交谈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我希望即便是透过这种有限的个人经验,也能使某些典型的时代现象变得更为清晰。
评分
☆☆☆☆☆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评分
☆☆☆☆☆
如今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心神不宁?仔细探究,我们会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有外在的原因,诸如经济状况或社会环境;还有剥夺了人们内心宁静的心理原因,心理学家们提到神经官能症方面的心神不宁。有时引起人们不安的外部和内在原因缘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以往的创伤性经历。有些病态的不安只能由医生和心理学家来进行治疗。由于能力所限,我无法对人在哪个时间段会感到不安进行适当的分析,只想针对自己接触到的一些焦躁不安的人做一点观察和思考,但我的这些观察和思考并没有通过实验来论证,而是在我上课时与别人反复交谈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我希望即便是透过这种有限的个人经验,也能使某些典型的时代现象变得更为清晰。
评分
☆☆☆☆☆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
何厚铧红红火火
评分
☆☆☆☆☆
当我购物欲膨胀时,看了这个就不想卖了→_→
评分
☆☆☆☆☆
基本经典——人生经典:探索人生的意义、价值、归宿。如:《论语》、《孟子》、《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评分
☆☆☆☆☆
书很好,不错。
评分
☆☆☆☆☆
学术的态:学习本应有严肃的态度,要努力,有自觉的意识,学术水平的高低靠积累,不强调客观,强调人自身的努力,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