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吴昌硕临石鼓文》对原碑帖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对碑帖做出释文,对于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书法学习者很好的学习版本。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 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鄣吴村人,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清末四杰”。
吴昌硕少年时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刻印。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篆书从石鼓文出,笔法受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杨岘等人影响, 后融会贯通。沙孟海评价其创作,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清人符铸云:“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
《石鼓文》为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早前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
吴昌硕一生临了大量的石鼓文,传世作品较多,此次选取的是他七十五岁时所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晚年“复归平正”的作品。变左 右对称为左低右高、耸动肩角,用笔苍茫老到,不温不火,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得原形,又独具风骨。结字以参差取姿, 气息沉郁雄壮,自具新意。
本帖造型重心多偏上,体现出沉雄、挺拔的艺术特征。临习时应注意体会其按中有提的用笔,行笔时裹锋与铺毫并用,以表现其雄浑而生动的线条质感。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一本教材的文化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介绍书体演变脉络时,使用的词汇和阐释的角度都很新颖,不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定义。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艺术精神之间的桥梁。比如,它在某几页对特定字形的解读,就让我对该书体中那些看似随性却蕴含着严格法度的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深度的挖掘,让临帖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变成了一种对审美哲学的探寻。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更多的细节,比如墨色的浓淡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体气韵的,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浸润才能体会到的精微之处,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把它前置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层次感。
评分关于实用性方面,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克制而有度”。它没有在内容上堆砌过多的旁门左道,而是聚焦于核心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阶段的难度递进设计,从初识到深入,每一步的跨越都设计得十分平滑。你不会在某个阶段感到突然的“断崖式”难度增加,也不会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感到乏味。它的练习范例选择极具代表性,确保了学习者能接触到该碑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我这种需要平衡工作与爱好的业余学习者来说,这种高效、精准的学习路径简直是福音。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筛选和整理资料的时间,让我能更专注于提笔写字本身,而不是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干扰。
评分刚拿到这本字帖,第一印象就是装帧相当雅致,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我一直很喜欢碑帖这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它不仅仅是提供范本,更像是一种和古人对话的媒介。这本在对经典的选择和呈现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开篇的导读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笔法细节,但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和作者的创作心境很有帮助。它没有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资深行家在引你入胜地讲述一段历史。尤其是对一些历史背景的梳理,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学习这门书体的“大局观”,不至于在临摹中迷失方向。而且,版式的设计非常人性化,留白得当,不会让人感到拥挤,这对于长时间的伏案练习至关重要。单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来看,它也绝对算得上是精品,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尝试着跟着这本字帖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练习,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气息”的把握和传达。很多字帖只是简单地将原碑拓片放大或缩小,但这本书在选择和排版上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使得学习者在临摹过程中,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笔画的起承转合,那种力量的蓄势与释放,特别是在转折和提按的地方,处理得非常到位。我感觉自己仿佛能触摸到作者挥毫时的那种微妙变化。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急于展示“技巧”,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状态”。每写完一页,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促使你想要继续往下探寻。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力量,比生硬的口诀或技法讲解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和体悟。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体验。它不喧宾夺主,让你感觉自己是真正的主角,而它只是一个可靠的向导。它的排版布局和留白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教育。读着书中的文字,看着那些精美的字样,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沉静了下来。这种学习材料,它提供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本字帖”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结合了书法史鉴赏、艺术哲学思考和实用技法指导的综合性读物。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一书体更深层次的钻研热情,那种被顶尖艺术作品所震撼和感染的力量,是任何简单的教程都无法比拟的,让人由衷地佩服古人的造诣和编辑者的功力。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推荐大家,印刷清晰,很好很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美,好美的帖子
评分很厚重的一本书,西泠印社的东西就是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美,好美的帖子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准备好长时间了,这次终于买了!
评分西冷印社出版的,百年印社,名声值得信赖
评分喜欢写毛笔字,买了很多字帖,几本都是抢到满120减20的优惠券就会下单
评分挺大的一本不是按石鼓文原帖顺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