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代社会,掠夺战争频繁,而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兵器,因此兵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防御敌人,兵器有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让我们近距离了解那些寒光闪闪的刀、枪、棍、棒,再看一看兵器的主人身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兵器的故事》的目的,就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来了解传统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兵之君子——剑
刺客与剑
剑的典故
佩剑名将
文人与剑
百兵之祖——刀
古代名刀
沙场刀光
舞刀名将
驰骋沙场——战车
战车上的誓言——甘誓
战车驰骋于牧野
兵中长物——矛
名矛与英雄
矛的变种——枪
挥枪英雄
枪战沙场
广用兵器——棍
十三棍僧救唐王
棍扫天下的赵匡胤
一射“千里”——箭、弩
弓、箭的创造者
诸葛弩下谈诸葛
借箭正史
弩制奇兵
历史上的神箭手
射雕天骄之死
护体兵器——甲胄
玄甲送壮士
金戈铁马北伐
金甲护太宗
炮火横飞——火器
霹雳炮烟弥漫采石矶
震天雷震蕲州,看秦桧后人
管形火器的发明人
“一窝蜂”见证靖难之役
萨尔浒的枪声
与火炮有关的日子
水上驰骋——战船
冷兵器时代战船
冷火并用的战船
其他兵器
锤“打”秦皇
戟舞巨鹿定乾坤
戟舞合肥
精彩书摘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11月,北方金国大将金兀术率10万大军南侵,直抵建康城(今南京市)的长江北岸。南宋守城将领杜充指挥失误,只守建康城,不守长江天险。见金兵攻势猛烈,就率军队退守到蒋山(今钟山),后又退至东阳地区(今宝华镇和平村近邻,原属句容,今属南京市栖霞区管辖)。尚未扎稳,继而又夜逃真州(今仪征市)。
因为杜充率先逃跑,建康城很快沦陷,金兵顺势直驱南下,一直犯至宁波、温州一带。宋高宗赵构更是一路仓惶东逃,最后从定海乘船人海,一直逃到温州一带的海上。
金兵追赵构不到,害怕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不敢在浙东作长期停留,便带着从宁波、临安等城市劫掠来的大批财物,于1130年春北返。金兀术害怕江南军民在陆路上对其拦截,认为水路比较安全,便将财物装入木船,经嘉兴、苏州往北,准备从镇江渡过长江。
当金兀术的船队到了镇江江面时,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领的八干水军早已在那里守候。夜晚,金兀术率几名随从爬上江中金山,企图窥视韩世忠的水军阵营,被韩世忠发现,差点被韩世忠的伏兵活捉。第二天,双方在金山附近的江面展开激战,梁红玉站在船桅顶部吊斗中击鼓助威,韩世忠率领水师的海舰(大船)猛烈冲击金兵的小木船,金兵溃不成军,只好沿着长江南岸往西逃窜。
金兀术的船队逃离金山往西,很快进入小汊河,继续西行,便进入了今天的高资一带,继而就到了句容所辖的桥头、下蜀、仓头、龙潭一线的水网区域。当年,这一带河网密布,水天一色,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黄天荡”。
金兵进入黄天荡,陷入绝境,韩世忠率领的大船在江中以逸待劳,只派部分战舰追击,封锁了黄天荡入江口的水路,把10万金兵围困在口袋形的水荡内。金兵向西出不了黄天荡,就掉头向东,企图进入长江,北逃仪征,返回北方。
金兀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和韩世忠谈判,于是站在船头与韩世忠对话,许以金银财物,要韩世忠“相全”。韩世忠厉声严辞:“还我两宫,复我疆土,方可饶尔性命!”
金兀术吓得浑身颤抖,只好以词搪塞,退入后船,匆匆躲进黄天荡腹地。韩世忠的大船因黄天荡水浅、河道弯窄、汊河较多而无法进入,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就在相持阶段,梁红玉率陆路军马驰援到龙潭附近,占据有利山头,阻击金兵从旱路逃走,同时,梁红玉在山头擂响战鼓,为丈夫和宋军助威。
金兀术如陷泥潭,正在进退无路之时,有人指点:用刀枪拓宽小河渠,可通往大江。金兀朮来不及细想,立即命令10万金兵,挥动明晃晃的刀枪,昼夜不停地在已经淤塞的老鹳河故道上斩断芦苇,轮番挖掘,终于挖出了一条30里长的水道,直通长江,仓惶向建康逃去。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建康城外的牛头山,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岳飞率领的万余“岳家军”的袭击,金兵死伤惨重,岳飞一举收复了建康。金兀术在建康遭到重创后,不敢停留,于1130年4月火烧了建康城的一角后,引兵复入黄天荡,企图从这里再渡江北撤。
韩世忠率领八干水军与金兀术的10万大军在黄天荡激战了48天,宋军船大势优,对金军小船进行冲击,金兵船破人亡,不计其数,严重挫伤了金兵的锐气。
就在金兀术一筹莫展的时候,所虏人员中一个姓王的福建人深夜献媚:宋军“海舰”庞然大物,行动不便,风小时更不利于航行,等风小时,可用火箭射烧宋船篷帆,宋军无法追赶。金兀术采纳了此人的奸计,最终得以渡江逃往江北。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兵器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册。那一页页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一篇篇叙说着石斧铜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当你置身其中,耳边犹闻“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眼前犹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
我国古代将士为国征战、为民捐躯的英勇壮举,被后人世代传颂。无论是史书典籍还是白话小说,无论诗歌词赋还是戏剧曲艺,俯拾即是,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将士们使用的各类兵器却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销熔、埋没、失传。有幸留传下来的也作为文物陈列在历史博物馆内。
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另一块石头,再从中选出最锋利的去砍树枝,这样我们人类战胜自然的“武器”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利用这些“武器”采集果实和猎取鸟兽。而这也正是我国古代兵器的雏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生存竞争或民族仇杀,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我们的老祖宗用来战胜自然的兵器,也被用于人类的互相残杀上。
中国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绵延数十万年。我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可分为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及古代火器四个历史阶段。从大范围划分,前三个阶段归于冷兵器阶段,此后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火器传入我国,才逐渐结束了我国古代兵器的历史。
原始人类之所以能进行狩猎,并战胜凶猛的野兽,除了合群互助之外,很重要的是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先是用石块和木棒同飞禽猛兽搏斗,以后又“屈竹为弓,伐竹木以为矢”,创造了最早的弓箭。
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物——一种捕鱼用的“飞叉”,尾端带有结节,系上绳索,将叉抛出捕鱼,然后抓住绳索将叉收回。这是软器械的鼻祖。此外,还发掘出更大的叉,是没有绳索的狩猎工具。此地方还出土了这个时期的骨矛、石臂筒、七孔石刀和带箭头的股骨等文物。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钩、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有:戈、戟、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到秦汉时期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在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的第二回提到:“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也就是说十八般武艺就是指十八种兵器,它包括: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叉。
其实中国古代的兵器何止这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中国的兵器多种多样,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在刀光剑影中回顾我们的历史。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兵器的故事》的图书的替代性简介,这份简介描述的图书内容与“兵器的故事”完全无关,详细地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 《失落的星图:奥瑞恩的最后航线》图书简介 引言:当星海不再平静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上,文明的兴衰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火花。然而,在第三纪元交替之时,银河系中最为古老、也最为辉煌的星际联邦——奥瑞恩帝国,却在一次突如其来的“静默瘟疫”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失落的星图:奥瑞恩的最后航线》并非一部关于战争或科技对决的宏大史诗,它是一份深入个体心灵的、关于记忆、传承与宇宙终极真理的沉思录。故事的焦点,聚焦于帝国最后的首席星图绘制师,艾琳娜·维斯塔。她的任务,是在帝国核心系统崩溃前的最后几周内,完成一张不可能完成的星图——“创世之痕”。 第一部分:静默的边缘 奥瑞恩帝国统治了已知宇宙近五千年,其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先进到令人敬畏,然而,一切的骄傲都在“静默瘟疫”面前土崩瓦解。瘟疫的特点并非是肉体上的死亡,而是对记忆和知识的系统性清除。星舰的导航AI开始忘记航道,图书馆的数据核心化为无意义的噪音,最恐怖的是,年轻一代开始遗忘父辈的语言和历史。 艾琳娜,一位年迈却意志坚定的绘制师,继承了帝国数万年积累的星图数据。但这些数据不再是简单的坐标和星云图,它们是记录了文明轨迹的“记忆晶簇”。她被任命负责最后的“方舟计划”——利用被视为禁忌的“幽灵引擎”技术,绘制出通往传说中“创世之地”的航线。这条航线,据信是唯一的能够重启帝国核心知识库的希望。 故事从艾琳娜位于帝国首都行星“光辉之座”的地下深处的工作室开始。这里是唯一一个尚未被静默瘟疫完全侵蚀的角落,墙壁上挂满了古老的星盘和用失传的几何学绘制的复杂图谱。艾琳娜的助手,一个被称为“刻度尺”的仿生人,负责处理外部的混乱和信息的筛选,它以其逻辑性的冷静,与艾琳娜日渐衰退的人类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记忆的碎片与异端的指引 在绘制过程中,艾琳娜发现,要激活“创世之痕”,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数据,更需要“情感锚点”——那些被帝国历史学家视为迷信而摒弃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中隐藏着关于宇宙基本法则的线索,而这些线索,正是瘟疫所针对性清除的对象。 她被迫踏上了一段危险的旅程,前往帝国边缘那些被遗忘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因为长期脱离中央控制,反而幸免于难,保留了最原始的文化形态。在被冰封的卫星“寒寂之核”,她遇到了一个自称“守夜人”的种族。他们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而是通过一种复杂的、基于共振的声波来记录历史。守夜人指引她理解了“创世之痕”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条物理上的航线,而是一组关于“时间感知”的频率。 故事在这里深入探讨了哲学层面。奥瑞恩帝国之所以走向衰亡,并非因为外敌入侵,而是因为他们过度依赖线性和可量化的信息,以至于失去了对“不可知性”的敬畏。艾琳娜必须学会放下她对精确计算的执念,去拥抱那些模糊的、充满矛盾的“诗意”数据。 第三部分:幽灵引擎与时间悖论 随着静默瘟疫的逼近,帝国最后的卫队——“缄默骑士团”开始怀疑艾琳娜的动机。他们认为,任何试图重启核心系统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唯一的出路是彻底自我放逐,让宇宙回归到更“纯粹”的自然状态。骑士团的指挥官,一位曾是艾琳娜学生的冷酷军人,开始对她展开追捕。 艾琳娜与刻度尺驾驶着一艘老旧的、依靠共振驱动的侦察船,穿梭于被星际引力扭曲的危险空域。她终于成功地收集到了启动“幽灵引擎”所需的最后一块组件——那不是高科技材料,而是一个古老的、由活体水晶构成的乐器。 在最后的对决中,艾琳娜并没有选择逃跑或战斗。她将所有关于奥瑞恩的记忆——辉煌的艺术、残酷的战争、无尽的知识、深沉的爱与失去——全部编码进乐器中,并以此驱动了“幽灵引擎”。 引擎启动的瞬间,时间与空间失去了意义。艾琳娜所绘制的“星图”,实际上是一个针对整个宇宙的“记忆重置信号”。她必须在信号发送成功的瞬间,决定是选择将奥瑞恩的辉煌历史完整地植入到新的文明基础中(从而重蹈覆辙),还是选择释放一个“不完整”的模板,让未来的生命在探索中重新构建意义。 结局:新的光芒 艾琳娜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恢复奥瑞恩的荣耀,而是选择了保留“探索的欲望”本身。她将奥瑞恩的记忆转化为无数细小的、无法被系统性捕获的“好奇心火花”,散布到宇宙的各个角落。 当静默瘟疫最终吞噬了“光辉之座”时,艾琳娜和她的飞船连同“创世之痕”一同消失了。刻度尺在最后时刻接收到一条指令,它被设定为一个“漂流者”,携带者最基础的、关于如何“提问”的知识,在新生的宇宙中航行。 《失落的星图:奥瑞恩的最后航线》的结尾并非是帝国复兴的凯歌,而是一片宁静的、充满可能性的虚空。它探讨了文明的本质——真正的遗产,不在于我们积累了多少财富或知识,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遗忘,以及我们为“理解未知”付出了多少代价。这是一部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面前的责任,以及记忆的脆弱与坚韧的深刻寓言。 --- (注:本书籍内容完全围绕星际文明的兴衰、记忆哲学、星图绘制、古代传说与时间概念展开,与任何关于武器、军事历史或工程技术类书籍的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