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幸福

我们为何不幸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慈诚罗珠堪布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18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2473
品牌:ZITO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编辑推荐

  

  ★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大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上师、当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结缘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翻开《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的高僧大德!

内容简介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作者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1984年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精通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获得堪布学位。
  慈诚罗珠堪布二十年来于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弘法。近年来,更深入各藏区宣导戒杀放生、护生救生、素食、环保的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有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编撰汉藏英新词辞典,目前已出版《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等,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目前出版作品有:藏文著作:《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共四册)等;中文著作:《慧灯之光》系列丛书、《生命的真相》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学习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但知识并不是智慧。拥有知识再加上聪明勤奋,能够创造各种物质条件,但这仍然不能称为智慧。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具有智慧,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开启。一旦智慧得到开启,心就能获得自由……
  ——李连杰

目录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5
第一章 为什么幸福感离我们越来越远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1.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18a
2. 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22
3. 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著/25
4. 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27
5.“乐观者最早死”/31
6. 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33
7. 执著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39


第二章 你可以更幸福
接近两千年前,龙树菩萨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通过观念的调整,心灵的提升,就能减少烦恼,增强优越感与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后,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拷贝到亲人、员工、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身上,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个社会都能这样,幸福指数怎能不增长?社会怎能不和谐?
1. 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绝对的幸福/48
2. 知识不能滋养心灵/50
3. 我们错解了幸福/52
4. 不停息的欲望号机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55
5.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59
6. 佛教中的幸福密码/61
7. 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63
8. 人生苦短,人身难得/66
9. 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69
10.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72
11. 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75
12. 学不学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79
13. 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82


第三章 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1. 痛苦和幸福来时,都需要用佛法修心/86
2. 真正的幸福要靠修/90
3. 驯心若驯象/98


第四章 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
虽然在生病的时候修这些修法,就不会在精神上受到太大的病魔的打击与伤害,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修法仅仅当作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实际上,这种修法既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同时在恢复健康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提前有所准备,如果生病的话,一定要修这个法。
1. 我们生病的时候怎么办 /106
2.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109
3. 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111
4. 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120
5. 将病痛转为道用/124
6. 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修习六种波罗蜜多/127


第五章 如何把痛苦转变成顺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1.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136
2. 痛苦,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138
3. 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140
4. 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痛苦/144
5. 佛教有什么解决痛苦的方法/147
6. 把悲痛欲绝的痛苦转化为出离心/152
7. 悲痛转化为皈依/157
8. 以痛苦消除傲慢心/160
9.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162
10. 痛苦转化为行善的动力/165
11. 把痛苦转化为慈悲心/167
12. 把痛苦转为利他心/169
13. 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173


第六章 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
我们往往认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当然,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痛苦的确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但更多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精神的空虚、不满足与欲望的无限扩展。
1.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182
2. 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184
3. 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186
4. 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191
5. 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194
6. 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196
7. 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最后变成的海啸/199
8. 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201
9. 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禅定/206
10.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210

精彩书摘

  ★“乐观者最早死”★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著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会有自由。就会一辈子奔波劳碌、压力重重,死的时候,却无法带走任何身外之物。……虽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超标,人类会往哪方面发展,就不好说了。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个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
  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第一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
  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钓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子、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质、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了,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人生苦短,人身难得★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论典,叫做《亲友书》。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和修行人,叫做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好朋友,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这部论典的内容,就是龙树菩萨以写信的方式,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传达给这位国王。
  这本书虽然是接近两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没有过时,句句切中时弊,字字击中要害。这部论典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机,迫使着我们不断往前跑,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稍稍脚步跟不上,就会摔跟头。若能把欲望这台跑步机的速度调慢,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间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的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准确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绝对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一天,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产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一般说来,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的人在生病的时候,哪怕肉体还没有太大问题,精神就已经先崩溃了;由于精神上的崩溃,才导致了很多身体上的疾病。
  此外,作为不学佛的普通人,在生病的时候,就只能白白生病,除了一心一意盼望自己能早日康复以外,在其他方面完全束手无策,从来没有想过把疾病当作修行的法门,从来不知道可以利用病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疗当前的病,但就算是能治愈,也只是解决了一次的病痛,却不能彻底解决病痛之苦。
  但是,作为佛教徒,可以在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法门。通过一场病,让自己产生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感受;通过这些认识与感受,就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个修法,来解决当时的病痛,同时还可以把疾病转为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彻底解决病痛之苦,所以,这个修法是非常实用的。
  …… 具体的修法包括三个部分:(一)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二)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三)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促进六种波罗蜜多的修习。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1、坐姿
  打坐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佛经里面,讲了身姿的七个要领。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内心与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姿势还是很重要的。
  (2)数息法
  当我们坐好静下来以后,就全神贯注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调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然后去数呼吸。详见《慧灯之光》。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问题。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一切杂念都放下,最好能达到前面讲的像是平静海面的状态。如果实在不行,也必须要达到还没有产生海浪的比较平静的状态。
  现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冥想者,都喜欢用佛教的数呼吸法。虽然这也是一种思维,但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却可以达到禅定的目标——通过思维去减少思维。
  (3)一缘专注法
  在自己的前面放一个物体,一支笔、一个矿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两只眼睛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锁定在眼前的物体上,内心不起任何念头,让心静下来,这样保持几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们只能保持五分钟,慢慢适应以后,就可以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等等。
  (4)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这样静下来以后,虽然一开始心很平静,但过了几秒钟以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细微的念头,一个波纹般的小幅度运动。我们要尽量发现它,并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动的幅度减到最低。当然,要想降到完全没有波动的光明状态,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应该让波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
  静下来以后,会感到头脑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灵敏度都非常高。用脑太多或压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几十分钟的静坐,完全可以过滤一天的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好多企业界的人在打坐的状态当中,就发现了一些久而未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静下来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当体验到这种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立即要停下来,不要再继续。为什么不能继续?因为如果再继续,过了两三秒以后,一定会产生杂念来扰乱这个状态。所以要在杂念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时候,自己主动停下来,然后再继续打坐。
  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佛教的一些修法,以及其他的禅定修法,就会容易得多。
我们为何不幸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我们为何不幸福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我们为何不幸福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我们为何不幸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 阐化王

评分

随喜结缘,值得拥有,方便快捷。

评分

配送方式

评分

编辑

评分

还没看完 但相信一定很好!

评分

喜欢看的书,买后可以珍藏!非常好!满意

评分

嗯,很棒很好,非常好,知道买,非常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 大宝法王

评分

7僧职称谓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我们为何不幸福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