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第五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宪法(第五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崇德,胡锦光 著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学
  • 教材
  • 21世纪法学系列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教育部优秀教材
  • 法制
  • 政治
  • 法律
  • 高校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454
版次:5
商品编码:114230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2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和主持人。担任过中国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行政法学、各国政治制度。

胡锦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宪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基本理论,违宪审查,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诉讼。
除绪论外共七章,第一章“宪法总论”,包括宪法的概念、本质、分类、宪法与宪政、宪法结构、宪法制定、修改、解释和违宪审查。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包括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项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第四章“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标志。第五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和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六章“选举制度”,包括选举制度概述、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选举的民主程序。第七章“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机构概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特别行政区机关。

作者简介

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和主持人。担任过中国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行政法学、各国政治制度。

胡锦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宪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基本理论,违宪审查,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诉讼。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宪法总论 1………………………………………………………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2…………………………………………………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9…………………………………………………………
第三节 宪法与宪政 12…………………………………………………………
第四节 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
第五节 宪法结构 16……………………………………………………………
第六节 宪法制定 25……………………………………………………………
第七节 宪法修改 27……………………………………………………………
第八节 宪法解释 35……………………………………………………………
第九节 违宪审查 39……………………………………………………………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60……………………………………………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1……………………………………………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7…………………………………………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3…………………………………………

第三章 国家性质 83………………………………………………………
第一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84………………………………………………
第二节 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88……………………………………
第三节 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94………………………………………………
第四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97……………………

第四章 国家形式 104…………………………………………………………………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 105…………………………………………………………………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118………………………………………………………………… 第三节 国家象征 127………………………………………………………………………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34…………………………………………………
第一节 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136………………………………………………………… 第二节 平等权 148………………………………………………………………………… 第三节 政治权利 152……………………………………………………………………… 第四节 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 159………………………………………………………
第五节 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 162………………………………………………………… 第六节 社会经济权利 165………………………………………………………………… 第七节 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171………………………………………………………… 第八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173………………………………………………………………

第六章 选举制度 183…………………………………………………………………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 184…………………………………………………………………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89…………………………………………………………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 191………………………………………………………………

第七章 国家机构 199…………………………………………………………………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201…………………………………………………………………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0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12………………………………………………………… 第四节 国务院 214…………………………………………………………………………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218………………………………………………………………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19……………………………… 第七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227…………………………………………………… 第八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31…………………………………………………………
第九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34……………………………………………………… 第十节 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240…………………………………………………………

附录Ⅰ 【问题与思考】参考答案 249…………………………………………………………
附录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1

精彩书摘

我国古代诸多文献典籍中早已有“宪”、“宪法”、“宪章”等词汇的记载。例如,《尚 第书•说命下》:“鉴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率兴作事,慎乃宪”。《国语•晋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管子著《立政篇》中有:“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法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 管子著《七法篇》中有:“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韩非子著《定法》中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周礼•秋官小宰》载:“宪表悬之,若今新布法令也。”《唐韵•集韵•韵会》曰:“悬法示人曰宪,从害省,从心,从目,观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之“宪法”有两重含义:一是泛指典章制度,二是法令的公布。
西方的“宪法”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拉丁文“Constitutio”的含义是组织、结构,古代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皇帝所颁布的“诏令”、“谕旨”之类的文件,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相传在公元前624年至404年之间,雅典就有过11部宪法。亚里士多德曾把古希腊许多国家的宪法辑成一册,即《一百五十八国宪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时代,有时用它来表示封建主的意志和各种特权,有时也用它来说明个别城市和团体的法律地位。在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时规定国王和教士关系的著名制定法,就称为《克拉伦敦宪法》(the Constitutions of Cla rendon)。在17世纪,英王颁发给维基尼亚(virginia)公司第二次和第三次特许状时,也采用这一词。据考证,西方最早谈论宪法的学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曾说:“政体(宪法)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最高治权'组织。”他还说:“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定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英国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确立了以代议制为基础、限制王权、保障民权的民 主制度,并将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和确认。英国人借用拉丁文“Constitutio”,以 “constitution”来表示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制度及规定这种新制度的法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宪法制度,随之,“constitu tion”一词传入日本。其在传入日本之初,曾有过多种译名,如“律例”、“根本律法”、 “国制”、“政规”、“朝纲”、“建国法”、“国宪”等,后来,逐渐由官方统一为“宪法”来表 示。日本也已于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清朝末年,一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看到清廷的腐败无能与西方列强日益强大之间的强烈反差,踏上去西方寻求救国救民方法的道路。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文字相近,而西方的理论、学说此时在日本已很盛行,所以,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最多,他们将日本的情况及变化,甚至于西方的理论、学说、制度介绍回国内,其中包括议会、宪法、宪法学及宪政制度。如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所著的《盛世危言》一书中,就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综上所述,“宪法”一词,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都古已有之,近代以后实际上是旧词新用。就我国而言,汉字的“宪法”一词,先在我国使用,后传入日本。日本学者及思想家用“宪法”一词来表述规定以代议制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的法律,又传回中国。 可见,近代意义的“宪法”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近代意义的宪法与古代意义的宪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近代意义的宪法不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成为“法律的法律”,即国家的根 本法;且近代意义的宪法是人权保障法。而古代意义的宪法不过仅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已,也与保障人权没有任何关系。

前言/序言


法理学导论:现代法律思维的基石 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法理学入门指南,探讨法律现象背后的基本理念、概念与价值。 本书并非关于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也不涉及任何关于《宪法》(第五版)的特定内容、条款分析、历史沿革或其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系中的地位。相反,我们将着眼于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结构性与规范性基础。 第一部分:法律的本质与起源 第一章 法律的界定与特性 本章从多个维度剖析“法律”这一核心概念。我们首先考察法律的规范性特征——它如何通过强制性规则塑造社会行为。随后,探讨法律的国家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并将其与道德、宗教规范进行严格区分。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秩序的维持、利益的平衡、冲突的解决以及价值的实现,将作为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我们不会探讨特定国家宪法对法律概念的界定,而是着重于法理学层面对法律本质的抽象理解。 第二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 追溯法律从原始社会习惯到现代法律体系的演变历程。本章将介绍国家形成与法律诞生的经典理论,如契约论、神授论与历史发展论。重点分析法律在不同历史阶段(如自然法阶段、习惯法阶段、成文法阶段)的主要形态及其内在逻辑。对古代法制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分析将仅作为历史参照,不涉及其与现代宪法秩序的直接衔接或比较。 第二部分:法律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第三章 法的要素:规范、事实与价值 法律体系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本章详细阐述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并区分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同时,探讨法律事实(如法律行为、法律事件)在规范适用中的地位。价值维度则引入对正义、平等和效率等基本法律价值的初步探讨,这些价值是衡量任何法律制度合理性的终极标准,与特定宪法文本的价值取向保持距离。 第四章 法律的渊源与效力层级 本章聚焦于法律规则是如何被创制和确认的。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法律渊源的含义,包括判例法、习惯法、判例、学说(法理学见解)以及成文法。特别强调法律渊源在不同法律传统(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的差异。关于特定国家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渊源的地位,本章仅从法理学视角讨论“规范层级”的一般理论模型,不涉及任何特定宪法文本的位阶排序。 第五章 法律体系的结构与部门划分 法律并非一堆孤立规则的集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体系。本章探讨法律体系的横向划分(公法与私法之分)与纵向划分(法律部门的设立依据与内在联系)。对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将基于其调整对象的根本差异,而非任何特定法律部门的宪法性规定。 第三部分:法律的思维与解释 第六章 法律的方法论:演绎、归纳与类推 法律思维是连接抽象规则与具体案件的桥梁。本章系统介绍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从一般规则推导出个案结论的演绎推理;从具体案例中提炼普遍原则的归纳推理;以及在规则缺失时进行的法律类推。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逻辑有效性与局限性,帮助读者掌握法律分析的技术工具。 第七章 法律解释的类型与技术 法律条文的模糊性要求解释的介入。本章详尽阐述法律解释的传统四大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与目的解释。重点分析“目的解释”在探求立法者意图或法律内在精神时的重要性。关于特定宪法条款的合宪性解释技术,本书不作涉及,而是侧重于所有法律文本(包括普通法规)通用的解释学原理。 第八章 法律漏洞的填补与价值衡量 当既有法律规则无法直接处理某一案件时,法官必须填补漏洞。本章探讨填补漏洞的机制,如自由心证的边界、法律原则的适用以及反推法的应用。同时,深入分析在法律冲突或价值权衡中,如何运用效率、公平、自由等法价值进行审慎的衡量与裁决。 第四部分:法律与社会:基础的法哲学思辨 第九章 自然法理论与实在法理论的千年之辩 法理学最核心的争论在于法律的“应该然性”与“实存性”。本章对比分析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与法律实证主义(强调法律的社会事实基础)。我们将考察霍布斯、洛克、哈特、凯尔森等主要思想家的观点,理解法律的道德约束力与实践效力的张力,但不涉及任何特定国家宪法对“自然权利”的具体采纳情况。 第十章 法律的社会功能与变革 法律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积极干预和塑造社会变迁的工具。本章探讨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利益保障功能。分析社会变迁如何反作用于法律的修改与发展,以及法律在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方面的潜能与困境。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奠定坚实的法律思维基础,是所有志在深入研究法律学科或需要理解现代社会运行逻辑者的必备读物。通过对普遍性法理的探索,读者将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任何具体的法律制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但真正开始阅读后,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所折服。书中对于宪法基本原则的阐述,如民主、法治、人权等,都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解读,并且深入到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哲学和历史根源。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国家机构职能的详细剖析,它不仅仅是列举各个机构的权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制衡、协同运作,从而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比例原则的讨论,它揭示了在限制公民权利时,国家行为需要满足的苛刻条件,这对于理解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书中的语言虽然专业,但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对宪法有新的理解和体会,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

刚拿到这本《宪法》,就被它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排版吸引了。打开阅读,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法条解读,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历史背景,将抽象的宪法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尤其是在阐述国家权力结构和公民权利保障的部分,作者引用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观点,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宪法的精髓。书中对一些重要宪法修正案的分析,也让我对宪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比例原则”和“合理性审查”的章节,它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法院在审查政府行为是否合宪时的考量标准,让我对司法审查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法律向导,带领我探索宪法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知识,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力”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定义,更深入地剖析了权力的来源、运行机制以及如何被约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宪法原则,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比如,在谈论公民权利时,书中列举了许多现实中的例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权利是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权利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读到这里,我会有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法律诉讼和制度变革之中。书中的语言也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哲理,它不只是教你“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种深度和广度,确实是一本优秀的教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真的有点儿被它的分量和厚度所震撼。翻开目录,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的远征。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机构,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再到宪法监督和保障,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我特别喜欢它对历史渊源的梳理,那种感觉就像在追溯一条历史的长河,看到现代宪法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熟的,这对于理解宪法的精神内核非常有帮助。而且,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还穿插了大量经典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具体,让人一下子就能领悟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国家权力制约和平衡的章节,会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体制,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入门读物,适合想要系统了解宪法学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宪法学更深层内容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而这本《宪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法条,而是通过精妙的叙事,将宪法精神融入其中。在解读公民权利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拥有什么权利,更会让你思考这些权利是如何被赋予的,以及在现实中它们是如何被捍卫的。书中对宪法监督机制的分析,让我对权力制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揭示了法律是如何防止权力滥用,保障社会公正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宪法解释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生命力。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宪法价值的深刻认同和对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这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理解和拥抱宪法所代表的意义。

评分

内容丰富,加强了我在学习后的知识复习力量。

评分

挺好的,正是需要的书籍,京东棒棒哒~

评分

书是正版的,质量也很好,其中题目也好,包括各种司考真题和考研的试题,有助于我们作为复习资料

评分

还好,买华政考研资料还是非凡之星好,很全更实惠,关键还有资料赠送。发货挺快的,质量也不错,价格便宜点就好了。非凡之星那边买套餐买的更便宜,我同学买的优惠很多。内容很全面,比较权威,下次买华政书的话,还是要去非凡之星购买,那边比较全,还可以咨询很多考试的问题,希望考华政同学们都顺利考上

评分

诉讼法是重点学科,未雨绸缪。

评分

习题讲解很详细,很好。

评分

好呢好呢好呢好呢好呢好呢好呢好呢

评分

物流快,正品,不错的

评分

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