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腐植酸与有机碳肥

生物腐植酸与有机碳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瑞波,吴少全 著
图书标签:
  • 腐植酸
  • 有机碳肥
  • 土壤改良
  • 农业技术
  • 植物营养
  • 有机农业
  • 肥料
  • 土壤肥力
  • 生物肥料
  • 生态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0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80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生物腐植酸领域的又一本专著
  2.内容新颖实用,行业指导性和前瞻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物腐植酸——有机碳肥为主线,在对传统化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讨论,并提出了构建“阴阳和谐”肥料工业和施肥方针的思想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大量关于利用有机废弃物制造有机碳肥的工艺技术,并进一步剖析了植物有机碳营养工业化生产的前景和意义。
本书非常适合从事腐植酸研发、生产与使用人员阅读,也可供各级政府部门农业管理人员、农业、肥料业、环保业等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瑞波,福建省诏安县绿洲生化有限公司,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客座研究员、福州大学客座教授。,董事长、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一直从事腐植酸技术的研究、建厂、销售等工作,长期致力于生物腐植酸肥料的生产、研发与推广应用。先后自主获得本专业二项发明专利、一项发明专利被受理正在公开期。在《腐植酸》、《磷肥与复肥》、《现代化工》等刊物和全国性行业学术研讨会发表专业论文九篇,被选举为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客座研究员、福州大学客座教授。由其研发的独特而先进的生物腐植酸肥料生产工艺已在我国广东江门、广西南宁、云南曲靖、新疆等地的合作厂推广应用。


目录

第一节生物腐植酸及其应用003
第二节生物腐植酸技术的各种流派简介006
第三节生物腐植酸理论的缺失009

第一节反思矿物腐植酸土壤肥料学理论015
第二节反思化学植物营养学经典理论017
第三节生物腐植酸的“双核”020

第一节化学植物营养学的误区027
一、学说的机械性027
二、对植物碳营养吸收途径的误判028
三、对土壤微生物的漠视029
四、关于植物矿物质营养“离子说”029
第二节有机营养是植物营养之母030
一、有机营养与农作物的关系031
二、有机营养与矿物质营养的关系032
三、有机营养与农业生态的关系033
第三节寻觅“理想之肥”035
一、纯化肥035
二、纯有机肥035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036
四、农民自制有机肥038
五、秸秆还田038
六、叶面喷施肥039
七、微生物肥料040
八、粪坑、化粪池、沼气池液043
九、各类缓控释化肥044
十、“大三元”肥044
十一、液态全营养肥045
十二、特殊新肥种045

第一节缺碳直接造成农作物的病害049
第二节缺碳间接造成农作物的病害053
一、土壤板结和药害053
二、化肥的负面影响加剧053
三、重茬症054
第三节缺碳病造成的巨额损失和严重后果054
一、早衰造成的损失054
二、直接病害造成的损失055
第四节缺碳病的特殊严重性057

一、阳光下瓜菜蔫与不蔫的现象061
二、速生桉的“冠顶绿”和“自然整枝”现象剖析062
三、吐鲁番的葡萄和西瓜为什么特别甜063
四、让果树环刈(环剥)成为历史063
五、是水浸还是缺碳064
六、七天根系多了三分之一的启示065
七、农作物亚健康和DNA表达065
八、同是危机抢救,作用机理不同068
九、有机碳肥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实例分析069
十、从产沼气到无土栽培营养液里的黑根070
十一、有机碳肥在“肥地”的作物应用中效果不明显的原因071

第一节有机肥料的有效成分和功能075
第二节有机肥的低效慢效问题077
第三节高效有机肥的“双核”078
第四节怎样制造高碳有机肥080
第五节怎样正确使用有机肥085

第一节有机营养和它的“碳核”091
第二节液态有机碳肥的形态和技术标准094
第三节液态有机碳肥的功能097
第四节液态有机碳肥的应用102
第五节开发应用液态有机碳肥的意义103

第一节有机碳菌剂的技术指标和主要特性107
第二节有机碳菌剂的功能及其机理108
第三节有机碳菌剂的使用方法及其意义111

第一节有机碳菌肥和“大三元”肥117
第二节有机碳水溶肥120

第一节大型猪场与循环农业125
一、10万头猪场猪粪、沼渣、沼液生物技术处理工程方案127
二、特大型养猪场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模式131
三、循环农业示范小区规划138
第二节糖业产业废弃物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148
一、糖业产业废弃物情况148
二、糖业有机废弃物是生产有机碳肥的优质资源150
三、糖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转化是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52
四、有机碳肥为糖业领域农工一体化解决了技术障碍153
第三节其他大宗有机废弃物治理概述154


第一节新农村循环经济模式167
第二节构建物质大循环的“城市型农业”170

前言/序言


《地球脉动:从分子到文明的无形织网》 序言:生命的呼吸,大地的脉搏 在我们脚下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远不止是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的集合。它是一个由无数细微生命共同编织的宏大网络,一个持续不断的能量与物质循环的奇迹。在这个网络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力量,它塑造了地表的一切,孕育了生命的多样性,并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这股力量,就是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探索的“无形织网”——它由看不见的有机质构成,是地球生命得以繁荣的基石,也是理解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第一章:沉默的建造者——理解土壤有机质的本质 土壤,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实际上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更是亿万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在这个家园的中心,是被称为“土壤有机质”的物质集合。它并非简单的有机残渣堆积,而是经过漫长而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化而来的,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结构与功能。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剖析土壤有机质的构成。它包含了植物的根系残体、落叶、动物遗骸、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等。然而,其核心价值并非这些易分解的组分,而是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聚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犹如地球的“黑金”,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养分,默默地驱动着土壤生态的运转。 本书将详细介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由微生物主导的“分解与合成”的交响曲。从初级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到更复杂的木质素、腐殖质,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辛勤工作。它们分解有机残体,释放其中的养分,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具有独特胶体性质、吸附能力和生物活性的物质。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微生物种群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最终产物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不仅仅是化学物质的堆积,它更是一种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多重属性的复合体。它能够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从而为植物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它能够吸附和络合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养分的淋失,并缓慢释放,为植物提供持续的营养供应。更重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来源和营养库,一个健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意味着一个活跃、多元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这个群落,正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产力的关键。 第二章:地球的记忆——腐殖质的奥秘与力量 在土壤有机质的大家族中,腐殖质无疑是最为核心,也最为神秘的存在。它占据了土壤有机质的绝大部分,是微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高度稳定的、富含芳香环结构的有机物质。腐殖质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个由腐殖酸、胡敏酸、棕酸等多种分子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本书将深入揭示腐殖质的结构特征。我们将解析其核心的芳香环结构,这种结构赋予了腐殖质极高的稳定性和抗分解性,使其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在。我们将探讨其含有的羧基、酚羟基、氨基等官能团,这些官能团赋予了腐殖质独特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其能够与土壤中的矿物质、金属离子、植物根系分泌物等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腐殖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记忆”作用体现在它能够记录土壤的形成历史和生态演变。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土壤能量存储器”和“养分缓冲器”的角色。腐殖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这意味着它能够牢固地吸附土壤中的钾、钙、镁等阳离子养分,防止其被雨水淋失,并缓慢地将这些养分释放给植物。同时,腐殖质的酸性官能团也能吸附土壤中的磷酸根等阴离子,提高磷的有效性。 我们将重点介绍腐殖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腐殖质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量,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土壤颗粒的团聚,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土壤板结。一个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意味着植物根系能够更自由地生长,获取水分和养分。 此外,腐殖质还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催化剂”。它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和营养,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微生物在分解和转化腐殖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机酸、酶、抗生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进一步改良土壤,还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第三章:生命的连接——有机碳肥在农业中的角色 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腐殖质,是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关键。而有机碳肥,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提供土壤有机质的物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统的“肥料”,更是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健康、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综合性改良剂。 本书将系统阐述有机碳肥的种类及其来源。我们将探讨农家肥(如堆肥、绿肥、粪肥)、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不同类型的有机碳肥。我们将分析它们的营养成分、有机质含量、养分释放速率以及对土壤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堆肥经过充分发酵,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减少施用风险;绿肥则通过种植特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固氮,并在翻耕入土后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 有机碳肥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为土壤补充大量的有机质。当有机碳肥被施入土壤后,它们会逐渐被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与化肥的快速释放不同,有机碳肥的养分释放过程是缓慢而持久的,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避免了化肥过量施用可能造成的养分失衡和环境污染。 我们将详细探讨有机碳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施用有机碳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耕作性能。对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耕地,有机碳肥的改良效果尤为显著。 此外,有机碳肥也是土壤微生物的“盛宴”。它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促进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活跃的微生物群落能够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养分的转化和释放,并产生有助于植物生长的物质,如植物生长激素、抗菌物质等。这种生物效应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健康度和抗病性。 第四章:可持续的承诺——有机碳肥与生态农业的未来 在全球对环境可持续性日益关注的今天,有机碳肥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必然选择。它代表着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本书将深入探讨有机碳肥在构建生态农业系统中的核心作用。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有机碳肥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们将分析有机碳肥在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提高化肥利用率方面的潜力。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还会导致氮磷等元素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有机碳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使得作物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 同时,有机碳肥在减少农药使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增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以及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够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有机碳肥在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也功不可没。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能够为作物提供更全面的营养,促进作物对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成分的合成,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结语:与大地共生——我们共同的责任 《地球脉动:从分子到文明的无形织网》旨在带领读者走出对土壤的浅显认知,深入理解土壤有机质、腐殖质以及有机碳肥在维系地球生命、促进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土壤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我们脚下的土地,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生命力。而那些沉默的建造者——土壤有机质,那些地球的记忆——腐殖质,以及那些生命的连接——有机碳肥,共同构成了维系我们生存的无形织网。理解它们,就是理解生命的呼吸,理解大地的脉搏。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拥抱有机碳肥,就是拥抱与大地共生,就是践行我们对子孙后代和地球家园的郑重承诺。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机遇,去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繁荣、更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下本功夫的,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那仿佛从土壤中汲取灵感的纹理,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厚重而专业的学者之感。我当时是在一家老旧的、堆满了专业书籍的二手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那个角落里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略带霉味的香气,这本书静静地躺在那里,与其他色彩斑斓的新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记得当时随手翻开几页,发现里面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细,线条工整,数据标注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式,也处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核心领域的专业著作。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版式布局的考究,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尊重。尤其是目录那一页,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锤炼,让人对作者在这一领域内所下的功夫肃然起敬。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这第一眼的视觉印象,我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去欣赏。

评分

最近我接触到不少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讨论,特别是围绕土壤健康和碳循环的议题,听上去总是那么高深莫测,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我本来还担心这些理论知识会过于抽象,难以消化吸收,毕竟我更偏向于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经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某个章节,试图寻找一些能与我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理论支撑时,却发现作者在阐述一些看似非常枯燥的生化过程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竟然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画面感”。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比喻,将那些在微生物世界里发生的复杂反应,转化为我们日常可见的自然现象。比如,他对某些有机质降解路径的描述,简直就像是在描绘一幅微观世界的史诗,有竞争、有合作、有牺牲,充满生命力的张力。这种将硬核科学与生动描述完美融合的功力,着实令我这个偏爱实践的人感到惊艳。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即便是最基础的土壤学原理,也可以被讲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人愿意一口气读下去,而不是在看到第二个公式时就望而却步。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以“酸”和“肥”为核心主题的专业书籍,预期会是相当枯燥的化学手册,可能会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分析和复杂的反应动力学计算。我甚至准备好了要忍受冗长的数据表格和晦涩的公式推导。然而,这本书的编辑排版上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巧妙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舒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些必要的数据图表虽然存在,但它们被有效地整合到了叙述流中,而不是像某些书籍那样,简单地将表格一股脑地堆砌在附录里,让读者疲于奔命地在正文和附录间来回翻阅。此外,它的引用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规范,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度研究和跨学科交叉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这表明作者不仅是该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学术规范的践行者,为后续的研究者搭建了一条清晰的知识攀登路径。这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让这本书的价值更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习惯通常是比较挑剔的,我尤其不喜欢那种故作高深、堆砌辞藻,却缺乏实质性论证支撑的文字。很多专业书籍的作者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将简单的概念复杂化,仿佛只有用最绕口的语言,才能彰显其知识的深度。但是,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它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论证过程步步为营,仿佛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但你总能清晰地看到出口的方向。当你对某一概念产生疑惑时,不必跳到后面的章节去寻找答案,因为作者已经在前文为你埋下了所有的伏笔和铺垫。这种结构上的周密性,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体系构建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对“证据链”的强调,每一个论断后面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支撑,很少出现那种“我们认为”或“很可能”的模糊表述。对于一个追求精确性的读者来说,这种基于实证的论述方式,才是最令人信服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过去阅读的一些关于土壤改良的文献,往往会把重点放在速效性肥料或者某些单一的生物制剂上,给人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错觉。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显著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宏大和系统的视角。它没有急于给出某个“灵丹妙药”,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土壤这个复杂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和长期演变规律。它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是“系统”而非“单点”。这种对慢节奏、长期效应的关注,与当下社会追求即时反馈的浮躁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土壤健康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培育和维护的有机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干预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噬。这种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关于自然规律的再教育。

评分

商品很好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本概括全面,可以购买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稳准狠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商品很好

评分

值得读完,有一些新观点,但谈得不够透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