棔柿楼集:宋代花瓶

棔柿楼集:宋代花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花瓶
  • 汝窑
  • 官窑
  • 哥窑
  • 钧窑
  • 定窑
  • 磁州窑
  • 陶瓷
  • 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5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70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棔柿楼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体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对舒适的休认,对精致的先赞美与呵护之心。

作者简介

  杨之水,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宋代花瓶
附: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
砚山与砚屏
附:文房小品一束
笔筒、诗筒与香筒
宋人居室的冬和夏
附:刘贯道《消夏图》细读
一肩风雅
附:酒植与酒鳖
名刺、拜帖与拜匣
熏笼与手炉
索引
后记
附:初刊之篇名以及期刊号

精彩书摘

  宋人的尚古,本是缘自对古今之别的体认。宋《 政 和五礼新仪·卷首》录有大观年问制定礼仪之际君臣 问的 一番讨论,其中徽宗的意见很耐人寻味,即“礼缘人 情, 以义而起,因时之宜,御今之有,故商因于夏,所损 益可 知;周因于商,所损益可知,而不相袭也。善法古者 ,不 法其法,法其所以为法之意而已”,而“世异事殊, 衣冠 器用,其制不同。弁笄组鱿、篚箧簟筵,皆古人之常 用, 其制度非今人之所见,品官之家,岂能遵行。可改用 今人 器用,制礼具令,将行天下”,总要使今礼“简而易 行”。  它的引人注意,即在于有此明确的古今之别,才能够 把所 谓的“古”从作为“今”的现实生活中独立出来,而 安放 在可以从容涵泳的艺术世界中。“古”于是有距离, 有魅力, 所谓“古鼎”、“古瓶”的古为今用,比如焚香,比 如插花, 方见出它典雅雍容的艺术气息。葛绍体《韩氏与闲即 事》 “古瓶竦牖下,怪石小池旁”;舒岳祥有诗题作《十 一月 初三日插梅花古县洗中因成四绝》;又洪咨夔《夏初 临》 句云“铁饔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张炎 《三 姝媚》词前小序称:“海云寺千叶杏二株,奇丽可观 ,江 南所无,越一日,过傅岩起清晏堂,见古瓶中数枝, 云白 海云来,名芙蓉杏,因爱玩不去,岩起索赋此曲。” 诗词 中的“古瓶”、“古基洗”、“铜彝”,都是对上古 铜器的并 不严格的泛称,而同时代的绘画也常常把此尚古之情 化为 具体的形象,如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听琴图》,又 南宋 册页《瑶台步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宫图》 [1·16~18], 等等。不过审美情趣之外,古铜器的插花,也包含着 宋人 的养花经验与知识。宋赵希鹊《洞天清禄·古钟鼎彝 器辨》: “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 如枝头, 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铜本是植物生长发 育所 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既可作为植物体内参与氧化 还原 过程的多酚氧化酶的辅基,又可以使植物因铜素营养 充足 而增强抗寒能力。此外古铜器表面因水和二氧化碳的 长期 侵蚀而生成的铜绿,乃是碱性碳酸铜,原有杀虫、杀 菌和 防腐之效,铜瓶插花,瓶里的水因此不易变质,瓶里 的花 则可吸收铜离子以为营养。当然“谢则就瓶结实”的 可 能性是很小的,《洞天清禄》所举即便是实,也只是 特例。  至于铜瓶,其称很早就已经出现,不过在北宋以 前, 所谓“铜瓶”,以指净瓶,又或汲水之瓶、温酒之瓶 为多。  皮日休有诗咏栽植药草事,句云“铜饼尽日灌幽花” , 此则汲水浇花之瓶。宋人说到铜瓶,方才涉及折枝插 瓶, 便是插花和养花,而以北宋末年直至南宋为盛。黄公 度 《对瓶花独酌》“红红白白两铜瓶”,杨万里《瓶中 梅杏 二花》“折来双插一铜瓶”,赵孟坚《安吉州赋牡丹 》“铜 饼分插递参差”,又晁公迦《咏铜饼中梅》:“折得 寒香 日暮归,铜姘添水养横枝。书窗一夜月初满,却似小 溪清 浅时。”刘克庄《出城二绝》之一:“日日铜瓶插数 枝, 瓶空颇讶折来稀。出城忽见樱桃熟,始信无花可买归 。” 刘过《沁园舂·赠王禹锡》句云:“自注铜瓶,作梅 花供, 尊前数枝。”举出的这几例诗和词,本来都各有背景 ,各 系着作者的身世,这里不去细论,只看宋人拈出铜瓶 和花 寄意抒情言志,都写得很家常,很亲切,而鲜花插瓶 差不 多就是每天的清课。所谓“古瓶”、“铜瓶”,南宋 时候已 经是很常见的商品,因此南宋末年的《百宝总珍集》 特从 商家角度讲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卷六“古铜”条前 面四 句口诀云:“古铜元本出周时,旧者花粗人眼稀。丁 角句 容花儿细,此物应当价例低。”下面解释道:“古铜 坚者颜 色绿,多犯茶色,多是雷纹,花样皆别,今时稀有。  鼎、 花瓶、雀盏之属,丁角、句容及台州亦有新铸者,深 绿色, 多是细少回文花儿,不甚直钱。”雀盏,即爵盏,亦 即仿 古爵杯。这里所说出自新铸的“花瓶”,便是诗词所 咏养 花插花的“铜瓶”。铜瓶的式样或是最为通行的胆瓶 ,或 四方瓶、八方瓶,如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数件[1· 19]。  又或仿古式而作成铜觚,即后世所谓的“花觚”、“ 美人觚”, 前举《瑶台步月图》、《汉宫图》所绘即是。福建南 平市区 大桥工地出土一件南宋铜觚,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标准 的样 式[1·20:1]。与此同时,瓷花瓶的仿古,古铜礼器 之外, 也多取铜觚为式,如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出土的青 瓷觚, 其时代约当南宋初年[1·20:2]。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之句, 断章取义,这意思便很教人喜欢,近年即常常引以为 言, 以表趣向与心境。所谓“古人”,原不是一个空泛的 概念, 它是占据着时间与空间的真实存在。当然也可以说它 就 是我们近年频频挂在嘴边的“传统”。在一个迅猛“ 现代 化”的时代里,实在需要努力保持一份对传统的了解 、 体认和珍爱。不过如果单单举出“古人”,“传统” ,“文 化”之类的词汇,它仍然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我 们 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也很难有什么具体的 意 义,总要有一根时问的横竿,然后把大大小小的各种 事 件挂上去,方才可见可感。相对而言,小的事件比大 的 事件更不容易复原,这小的事件,便是以衣食住行为 中 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这些生活细节里更有人 的 存在,这里又有雅和俗的分别,或日雅和俗的不同趋 向 与共同趋向。总之,所谓“传统”,所谓“文化”, 总要 靠把无微不至的细节一点一点挂到时间的横竿上去, 才 能够有血有肉。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是“怀旧”。旧,有近的 旧, 有远的旧。关于“怀旧”这个词本来也有各种各样的 解释, 并且在不同的解释下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文章。此际用 到 这个词,是取一种很远的“旧”,当然它的面貌就更 模糊, 甚至是汰去了一切的不好,只剩了好。它是依靠古诗 文 而复原起来的某一个生活场景,然后用物来把它填充 得 具体,能够具体而微,就更好了。所谓“怀旧”,自 然不 是旧的总要更好,或凡旧必好,对于怀旧者来说,它 是 渗透在日用常行中的生命的痕迹,而读者从中看到的 , 则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痕迹。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 是 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 的 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 精 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 此 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 体 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 对 舒适的体认,对精致的赞美与呵护之心。P20-23   

前言/序言


抱朴山房记: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世界 作者: 王守仁、陈继儒(虚拟合著)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布面精装,内衬宣纸,附赠摹本插图 --- 卷一:山居初识——文心入画境 《抱朴山房记》并非一部单纯的园林志或文人札记,它更像是一部映照明代中晚期江南士大夫精神栖居的百科全书。本书汇集了两位跨越时代的文坛巨擘——一位是深受心学影响、注重格物致知与自然和谐的清修者(王守仁),另一位则是精通金石碑帖、雅好收藏的江南名士(陈继儒)。他们以近乎平行的视角,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隐逸空间——“抱朴山房”。 本书的叙事结构精妙,不拘泥于时间线索,而是以“境”为纲,层层展开。开篇的“山居初识”,聚焦于山房的选址与初建。两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选址时的风水考量、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如何将人工痕迹降至最低。他们强调的不是奢华的堆砌,而是“得山之气,不夺水之性”的哲学理念。例如,关于“曲径通幽”的论述,并非简单的路径规划,而是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与道家“不露锋芒”的处世哲学。作者详述了如何利用天然的坡度、如何引山泉入池,并巧妙地融入了对早期园林美学中“借景”手法的深刻理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卷一中对山房布局的描述,处处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对“四雅”——点茶、插花、焚香、挂画的物质载体追求。如对书房“静观轩”的描摹,不仅提及了案几的材质(黄花梨或紫檀),更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室内陈设的比例与光照,如何通过一扇雕花的窗棂,将户外竹影的动态美引入室内,实现了“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 卷二:器物有道——古玩鉴赏与文人品味 如果说卷一是关于“境”的构建,那么卷二“器物有道”则深入探讨了“物”的内涵。明代文人对古物的热爱达到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们通过把玩、收藏古器,来追溯前朝的文脉,完成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精神的抚慰。 本卷的篇幅重点落在对明代中晚期几个关键收藏门类的梳理上: 青铜杂器与礼器: 作者们记录了他们如何从市井中搜寻到几件残缺的商周铜器残件,并邀请当时的冶金匠人依据文献进行“仿古制作”。这里的“仿古”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融入了对古代铸造工艺的理解,追求“铜质如铁,声如磬石”的质感。他们对器物的铭文考据极为严谨,认为铭文中的一字一画,皆是历史的注脚。 宋瓷的釉色与气韵: 对汝窑、官窑的论述,是本卷的精华所在。作者们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天青色的“雨后初霁”之美,强调宋瓷的“内敛”与“克制”,这与当时文人追求的“拙朴”审美高度契合。陈继儒以其收藏家的身份,详述了如何通过光线、湿度来观察釉面的微妙变化,并记录了数次与友朋在赏瓷时引发的关于“宋人之雅”的深刻辩论。 文房清玩与笔墨之道: 卷二着重介绍了竹木雕刻、端砚以及徽墨的品鉴标准。例如,在论及端砚时,不仅区分了端溪的麻子坑与老坑的纹理差异,更结合了制砚师的凿痕与石眼的光泽,来判断其是否具备“润如酥,发墨如漆”的潜力。书中对文人如何选择合适的笔杆、墨锭,甚至墨锭上雕刻的花纹所蕴含的寓意,都有详尽的阐述,揭示了文房用品在士大夫日常生活中扮演的“精神导师”角色。 卷三:诗酒风雅——社交与艺术的交融 “抱朴山房”不仅是个人修行的场所,更是文人交游的重要舞台。卷三记录了山房内举办的数次重要雅集,展现了明代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社交礼仪与艺术追求的交融。 清茗与雅集: 书中详尽记录了数次“斗茶”的场景,但这里的“斗茶”并非宋代的技艺较量,而是更侧重于品评水源与茶具的和谐。作者们对“活水取水”的坚持,对不同时节泉水温度的精确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自然气息的执着。茶会上的座次安排、行酒令的选取,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与心照不宣的默契。 诗词唱和与碑帖临摹: 雅集中,诗歌与书法的即兴创作是核心环节。本书收录了当时流传甚广、但鲜为人知的几组即兴联句,这些诗作多以山房的特定景物为题,如“松风”、“雨打芭蕉”等。更具价值的是,书中插入了多幅当时名家拓印的碑帖影印件(以木刻插图形式呈现),并配有两位作者对碑帖风格的鉴赏心得,如对颜体“雄强”与欧体“险劲”的比较,以及对赵孟頫“复古”思想的个人诠释。 戏曲与昆曲的影子: 尽管山房强调清静,但作者们并未完全隔绝于世俗的艺术潮流。卷三末尾简述了一次“小范”的家宴,席间有乐师以小调助兴。两位作者对当时兴起的昆曲腔调持谨慎但开放的态度,认为音乐若能“引人入静,不惑心神,则为雅乐”,否则便流于“靡靡之音”。这种审慎的态度,是明代士大夫在传统与新兴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动写照。 结语:风物长宜放眼量 《抱朴山房记》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立体、多维的切面,让我们得以窥见明代中后期士大夫们如何通过对“境、物、情”的精心营造,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为自己构建出一个坚固而美好的精神“山房”。它不是简单的炫耀性记录,而是文人自我修养、自我期许的哲学实践。通过对园林、器物、礼仪的细致描摹,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物质层面的具体投射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种关于古代工艺品的书籍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棔柿楼集:宋代花瓶》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他成功地将复杂的陶瓷知识“翻译”成了普通爱好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描述。例如,书中对比了官窑与民窑在泥料选择上的差异,那种对“土性”的执着追求,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位老匠人的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对仿古现象的探讨,揭示了后世对宋代审美的追捧和模仿,这使得整个研究的维度更加立体和深入。这本书的插图选择也非常到位,清晰的拓片和高品质的实物照片,与文字相互印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看完后,我甚至开始留意起自己家中那些不起眼的旧器物,试着用宋人的眼光去审视它们,这种“以古观今”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这本《棔柿楼集:宋代花瓶》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打开书,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宋代气息给吸引住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细节的把握,简直是入木三分。特别是对花瓶的研究,不仅是简单的器型描述,更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书里详细描绘了不同窑口花瓶的烧制工艺、釉色变化,比如汝窑那种雨过天青的微妙,哥窑那种金丝铁线的自然天成,都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的年代,亲手触摸那些温润的瓷器。作者引经据典,将花瓶的造型与当时的诗词、绘画乃至礼制联系起来,展现了宋代艺术的整体性和高度。读完之后,我对“花瓶”这个寻常的器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容器,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的载体。文字的运用也极其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品鉴一件精美的宋瓷,需要慢慢咂摸其中的滋味。

评分

说句实在话,我收藏了一些关于宋代艺术的书籍,但《棔柿楼集:宋代花瓶》在细节的考证和文献的梳理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考古发现和材料分析方法,使得对花瓶的断代和归属更加精准可靠。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不同地区窑址出土标本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每一步推导都有坚实的证据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普及宋代花瓶的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方法论——如何将艺术史、材料科学和历史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书”。它厚重而不失灵动,严谨而充满温情,是真正下功夫打磨出来的精品。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宋代花瓶的“形制考证”上,而是大胆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它探讨了花瓶如何从实用的陈设品,逐渐演变为文人清玩和精神寄托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空”的美学讨论,宋人对器物“留白”的处理,以及这种留白如何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澄明与淡泊。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宋代文人雅集的描述,想象着那些士大夫们在书房案头摆上一个造型别致的瓶子,插上一两枝应季的梅花或兰草,那种静谧而高雅的氛围,仅仅通过文字就能被强烈地感受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精妙,没有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串珠一样,将一个个精彩的个案串联起来,时而深入细节,时而跳跃至宏观的时代精神,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毫不费力,却收获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所构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叙事氛围。它不是那种高声喧哗地向你推销“绝世珍宝”的类型,而是更像一位饱学之士,在冬日的暖阳下,轻声细语地为你讲述一件器物的前世今生。作者对宋代美学中“意境”的强调,贯穿始终。他不仅仅在描述花瓶的形制,更是在描绘使用者的心境——那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书中对一些特定花瓶上刻画的纹饰,比如游鱼、瑞兽,都有独到而富有哲理的解读,将纹饰从单纯的装饰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精神上的“慢旅行”,让人暂时抽离了现代生活的喧嚣与浮躁,沉浸到一种纯粹的、向内求索的美学境界之中。这种体验,在当下的快餐式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评分

棔柿楼集:宋代花瓶,了解宋代花瓶。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还有比这更美的书吗?活动很给力

评分

其实这么贵的书完全可以全布面精装。图片珍贵,而太小。内容自不必说,唯留白甚大,似线装。书末附一笺,雅。定价太高,望而却步。能买一册,已经不易。

评分

装帧印刷精美,好书推荐。

评分

很喜欢的书,作者构思精巧,逻辑严谨,娓娓道来,会和朋友交流心得体会。

评分

绘画也同书法一样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因此出现了不同于民间画工的士人画家。美术史家论汉画品类,曰可大别为三,其一传写经史故事,其一实写风俗现状,其一意写神怪祥瑞。后两类多为当时民间的艺术作品。至若王室士族,则极注重经史故事之传写,以为它特有劝诫与教化之功用,此自影响到土人画家的题材选择,即人物画中,以此类为多。多曲屏风使屏风画可以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传统的先贤、列女、孝子之类画传都很适合在多曲屏风上铺展为连续的画面,图文并茂,耐得久视,与壁画相比,又有更换之便。 

评分

非常好的书,正在努力收集全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